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和随访主动脉壁内血肿及伴发病变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呈伟 李炯佾 +4 位作者 苏华伟 冯卫华 胡海波 吴文辉 金敬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833-1837,共5页
目的探讨MSCTA在主动脉壁内血肿(IMH)及伴发病变的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2006年5月~2012年12月,224例患者以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或慢性病史就诊并接受主动脉MSCTA检查,其中37例诊断为IMH。分析IMH及其伴发病变的CT表现,并... 目的探讨MSCTA在主动脉壁内血肿(IMH)及伴发病变的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2006年5月~2012年12月,224例患者以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或慢性病史就诊并接受主动脉MSCTA检查,其中37例诊断为IMH。分析IMH及其伴发病变的CT表现,并进行连续性定期随访。结果37例IMH中,StanfordA型12例(12/37,32.43%),StanfordB型25例(25/37,67.57%);保守治疗21例,介入治疗10例,外科治疗6例。首次CT扫描IMH最大厚度6~27mm,平均(12.3±4.9)mm,1MH处主动脉最宽外径32~73mm,平均(40.7±7.6)mm。结论MSCTA能够反映IMH及伴发病变的形态学特点,可作为诊断及治疗后随访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血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术后MDCT随访 被引量:7
2
作者 常宗平 蒋世良 +2 位作者 吕滨 胡海波 禹纪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09-1512,共4页
目的通过MDCT定期随访,评估血管内覆膜支架植入术(ESGT)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ESGT治疗的17例B型IMH患者的资料。术后随访中,对所有患者行2次以上主动脉MDCT检查。结果 17例经ESGT治疗的B型IM... 目的通过MDCT定期随访,评估血管内覆膜支架植入术(ESGT)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ESGT治疗的17例B型IMH患者的资料。术后随访中,对所有患者行2次以上主动脉MDCT检查。结果 17例经ESGT治疗的B型IMH患者中,6例血肿完全吸收,9例明显吸收,2例血肿部分吸收。随访过程中无死亡病例,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ESGT治疗B型IMH安全有效;MDCT可以作为重要的影像学随访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内血肿 血管内覆膜支架植入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动脉导管未闭及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肺动静脉瘘 被引量:10
3
作者 徐亮 徐仲英 +5 位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赵世华 郑宏 凌坚 张戈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评价PDA和ASD封堵器在巨大肺动静脉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5例肺动静脉瘘患者,经造影证实分别为:弥漫多发性肺小动静脉瘘2例,多发囊状肺动静脉瘘2例,单发囊状肺动静脉瘘1例。5例患者均伴有较大瘤囊及粗大引流血管,对5例患者实施介入... 目的评价PDA和ASD封堵器在巨大肺动静脉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5例肺动静脉瘘患者,经造影证实分别为:弥漫多发性肺小动静脉瘘2例,多发囊状肺动静脉瘘2例,单发囊状肺动静脉瘘1例。5例患者均伴有较大瘤囊及粗大引流血管,对5例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的材料均为PDA和(或)ASD封堵器。结果对5例患者7支血管的封堵技术操作均获成功。术后平均血氧饱和度由75.2%上升至92.7%,患者缺氧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未发生严重不良后果。结论对有巨大瘤囊形成及伴有粗大供血动脉的肺动静脉瘘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时,应优先考虑PDA或ASD封堵器。此方法安全可靠,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静脉瘘 瘤囊 供血动脉 血管造影术 介入治疗 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合并的主要体肺动脉侧枝分布规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李晓锋 王强 +2 位作者 刘迎龙 朱耀彬 张戈军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总结合并主要体肺动脉侧枝(MAPCAs)形成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HD)侧枝的分布规律。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至2008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65例合并MAPCAs形成的肺血减少型复杂CHD,总结复杂CHD的MAPCAs分布规律。年龄0.... 目的总结合并主要体肺动脉侧枝(MAPCAs)形成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HD)侧枝的分布规律。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至2008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65例合并MAPCAs形成的肺血减少型复杂CHD,总结复杂CHD的MAPCAs分布规律。