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5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协作罕见病诊疗模式:北京协和医院多学科会诊项目 被引量:3
1
作者 谢静 张抒扬 《罕见病研究》 2024年第1期77-78,共2页
2023年12月NEJM旗下医院管理专业子刊NEJM Catalyst在线发表了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教授主持的一项罕见病多学科协作会诊项目研究^([1])。该研究聚焦罕见病及疑难未诊断疾病诊疗所需的多学科协作,从问题分析、流程设计、实施步骤、成效分... 2023年12月NEJM旗下医院管理专业子刊NEJM Catalyst在线发表了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教授主持的一项罕见病多学科协作会诊项目研究^([1])。该研究聚焦罕见病及疑难未诊断疾病诊疗所需的多学科协作,从问题分析、流程设计、实施步骤、成效分析等方面对北京协和医院罕见病多学科会诊项目进行了系统总结。项目团队开展管理创新,设计多学科会诊流程,落实多学科协作,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进而达到缩短罕见病及疑难未诊断疾病患者确诊时间、改善患者体验和提高满意度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罕见病 未诊断疾病 以患者为中心 多学科协作 医院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协和医院罕见病医学科建科初探 被引量:2
2
作者 沈敏 张抒扬 《罕见病研究》 2024年第2期164-167,共4页
北京协和医院成立罕见病医学科是罕见病学科发展的重要事件。罕见病医学科的建立将进一步发挥北京协和医院在罕见病领域的突出影响力和“诊-疗-研”领先优势,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更好地造福罕见病患者和助力罕见病专科人才培养,推进中... 北京协和医院成立罕见病医学科是罕见病学科发展的重要事件。罕见病医学科的建立将进一步发挥北京协和医院在罕见病领域的突出影响力和“诊-疗-研”领先优势,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更好地造福罕见病患者和助力罕见病专科人才培养,推进中国罕见病防治事业发展。本文对北京协和医院罕见病医学科建科的工作基础、意义及学科发展规划进行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罕见病 罕见病医学科 多学科团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复合型精英医学人才培养探索 被引量:8
3
作者 李菁 李航 +8 位作者 杨莹韵 夏鹏 李晓青 李玥 严晓伟 朱惠娟 潘慧 张奉春 张抒扬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1期46-50,共5页
临床医学博士后项目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行的复合型医学精英人才毕业后教育项目。2016年北京协和医院设立了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项目,内科学系在既往住院医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创新设立了分层培养模式、阶梯式培养评估反馈体系... 临床医学博士后项目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行的复合型医学精英人才毕业后教育项目。2016年北京协和医院设立了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项目,内科学系在既往住院医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创新设立了分层培养模式、阶梯式培养评估反馈体系、360°评价体系及危重症模拟培训课程等,并在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本文对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项目运行实践进行总结,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医学精英人才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医学博士后项目 分层培养模式 阶梯式培养评估反馈体系 360°评价体系 模拟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任力为基础的阶梯式评估与反馈体系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4
作者 杨莹韵 李菁 +5 位作者 李航 方卫纲 严晓伟 潘慧 张奉春 张抒扬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7年第12期1796-1802,共7页
目的尝试建立跟踪式的、形成性的、以住院医师的胜任力为基础的评价与反馈体系,以便于对其反馈和提高。方法参考国际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经验,结合我国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情况及要求,设计了全新的阶梯式培养评估与反馈体系,并... 目的尝试建立跟踪式的、形成性的、以住院医师的胜任力为基础的评价与反馈体系,以便于对其反馈和提高。方法参考国际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经验,结合我国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情况及要求,设计了全新的阶梯式培养评估与反馈体系,并在6名2016级内科临床博士后范围内尝试应用。结果评估后不仅可以反映临床博士后的整体水平,亦可以更个体化的反映不足以便于反馈。结论该阶梯式评估与反馈体系运用至临床实践中进行监测性、形成性、阶段性的评估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评估与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协和医院经皮心内膜心肌活检临床操作规范 被引量:4
5
作者 徐希奇 田庄 +2 位作者 方全 荆志成 张抒扬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3期322-327,共6页
