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特色中药臭灵丹体外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夏晓玲 孙强明 +6 位作者 王晓丹 赵玉娇 杨子峰 黄庆晖 姜志宏 王新华 张荣平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3687-3692,共6页
臭灵丹Laggera pterodonta,一种民间常用的治疗感冒的具有民俗特色的中药。为了检测臭灵丹不同溶剂萃取物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体外的中和杀伤作用和增殖抑制作用,本研究采用中和抑制实验和增殖抑制实验,用狗肾传代MDCK细胞培养法观察... 臭灵丹Laggera pterodonta,一种民间常用的治疗感冒的具有民俗特色的中药。为了检测臭灵丹不同溶剂萃取物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体外的中和杀伤作用和增殖抑制作用,本研究采用中和抑制实验和增殖抑制实验,用狗肾传代MDCK细胞培养法观察臭灵丹萃取物抑制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致细胞病变作用(CPE),观察2种实验中臭灵丹萃取物在体外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效价的影响,同时采用Real time RT-PCR定量检测流感病毒的拷贝数,比较臭灵丹不同溶剂萃取物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体外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臭灵丹乙酸乙酯萃取物及石油醚萃取物作用72 h后,中和实验组H1N1病毒血凝效价下降了8倍,而增殖抑制组,H1N1病毒血凝效价也分别下降了2倍和4倍;Real time RT-PCR的检测结果表明,臭灵丹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和H1N1病毒的抑制率为72.5%,而增殖抑制组的抑制率为25.3%,石油醚萃取物中和H1N1病毒的抑制率为60.2%,增殖抑制组为81.4%。由此可以得出,臭灵丹乙酸乙酯萃取物和石油醚萃取物在体外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有明显的中和作用及直接的抑制增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灵丹 甲型流感病毒 抗病毒药物 中草药
原文传递
慢病毒介导的HIF-1α mODD在肿瘤细胞中的高表达
2
作者 赵玉娇 龙海亭 +5 位作者 潘玥 李华 陈俊英 施海晶 马绍辉 孙强明 《医学研究杂志》 2011年第12期28-31,共4页
目的在肿瘤细胞中利用重组慢病毒介导缺氧诱导因子-1α突变体(HIF-1α mODD)在正常氧压下高表达,以模拟肿瘤缺氧微环境下肿瘤细胞中HIF-1α的高表达,为研究HIF-1介导的缺氧信号通路及其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提供实验模型。方法将含HIF-1α... 目的在肿瘤细胞中利用重组慢病毒介导缺氧诱导因子-1α突变体(HIF-1α mODD)在正常氧压下高表达,以模拟肿瘤缺氧微环境下肿瘤细胞中HIF-1α的高表达,为研究HIF-1介导的缺氧信号通路及其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提供实验模型。方法将含HIF-1αmODD基因片段的慢病毒表达质粒pWPI GW/HIF-1α mODD,与pVSVG及pSPAX质粒共转染人胚肾293T细胞,包装制备重组慢病毒,重组病毒经过纯化后直接感染GLC、H157和YTMLC等肿瘤细胞,并在正常氧压条件下培养,通过RT-PCR、免疫印迹等方法检测HIF-1α mODD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重组慢病毒介导HIF-1α mODD在GLC、H157和YTMLC细胞内获得高表达。结论成功模拟了肿瘤细胞在缺氧微环境下高表达HIF-1α的情况,为体外研究HIF-1α在肿瘤血管新生及肿瘤生长中的作用提供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F-1Α 慢病毒 缺氧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Ⅱ型登革病毒NS1的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多 杨丽娟 +6 位作者 赵玉娇 潘玥 陈俊英 付娟娟 黄新伟 邱丽娟 孙强明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4-8,共5页
目的:表达制备重组Ⅱ型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NS1,检测该重组表达蛋白的免疫原性,为检测试剂盒的研制提供基础。方法:根据Ⅱ型登革病毒NS1蛋白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NC_001474),对基因序列进行编码密码子优化后进行全基因合成,随后,经双... 目的:表达制备重组Ⅱ型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NS1,检测该重组表达蛋白的免疫原性,为检测试剂盒的研制提供基础。方法:根据Ⅱ型登革病毒NS1蛋白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NC_001474),对基因序列进行编码密码子优化后进行全基因合成,随后,经双酶切将目的片段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上,通过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Western blot鉴定后,进一步进行蛋白纯化和透析复性,制备获得重组Ⅱ型登革病毒NS1蛋白。收获的NS1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酶联免疫学方法测定其效价,检测其免疫原性。结果:成功构建了Ⅱ型登革病毒NS1蛋白的表达载体。Western blot显示表达的重组蛋白能够被NS1单抗特异性的结合,纯化复性后的重组蛋白在小鼠体内表现出良好的免疫原性。结论:重组表达的NS1蛋白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以后的NS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登革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研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 重组蛋白 NS1蛋白 免疫原性 ELISA
原文传递
