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屑病的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 被引量:60
1
作者 邓丙戌 姜春燕 +6 位作者 王萍 刘瓦利 瞿幸 赵一鸣 陈凯 蔡念宁 陶毅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70-772,共3页
目的:研究银屑病的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群体研究方法,调查银屑病在不同性别、年龄、季节、病期和病程等方面的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结果:本病主要证候为血热证、血燥证和血瘀证,其中血热证最常见。3种主要证... 目的:研究银屑病的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群体研究方法,调查银屑病在不同性别、年龄、季节、病期和病程等方面的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结果:本病主要证候为血热证、血燥证和血瘀证,其中血热证最常见。3种主要证候的分布与病期和本次复发时间密切相关。结论:血热证、血燥证和血瘀证可作为本病中医辨证规范的基本证型。血热是病情转化的关键,应充分重视血热证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中医药疗法 银屑病/诊断 辨证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屑病中医证候的时相性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姜春燕 王莒生 +7 位作者 邓丙戌 陈凯 王萍 蔡念宁 陶毅 刘瓦利 瞿幸 赵一鸣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719-721,共3页
目的对银屑病中医证候的时相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群体研究的方法,通过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的设计,调查银屑病血热证、血燥证和血瘀证3个主要中医证候,在不同病期、病程等方面的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揭示银屑病中医证候... 目的对银屑病中医证候的时相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群体研究的方法,通过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的设计,调查银屑病血热证、血燥证和血瘀证3个主要中医证候,在不同病期、病程等方面的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揭示银屑病中医证候的时相性。结果银屑病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证候的分布与病期、本次复发时间密切相关,而与总病程无关。结论银屑病3个主要证型之间存在着时相性,每一次发病初期为血热证,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转化为血燥证或血瘀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中医证候 时相性 临床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与年龄、病程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陈维文 王萍 +11 位作者 张广中 姜春燕 周冬梅 孙丽蕴 王莒生 邓丙戌 李萍 赵一鸣 刘瓦利 瞿幸 曾琳 李若瑜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45-448,共4页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年龄(初次发病时的年龄)、年龄(接受证候调查时的年龄)、复发次数、总病程及本次病程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按照临床流行病学群体研究方法,采用现况调查、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设计,用EPIINFO 6.0建立数据库...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年龄(初次发病时的年龄)、年龄(接受证候调查时的年龄)、复发次数、总病程及本次病程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按照临床流行病学群体研究方法,采用现况调查、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设计,用EPIINFO 6.0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应用SPSS软件,对2 675例寻常型银屑病发病年龄、病程等因素与中医证候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寻常型银屑病中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最为常见,其中血热证1 489例(55.7%),血燥证593例(22.2%)和血瘀证323例(12.1%),以上3型之间发病年龄及患者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血燥证发病年龄最小,其次为血热证,血瘀证患发病年龄最大,血热证患者平均年龄最小,其次为血燥证,血瘀证患者平均年龄最大;血热证的复发次数少于血燥证和血瘀证(P<0.01);3型之中血热证的总病程和本次病程均最短,血燥证次之,血瘀证的总病程和本次病程最长(P<0.01)。结论血热证、血燥证和血瘀证是"从血论治"银屑病的基本证候,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这3个证候间不仅存在着时相性,而且治疗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型银屑病 血热证 血燥证 血瘀证 发病年龄 病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对银屑病T细胞相关免疫学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4
作者 梅沉成 李玲玲 +4 位作者 张云璧 霍春波 曾亚军 张润田 陈广山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129-4132,共4页
银屑病是一种与免疫有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西医学从平衡"免疫网络"角度进行研究,中医学按照银屑病的不同证型辨证施治,二者有着极大的共通性。文章将从T辅助细胞(Th)细胞分化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入手,对中医药治疗银屑病... 银屑病是一种与免疫有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西医学从平衡"免疫网络"角度进行研究,中医学按照银屑病的不同证型辨证施治,二者有着极大的共通性。文章将从T辅助细胞(Th)细胞分化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入手,对中医药治疗银屑病中有关免疫功能异常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1/TH2 TH17/TREG Th22 角质形成细胞 中医药
原文传递