经皮心内膜心肌活检是利用心肌活检钳经外周血管夹取心内膜心肌组织的技术,迄今在临床上应用已超过50年,且相关技术不断更新。目前心内膜心肌活检及心肌病理学诊断已成为诊断心肌炎、心肌病的重要手段。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已进行500余... 经皮心内膜心肌活检是利用心肌活检钳经外周血管夹取心内膜心肌组织的技术,迄今在临床上应用已超过50年,且相关技术不断更新。目前心内膜心肌活检及心肌病理学诊断已成为诊断心肌炎、心肌病的重要手段。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已进行500余例心内膜心肌活检操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特制定经皮心内膜心肌活检临床操作规范,主要包括其适应证、禁忌证、操作要点、标本处理及术后监测等,并提出了并发症的处理策略。由于经皮心内膜心肌活检具有漏检的可能,需与超声心动图、心脏MRI及心血管病理学等方面专业医师密切配合,以减少漏诊、误诊。建议全国心内科医师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此项检查,以提高我国心肌炎、心肌病的精准诊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炎 心肌病 心内膜心肌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协和医院成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用诊疗建议(2023) 被引量:10
6
作者 北京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多学科专家组 王孟昭 张抒扬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1期50-59,共10页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措施的科学调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尤其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为医务人员现阶段的工作重点。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协和医院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救治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在结合众多国际循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新型冠...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措施的科学调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尤其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为医务人员现阶段的工作重点。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协和医院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救治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在结合众多国际循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多学科专家组编写了《北京协和医院成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用诊疗建议(2023)》。秉承循证、简洁、临床可操作的原则,本诊疗建议对目前最新研究证据进行整合,对于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的关键临床问题,结合北京协和医院一线临床工作经验和专家意见给出一定推荐,旨在提升医务人员对新冠病毒感染及其危重症的认识,提高患者救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诊疗建议 循证医学 多学科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基层诊疗建议(2023) 被引量:8
7
作者 北京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基层诊疗建议多学科专家组 曾学军 +1 位作者 张抒扬 杜斌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1期60-74,共15页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科学调整,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尤其基层医生已面临接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情形。北京协和医院秉承“以人为本、全人照顾”的理念,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指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科学调整,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尤其基层医生已面临接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情形。北京协和医院秉承“以人为本、全人照顾”的理念,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指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及《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坚持循证、简明、临床可操作的原则,编写了《北京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基层诊疗建议(2023)》。对于目前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的关键临床问题,结合北京协和医院一线工作经验及多学科专家意见,给出了相应诊疗建议。本诊疗建议强调在社区筛查重症高危人群,并尽早予以药物以及加强营养、心理治疗、睡眠支持等非药物干预,构筑家庭、社区、医院三道防线,以期实现“保健康、防重症”的总体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分级诊疗 循证医学 慢病管理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悸,气促,四肢无力,水肿,喘憋:抗线粒体抗体阳性、合并心脏受累的罕见炎性肌病
8
