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凉山地区近年考古新发现简述 被引量:5
1
作者 姜先杰 唐翔 刘弘 《中华文化论坛》 2002年第4期130-132,共3页
近年来 ,考古工作者在金沙江北岸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做了大量的田野考古调查和田野发掘工作 ,有许多重要的收获。其中尤以对西昌市经久乡大洋堆遗址、会理县河口乡土坑墓群、盐源县双河乡老龙头墓群三处古代文化遗存的发掘意义... 近年来 ,考古工作者在金沙江北岸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做了大量的田野考古调查和田野发掘工作 ,有许多重要的收获。其中尤以对西昌市经久乡大洋堆遗址、会理县河口乡土坑墓群、盐源县双河乡老龙头墓群三处古代文化遗存的发掘意义最大。这三处古代文化遗存代表着金沙江流域新发现的多种考古学文化 ,是金沙江考古的重要发现 ,对于研究金沙江流域的考古学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地区 考古 新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山州德昌县王家田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4
2
作者 辛中华 《四川文物》 2006年第1期3-10,F0002,i0004,共10页
王家田遗址是安宁河流域与大石墓群同时期的一处遗址,此次发掘清理灰坑3个,出土物有陶器和石器。陶器包括大双耳深腹罐、双耳罐敞口罐等。石器有石刀、石核、细石片等。出土的遗迹和遗物对于单纯的大石墓发掘所获得的材料是极其重要的补... 王家田遗址是安宁河流域与大石墓群同时期的一处遗址,此次发掘清理灰坑3个,出土物有陶器和石器。陶器包括大双耳深腹罐、双耳罐敞口罐等。石器有石刀、石核、细石片等。出土的遗迹和遗物对于单纯的大石墓发掘所获得的材料是极其重要的补充,也为全面地揭示大石墓所在文化的面貌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家田遗址 灰坑 陶器 石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山州西昌市木棲沟遗址试掘简报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斌 《四川文物》 2006年第1期13-20,共8页
2005年木沟遗址试掘中,根据地层和出土遗物,将遗址分为早晚两期。早期陶器全部为夹砂陶,以灰褐陶为主,素面占绝大多数;石器有穿孔石刀、刮削器等。晚期发现一座浅穴式房屋基址,陶片以夹砂陶占绝大多数,素面为主,出土磨制和打制石器若干... 2005年木沟遗址试掘中,根据地层和出土遗物,将遗址分为早晚两期。早期陶器全部为夹砂陶,以灰褐陶为主,素面占绝大多数;石器有穿孔石刀、刮削器等。晚期发现一座浅穴式房屋基址,陶片以夹砂陶占绝大多数,素面为主,出土磨制和打制石器若干。早期遗存与横栏山遗址出土器物十分接近,年代应相当;晚期遗存与大石墓中出土器物相似,时代应在春秋至两汉末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棲木沟 分期 陶器 石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山州西昌市麻柳村灰坑清理简报 被引量:2
4
作者 胡昌钰 《四川文物》 2006年第1期11-12,i0002-i0003,共4页
西昌市樟木乡麻柳村发现一个埋藏丰富陶器的坑,内出土有陶杯、壶、豆罐等类型器物若干。这些器物与安宁河流域春秋战国时期大石墓出土器物类似,推测应为“邛都夷”在战国初期的遗存。
关键词 西昌 灰坑 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山州西昌市东坪遗址第二次发掘简报 被引量:2
5
作者 任江 胡昌钰 《四川文物》 2006年第1期21-26,i0001,共7页
继1988年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对东坪遗址第一次发掘之后,2004年底,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当地文管部门对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掘清理出房址、炉址、沙坑、沟、灰坑等多处遗迹,出土可复原的陶罐、陶网坠、石料、铁刀、铁锸等遗物,充... 继1988年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对东坪遗址第一次发掘之后,2004年底,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当地文管部门对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掘清理出房址、炉址、沙坑、沟、灰坑等多处遗迹,出土可复原的陶罐、陶网坠、石料、铁刀、铁锸等遗物,充分证明了此处遗址为汉代冶铸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坪遗址 遗迹 冶铸 汉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山荞麦种植琐谈
6
作者 黄承宗 《农业考古》 1998年第3期244-245,共2页
关键词 荞麦种 甜荞 营养价值 琐谈 凉山地区 粮食作物 凉山彝族自治州 凉山州 实物资料 母系氏族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凉山冕宁三分屯遗址试掘简报
7
作者 《四川文物》 2006年第5期31-35,共5页
三分屯遗址位于凉山州冕宁县城厢镇三分屯村西南约1公里处,该遗址南北长558米,东西宽75米,位于南河与东河交汇处的一级台地上,1975年四川省金沙渡口段、安宁河流域联合考古调查队首先发现了该遗址。1987年6月文物普查时又详细调查了该... 三分屯遗址位于凉山州冕宁县城厢镇三分屯村西南约1公里处,该遗址南北长558米,东西宽75米,位于南河与东河交汇处的一级台地上,1975年四川省金沙渡口段、安宁河流域联合考古调查队首先发现了该遗址。1987年6月文物普查时又详细调查了该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冕宁 遗址 简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盐源地区出土青铜钺的科学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文君 李晓岑 +1 位作者 覃椿筱 刘弘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2期26-29,36,共5页
