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湿润偏旱区沟垄覆盖种植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6
1
作者 韩娟 廖允成 +2 位作者 贾志宽 韩清芳 丁瑞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109,共9页
为探索半湿润偏旱区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冬小麦田土壤蓄水保墒和节水增产效果,于2007—2010年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在渭北旱塬旱农试验站,研究了不同沟垄集雨种植模式对土壤水分、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3个沟垄集雨处理,分... 为探索半湿润偏旱区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冬小麦田土壤蓄水保墒和节水增产效果,于2007—2010年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在渭北旱塬旱农试验站,研究了不同沟垄集雨种植模式对土壤水分、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3个沟垄集雨处理,分别是垄上覆盖地膜+沟内不覆盖(P1)、沟内覆盖小麦秸秆(P2)、沟内覆盖液体地膜(P3)处理,以传统平作(CK)为对照。P1、P2和P3处理显著提高冬小麦生育前期0-20 cm和20-100 cm的土壤贮水量,其中以P2处理蓄水保墒效果最显著,P3处理由于液态地膜的降解,仅在小麦生长前期有一定的蓄水保墒作用,在小麦的生长后期与P1处理无显著差异;各沟垄集雨处理100-200 cm土壤贮水量与CK无差异。P2处理对冬小麦平均株高和生物量影响最大,3年平均株高和生物量分别较对照提高26.7%和60.3%。以P2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3年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CK对照提高39.3%和35.6%;且P1和P3之间无显著差异。因此,垄覆地膜、沟覆秸秆的二元沟垄集雨覆盖种植模式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适宜在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生产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小麦 节水栽培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地区大蒜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及验证 被引量:9
2
作者 牟思维 解君 +4 位作者 罗成 刘铁宁 杨宝平 韩清芳 刘晓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126-133,共8页
过量施氮是关中地区大蒜生产的突出问题。构建针对关中地区主栽大蒜品种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进行氮素营养诊断和调控,对大蒜减氮稳产十分必要。基于2 a的大田试验,选用关中地区2个代表性主栽大蒜品种(苍山和改良蒜),设置施氮水平0... 过量施氮是关中地区大蒜生产的突出问题。构建针对关中地区主栽大蒜品种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进行氮素营养诊断和调控,对大蒜减氮稳产十分必要。基于2 a的大田试验,选用关中地区2个代表性主栽大蒜品种(苍山和改良蒜),设置施氮水平0(N0)、60(N60)、120(N120)、180(N180)、240(N240)、300(N300)kg/hm^2(基追比4:4:2),分析不同施氮水平对地上部干物质和植株氮浓度的影响,分别构建了2个品种大蒜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结果表明:关中大蒜地上部临界氮浓度与最大干物质符合幂函数关系。使用基于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构建的氮营养指数模型对各处理氮素营养状况进行诊断,N240处理的氮营养指数接近于1,且可以获得最大的地上部干物质和相对产量。同时,氮营养指数与相对地上部干物质、相对产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240 kg/hm2可以作为关中地区大蒜施氮量的重要参考,该研究构建的大蒜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和氮营养指数模型对于大蒜的氮素营养诊断和精确施氮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大蒜 关中地区 临界值 稀释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肥浸种对玉米发育前期生长及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兴义 左冰云 +4 位作者 韩清芳 邬小春 丁瑞霞 崔雯雯 贾志宽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1-717,共7页