作者 梁春苏 张旭昌 +10 位作者 张宁 康琳 刘晓红 余嘉奇 刘颖娴 乔琳 杨燕丽 赵肖奕 赵瑞杰 牛娜 闫雪莲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8-255,共8页
本文报道1例因“心悸、气促2年余,四肢无力6个月,水肿、夜间喘憋2个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的患者。其临床表现为四肢肌力下降,吞咽肌、呼吸肌受累;同时合并心力衰竭和以房性心律失常为主的多种心律失常;实验室检测可见包括... 本文报道1例因“心悸、气促2年余,四肢无力6个月,水肿、夜间喘憋2个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的患者。其临床表现为四肢肌力下降,吞咽肌、呼吸肌受累;同时合并心力衰竭和以房性心律失常为主的多种心律失常;实验室检测可见包括抗线粒体抗体在内的多种自身抗体阳性。经多学科协作诊疗,最终诊断为抗线粒体抗体相关炎性肌病。予以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并进行针对肌肉力量的抗阻练习和针对肺功能的康复训练后,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在该患者的诊疗过程中,紧密围绕患者临床表现逐步厘清病因,发现细微异常临床资料背后的可能原因,并实施有效干预,再次体现了多学科协作在老年罕见病诊疗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炎性肌病 抗线粒体抗体相关炎性肌病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老年患者 医患共同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胖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9
作者 高璨然 方理刚 《临床内科杂志》 2025年第1期5-8,共4页
肥胖已成为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增加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肥胖率持续上升,且已与多种心血管疾病(CVD)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中,肥胖不仅作为风险因素参与其中,还通过内脏脂肪和心外膜脂肪的沉积,显著加... 肥胖已成为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增加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肥胖率持续上升,且已与多种心血管疾病(CVD)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中,肥胖不仅作为风险因素参与其中,还通过内脏脂肪和心外膜脂肪的沉积,显著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本综述总结了肥胖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机制及肥胖对ASCVD(主要是冠心病)的诊断技术影响和临床管理现状,为临床医生提供肥胖患者ASCVD管理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原文传递
肥胖与心力衰竭
10
作者 朱炳臣 林雪 《临床内科杂志》 2025年第1期9-12,共4页
肥胖会增加心力衰竭(HF),尤其是射血分数保留型HF(HFpEF)的发生率。肥胖引发的HF机制涉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神经激素激活、脂肪组织的内分泌效应、脂肪异位沉积及脂毒性等。虽存在肥胖悖论,即肥胖患者尽管风险较高,但其在HF诊断后的短期... 肥胖会增加心力衰竭(HF),尤其是射血分数保留型HF(HFpEF)的发生率。肥胖引发的HF机制涉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神经激素激活、脂肪组织的内分泌效应、脂肪异位沉积及脂毒性等。虽存在肥胖悖论,即肥胖患者尽管风险较高,但其在HF诊断后的短期和中期生存率常优于体重较轻患者,但目前指南仍推荐对于HF患者进行体重控制。肥胖患者HFpEF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运动测试中证明左心室舒张末压增高对于诊断肥胖相关的HFpEF有确诊价值。生活方式干预是最基础的管理手段,减重时需注意保持肌肉量。药物干预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在肥胖合并HF患者中能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体重、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多学科协作的干预策略对于肥胖合并HF的个体化管理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减重治疗
原文传递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要点解读 被引量:5
11
作者 田庄 张抒扬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1-806,共6页
近年来,心力衰竭(下文简称“心衰”)的治疗特别是药物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慢性心衰的分类、心衰及其合并症的治疗方案等也在不断更新。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心衰的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 近年来,心力衰竭(下文简称“心衰”)的治疗特别是药物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慢性心衰的分类、心衰及其合并症的治疗方案等也在不断更新。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心衰的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制定了《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该指南在心衰分类与分期、评估与诊断、治疗以及中国证据等方面进行了重要更新和优化,为心衰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为全面、精细的指导。本文将对指南的主要推荐内容进行解读,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诊断 治疗 指南 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JCS心肌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松 邱露虹 +1 位作者 刘颖娴 徐希奇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0-327,共8页
