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利用免疫沉淀和蛋白质组学发现多发性骨髓瘤的肿瘤相关抗原,探索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和发现新的诊断标志物。方法收集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8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标本并分别混合,用Protein G PLUS-Agarose免疫沉淀试剂分离和纯化...目的利用免疫沉淀和蛋白质组学发现多发性骨髓瘤的肿瘤相关抗原,探索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和发现新的诊断标志物。方法收集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8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标本并分别混合,用Protein G PLUS-Agarose免疫沉淀试剂分离和纯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的抗体,并用此抗体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U266细胞裂解液混合,形成抗体-抗原复合物,通过1维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1D-SDS-PAGE)分离蛋白质,切胶酶解后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离并鉴定,用Proteome Discovery软件进行蛋白质数据库检索。结果MM组较对照组共筛选出14个上调的蛋白,7个下调的蛋白,分别列在表1和表2中。结论利用免疫沉淀及蛋白质组学筛选出了21个可能与肿瘤自身免疫相关的差异蛋白,其中的α-烯醇化酶、波形蛋白、热休克蛋白90与文献记载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作为肿瘤相关抗原的候选蛋白。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探讨内皮激活和应激指数(EASIX)与脓毒症病程和生存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3年3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收治的符合脓毒症3.0(Sepsis-3)定义的197例患者,根据病程进展和生存结局分组。脓毒症严重程度采用脓毒症相关器官衰竭评分(SOFA)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APACHE Ⅱ)系统。EASIX评分由乳酸脱氢酶、血小板和肌酐组成。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脓毒症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EASIX,SOFA和APACHE Ⅱ评分对脓毒症病程和30天死亡的预测价值,并根据EASIX最佳截断值对患者分组,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 与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休克组EASIX(2.55±0.54 vs 2.30±0.49)、APACHEⅡ评分(16.47±4.10 vs 11.81±4.89)、SOFA评分(8.66±3.00 vs 5.48±3.92)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93,-7.255,-6.431,均P<0.001),且EASIX随病程进展而显著升高。脓毒症组(n=92)和脓毒症休克组(n=105)的30天累积死亡率分别为11.96%(11/92)和29.52%(31/105)。EASIX与SOFA,APACHE Ⅱ评分呈正相关(r=0.662,0.425,均P<0.05),并随病程进展而显著升高(t=3.293,P=0.001)。多因素COX分析显示EASIX升高是脓毒症休克组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282(1.135~1.449),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EASIX对脓毒症患者30天死亡的预测性能与APACHE Ⅱ,SOFA评分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08,0.538,P=0.227,0.59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EASIX>2.43脓毒症患者30天病死率显著高于EASIX≤2.43患者(Log-Rankχ^(2)=18.76,P<0.001)。结论 EASIX是预测脓毒症短期预后不良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文摘目的利用免疫沉淀和蛋白质组学发现多发性骨髓瘤的肿瘤相关抗原,探索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和发现新的诊断标志物。方法收集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8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标本并分别混合,用Protein G PLUS-Agarose免疫沉淀试剂分离和纯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的抗体,并用此抗体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U266细胞裂解液混合,形成抗体-抗原复合物,通过1维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1D-SDS-PAGE)分离蛋白质,切胶酶解后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离并鉴定,用Proteome Discovery软件进行蛋白质数据库检索。结果MM组较对照组共筛选出14个上调的蛋白,7个下调的蛋白,分别列在表1和表2中。结论利用免疫沉淀及蛋白质组学筛选出了21个可能与肿瘤自身免疫相关的差异蛋白,其中的α-烯醇化酶、波形蛋白、热休克蛋白90与文献记载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作为肿瘤相关抗原的候选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