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圆锥动脉干发育及发育异常所引起的心血管畸形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晓锋 刘迎龙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83-186,共4页
心脏发育过程中,圆锥动脉干的发育受多基因调控,有继发生心区和神经嵴等多个结构的参与;这些结构的发育异常可导致圆锥动脉干的畸形,而发生各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现就继发生心区及神经嵴圆锥动脉干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畸形进行综述如。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外科矫治 圆锥动脉干 继发性生心区 神经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合并的主要体肺动脉侧枝分布规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李晓锋 王强 +2 位作者 刘迎龙 朱耀彬 张戈军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总结合并主要体肺动脉侧枝(MAPCAs)形成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HD)侧枝的分布规律。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至2008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65例合并MAPCAs形成的肺血减少型复杂CHD,总结复杂CHD的MAPCAs分布规律。年龄0.... 目的总结合并主要体肺动脉侧枝(MAPCAs)形成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HD)侧枝的分布规律。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至2008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65例合并MAPCAs形成的肺血减少型复杂CHD,总结复杂CHD的MAPCAs分布规律。年龄0.1~30岁(中位年龄1.9岁),体重4~57.5 kg(平均14.9±11.9kg),其中法洛四联症40例,肺动脉闭锁20例,大动脉转位4例,右心室双出口1例。结果全组共发现体肺侧枝共160支,平均2.5支/例。全组共发现由胸主动脉上段发出62支(38.8%)侧枝血管,胸主动脉中段发出28支(17.5%),腹主动脉发出11支(6.9%),左胸廓内动脉发出10支(6.3%),右胸廓内动脉发出10支(6.3%),右锁骨下动脉发出7支(4.4%),主动脉弓部发出7支(4.4%),胸主动脉下段发出6支(3.8%),头臂干根部发出5支(3.1%),支气管动脉发出5支(3.1%),左锁骨下动脉发出4支(2.5%),膈下动脉发出4支(1.3%),右肾动脉发出1支(0.6%)。供应左肺的侧枝为59支(36.9%),供应右肺的侧枝为89支(55.6%),同时供应两肺的侧枝为12支(7.5%)。全组有24支(15%)体肺侧枝开口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43支侧枝在进入肺脏前呈现扭曲;13支为相应肺叶或肺段的单一供血血管。4例由较细且紊乱的体肺侧枝形成血管丛。结论肺血减少型复杂CHD合并的MAPCAs主要发自于降主动脉及其分支,以胸主动脉中上段最为多见,发自于升主动脉少见;部分侧枝开口可有不同程度的狭窄,给介入封堵带来一定的困难,单一血供侧枝应给予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主要体肺侧枝血管 手术矫治 心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救治网络系统平台--新型的综合转诊系统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洪亮 张慧丽 +19 位作者 王旭 杜军保 许煊 张巍 李瑛 刘芳超 王德 张浩 花中东 沈向东 闫军 闫辉 刘韬 祝捷 刘萍 刘佳幸 焦颖 陈泽锐 董娜 李守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71-374,共4页
目的:检验新建立的全国首个复杂、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救治网络系统在网络远程会诊、综合转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先心病救治网络系统(系统组96例)和传统转诊途径(传统组148例),完成了244例复杂、危重症先心... 目的:检验新建立的全国首个复杂、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救治网络系统在网络远程会诊、综合转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先心病救治网络系统(系统组96例)和传统转诊途径(传统组148例),完成了244例复杂、危重症先心病的地区内、区域性转诊,分析、比较通过两组途径转诊患儿的基本数据、临床资料、院外停留周期、围手术期恢复状况。结果:系统组患儿年龄12(10~19)个月,传统组患儿年龄12(9.3~1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321)。系统组复杂先心病的比例高于传统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和儿科重症监护室(PIUC)停留时间长于传统组患儿(P:0.002和P〈O.001),但系统组的住院总天数少于传统组(P=O.023)。住院期间,两组均无死亡。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相似(P=O.447)。但系统组患儿院外停留周期明显短于传统组(1.5±0.5)dVS(5.5±2.5)d,P〈O.001),系统组的院外停留总花费明显低于传统组[(464.3±97.4)元VS(1023.6±231.4)元,P〈O.001]。结论:与传统就诊途径的患儿相比,经过先心病救治网络系统转诊的患儿存在复杂先心病的比例较高,住院天数和院前停留时间较短,院前发生费用较低。住院并发症的发生率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转诊系统 网络医学 围手术期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用油酸诱导的幼猪急性肺损伤模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强 李晓锋 +5 位作者 刘迎龙 朱耀斌 杨学勇 刘晋萍 孟宪敏 唐跃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351-355,共5页