《2023年JCS心肌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在心肌炎的定义和分类、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标准、诊断流程、治疗及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新诠释,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贴合临床实际的心肌炎诊断和治疗建议。鉴于我国近期无心肌炎相关指导性... 《2023年JCS心肌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在心肌炎的定义和分类、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标准、诊断流程、治疗及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新诠释,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贴合临床实际的心肌炎诊断和治疗建议。鉴于我国近期无心肌炎相关指导性文件发布,本文将结合国内外最新心肌炎研究进展,对该指南要点进行全面解读,以期为我国心肌炎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炎 心内膜活检 临床分型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协和医院经皮心内膜心肌活检临床操作规范 被引量:6
13
作者 徐希奇 田庄 +2 位作者 方全 荆志成 张抒扬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16,共5页
经皮心内膜心肌活检是利用心肌活检钳经外周血管夹取心内膜心肌组织的技术,迄今在临床上应用已超过50年,并且相关技术不断更新。目前心内膜心肌活检及心肌病理学诊断已成为诊断心肌炎、心肌病的重要手段。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已进行了50... 经皮心内膜心肌活检是利用心肌活检钳经外周血管夹取心内膜心肌组织的技术,迄今在临床上应用已超过50年,并且相关技术不断更新。目前心内膜心肌活检及心肌病理学诊断已成为诊断心肌炎、心肌病的重要手段。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已进行了500余例心内膜心肌活检的操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我们专门制定了心内膜心肌活检临床操作规范,主要包括其适应证、禁忌证、操作要点、标本处理及术后监测等,并提出了并发症的处理策略。由于心内膜心肌活检具有漏检可能,需要与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及心血管病理学等专业医师密切配合,以减少漏诊、误诊。建议全国心内科医师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此项检查,以提高我国心肌炎、心肌病精准诊断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炎 心肌疾病 心内膜心肌活检
原文传递
炎症性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
14
作者 方理刚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379-383,共5页
炎症性心肌病(ICM)在心脏病学中是一个较年轻的领域,ICM是指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心肌炎伴有心功能障碍,研究表明在不明原因的心肌病或扩张型心肌病中约40%~50%可能存在心肌炎症。ICM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心力衰竭。ICM最重要的无... 炎症性心肌病(ICM)在心脏病学中是一个较年轻的领域,ICM是指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心肌炎伴有心功能障碍,研究表明在不明原因的心肌病或扩张型心肌病中约40%~50%可能存在心肌炎症。ICM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心力衰竭。ICM最重要的无创诊断方法是心脏磁共振,但心内膜心肌活检仍然是金标准。ICM的治疗主要涉及标准的抗心衰治疗及疾病特异性治疗,但仍需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生物标记物的开发和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进ICM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炎 炎症性心肌病
原文传递
Pls3突变相关新型早发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的心血管改变及机制
15
作者 周冰娜 赵笛辰 +6 位作者 胡静 张茜 王鸥 夏维波 邢小平 陈太波 李梅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122,共9页
目的基于自主构建的丝束蛋白3(Plastin 3,PLS3)大片段基因Pls3敲除的新型骨质疏松大鼠模型,评估心血管表型及其与胶原代谢的关系。方法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Pls3基因10~16外显子大片段敲除的大鼠模型(Pls3^(E10-16del/0)),与野生型... 目的基于自主构建的丝束蛋白3(Plastin 3,PLS3)大片段基因Pls3敲除的新型骨质疏松大鼠模型,评估心血管表型及其与胶原代谢的关系。方法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Pls3基因10~16外显子大片段敲除的大鼠模型(Pls3^(E10-16del/0)),与野生型大鼠进行心脏表型比较,采用免疫组化染色了解PLS3蛋白在心血管的表达,采用超声心动评估大鼠心血管形态及功能,HE染色了解心脏组织学改变,使用扫描电镜评估心脏胶原蛋白的微结构及排列。结果PLS3在野生型大鼠心血管组织细胞质中广泛表达,在Pls3^(E10-16del/0)大鼠心血管的表达明显减少。6~8周龄Pls3^(E10-16del/0)大鼠的心脏及大血管结构与功能未见明显异常,但与野生型大鼠相比,其存在右心室舒张末内径及近端升主动脉内径缩小,血管内皮细胞减少及排列紊乱。Pls3^(E10-16del/0)大鼠心血管组织中的胶原合成未受影响,但电镜下可见其心脏及升主动脉中的细胶原纤维断裂、排列散乱。结论本研究首次对新型Pls3基因大片段敲除的早发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心血管系统进行研究,发现其右心室及升主动脉内径缩小,出现细胶原纤维断裂、排列散乱的异常改变,其对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远期影响,有待观察,研究拓展了对Pls3相关骨质疏松症心血管表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骨质疏松症 Pls3基因突变 心血管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例肿瘤患者并发危重度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的护理