甲型肝炎病毒疫苗株H2株的连续传代及其基因稳定性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东宝 曹晗 +5 位作者 郑勇 史小军 马忠飞 段颖融 邓燕 孙明波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期80-84,共5页
目的 分析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H2株(hepatitis A virus H2 live attenuated vaccine strain)毒种H2M20K7(K7)经连续传代后病毒基因的遗传稳定性.方法 将H2株毒种K7用细胞工厂在人二倍体细胞KMB17中进行连续传代后,收获不同代次的病毒... 目的 分析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H2株(hepatitis A virus H2 live attenuated vaccine strain)毒种H2M20K7(K7)经连续传代后病毒基因的遗传稳定性.方法 将H2株毒种K7用细胞工厂在人二倍体细胞KMB17中进行连续传代后,收获不同代次的病毒,提取病毒RNA,用二代高通量深度测序方法,测定不同代次病毒(K7,K10,Kll,K13,K15,K18)的全基因序列,对比分析病毒的基因变异率,同时对病毒的感染性滴度进行检测和对比.结果 H2M20K7主代毒种经连续传代后,不同代次病毒的全基因序列总体变异率较低,非同义突变率小于0.58%,基因结构稳定;在5'NCR非编码区域的基因突变率<0.1%;在VP1/2 A、2C毒力位点区域突变率小于0.01%;不同代次病毒的感染性滴度维持在7.76~ 8.50 lgCCID50/ml之间,P值为0.9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2M20K7主代毒种、工作毒种、疫苗批病毒及经过连续传代后的各代次病毒基因结构稳定;在5'NCR非编码区未发生明显突变,毒力相关位点VP1/2 A、2B、2C等关键位点的基因均为减毒特征,变异率极低,未引起病毒毒力特征改变.病毒感染性稳定且符合要求,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肝病毒H2株 基因稳定性 二代高通量全基因测序 核苷酸序列
原文传递
人Semaphorin 4D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5
作者 孙强明 潘玥 +3 位作者 赵玉娇 陈俊英 施海晶 马绍辉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7,共7页
目的:构建并制备能够有效表达Semaphorin 4D的重组慢病毒。方法:从人急性T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DNA扩增人Semaphorin 4D基因,克隆至pWPI GW慢病毒载体上,与pVSVG及pSPAX质粒共转染人胚肾293T细胞,包装出重组慢病毒,将纯化后的重组病毒... 目的:构建并制备能够有效表达Semaphorin 4D的重组慢病毒。方法:从人急性T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DNA扩增人Semaphorin 4D基因,克隆至pWPI GW慢病毒载体上,与pVSVG及pSPAX质粒共转染人胚肾293T细胞,包装出重组慢病毒,将纯化后的重组病毒直接感染293T和HUVEC细胞,通过免疫印迹、免疫荧光染色和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分析等方法检测Semaphorin 4D的表达和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的作用。结果:重组慢病毒介导Semaphorin 4D在293T和HUVEC内获得表达,能介导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Semaphorin 4D的重组慢病毒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APHORIN 4D 慢病毒 血管新生 基因治疗
原文传递
Ⅱ型登革病毒D01090株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KMB17上适应株选育及初步鉴定
6
作者 赵玉娇 潘玥 +3 位作者 阎玲梅 岳耀斐 杨丽娟 孙强明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共7页
目的:选育能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KMB17上稳定增殖的Ⅱ型登革病毒适应株,为研发以人源性细胞为基质的登革疫苗候选株奠定基础。方法:将Ⅱ型登革病毒中国株D01090提取病毒基因组,通过RT-PCR法进行登革病毒型别鉴定后,在C6/36和Vero细胞上... 目的:选育能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KMB17上稳定增殖的Ⅱ型登革病毒适应株,为研发以人源性细胞为基质的登革疫苗候选株奠定基础。方法:将Ⅱ型登革病毒中国株D01090提取病毒基因组,通过RT-PCR法进行登革病毒型别鉴定后,在C6/36和Vero细胞上进行毒种扩增和滴度测定;将D01090毒株以4.0MOI接种KMB17细胞并反复传代至病毒完全适应在细胞内扩增,并连续传代10代,选育出良好的KMB17细胞适应株;病毒培养液经蔗糖梯度离心和超速离心后获得高浓度病毒液,接种KMB17细胞后通过透射电镜超薄切片检测细胞的病理变化;然后经过三轮蚀斑纯化筛选出纯化病毒株,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纯化株的抗原性。结果:以Ⅱ型登革病毒中国株D01090基因组为模板,能扩增出511bp的登革病毒特异基因和119bp的Ⅱ型登革病毒型特异性基因。病毒经C6/36细胞扩增后滴度达4.5CCID50/ml,感染KMB17细胞至第三代可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连续传10代细胞病变速度逐渐增快,至第10代达到增殖高峰,病毒滴度达5.0CCID50/ml;将病毒感染6天后病变达+++的KMB17细胞进行超薄切片后经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病理变化,镜下可观察到内质网中新组装成的病毒颗粒,细胞周围产生很多分裂的小碎片,伴有游离出胞的病毒;三轮蚀斑纯化后筛选出纯化克隆,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的抗原性呈阳性。结论选育出了能稳定传代且病毒扩增量高的Ⅱ型登革病毒KMB17细胞适应株,经蚀斑纯化后仍保持较好的抗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人胚肺二倍体细胞蚀斑纯化 生物学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