以‘郑单958’为材料,研究铁肥(FeSO_4·7H_2O)浸种对玉米发育前期生长和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设置3个铁肥质量分数水平(0.05%、0.075%、0.125%),以清水为对照(CK)。结果表明:随着浸种质量分数的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株高... 以‘郑单958’为材料,研究铁肥(FeSO_4·7H_2O)浸种对玉米发育前期生长和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设置3个铁肥质量分数水平(0.05%、0.075%、0.125%),以清水为对照(CK)。结果表明:随着浸种质量分数的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株高和茎粗先升高后降低,0.075%处理的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显著高于CK;铁肥浸种提高了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其中0.075%处理显著高于CK,0.075%处理的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P_n)在七叶期、拔节期较CK分别提高24.1%和20.7%,0.075%处理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实际光化学效率(Yield)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均高于CK,非光化学猝灭(q_N)相反。综合分析各生长指标与光合荧光参数,0.075%的FeSO_4·7H_2O为关中平原夏玉米铁肥浸种处理的适宜质量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铁肥 浸种 干物质积累 叶面积 光合荧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霉素GA_(4+7)种子引发处理对玉米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左冰云 解君 +4 位作者 韩清芳 崔雯雯 刘铁宁 王兴义 丁瑞霞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1-340,共10页
研究了外源赤霉素处理玉米种子对其光合特性的影响,可为通过外源激素调控玉米生长和种子加工技术开发提供依据。以玉米种子‘郑单958’为材料,设置10、60、120 mg/L 3个质量浓度的GA_(4+7)[m(GA_4):m(GA_7)=40:60]进行浸种后回干的引发... 研究了外源赤霉素处理玉米种子对其光合特性的影响,可为通过外源激素调控玉米生长和种子加工技术开发提供依据。以玉米种子‘郑单958’为材料,设置10、60、120 mg/L 3个质量浓度的GA_(4+7)[m(GA_4):m(GA_7)=40:60]进行浸种后回干的引发处理,以常规不处理的种子为对照,测定了大田试验玉米叶片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叶面积及光合产物积累量及光合色素含量。结果表明:GA_(4+7)种子引发处理可提高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单株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光合色素含量,同时可降低叶绿素a与叶绿素b比值,有效降低初始荧光(F_0),增大最大荧光(F_m)、PSⅡ的光能转换效率(F_v/F_m)和实际量子效率(F/F_m′),提高百粒重和籽粒产量,其中以60 mg/L的GA_(4+7)处理(G2)效果最明显。在三叶期、七叶期与拔节期,G2处理玉米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提高74.3%、42.6%和39.6%(差异显著,P<0.05),单株叶面积分别提高30.9%、48.5%和24.1%(差异显著,P<0.05),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19.6%、46.9%和52.9%(差异显著,P<0.05),总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21.5%、12.1%和11.1%(差异显著,P<0.05),百粒重和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提高6.0%和9.7%(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霉素 玉米种子 种子引发 光合参数 光合色素含量 荧光参数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沟垄集雨种植谷子的肥料效应及其增产贡献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雪娇 张旭东 +4 位作者 韩治中 张鹏 贾志宽 连延浩 韩清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55-1066,共12页
研究沟垄集雨种植施肥水平对谷子生长的影响及其对产量的贡献,为完善集雨种植技术理论体系及半干旱区谷子的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在宁南旱农区进行了2个年型的二因素大田试验,研究了沟垄半覆膜集雨(R)和传统裸地平作(T)2种种植模式下... 研究沟垄集雨种植施肥水平对谷子生长的影响及其对产量的贡献,为完善集雨种植技术理论体系及半干旱区谷子的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在宁南旱农区进行了2个年型的二因素大田试验,研究了沟垄半覆膜集雨(R)和传统裸地平作(T)2种种植模式下4个施肥水平(高量N 270 kg hm–2+P2O5 180 kg hm–2,H;中量N 180 kg hm–2+P2O5120kg hm–2,M;低量N 90 kg hm–2+P2O5 60 kg hm–2,L;不施肥对照,CK)对谷子株高、叶面积、光合指标、干物质积累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了集雨模式下的增产贡献来源。