16
作者 莫然 常晓未 +1 位作者 马芳芳 顾晴 《护理学报》 2024年第8期60-62,共3页
目的总结肿瘤患者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出现危重度相关心肌炎的护理经验。方法共18例患者,5例患者为本院呼吸科、肿瘤科转入心内科监护室,13例患者为外院发病经急诊科收入院。科室组建多学科管理团队,预见性评估及动态监测心脏功... 目的总结肿瘤患者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出现危重度相关心肌炎的护理经验。方法共18例患者,5例患者为本院呼吸科、肿瘤科转入心内科监护室,13例患者为外院发病经急诊科收入院。科室组建多学科管理团队,预见性评估及动态监测心脏功能,预防感染及并发症,监测药物安全性,危重患者给予高级生命支持,加强起搏器、心肌活检围术期观察,给予患者全周期康复指导及健康教育。结果12例患者病情控制,好转出院,恢复良好;6例死亡。结论加强多学科协作,早期评估、动态监测心功能是重要策略,有助于医护人员早识别、早干预,减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对患者的损伤;心理护理、个性化健康宣教、药物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监测、心肌活检围术期护理等是护理关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不良反应 心脏 肿瘤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法布雷病心肌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17
作者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1 位作者 张抒扬 韩雅玲 《罕见病研究》 2024年第3期335-344,共10页
法布雷病(FD)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遗传疾病,因GLA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的α半乳糖苷酶A(α-Gal A)活性降低或完全缺乏,造成代谢底物三己糖酰基鞘脂醇(Gb3)及衍生物脱乙酰基Gb3(Lyso-Gb3)在多种细胞和组织中贮积,引起多脏器病变。在心血管... 法布雷病(FD)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遗传疾病,因GLA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的α半乳糖苷酶A(α-Gal A)活性降低或完全缺乏,造成代谢底物三己糖酰基鞘脂醇(Gb3)及衍生物脱乙酰基Gb3(Lyso-Gb3)在多种细胞和组织中贮积,引起多脏器病变。在心血管系统中,FD主要会导致左心室肥厚和(或)传导异常,即FD心肌病。由于FD心肌病是FD成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结合心脏影像学、酶和底物活性、基因检测及组织活检等方法的早期诊断,以及早期特异性酶替代疗法对于改善患者预后非常重要。本共识综合总结国内外已发表的FD心肌病诊断与治疗的相关证据,为FD心肌病的诊断与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布雷病 心肌病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成长轨迹及影响因素研究
18
作者 朱雪清 葛杨 +3 位作者 张烨 王丽婷 李萌 武涛 《北京医学》 2024年第12期1037-1043,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不同时期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的动态轨迹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其PTG水平制订阶段性、个性化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不同时期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的动态轨迹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其PTG水平制订阶段性、个性化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在患病后24 h、出院前以及出院后1、3、6、12个月,采用中文版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Chinese-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C-PTGI)调查患者PTG的整体趋势及个体变化轨迹。结果120例患者中,男93例,女27例;年龄28~80岁,平均(59.3±13.1)岁。不同时期C-PTGI总分及各维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维度得分方面,患者在“个人力量”“精神改变”维度的得分与总分的趋势类似,而“新可能性”和“欣赏生活”维度的得分实现持续增长,但“人际关系”维度的得分呈曲折起伏状态。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显示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但其得分并未显著随时间变化而上升(P=0.632),个体得分的变化速度也无差异(P=0.807)。协变量对潜变量的预测结果显示,截距预测模型中文化程度、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及心绞痛病史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P<0.05)。结论AMI的发生可使患者产生PTG并随时间的增加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个体的PTG水平与群体均值存在差异,呈不稳定的起伏状态;文化程度、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及心绞痛病史可正向预测AMI患者PTG的初始水平,可针对性地对文化程度较低且未遭受其他病痛的患者提供积极心理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创伤后成长 纵向研究 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近期预后 被引量:42
