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住院患者院内血管外科普通会诊的情况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尹峻楠 吴志远 +2 位作者 陈作观 刁永鹏 李拥军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3期259-261,共3页
目的分析老年住院患者血管外科普通会诊的特点,为血管外科临床科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2021年院内普通会诊的428例老年住院患者所在科室、主诊断及血管外科相关疾病特点。结果普通会诊患者中来自内科的220例(51.4%),... 目的分析老年住院患者血管外科普通会诊的特点,为血管外科临床科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2021年院内普通会诊的428例老年住院患者所在科室、主诊断及血管外科相关疾病特点。结果普通会诊患者中来自内科的220例(51.4%),来自外科的为169例(39.4%),其中申请会诊最多的科室依次为骨科(15.9%)、心血管内科(12.9%)、神经内科(10.5%)、普通外科(10.0%)和内分泌科(8.2%)。会诊诊断疾病最多的为静脉血栓栓塞症(40.8%)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20.8%),其中在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患者中最常见的会诊疾病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35.1%),而肿瘤老年患者最主要的疾病为静脉血栓栓塞症(69.0%)。血管外科普通会诊的工作量在秋冬季或秋分之后会呈现上升的趋势。结论血管外科院内会诊为老年住院患者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在泛血管病及肿瘤血管外科的临床研究中需要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科 会诊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伤口创面湿度检测仪的设计与应用评价
2
作者 刘强 孙凯 +5 位作者 杨建群 王铁男 蔡杰 郑耐心 罗家音 许政曦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7期157-161,共5页
慢性伤口患者需要经常到医疗机构更换伤口敷料并给予其治疗指导,控制伤口的水分程度是现代外科伤口愈合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探讨为临床伤口治疗医师提供一种客观量化的伤口指标检测方法,设计一款基于嵌入式系统创面伤口湿度检测设备,... 慢性伤口患者需要经常到医疗机构更换伤口敷料并给予其治疗指导,控制伤口的水分程度是现代外科伤口愈合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探讨为临床伤口治疗医师提供一种客观量化的伤口指标检测方法,设计一款基于嵌入式系统创面伤口湿度检测设备,采用Wagner分级法,持续24 h监测伤口湿度状态,基于数据统计图应用伤口床TIME理论标准,实现临床更换敷料的预警提示。使用慢性伤口创面湿度检测仪对6例溃疡创面糖尿病足患者换药后的创面进行24 h持续监测伤口湿度,其中5例获得持续稳定的统计曲线。该检测仪在无需打开敷料的情况下持续监测并提示临床伤口渗液增多,适用于伤口床TIME理论中的在临床需要保持伤口适宜的湿润环境,使用慢性伤口创面湿度检测仪持续监测具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伤口 湿度传感器 伤口敷料 嵌入式开发 实时检测 便携式 伤口床TIME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生活质量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罗家音 李瑞豪 +5 位作者 苗雨晴 陈作观 周萌 刁永鹏 李大军 李拥军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3年第5期435-440,共6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根据北京医院多发性大动脉炎注册研究(ChiCTR1800018752)数据库中的资料,对2016年10月至2021年12月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 目的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根据北京医院多发性大动脉炎注册研究(ChiCTR1800018752)数据库中的资料,对2016年10月至2021年12月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进行健康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疾病负担以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5L)两种普适性生活质量量表。采用Cronbach’sα系数和Spearman-Brown系数分别评价SF-36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和分半信度。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或非参数检验分析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3%。SF-36量表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87,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在一般健康状况(55.11±21.63)、精力(61.56±20.94)及精神健康(64.64±21.11)维度得分较低。EQ-5D-5L的视觉模拟标尺得分76.07±20.50,效用指数得分0.86±0.16。头臂型(P<0.01)和广泛型(P<0.01)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较胸腹主动脉型低。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与多发性大动脉炎症状数量呈负相关(P<0.01),但未发现与性别、年龄、并发症数量、患病年龄、患病时长和手术次数相关。结论SF-36量表评估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信度。多发性大动脉炎对患者的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均产生显著影响。疾病分型和症状数量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大动脉炎 生活质量 健康调查简表 欧洲五维健康量表 患者报告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治现状与思考
4
作者 郭亚明 吴志远 李拥军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2期100-105,共6页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是指未累及主动脉及其他动脉的内脏动脉夹层疾病。早期尸检报告SISMAD的发病率仅为0.06%^([1]),而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现世界范围内...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是指未累及主动脉及其他动脉的内脏动脉夹层疾病。早期尸检报告SISMAD的发病率仅为0.06%^([1]),而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现世界范围内文献报道的SISAMD病例数累计已超过4000例^([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尸检报告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诊断水平 文献报道 病例数 ARTERY 主动脉 自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炎机制研究的现状和挑战
5
作者 李晓璐 高尚 李拥军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301-307,共7页