为研究川南地区古代青铜制作技术,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对四川盐源地区出土的8件铜钺进行了初步的科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铜钺有红铜、锡青铜、铅锡青铜三种材质,以锡青铜为主,合金配比不理想.制作方式有铸造及热锻两种方... 为研究川南地区古代青铜制作技术,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对四川盐源地区出土的8件铜钺进行了初步的科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铜钺有红铜、锡青铜、铅锡青铜三种材质,以锡青铜为主,合金配比不理想.制作方式有铸造及热锻两种方式.另外通过器物类型学进行比较,认为该地区的青铜文化与巴蜀文化及滇文化都存在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源 青铜钺 金相 合金成分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会理城河下游考古调查报告 被引量:2
9
作者 唐翔 万娇 代洪周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22,共8页
2009年3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和会理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会理城河下游开展了一次以石棺葬文化为线索的考古调查。在调查中发现遗址3处、石棺墓地3处,土坑墓群1处,石器采集点2处,陶器采集点1处。并清理了石棺墓... 2009年3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和会理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会理城河下游开展了一次以石棺葬文化为线索的考古调查。在调查中发现遗址3处、石棺墓地3处,土坑墓群1处,石器采集点2处,陶器采集点1处。并清理了石棺墓1座、土坑墓2座,同时采集了大量的石器、陶器,增进了对这一地区先秦时代遗迹分布和面貌的了解。综合以往对这一地区发掘和调查的材料,并比较周边地区相关遗存,以期为这一地区考古学、民族学研究提供更多的第一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理城河下游 金沙江流域 石棺葬 土坑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汉代移民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弘 《东南文化》 CSSCI 1991年第6期43-51,共9页
西南丝绸之路是长江上游地区通向域外的主要交通孔道之一,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后,近年来它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青睐.其神秘绮丽的面貌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一股对西南丝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研究的... 西南丝绸之路是长江上游地区通向域外的主要交通孔道之一,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后,近年来它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青睐.其神秘绮丽的面貌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一股对西南丝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研究的热潮正在兴起.西南丝绸之路从成都出发,蜿蜒穿行于中国西南多民族地区,进而沟通了古代中国与外界的联系.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西南丝绸之路是中国西南各民族共同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西南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然而由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西南丝路上的各民族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各民族在丝路上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南北有异,因此他们在开辟西南丝路这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各有侧重.本文只拟对两汉时期西南丝路上的汉代移民作一些研究,对他们的来源、迁徙、分布及其在开发西南丝路中的作用作一次较为系统的探索.至于其它民族,如滇、夜郎、巴、蜀等在开辟西南丝路过程中所作的贡献,笔者已有另文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丝路 移民点 巴蜀地区 邮亭 西南丝绸之路 汉民 汉墓 西南夷 凉山地区 益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蜀铜鍪与巴蜀之师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弘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16-19,共4页