中医院校实验诊断学教学方法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杭海燕 韩福旺 蔡宁宁 《中国病案》 2015年第10期70-72,共3页
以往对中医院校的实验诊断教学工作重视度不够,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意在探析中医院校中的实验诊断学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医德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别、逻辑思维训练方法、教学方法改进、如何进行技能训练、质量控制及科研... 以往对中医院校的实验诊断教学工作重视度不够,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意在探析中医院校中的实验诊断学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医德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别、逻辑思维训练方法、教学方法改进、如何进行技能训练、质量控制及科研能力培养等7个方面探讨了实验诊断学教学方法。认为应该加强学生医德人文教育、分析中西思维模式加强逻辑思维训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技能操作、加强质控观念及提升科研能力。重视并有原则、有方法的做好中医院校实验诊断学的教学工作,对学生掌握基本医学技能、提升学生现代科学素养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院校 实验诊断学 教学
原文传递
苦参汤药浴联合黑光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姜红伶 陈曦 段行武 《河北医学》 CAS 2023年第2期270-275,共6页
目的:观察苦参汤药浴联合黑光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将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黑光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苦参汤药浴... 目的:观察苦参汤药浴联合黑光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将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黑光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苦参汤药浴联合黑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疾病症状[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瘙痒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清相关因子[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8.53%)高于对照组(88.24%)(P<0.05)。治疗2周后,两组PASI、VAS评分、血清相关因子(CCL20、IL-17、TNF-α、TGF-β1)及CD8+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D3+、CD4+及CD4+/CD8+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汤药浴联合黑光照射治疗相较于单纯的黑光照射治疗,对寻常银屑病疗效更显著,对调节机体炎症状态及免疫功能、减轻免疫损伤、促进皮肤修复等均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苦参汤 黑光 炎性因子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51例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71
7
作者 张广中 王萍 +11 位作者 王莒生 姜春燕 邓丙戌 李萍 赵一鸣 刘瓦利 瞿幸 陈雏文 曾琳 周冬梅 孙丽蕴 李若瑜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94-896,共3页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的分布和演变规律。方法按照临床流行病学群体研究方法,采用现况调查、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设计,用EPIINFO6.0建立数据库,对2651例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构成情况及与病期、民族、银屑病病史、家族史、吸...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的分布和演变规律。方法按照临床流行病学群体研究方法,采用现况调查、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设计,用EPIINFO6.0建立数据库,对2651例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构成情况及与病期、民族、银屑病病史、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病情严重程度的关联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寻常型银屑病主要证候为血热证(53.8%)、血燥证(27.4%)和血瘀证(18.1%),其他证候较少见(0.6%);兼挟证候主要有挟湿、热、瘀、毒。主要证候在银屑病各病期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证候分布与民族和银屑病家族史无关联(P>0.05),与银屑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病情严重程度有极密切的关联(P<0.01)。结论寻常型银屑病疾病初期一般为血热证,以后病情或者好转,或转化为血燥证或血瘀证。血热证是病机转化的关键,吸烟、饮酒、疾病严重程度等可能在证候转化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型银屑病 中医证候 临床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艾滋病病毒被检测者心理问题探讨
8
作者 杭海燕 韩福旺 +1 位作者 刘福生 蔡宁宁 《中国病案》 2015年第9期F0002-F0002,F0003,96,共3页
目的探讨实验诊断中艾滋病病毒被检测人群的不同心理状态和应对策略,以便选择恰当方法与艾滋病病毒被检测人群沟通。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结合长期与接诊艾滋病患者的深度访谈资料,分析不同艾滋病病毒检测人群的心理状态。结果一些有高危... 目的探讨实验诊断中艾滋病病毒被检测人群的不同心理状态和应对策略,以便选择恰当方法与艾滋病病毒被检测人群沟通。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结合长期与接诊艾滋病患者的深度访谈资料,分析不同艾滋病病毒检测人群的心理状态。结果一些有高危行为且被检测阴性的人群具有恐惧心理;被检测阳性患者具有多种复杂的心理变化,包括恐惧、焦虑心理,否认心理,自罪心理,怨恨、报复心理,"无所谓"心理等。结论正确认识艾滋病被检测者的心理状态并针对性处理,不但有助于使患者配合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及后续诊治,而且有利于患者正确认识艾滋病、及早适应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检测者 心理问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