大动脉炎(TAK)是一种罕见的大动脉炎症性疾病, 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 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生理、心理和经济负担。然而经过上百年的研究, 其疾病发生发展机制仍不明确。为了深入对TAK发病机制的系统性了解, 本文重点阐述其遗传易... 大动脉炎(TAK)是一种罕见的大动脉炎症性疾病, 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 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生理、心理和经济负担。然而经过上百年的研究, 其疾病发生发展机制仍不明确。为了深入对TAK发病机制的系统性了解, 本文重点阐述其遗传易感性、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的作用, 并介绍笔者团队在此领域的初步探索成果以及探讨TAK的研究焦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发病机制 遗传易感性 细胞因子 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外科护士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
6
作者 李欣 孙超 +4 位作者 邵欣 罗家音 王宁 王德慧 胡慧秀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3年第23期4267-4275,共9页
目的调查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外科护士对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知信行的现状, 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为后期VTE预防干预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2年5月, 采用自制的VTE知信行调查问卷对北京市... 目的调查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外科护士对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知信行的现状, 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为后期VTE预防干预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2年5月, 采用自制的VTE知信行调查问卷对北京市某三甲医院13个外科临床科室的321名护理人员开展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321名护士, 其中VTE预防知识、态度、行为总均分分别为(0.77±0.26)分、(3.04±1.29)分、(4.11±0.83)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工作后接受过VTE培训是知识维度的影响因素(调整后R2=0.178);自我报告VTE的了解程度和工作后接受过VTE培训是态度维度的影响因素(调整后R2=0.066);自我报告VTE的了解程度、工作后接受过VTE培训和在骨科工作是行为维度(调整后R2=0.146)和问卷总分(调整后R2=0.193)的影响因素。结论某三甲医院外科护士缺乏预防VTE相关知识且VTE相关预防措施执行率较低, 但预防VTE态度积极, 医院应加强VTE预防相关知识培训, 提高VTE评估能力, 构建VTE防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护士 静脉血栓栓塞症 预防 知信行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补片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长期随访结果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洋 闫盛 +6 位作者 陈作观 吴志远 刁永鹏 高擎 陈跃鑫 郑月宏 李拥军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4期337-343,共7页
目的比较补片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p-CEA)与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CEA)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340例患者372例次手... 目的比较补片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p-CEA)与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CEA)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340例患者372例次手术,其中p-CEA为193例次,e-CEA为179例次),比较两种手术方式远期的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所有卒中及手术同侧卒中发生率,以及症状复发率。结果2组基线结果比较显示,p-CEA组患者高脂血症比例高于e-C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1%vs 34.6%,P=0.032)。在133个月的随访期间,p-CEA组的病死率、心肌梗死发生率均高于e-CEA组,卒中发生率、手术同侧卒中发生率均低于e-CEA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7.8%vs 13.8%,P=0.4855;7.8%vs 5.9%,P=0.360;12.8%vs 15.6%,P=0.228;4.3%vs 5.9%,P=0.282);2组在术后症状复发上,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198,df=15.622,P=0.85)。Kaplan-Meier分析显示,在第6年,2组之间术后再狭窄和术后死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P=0.18);在第8年,2组之间术后死亡和卒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P=0.24)。结论p-CEA组和e-CEA组的远期死亡、心肌梗死、所有卒中和手术同侧卒中,以及术后症状复发等均无差异,均可作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 补片式 外翻式 颈动脉狭窄 远期死亡
原文传递
外周动脉疾病的基因治疗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志超 陈作观 +1 位作者 刁永鹏 李拥军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3期191-199,共9页
目的评价难治性外周动脉疾病基因治疗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ISI Web of Science以及Cochrane Library四个数据库。搜索外周动脉疾病基因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0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 目的评价难治性外周动脉疾病基因治疗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ISI Web of Science以及Cochrane Library四个数据库。搜索外周动脉疾病基因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0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提取数据。采用软件RevMan 5.3对入选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9篇文献,共210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基因治疗对治疗后两年内大截肢率(RR=0.93,95%CI:0.74~1.17,P=0.56;13项研究,n=1371)和死亡率(RR=0.93,95%CI:0.70~1.24,P=0.64;17项研究,n=2051)的影响尚不确定。然而,基因治疗可降低37%的截肢风险(RR=0.67,95%CI:0.47~0.94,P=0.02;8项研究,n=489),改善148%的溃疡愈合(RR=2.48,95%CI:1.40~4.41,P=0.002;5项研究,n=199),缓解94%的静息痛(RR=1.94,95%CI:1.11~3.37,P=0.02;6项研究,n=213)。结论基因治疗可降低难治性外周动脉疾病的截肢率,提高溃疡完全愈合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管疾病 基因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