年龄0.1~30岁(中位年龄1.9岁),体重4~57.5 kg(平均14.9±11.9kg),其中法洛四联症40例,肺动脉闭锁20例,大动脉转位4例,右心室双出口1例。结果全组共发现体肺侧枝共160支,平均2.5支/例。全组共发现由胸主动脉上段发出62支(38.8%)侧枝血管,胸主动脉中段发出28支(17.5%),腹主动脉发出11支(6.9%),左胸廓内动脉发出10支(6.3%),右胸廓内动脉发出10支(6.3%),右锁骨下动脉发出7支(4.4%),主动脉弓部发出7支(4.4%),胸主动脉下段发出6支(3.8%),头臂干根部发出5支(3.1%),支气管动脉发出5支(3.1%),左锁骨下动脉发出4支(2.5%),膈下动脉发出4支(1.3%),右肾动脉发出1支(0.6%)。供应左肺的侧枝为59支(36.9%),供应右肺的侧枝为89支(55.6%),同时供应两肺的侧枝为12支(7.5%)。全组有24支(15%)体肺侧枝开口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43支侧枝在进入肺脏前呈现扭曲;13支为相应肺叶或肺段的单一供血血管。4例由较细且紊乱的体肺侧枝形成血管丛。结论肺血减少型复杂CHD合并的MAPCAs主要发自于降主动脉及其分支,以胸主动脉中上段最为多见,发自于升主动脉少见;部分侧枝开口可有不同程度的狭窄,给介入封堵带来一定的困难,单一血供侧枝应给予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主要体肺侧枝血管 手术矫治 心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辅酶对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肌保护和肝脏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石佳 薛庆华 +1 位作者 袁素 李立环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371-374,394,共5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CAD)患者体外循环(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中使用复合辅酶对心肌和肝脏保护的效果。方法:70例择期CPB下进行CABG的CAD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术中给予辅酶A1000u和辅酶I1.0mg,对照组不给复合... 目的:探讨冠心病(CAD)患者体外循环(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中使用复合辅酶对心肌和肝脏保护的效果。方法:70例择期CPB下进行CABG的CAD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术中给予辅酶A1000u和辅酶I1.0mg,对照组不给复合辅酶。观察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正性肌力药使用情况、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临床指标。2组分别于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时、手术后6h、12h、24h和术后3d采集患者中心静脉血,检测红细胞压积、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I;于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时、手术后3d和手术后7d采血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结果:2组术后心肌酶谱均较术前升高(P<0.01),但在术后6h、12h和24h试验组心肌酶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术后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1),但在术后3d试验组的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CAD患者围术期应用复合辅酶具有一定的心肌保护和肝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辅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肌保护 肝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封堵器介入治疗多孔性房间隔缺损 被引量:5
6
作者 孙鑫 杨延坤 +9 位作者 郑宏 徐争鸣 徐仲英 蒋世良 赵世华 张戈军 吴文辉 兰天 凌坚 金敬琳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3年第7期401-404,共4页
目的对双封堵器介入治疗多孔性房间隔缺损(ASD)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进行临床评估。方法对17例多孔性ASD(12例为2孔,5例为3孔)患者在X线透视和超声心动图监测下植入Amplatzer封堵器,同时闭合2~3个缺损。术后复查ECG、X线平片及TTE以评价其... 目的对双封堵器介入治疗多孔性房间隔缺损(ASD)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进行临床评估。方法对17例多孔性ASD(12例为2孔,5例为3孔)患者在X线透视和超声心动图监测下植入Amplatzer封堵器,同时闭合2~3个缺损。术后复查ECG、X线平片及TTE以评价其疗效。结果 17例术中超声测量ASD大、中和小缺损直径分别为(13.94±3.21)mm、(9.65±2.64)mm及(4.80±1.92)mm。16例获得成功(16/17,94.12%),1例因第2个ASD不适于封堵而放弃,改行外科手术后痊愈出院。16例植入封堵器32枚,共闭合缺损37个,所植入大、小封堵器直径分别为(20.75±4.07)mm和(16.94±3.75)mm,较术中超声所测大孔及中孔ASD径分别增大(7.06±2.65)mm、(7.44±3.25)mm。术后3例残余微或少量分流(2例为3孔ASD),分别于术后第2、3天及3个月复查时消失。1例发生股动静脉瘘,1个月后消失。随访X线胸片测心胸比及超声测右心室前后径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均<0.01)。结论采用双封堵器介入治疗多孔性ASD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封堵器 介入治疗 临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小型猪心肌微循环障碍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唐翔 吕滨 +7 位作者 赵世华 唐跃 吕凤英 方纬 陆敏杰 鲁锦国 陈雄彪 蒋世良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3-266,共4页