巴蜀铜鍪与巴蜀之师刘弘铜鍪是晚期巴蜀文化的典型器物,它与柳叶型剑“烟荷包”式,中胡三穿与大三角援戈,巴蜀图语印章,辫索纹竖环耳釜、、及削、斤、锯、凿等构成了战国时期巴蜀考古学文化特有的代表性铜器群。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 巴蜀铜鍪与巴蜀之师刘弘铜鍪是晚期巴蜀文化的典型器物,它与柳叶型剑“烟荷包”式,中胡三穿与大三角援戈,巴蜀图语印章,辫索纹竖环耳釜、、及削、斤、锯、凿等构成了战国时期巴蜀考古学文化特有的代表性铜器群。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向其文化区域外的幅射力,从考古学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化 西汉早期 省博物馆 战国晚期 凉山彝族自治州 西汉中后期 考古 发掘简报 《史记·秦本纪》 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蜀文化在西南地区的辐射与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弘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9-35,共17页
巴蜀文化是先秦秦汉时期西南地区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域文化,它通过"西南夷"地区众多的文化地理单元向南传播。穿行于川西南山地的"零关道"是巴蜀文化向南传播的主要通道。
关键词 巴蜀文化 西南地区 辐射 传播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云南的历史碑刻看儒家文化在边疆的传承与作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弘 《中华文化论坛》 1999年第3期20-25,共6页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份,它不但构成了中华民族思想意识的主体,而且在中华民族思想上所起的凝聚作用,成为历史上维系中华民族数千年统一的重要纽带。即使在边疆民族地区,儒家文化的这种作用也丝毫无逊于内地。云南地...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份,它不但构成了中华民族思想意识的主体,而且在中华民族思想上所起的凝聚作用,成为历史上维系中华民族数千年统一的重要纽带。即使在边疆民族地区,儒家文化的这种作用也丝毫无逊于内地。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文化 云南 大理国 孟孝琚碑 爨宝子碑 德运碑 爨龙颜碑 唐王朝 高量成 碑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金沙江考古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弘 《中华文化论坛》 2002年第4期52-57,共6页
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赋与了金沙江考古学文化独特的面貌。金沙江考古是西南考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能将金沙江流域作为川滇两大文化区之间的一个边缘地带来看待。金沙江流域的考古学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相对的独立性 ... 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赋与了金沙江考古学文化独特的面貌。金沙江考古是西南考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能将金沙江流域作为川滇两大文化区之间的一个边缘地带来看待。金沙江流域的考古学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相对的独立性 ,因此将金沙江流域作为一个考古学文化区来进行研究在学术上是成立的。多年来考古工作者们在金沙江流域作了大量的工作 ,但由于对金沙江考古缺乏足够的认识 ,金沙江流域的考古工作尚不够系统、不够充分 ,金沙江流域考古学文化的面貌也不够完整。金沙江考古对于考古学界来讲 ,还是一片处女地 ,有许多工作可做 ,有许多课题需要研究。而要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川滇两省及金沙江沿岸众文博单位的通力合作。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和工作措施 ,足踏实地一如既往地工作 ,才能取得预期的成绩和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考古 课题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文物》创刊20周年笔谈
15
作者 梁旭仲 孙华 +12 位作者 李绍明 谭继和 王家祐 李复华 林向 宋治民 霍巍 段渝 王毅 江章华 刘弘 高文 丁祖春 《四川文物》 2004年第1期4-11,共8页
关键词 《四川文物》 期刊 质量意识 考古工作 巴蜀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蜀式戈的南传——西南地区青铜戈的再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弘 《四川文物》 2007年第5期66-74,共9页