目的:对比以“近似二次打击”的方法和传统方法构建的油酸诱导的幼猪急性肺损伤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差异。方法:外科操作稳定30min后,12只幼猪随机分为传统诱导组(T组)和“近似二次打击”诱导组(H组),T组油酸连续经右心耳注射,H... 目的:对比以“近似二次打击”的方法和传统方法构建的油酸诱导的幼猪急性肺损伤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差异。方法:外科操作稳定30min后,12只幼猪随机分为传统诱导组(T组)和“近似二次打击”诱导组(H组),T组油酸连续经右心耳注射,H组采取近似于“近似二次打击”的方法,分2阶段间隔1h经右心耳连续注射油酸。于各时间点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并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检查。注射油酸后3h处死实验动物。结果:T组有2只幼猪死于油酸应用后发生的急剧的血压下降;T组血流动力学改变较H组剧烈,尤其以油酸注射后的5—30min最为剧烈。实验过程中2组左心房压无显著变化,油酸注射后肺动脉压力显著升高。结论:以油酸按“近似二次打击”法构建的急性肺损伤模型的血流动力学较传统法稳定,2种方法构建的模型均能达到急性肺损伤模型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动物模型 油酸 幼猪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发绀型肺血减少先天性心脏病幼猪模型的建立与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栋 刘迎龙 +5 位作者 吕小东 朱耀斌 凌锋 刘爱军 李刚 续玉林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332-336,共5页
目的:采用人工血管肺动脉(PA)-左心房(LA)分流与肺动脉环缩的方法建立慢性发绀型肺血减少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幼猪模型。方法:将6~8 w龄幼猪分2组,肺血减少组7只,行人工血管PA-LA分流及PA远端环缩;对照组6只,仅开胸。饲养4 w后行二次... 目的:采用人工血管肺动脉(PA)-左心房(LA)分流与肺动脉环缩的方法建立慢性发绀型肺血减少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幼猪模型。方法:将6~8 w龄幼猪分2组,肺血减少组7只,行人工血管PA-LA分流及PA远端环缩;对照组6只,仅开胸。饲养4 w后行二次手术,评估建模效果。结果:对照组均存活,肺血减少组存活6只。肺血减少组跨肺动脉环缩处收缩压差由(10.33±6.09)mmHg(1 mmHg=0.133 kPa)增至4 w后的(19.67±4.76)mmHg,P=0.011。与对照组比较,肺血减少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红蛋白含量(Hb)和血细胞比容(H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幼猪肺脏、心脏组织比较有明显的病理学特征差异。结论:应用人工血管PA-LA分流与PA环缩的方法成功建立慢性发绀型肺血减少先心病动物模型,创伤小、可重复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绀 先天性心脏病 动物模型 幼猪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临床研究 被引量:28
6
作者 张燕搏 王飞燕 +4 位作者 王强 王旭 李守军 闫军 程军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年第5期429-432,共4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PICU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心脏手术的2 25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PICU医院感染发生率、发生部位、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8例患儿术后发生PICU医...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PICU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心脏手术的2 25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PICU医院感染发生率、发生部位、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8例患儿术后发生PICU医院感染,发生率8.77%,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81例(8.02%)、脓毒血症10例(0.44%)、血管相关性感染7例(0.31%)。198例患儿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242株,包括革兰阴性杆菌174株(71.9%),革兰阳性球菌30株(12.4%),真菌38株(15.7%)。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与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住院时间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体外循环时间延长,医院感染发生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是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常见革兰阳性球菌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PICU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不同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有其自身特点。体外循环时间延长、住院时间延长可能会增加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PICU 医院感染 耐药性 体外循环