目的:MSCT、MRI和SPECT对中华小型猪心肌微循环障碍的显示效果。方法:中华小型猪8只,全部雄性,体重(22.8±0.9)kg。实验猪接受MSCT扫描1次后1周内于前降支中远段注射105直径约100μm微球,术后27天行SPECT,28天行造影、MSCT和MRI检查... 目的:MSCT、MRI和SPECT对中华小型猪心肌微循环障碍的显示效果。方法:中华小型猪8只,全部雄性,体重(22.8±0.9)kg。实验猪接受MSCT扫描1次后1周内于前降支中远段注射105直径约100μm微球,术后27天行SPECT,28天行造影、MSCT和MRI检查各1次,最后处死动物送病理检查。结果:4只实验猪死亡,其余4只完成所有检查。病理染色未均见梗死。术前与术后28天MSCT扫描测量每搏输出量、收缩末期容积、舒张末期容积和射血分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28天的MSCT扫描测量左室前壁、左室侧壁及室间隔的平均CT值在动脉期、延迟1、3、5和10min自身对照均没有统计学差异。术后28天的左室前壁、左室侧壁及室间隔在MSCT动脉期均未见异常灌注减低区域,延迟扫描也未出现强化;MRI均未见异常灌注减低区域,延迟扫描也未见强化;SPECT扫描示上述区域均未见明显灌注减低区域。结论:MSCT、MRI和SPECT对于没有明显病理染色的梗死区域及心功能变化的微循环障碍显示是受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病理 心肌微循环障碍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萼的内皮保护作用与动脉粥样硬化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延坤 孙鑫 郑宏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1-384,共4页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作为血管内皮的保护性屏障,糖萼起着调控血管通透性,介导血流剪切力诱导的一氧化氮释放,抑制白细胞、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及抗凝等一系列作用。本文主要就糖萼的完整性...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作为血管内皮的保护性屏障,糖萼起着调控血管通透性,介导血流剪切力诱导的一氧化氮释放,抑制白细胞、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及抗凝等一系列作用。本文主要就糖萼的完整性及其内皮保护的重要意义,以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密切关系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萼 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细胞 血管通透性 剪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对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诊断 被引量:2
9
作者 曹慧丽 侯志辉 +5 位作者 高扬 于方方 陈阳 尹卫华 蒋世良 吕滨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8期849-852,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对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DSCT诊断为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CAPA)的27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发病年龄≤1岁7例(25.9%),1~7岁7例(25.9%),>7岁13例(48.2%),随访所有...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对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DSCT诊断为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CAPA)的27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发病年龄≤1岁7例(25.9%),1~7岁7例(25.9%),>7岁13例(48.2%),随访所有患者的治疗及预后。结果:DSCT对27例ACAPA均明确诊断,其中左冠状动脉(LCA)异常起源24例,右冠状动脉(RCA)异常起源3例。20例DSCT显示大量侧枝循环的患者中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仅提示18例。患者冠状动脉均不同程度增宽,各组LCA、RCA近段直径分别为:年龄≤1岁组LCA 2.1~3.7mm,RCA 3.0~3.7mm;1~7岁组LCA 2.1~4.0mm,RCA 3.2~5.2mm;>7岁组LCA 5.0~9.5mm,RCA 5.2~9.0mm。22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重建术,除1例失访外全部存活。结论:DSCT可明确诊断ACAPA,并可以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源CT 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对先天性心脏病肺静脉异常连接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0