西南地区的青铜戈根据其分布的区域与器型特征可以分为若干个系统,但它们都与蜀式青铜戈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从考古器型学角度观察,它们在形制上都以蜀式戈为"祖形"。蜀式戈向南传播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并形成了... 西南地区的青铜戈根据其分布的区域与器型特征可以分为若干个系统,但它们都与蜀式青铜戈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从考古器型学角度观察,它们在形制上都以蜀式戈为"祖形"。蜀式戈向南传播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并形成了四个不同时期的辐射圈。透过蜀式戈的南传可以寻找出蜀文化在历史上逐渐向南传播的过程与路线,并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西南地区各青铜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式戈 南传 蜀文化辐射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里县项脚汉族调查报告 被引量:3
17
作者 唐亮 《中华文化论坛》 2002年第4期82-88,共7页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项脚蒙古族乡的群山环抱中 ,居住着一群汉族 ,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 ,过着基本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他们在民族杂居地区 ,通过与其它民族的交往 ,在经历了无数的冲突与融合之后 ,把自己变成了这块土...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项脚蒙古族乡的群山环抱中 ,居住着一群汉族 ,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 ,过着基本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他们在民族杂居地区 ,通过与其它民族的交往 ,在经历了无数的冲突与融合之后 ,把自己变成了这块土地的主人。他们是这块土地的拓荒者 ,也是这块土地的绿色卫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脚 汉族 杂居 民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丝绸之路早期商品交换方式变更考——从滇人是否使用贝币谈起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弘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104-110,共7页
在汉王朝开通南丝路以前,南丝路上的商品贸易采用的都是以物易物的方式,主要出土于大型滇墓中的海贝不能满足构成流通货币的三大条件,所以并不具备货币的职能。汉王朝开发西南夷将该地区带入了汉王朝经济圈,汉式货币得以在南丝路沿线的... 在汉王朝开通南丝路以前,南丝路上的商品贸易采用的都是以物易物的方式,主要出土于大型滇墓中的海贝不能满足构成流通货币的三大条件,所以并不具备货币的职能。汉王朝开发西南夷将该地区带入了汉王朝经济圈,汉式货币得以在南丝路沿线的汉移民与土著民族中流通。到东汉晚期,随着土著民族文化的消失,南丝路沿线基本上完成了商品交换形式的变更。蜀人与滇人相同的用贝方式,是蜀文化南传的另一种形式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丝绸之路 商品交换 滇贝 蜀贝 钱币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第8期102-104,共3页
文物保护是社会研究和人类历史研究中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兴起的三维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有着积极的作用,逐渐成为数字化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文章在研究分析三维扫描技术原理与核心设备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三维扫描技术的应用现状,重... 文物保护是社会研究和人类历史研究中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兴起的三维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有着积极的作用,逐渐成为数字化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文章在研究分析三维扫描技术原理与核心设备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三维扫描技术的应用现状,重点探讨了该项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技术路线与关键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扫描技术 文物保护 点云 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冕宁县关索城遗址调查简报
20
作者 徐海伦(摄影/执笔) 陈苇(摄影/执笔) +1 位作者 陈笛笛 陈恬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5-140,155,共7页
关索城遗址位于冕宁县泸沽镇东北社区3组,紧邻108国道。2017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地方相关部门对泸沽地区进行文物考古调查时发现该遗址。该遗址的主体结构为城墙及其附属设施,城内采集遗物有石器、陶片、汉砖、瓷片。结合相关文... 关索城遗址位于冕宁县泸沽镇东北社区3组,紧邻108国道。2017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地方相关部门对泸沽地区进行文物考古调查时发现该遗址。该遗址的主体结构为城墙及其附属设施,城内采集遗物有石器、陶片、汉砖、瓷片。结合相关文献可知,现存的关索城遗址很有可能为汉至萧齐时期的台登城所在地。这一发现验证了古代文献关于“台登城”的记载,丰富了南亚廊道文物资源,对蜀身毒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冕宁 泸沽 关索城 台登 蜀身毒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