19
作者 王辉 刘震宇 +2 位作者 张抒扬 沈珠军 方全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1028-1032,共5页
目的分析高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直接PCI的30d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STEMI行直接PCI的患者870例,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92例(≥80岁)和对照组778例(45~79岁),对比... 目的分析高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直接PCI的30d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STEMI行直接PCI的患者870例,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92例(≥80岁)和对照组778例(45~79岁),对比2组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药物治疗以及30d预后,分析30d全因死亡的预测因素。结果高龄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13dvs 10d,P=0.000),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55%vs59%,P=0.007),心源性休克;急性肾损伤和30d全因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8.5%vs 6.0%,22.8%vs8.6%,19.6%vs 5.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80岁是所有STEMI患者30d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HR=1.898,95%CI:1.030~3.497,P=0.040);而女性(HR=4.894,95%CI:1.572~15.234,P=0.006)和急性肾损伤(HR=10.155,95%CI:3.140~32.837,P=0.000)是高龄组30d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高龄STEMI患者即使接受了直接PCI,其30d全因死亡率仍高于年龄〈80岁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冠状血管造影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 再灌注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3代双源CT低剂量心脏一站式成像的可行性 被引量:22
20
作者 林路 王怡宁 +7 位作者 易妍 曹剑 孔令燕 钱浩 张洪芝 吴炜 王沄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4-41,共8页
目的评估第3代双源CT低剂量心脏一站式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2016年3月至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23例,采用第3代双源CT行ATP负荷70 kV动态心肌灌注成像(MPI)(前瞻性心电触发摇篮床扫描模式,收缩末期采集,扫描时间32 s)联合前... 目的评估第3代双源CT低剂量心脏一站式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2016年3月至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23例,采用第3代双源CT行ATP负荷70 kV动态心肌灌注成像(MPI)(前瞻性心电触发摇篮床扫描模式,收缩末期采集,扫描时间32 s)联合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基于AHA-17段模型,定量计算ATP负荷下心肌血流量(MBF),比较血流灌注正常及异常节段MBF值;基于SCCT-18段模型评价CCTA图像质量,计算CT检查有效剂量(ED)。以后续介入冠状动脉造影(CCA)为参照,分析CCTA(对CCA≥50%狭窄)及MPI(分别对CCA≥50%及≥70%狭窄)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23例行ATP负荷MPI联合CCTA检查的患者中,有12例行后续CCA检查。ATP负荷MPI中,共13例(56.5%)患者的77个(19.7%)心肌节段有血流灌注缺损,其MBF值明显低于血流灌注正常心肌节段[(93±22)ml/(100 ml·min)比(147±27)ml/(100 ml·min);t=15.978,P=0.000]。CCTA检查中,93.9%(308/328)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可用于诊断。分别以冠状动脉血管及节段为单位评价,CCTA对CCA中≥50%狭窄病变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4.1%、93.5%和93.7%及90.9%、97.8%、96.8%;ATP负荷MPI对CCA中单支血管≥50%及≥70%狭窄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8.7%、100%和89.5%及91.7%、100%和97.9%。MPI联合CCTA一站式扫描的总ED为(3.9±1.3)m Sv[MPI:(3.5±1.2)m Sv,CCTA:(0.3±0.1)m Sv]。结论第3代双源CT下ATP负荷70 kV动态MPI联合前瞻性大螺距CCTA扫描方案具有临床可行性和诊断可靠性,并可显著降低检查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ATP负荷CT动态心肌灌注成像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第3代双源CT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