作者 唐翔 吕滨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7-630,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在先天性心脏病肺静脉异常连接(APV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5例患者中男25例,女12例。22例经手术证实,对DSCT诊断APVC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双源CT诊断APVC的符合率为100%(22/22),对伴发畸形的诊断符合率为90.9%(20/...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在先天性心脏病肺静脉异常连接(APV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5例患者中男25例,女12例。22例经手术证实,对DSCT诊断APVC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双源CT诊断APVC的符合率为100%(22/22),对伴发畸形的诊断符合率为90.9%(20/22)。DSCT诊断完全型APVC 20例57.1%(20/35),最常见异常连接血管为上腔静脉48.9%(23/47)、垂直静脉42.6%(20/47),多数存在伴发畸形95%(19/20),房间隔缺损最常见52.6%(10/19)。DSCT诊断部分型APVC 42.9%(15/35),最常见异常连接为右肺静脉连接至右心房占51.6%(16/31),多数存在伴发畸形86.7%(13/15),房间隔缺损最常见46.2%(6/13)。结论:DSCT可以满足APVC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 肺静脉 畸形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伞中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残余漏一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阳 徐仲英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2年第4期236-237,共2页
患者,女,23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2004年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并行PDA封堵术,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水平残余分流。术后1年,患者开始出现活动后气短,休息后缓解,患者未予重... 患者,女,23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2004年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并行PDA封堵术,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水平残余分流。术后1年,患者开始出现活动后气短,休息后缓解,患者未予重视,未治疗。2011年于我院就诊,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残余分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术后残余漏 封堵术 治疗 经胸超声心动图 术后残余分流 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杂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唐翔 吕滨 +6 位作者 吴文辉 鲁锦国 戴汝平 白桦 唐跃 吕凤英 蒋世良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5-538,共4页
目的通过与病理学对照,探讨MSCT对兔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5只新西兰兔分3组,每组5只。A组球囊损伤后高脂饲料喂养,B组和C组未作球囊损伤,分别用单纯高脂饲料和基础兔饲料喂养,16周后每组均行MSCT增强扫描,A组采用1... 目的通过与病理学对照,探讨MSCT对兔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5只新西兰兔分3组,每组5只。A组球囊损伤后高脂饲料喂养,B组和C组未作球囊损伤,分别用单纯高脂饲料和基础兔饲料喂养,16周后每组均行MSCT增强扫描,A组采用16层MSCT,B、C组采用64层MSCT。将CT结果与病理做盲法对照。采用Fisher检验和x^2检验,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16及64层MSCT探查斑块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16和64层MSCT分别有60与75个病理切片与相应层面CT图像对照,16和64层MSCT探查粥样硬化斑块敏感度分别为41.5%(22/53)和64.9%(24/37),特异度分别为85.7%(6/7)和89.5%(34/38)。结论64层MSCT较16层可以提高对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的敏感度,但两者均能较准确地排除兔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动物 实验
原文传递
应用3D打印技术实施下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1例 被引量:11
13
作者 庞英 梁明亭 +4 位作者 杨帆 李义波 刘树琴 宫颖 郑宏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7-98,共2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52岁。因"发作性胸闷、胸痛、气短5年"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气短,活动时发作,休息后可好转。2年前查超声心动图: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未治疗。2014年3月外院行冠状动脉(冠脉)造... 1病例资料患者,男,52岁。因"发作性胸闷、胸痛、气短5年"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气短,活动时发作,休息后可好转。2年前查超声心动图: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未治疗。2014年3月外院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示:冠脉未见异常。无其他病史。入院体检:BP:120/80mmHg(1mmHg=0.133kPa),T:36.7℃,神志清楚,精神尚可,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0次/min,律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下腔型 3D打印 封堵