原文传递
组织工程血管材料体外细胞毒性评价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张燕搏 姜明 +4 位作者 王强 唐秀杰 杨秀滨 胡平 吴清玉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年第6期539-542,共4页
目的:为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选择支架材料,对材料进行体外细胞毒性评价。方法:以L929为实验细胞,采用四唑盐比色法、琼脂覆盖法对自行合成的4种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的支架材料进行体外细胞毒性评价实验。结果: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合成的聚氨... 目的:为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选择支架材料,对材料进行体外细胞毒性评价。方法:以L929为实验细胞,采用四唑盐比色法、琼脂覆盖法对自行合成的4种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的支架材料进行体外细胞毒性评价实验。结果: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合成的聚氨酯、聚羟基烷酸酯、聚丁二酸丁二酯,经四唑盐比色法及琼脂覆盖法实验为合格的医用材料,四唑盐比色法中吸光度值与阴性对照材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为催化剂合成的聚氨酯经四唑盐比色法及琼脂覆盖法实验为不合格的医用材料,四唑盐比色法中吸光度值与阴性对照材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唑盐比色法、琼脂覆盖法在评判生物材料毒性方面,是快速、简便、有效的方法。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合成的聚氨酯、聚羟基烷酸酯、聚丁二酸丁二酯可用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组织工程 四唑盐比色法 琼脂覆盖法 细胞毒性评价 体外
原文传递
动态反应器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的初步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燕搏 姜明 +2 位作者 王强 吴清玉 胡平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年第11期1047-1049,共3页
目的以自行设计的旋转细胞培养器和动态反应器比较静态和动态培养条件下细胞增殖的差异,以期为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提供依据。方法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在氧等离子体辐照10min聚氨酯膜制成的管状支架上进行细胞培养,比较静态和... 目的以自行设计的旋转细胞培养器和动态反应器比较静态和动态培养条件下细胞增殖的差异,以期为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提供依据。方法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在氧等离子体辐照10min聚氨酯膜制成的管状支架上进行细胞培养,比较静态和动态种植、静态和动态培养细胞增殖率的差异。结果自制的旋转培养器、动态反应器工作状态稳定;培养第7,14,28天动态培养组光密度值均高于静态培养组(P<0.01);培养28d甲苯胺蓝染色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动态培养组细胞增殖数较静态培养组多、生长更致密,且有顺培养液流动方向排列的趋势。结论动态细胞的种植与培养优于静态。自制的旋转培养器、动态反应器可用于初步的动态培养实验,但仍有待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化血管 旋转培养器 动态反应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原文传递
降钙素原在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感染监测中价值 被引量:20
9
作者 张燕搏 王旭 +3 位作者 王飞燕 刘立伟 贾艳 许宏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年第2期116-117,共2页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体外循环术后早期发生呼吸道细菌感染患儿围术期降钙素原的变化。方法 30例在心脏术后早期发生呼吸道细菌感染的先心病患儿(感染组)及30例未发生感染的先心病患儿(非感染组)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体外循环术后早期发生呼吸道细菌感染患儿围术期降钙素原的变化。方法 30例在心脏术后早期发生呼吸道细菌感染的先心病患儿(感染组)及30例未发生感染的先心病患儿(非感染组)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结束、术后24,48h分别检测血浆降钙素原水平。结果 2组体外循环结束时、术后24,48h血浆降钙素原水平明显高于体外循环前(P<0.05);感染组术后24,48h血浆降钙素原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与本组体外循环结束时(P<0.05)。结论心脏术后早期发生呼吸道细菌感染婴幼儿的血浆降钙素原水平增高,有助于临床更早的鉴别出高危患者,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先天性心脏病 体外循环 婴幼儿 细菌感染
原文传递
聚氨酯不同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及生物相容性评价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燕搏 姜明 +3 位作者 胡平 吴清玉 王强 王旭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年第10期944-946,共3页