结果表明:(1)集雨模式有效促进了边行谷子光合生理和生长,在各施肥水平下谷子株高、顶三叶叶面积、Pn(净光合速率)、Tr(蒸腾速率)和生物量较平作模式分别提高7.1%~23.5%、1.7%~22.7%、10.4%~20.3%、8.0%~55.9%和9.8%~30.0%;中行各指标较平作模式均下降不显著。(2)集雨种植模式显著提高了谷子的水肥利用效率,配施氮磷肥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在丰水年高肥处理显著高于中、低肥处理,欠水年中肥处理最高且显著高于高肥处理,与低肥处理差异不显著;肥料利用效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下降,在丰水年低肥处理的肥料利用率显著大于高肥和中肥处理,欠水年各施肥水平间差异显著。(3)施肥对谷子的增产贡献大于种植模式。施肥对产量的贡献率在丰水年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高、中、低施肥处理间差异显著,达27.8%~49.3%,欠水年各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19.2%~23.7%);种植模式贡献率在2年中各施肥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综合考虑,集雨模式在丰水年施高肥、欠水年施中肥可实现谷子高产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沟集雨 施肥 谷子 产量 综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耕对冬春休闲旱地土壤结构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赵冀 王维 +3 位作者 张鹏 侯贤清 贾志宽 韩清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2-58,115,共8页
为了探索半干旱区合理的耕作制度,改善旱地土壤结构,提高农田生产力,于2007—2010年在宁南旱区进行了冬闲期免耕/深松/深松(N/S/S)、深松/免耕/免耕(S/N/N)、连年免耕(NT)及连年翻耕(CT)4种不同耕作模式试验,研究了轮耕对土壤孔隙度、... 为了探索半干旱区合理的耕作制度,改善旱地土壤结构,提高农田生产力,于2007—2010年在宁南旱区进行了冬闲期免耕/深松/深松(N/S/S)、深松/免耕/免耕(S/N/N)、连年免耕(NT)及连年翻耕(CT)4种不同耕作模式试验,研究了轮耕对土壤孔隙度、团聚体结构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S/S轮耕处理较CT和NT显著降低了冬春休闲旱作农田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降低幅度2.5%~3.1%,较S/N/N轮耕处理20~4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提高了2.8%(P<0.05);NT处理与S/N/N轮耕处理0~40 cm土层>0.25 mm机械稳定性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高于翻耕处理。连续两年以上免耕处理(NT和S/N/N)能够促进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增加了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的破坏率,提高了土壤的结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耕 团聚体 平均重量直径 几何平均直径 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山区旱作春玉米养分投入与肥料生产效率 被引量:3
7
作者 夏海雪 陈雪娇 +4 位作者 张旭东 赵冀 杨琳 张鹏 韩清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45,52,共7页
为了明确半干旱地区玉米生产养分投入状况及肥料生产效率,提高旱地农业资源效率,连续三年对宁夏六盘山区不同类型旱地玉米施肥及生产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六盘山区玉米生产中的氮肥(纯N)、磷肥(P_2O_5)和钾肥(K_2O)的平均投入量... 为了明确半干旱地区玉米生产养分投入状况及肥料生产效率,提高旱地农业资源效率,连续三年对宁夏六盘山区不同类型旱地玉米施肥及生产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六盘山区玉米生产中的氮肥(纯N)、磷肥(P_2O_5)和钾肥(K_2O)的平均投入量分别为323.7、210.1 kg·hm^(-2)和28.6 kg·hm^(-2),氮、磷、钾比例为1∶0.64∶0.08,磷的比例偏高,而钾肥比例偏低;氮、磷肥施肥量明显偏高,分别集中在高于330 kg·hm^(-2)和高于165 kg·hm^(-2)水平的农户比例高达48.5%和70.1%,造成了浪费和环境污染,钾肥用量偏低,集中处于低于42 kg·hm^(-2)水平,样本比例高达69.3%;施肥基追比大致为6∶4,追肥主要为尿素,平均用量为121.9 kg·hm^(-2),适宜玉米生长,但施追肥量处于两个极端,大多数追肥量或者很高或者很低;调研区玉米三年平均产量为9 864 kg·hm^(-2),由于降雨不足与施肥不合理,玉米产量呈逐年递减趋势;氮肥、磷肥和钾肥的三年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30.7、47.8 kg·kg^(-1)和391.3 kg·kg^(-1),氮肥和磷肥的偏生产力偏低。该区域玉米生产有机肥投入以牛羊粪便为主,投入量偏低。综上所述,调研区施肥方面存在投入量和比例不合理问题,需进行科学指导与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养分投入 肥料效率 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