原文传递
门控心肌灌注SPECT评价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左心室功能的价值 被引量:10
14
作者 田丛娜 陆敏杰 +10 位作者 魏红星 田月琴 沈锐 杨敏福 王道宇 方纬 赵世华 王跃涛 何作祥 刘秀杰 张晓丽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01-407,共7页
目的以MRI测定的左心室功能为标准,评价门控SPECT(G—SPECT)测定左心室室壁瘤(LVA)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在2周内分别行静息^99Tcm-MIBIG—SPECT显像和MRI的LVA患者[男62例,女7例,(56±1... 目的以MRI测定的左心室功能为标准,评价门控SPECT(G—SPECT)测定左心室室壁瘤(LVA)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在2周内分别行静息^99Tcm-MIBIG—SPECT显像和MRI的LVA患者[男62例,女7例,(56±10)岁]。用定量门控心肌断层显像(QGS)软件获得左心室功能参数(EDV、ESV和LVEF)和LVA大小(室壁增厚率评分=3分的节段数);定量灌注心肌断层显像(QPS)软件获得心肌灌注缺损节段数(放射性相对摄取值≤30%,17节段法)。对心脏MRI图像采用Simpson法计算EDV、ESV和LVEF。采用SPSS17.0软件对G—SPECT和MRI所测数据行t检验、方差分析、,检验,相关性分析和Bland-Ahman一致性检验,并计算标准估计误差(SEE)。结果根据心肌灌注缺损的节段数,将患者分为组1(≤2个节段,25例),组2(3~4个节段,16例)和组3(≥5个节段,28例)。G—SPECT和MRI测定的左心室功能参数,除组3中LVEF外(r=0.64,SEE=8%,P〈0.001)外,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3~0.95,均P〈0.001)。除组1中G.SPECT测定的EDV明显低于MRI测定值外[(161±43)ml与(174±44)ml,t=-2.60,P〈0.05],组1和组2余参数2种方法测定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1两者测得ESV和LVEF比较,t=-1.63和-1.26;组2两者测得的EDV、ESV和LVEF比较,t=-0.62、0.48和-2.07,均P〉0.05);组3中,G—SPECT较MRI明显高估EDV和ESV[(217±68)ml与(196±55)ml,(163±56)IrIl与(141±50)ml,t=2.99和3.80,均P〈0.01],而低估LVEF[(26±6)%与(29±9)%,t=-2.69,P〈0.05],2种方法测定差值dEDv≥30ml,dEsv≥20ml,dLVEF≥5%和10%的比例分别为50%(14/28)、57%(16/28)、54%(15/28)与21%(6/28),较组1和2明显增大。灌注缺损范围、LVA大小与dEDv、drsv呈正相关(r=0.27~0.41,均P〈0.05),LVA大小与dLVEF呈负相关(r=-0.33,P〈0.01)。结论小~中度范围灌注缺损(≤4个节段)的LVA患者,G—SPECT与MRI测定的左心室功能参数有很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可用于评价左心室功能;对大范围灌注缺损的患者,G-SPECT明显高估左心室容积,而低估LVEF,其测定值仅供参考。G-SPECT测定左心室功能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受LVA大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室壁瘤 心室功能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磁共振成像 MIBI
原文传递
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预后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高晓津 康连鸣 +9 位作者 张健 江勇 赵世华 陆敏杰 程怀兵 罗晓亮 蒋文 吕蓉 祝捷 杨跃进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25-729,共5页
目的总结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对LVNC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连续入选自2006年1月至2010年8月经超声心动图和(或)心脏磁共振成像确诊为LYNC并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或多排螺旋CT(MDCT)检查的患... 目的总结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对LVNC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连续入选自2006年1月至2010年8月经超声心动图和(或)心脏磁共振成像确诊为LYNC并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或多排螺旋CT(MDCT)检查的患者共51例,总结其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分析冠状动脉病变对LVNC预后的影响。结果20例(39.22%)患者合并冠心病,其中单支病变9例,双支病变3例,三支病变5例,合并左主干病变3例;4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合并冠心病组(20例)与非冠心病组(31例)比较,前者平均年龄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的比例均高于后者(P〈0.05);前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低于后者(中位数:1078.3pmol/L比1211.0pmol/L);两组之间的心原性死亡和(或)心脏移植事件及心原性再住院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NT-proBNP是LVN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3.993,95%CI:1.140~13.988,P=0.030)。结论应当对LVNC患者常规进行冠状动脉检查;NT—proBNP是LVN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冠心病对LVNC预后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疾病 冠状动脉疾病 利钠肽 预后