目的为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提供组织相容性好的支架材料。方法聚氨酯膜分别用CO2,O2,NH3和SO24种低温等离子体辐照进行改性,每种等离子体分别辐照2,5,10,15 min,采用生物学与材料学方法对改性前、后聚氨酯表面的理化特性及组织相容性进... 目的为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提供组织相容性好的支架材料。方法聚氨酯膜分别用CO2,O2,NH3和SO24种低温等离子体辐照进行改性,每种等离子体分别辐照2,5,10,15 min,采用生物学与材料学方法对改性前、后聚氨酯表面的理化特性及组织相容性进行比较。结果 CO2,O2及NH3等离子体改性后与未改性聚氨酸膜外观相同,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电子显微镜扫描及甲苯胺蓝染色显示细胞在CO2,O2及NH3等离子体改性聚氨酸膜上生长状况较改性前好,O2辐照10 min的聚氨酸膜上细胞生长状况较其他等离子体及其他辐照时间好(P<0.05);改性后材料的表面粗糙度有所增加,并成功引入-OH-、COOH-、NH2-、SO3H等极性基团,这些基团明显改善聚氨酯表面的组织相容性;与改性前及其他方法比较,O2等离子体辐照10 min的聚氨酯组织相容性明显改善。结论低温等离子体是一种有效改善聚氨酯组织相容性的方法;O2等离子体辐照10 min的改性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化血管 低温等离子体 生物相容性 聚氨酯
原文传递
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 被引量:19
11
作者 朱耀斌 李晓锋 +4 位作者 张燕搏 凌峰 刘爱军 刘迎龙 王强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年第7期625-628,共4页
急性肺损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综合征,病死率较高。研究急性肺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明确其发病机制,可为相关治疗策略提供指导和帮助。建立一种理想的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有助于研究其发病机制。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一种新颖的油酸诱导乳猪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 被引量:7
12
作者 朱耀斌 李晓锋 +7 位作者 王强 张燕搏 范祥明 李志强 许耀强 凌峰 刘爱军 刘迎龙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年第11期1088-1090,1093,共4页
目的采用间断小剂量油酸注射方法,构建符合肺损伤标准、血流动力学稳定的乳猪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方法中华小型猪6只,经右心耳插管注射油酸-乙醇溶液0.1mL/kg,0.1mL/次,间隔90s直至注射完毕。注射过程中监测循环、呼吸参数;实验结束取... 目的采用间断小剂量油酸注射方法,构建符合肺损伤标准、血流动力学稳定的乳猪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方法中华小型猪6只,经右心耳插管注射油酸-乙醇溶液0.1mL/kg,0.1mL/次,间隔90s直至注射完毕。注射过程中监测循环、呼吸参数;实验结束取右下肺组织标本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油酸注射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平均肺动脉压、心输出量、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H值、氧合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显示双肺呈弥漫性改变。结论小剂量间断注射油酸可构建血流动力学稳定并符合肺损伤诊断标准的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 肺损伤 油酸 乳猪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部分液体通气技术治疗乳猪急性肺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耀斌 李晓锋 +6 位作者 王强 范祥明 李志强 刘爱军 王栋 张晶 刘迎龙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年第2期125-126,129,共3页
目的探讨部分液体通气技术治疗乳猪急性肺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在组织和血浆中变化规律。方法油酸间断注射诱导乳猪急性肺损伤后随机分为部分液体通气组和常规机械通气组各6只。分别于模型建立前、肺损... 目的探讨部分液体通气技术治疗乳猪急性肺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在组织和血浆中变化规律。方法油酸间断注射诱导乳猪急性肺损伤后随机分为部分液体通气组和常规机械通气组各6只。分别于模型建立前、肺损伤后每隔60min抽取血液标本并取左下肺组织检测血浆TNF-α水平。结果部分液体通气组血浆TNF-α(30.715±5.517)pg/mL较常规机械通气组(63.052±12.401)pg/mL降低(P<0.05),部分液体通气组组织中TNF-α(31.265±2.337)pg/mL较常规机械通气组(62.288±5.114)pg/mL降低(P<0.05)。结论部分液体通气治疗可明显减少乳猪血浆和组织中TNF-α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损伤 呼吸窘迫 乳猪 油酸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中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燕搏 王强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年第3期209-211,共3页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项分化潜能,且遗传背景稳定、抗原性小、临床易于培养扩增,是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优质的种子细胞是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关键词 组织工程 间充质干细胞 种子细胞 分化
原文传递
慢性肺血减少性发绀幼猪模型建立与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栋 刘迎龙 +5 位作者 吕小东 朱耀斌 凌锋 刘爱军 李刚 续玉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目的:采用人工血管肺动脉-左心房分流与肺动脉环缩的方法建立慢性肺血减少性发绀幼猪模型。方法:6~8周龄幼猪分为2组,模型组7只先行人工血管肺动脉-左心房分流后环缩主肺动脉,对照组6只仅开胸。饲养4周后行2次手术,测量肺动脉环缩处压... 目的:采用人工血管肺动脉-左心房分流与肺动脉环缩的方法建立慢性肺血减少性发绀幼猪模型。方法:6~8周龄幼猪分为2组,模型组7只先行人工血管肺动脉-左心房分流后环缩主肺动脉,对照组6只仅开胸。饲养4周后行2次手术,测量肺动脉环缩处压差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对照组均存活,模型组存活6只。模型组建模4周后与建立初比较,动脉血氧饱和度、pa(O2)和pH明显降低(P<0.05),而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和pa(CO2)均明显升高(P<0.01)。肺动脉环缩处的压差由(1.37±0.81)kPa增至4周后的(2.62±0.63)kPa(P<0.05)。4周后模型组的动脉血氧饱和度、pa(O2)、pa(CO2)、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人工血管肺动脉-左心房分流与肺动脉环缩的方法成功建立慢性肺血减少性发绀动物模型,该模型创伤小、可重复性高,为发绀型肺血减少先天性心脏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模型平台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发绀 动物模型 幼猪 分流
原文传递
右腋下小切口入路矫治法洛四联症253例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晓锋 刘迎龙 +6 位作者 于存涛 王强 范祥明 崔宾 许耀强 孔博 谢宁 《解剖与临床》 2009年第2期82-85,共4页
目的:总结经右腋下小切口入路矫治法洛四联症253例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经右腋下小切口入路矫治法洛四联症253例(R组),并与同期经正中入路根治的法洛四联症210例(C组)作对照观察。结果:R组和C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 目的:总结经右腋下小切口入路矫治法洛四联症253例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经右腋下小切口入路矫治法洛四联症253例(R组),并与同期经正中入路根治的法洛四联症210例(C组)作对照观察。结果:R组和C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手术死亡率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引流量R组少于C组(P〈0.05)。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入路矫治法洛四联症具有损伤小、疤痕隐蔽、不破坏胸骨完整性、能预防正中开胸后术后鸡胸等特点,能满足大部分法洛四联症手术矫治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法洛四联症 微创 腋下 小切口
原文传递
介入和外科技术相结合建立紫绀型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幼猪动物模型 被引量:12
17
作者 许耀强 刘迎龙 +2 位作者 吕小东 于存涛 李晓锋 《解剖与临床》 2009年第3期147-150,共4页
目的:采用一种新颖的介入和外科相结合的Hybrid方法建立紫绀型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动物模型。方法:采用生后1~2月的幼猪,分为两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C组)单纯开胸。肺血减少组(D组)经右前外侧第3肋间开胸,经右心房表面... 目的:采用一种新颖的介入和外科相结合的Hybrid方法建立紫绀型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动物模型。方法:采用生后1~2月的幼猪,分为两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C组)单纯开胸。肺血减少组(D组)经右前外侧第3肋间开胸,经右心房表面送入扩张器行人工房间隔造口术,再经左前外侧第3肋间开胸,将主肺动脉套环缩带。术后常规喂养8周,二次开胸,测量跨肺动脉环缩处的压差。分别抽外周动脉、右心房、肺静脉、肺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Qp/Qs;同时抽外周静脉血测量血球压积(HCT)和血红蛋白浓度(HB)。结果:C组8只均存活,体重增加到23.0kg。D组存活6只,体重增加到20.6kg。D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HCT和HB分别为52.9mmHg、85.6%、49.8%和16.6g/dl,C组的分别为118.0mmHg、98.0%、37.9%和12.2g/dl。两组间对应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利用四点血气值和公式计算得出D组Qp/Qs为0.54:1。结论:应用介入和外科相结合的Hybrid方法,通过人工房间隔造口和肺动脉环缩,成功建立了一种新颖的紫绀型肺血少先天性心脏病动物模型;利用该模型可对紫绀型肺血减少型先心病的病理生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紫绀 动物模型 幼猪
原文传递
液体通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耀斌 李晓锋 +3 位作者 张燕搏 凌锋 刘爱军 刘迎龙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年第9期833-835,共3页
急性肺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病死率较高,目前尚缺少合适的治疗方法。液体通气技术是一种新型呼吸通气模式,可减轻肺部炎症反应,改善通气状况,为急性肺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完全液体通气 部分液体通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