原文传递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灌注显像与心脏磁共振延迟增强成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蒋志新 方纬 +3 位作者 闫朝武 赵世华 张健 何作祥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45-249,共5页
目的对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M)患者进行静息MPI和心脏磁共振延迟增强成像(DE—MRI)的对比分析,探讨2种诊断方法不同图像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40例确诊为IDCM的住院患者,均行99Tcm-MIBI静息MPI和DE-MRI,间隔不超过7d。静息... 目的对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M)患者进行静息MPI和心脏磁共振延迟增强成像(DE—MRI)的对比分析,探讨2种诊断方法不同图像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40例确诊为IDCM的住院患者,均行99Tcm-MIBI静息MPI和DE-MRI,间隔不超过7d。静息心肌灌注图像分为2种特征:弥漫性放射性减低和节段性放射性减低或缺损;DE—MRI分为4种类型:(1)无延迟强化;(2)壁间延迟强化;(3)内膜下延迟强化;(4)透壁性延迟强化。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检验。结果在40例患者的静息MPI中,心肌放射性分布呈弥漫性减低19例(47.5%),呈节段性减低或缺损21例(52.5%);两者DE-MRI延迟强化的发生率分别为26.3%(5/19)与85.7%(1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401,P〈0.001)。对18例节段性放射性异常和延迟强化的患者按心肌节段分析,灌注正常、灌注减低与灌注缺失3组DE—MRI分型构成分别为112:35:2:5,98:23:7:1,13:0:5:5,其中正常组与缺失组、减低组与缺失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值为29.183与25.110,P均〈0.001)。结论IDCM患者MPI既可以表现为典型的弥漫性放射性减低,也可表现为节段性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后者DE—MRI出现延迟强化的比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充血性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磁共振成像 MIBI
原文传递
原发性肺动脉肿瘤一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炯佾 金敬琳 +4 位作者 杨呈伟 张浩 张维明 徐伟 全亚宁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9-560,共2页
患者女,21岁,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咯血,并有右侧胸痛,此后偶有咳嗽、痰中带血,为红色血丝。于1年前出现活动时气喘、胸闷,休息后缓解,并再次出现右侧胸部疼痛,逐渐加重,活动渐少。1个月前症状加重,休息时亦有胸闷,偶有头... 患者女,21岁,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咯血,并有右侧胸痛,此后偶有咳嗽、痰中带血,为红色血丝。于1年前出现活动时气喘、胸闷,休息后缓解,并再次出现右侧胸部疼痛,逐渐加重,活动渐少。1个月前症状加重,休息时亦有胸闷,偶有头晕、晕厥、痰中带血。体检:双肺呼吸音低,坐位呼吸,伴双下肢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肺动脉肿瘤 右侧胸痛 痰中带血 肺呼吸音 双下肢水肿 胸部疼痛 咯血 胸闷
原文传递
核素肺灌注显像结合PISA—PED评价标准与CT肺动脉造影诊断肺栓塞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何嘉 王峰 +5 位作者 方纬 何建国 熊长明 柳志红 吕滨 何作祥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41-244,共4页
目的比较核素肺灌注显像结合PE诊断前瞻性研究(PISA—PED)评价标准与cT肺动脉造影(CTPA)诊断PE的效能。方法前瞻f生纳入104例连续性疑似PF患者,其中男54例,女50例,年龄(50±15)岁。排除标准为:孕妇、肾功能衰竭患者、已... 目的比较核素肺灌注显像结合PE诊断前瞻性研究(PISA—PED)评价标准与cT肺动脉造影(CTPA)诊断PE的效能。方法前瞻f生纳入104例连续性疑似PF患者,其中男54例,女50例,年龄(50±15)岁。排除标准为:孕妇、肾功能衰竭患者、已接受溶栓或抗凝治疗患者或有造影剂过敏史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核素肺灌注显像、CTPA及胸部x线检查。采用PISA.PED评价标准判读核素肺灌注显像图。最终诊断采用临床综合诊断。应用Kappa检验分析肺灌注显像与CTPA结果的一致性,应用非参数检验或,检验分析2种诊断方法结果间的差异性。结果104例患者中55例被最终诊断为PE。在排除3例(2.9%)CTPA“不能诊断”者后,肺灌注显像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6%(50/54)、83.0%(39/47)、86.2%(50/58)和90.7%(39/43);CTPA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3%(52/54)、93.6%(44/47)、94.5%(52/55)和95.7%(44/46)。2种显像方法的诊断符合率为89.1%(90/101),Kappa=0.78,P〈0.05。在肺段水平,共分析了1664个肺段,肺灌注显像与CTPA的诊断符合率为79.7%(1327/1664),Kappa=0.58,P〈0.05。结论核素肺灌注显像结合PISA—PED评价标准与CTPA诊断PE的效能相近,两者均有较好的诊断效能。2种显像方法在肺段水平为中度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放射性核素显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MAA
原文传递
门控SPECT及门控PET心肌显像评价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左心室功能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19
作者 田丛娜 科雨彤 +9 位作者 魏红星 王道宇 田月琴 陆敏杰 边艳珠 王跃涛 赵世华 张健 张晓丽 刘秀杰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64-367,共4页
目的以MRI为“金标准”,比较门控99^Tc^m-MIBISPECT心肌灌注显像(G-SPECT)和门控18^F-FDGPET心肌代谢显像(G-PET)测定左心室室壁瘤(LVA)患者左心室功能及筛选左心室功能衰竭患者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2年2月间行G-SP... 目的以MRI为“金标准”,比较门控99^Tc^m-MIBISPECT心肌灌注显像(G-SPECT)和门控18^F-FDGPET心肌代谢显像(G-PET)测定左心室室壁瘤(LVA)患者左心室功能及筛选左心室功能衰竭患者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2年2月间行G-SPECT和G-PET、并经MRI确诊的LVA患者[96例,其中男88例,女8例,平均年龄(57±10)岁]进行回顾性分析。G-SPECT和G-PET均采用定量门控心肌断层显像(QGS)软件获得LVEF。非门控图像的心肌血流灌注评分采用17节段5分法进行半定量分析,4分代表无放射性分布,0分代表放射性分布正常。MRI图像采用Simpson法计算LVEF。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行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结果(1)根据心肌灌注缺损的节段数将患者分组发现,对于小范围心肌灌注缺损的患者(缺损0~2个节段,18例),G-PET、G-SPECT测定的LVEF与MRI测定值均相关(r=0.91和0.87,均P〈0.01),G-PET明显高估LVEF[(37±13)%与(34±10)%;t=2.850,P〈0.05];对于大范围心肌灌注缺损的患者(缺损≥5个节段,48例),2种方法测定的LVEF与MRI测定值均相关(r=0.75和0.68,均P〈0.01),G-SPECT明显低估LVEF[(26+-8)%与(30+10)%;t=-3.992,P〈0.01]。(2)以MRI测定的LVEF≤35%作为诊断严重左心室功能衰竭的“金标准”,G-SPECT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G-PET[(95%(59/62)与71%(44/62);x^2=12.899,P〈0.01]。结论对于临床常规行心肌灌注显像和心肌代谢显像检测心肌存活性的LVA患者,建议2种方法均采用门控采集。对于小范围心肌灌注缺损的LVA患者,建议参考G-SPECT测定的LVEF,大范围者建议参考G-PET。以MRI测定值为标准,G-SPECT较G-PET能更准确地筛选出严重左心室功能衰竭(LvEF≤35%)的LVA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室壁瘤 心室功能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MIBI
原文传递
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心律失常特点及其预后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高晓津 康连鸣 +9 位作者 张健 江勇 赵世华 陆敏杰 程怀兵 罗晓亮 蒋文 吕蓉 祝捷 杨跃进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257-262,共6页
目的总结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患者的心律失常特点,并对 LVNC 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连续入选自2006 年 1 月至 2010 年 8 月经超声心动图和 / 或心脏磁共振成像确诊为 LVNC 的患者共 112 例,总结其心律失常特点,并对 LVNC ... 目的总结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患者的心律失常特点,并对 LVNC 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连续入选自2006 年 1 月至 2010 年 8 月经超声心动图和 / 或心脏磁共振成像确诊为 LVNC 的患者共 112 例,总结其心律失常特点,并对 LVNC 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在 112 例 LVNC 患者中,97.32%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95 例(84.82%)存在 ST-T 改变,40 例(35.71%)伴有异常 Q 波,18 例(16.07%)合并左室高电压;窦缓 / 窦停 11 例(9.82%);一度房室阻滞 23 例(20.54%);二度房室阻滞 4 例(3.57%);三度房室阻滞 9 例(8.04%);5 例(4.46%)合并预激综合征;25 例(22.32%)伴有房颤 / 房扑;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35 例(31.25%);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10 例(8.93%);室颤 6 例(5.36%,其中有 3 例为持续室速合并室颤)。对 112 例 LVNC 患者的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BMI、心衰分期和 LogCr 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分别为 0.853(95% CI:0.743-0.979,P=0.023)、3.833(95% CI :1.297-11.330,P=0.015)和 14.107(95% CI :1.551-128.323,P=0.019)。结论心律失常是 LVNC 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类型较多但并无特异性,对预后没有显著影响 ;BMI、心衰分期和血清肌酐水平是 LVNC 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 心律失常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