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问题为中心病例教学法在血管外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8
1
作者 冯海 陈学明 +6 位作者 李晨宇 张志文 张喆 房杰 连利珊 于宏志 朱仁明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4期291-293,共3页
目的探索以问题为中心(PBL)与病例教学法相结合在提高血管外科临床见习教学效果中的作用。方法教学对象随机分为传统教学对照组和PBL病例教学研究组,每组73人。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测试、临床测试及满意度测评。结果对照组的理论测试成... 目的探索以问题为中心(PBL)与病例教学法相结合在提高血管外科临床见习教学效果中的作用。方法教学对象随机分为传统教学对照组和PBL病例教学研究组,每组73人。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测试、临床测试及满意度测评。结果对照组的理论测试成绩与临床测试成绩均明显低于研究组[(80.2±4.6 vs 86.8±3.9)、(80.8±5.2 vs 88.4±4.2),P<0.05]。研究组的学生满意度测评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PBL病例教学法能明显提高血管外科临床见习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问题为中心 病例教学法 血管外科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更好地完成血管外科医学生见习带教工作 被引量:3
2
作者 房杰 《中国民康医学》 2016年第4期94-94,97,共2页
血管外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与许多传统外科及内科有着知识交叉。临床学习中,医学生接触血管外科的时间非常有限,故医师的带教时间也很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医学生认识血管外科,并了解相关疾病,是长时间困扰血管外科带教医师的一... 血管外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与许多传统外科及内科有着知识交叉。临床学习中,医学生接触血管外科的时间非常有限,故医师的带教时间也很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医学生认识血管外科,并了解相关疾病,是长时间困扰血管外科带教医师的一个问题。结合近几年的带教,我们认为血管外科的医学生见习带教,应仅以让医学生认识,且了解血管外科常见疾病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科 见习带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宏光 韩冰 陈学明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905-907,共3页
目的总结26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多来手术治疗26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全组26例,术前均经影像检查证实诊断。行择期手术21例,破裂型腹主动脉瘤急诊手术5例。26例均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 目的总结26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多来手术治疗26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全组26例,术前均经影像检查证实诊断。行择期手术21例,破裂型腹主动脉瘤急诊手术5例。26例均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重建术。结果围手术期死亡2例,均为急症手术患者,总病死率7.7%,急诊手术病死率40.0%。随访时间1-5年。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88%,75%。死亡原因均与腹主动脉瘤和手术无关。结论CTA检查是诊断腹主动脉瘤的可靠方法。手术治疗仍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重要方法。瘤体直径不是决定手术的唯一指征。影响手术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高龄、严重的心肺疾病和肾功能不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腹/外科学 人工血管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支架型人工血管微创治疗主动脉瘤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学明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 CAS 2002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研究和开发国产支架型人造血管经腔内治疗动脉疾病。方法:1993年6月至于1999年8月,用北京地区/杂种狗24条,分别制作了腹主动脉瘤(8条)、降胸主动脉瘤(6条)、升主动脉瘤(4条)、主动脉弓瘤(4条)和动静脉瘘架是联体不锈... 目的:研究和开发国产支架型人造血管经腔内治疗动脉疾病。方法:1993年6月至于1999年8月,用北京地区/杂种狗24条,分别制作了腹主动脉瘤(8条)、降胸主动脉瘤(6条)、升主动脉瘤(4条)、主动脉弓瘤(4条)和动静脉瘘架是联体不锈钢“Z”型支架,长3cm,直径2cm。覆膜均为国产超薄涤纶人工血管。临床应用29例,男25例,女4例。主动脉夹层19例,肾下腹主动脉瘤8例和创伤性动静脉瘘2例。结果:17条狗术后存活,分别于2、4、8周获取标本,支架型人工血管通畅良好,无血栓形成。临床病例中,有1例腹主动脉瘤并发肾功能不全。于手术后20天,血管中死于心肌梗塞,其余均被成功治疗。随访2个月至5年。除1例夹层动脉瘤术后3个月支架移位外,所有病人恢复良好。结论:自制的支架型人工血管费用低,操作简便,应用前景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人工血管 腔内治疗 主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武煜 王玲 +1 位作者 朱仁明 张成标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6年第12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2例行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盲穿组A组(n=24)和超声+DSA引导组B组(n=38).传统盲穿组采用传统体表解剖标志定... 目的:探讨超声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2例行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盲穿组A组(n=24)和超声+DSA引导组B组(n=38).传统盲穿组采用传统体表解剖标志定位穿刺,超声+DSA引导组经超声引导穿刺后于DSA显影下中心静脉置管.比较两组穿刺置管准确率和首次透析效果.结果:超声结合DSA组穿刺置管准确率达100%,首次透析血流量及效果等指标均高于传统盲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穿刺后结合DSA下颈内静脉置管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体表解剖标志定位下的盲穿置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DSA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代用品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学明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2-5,共4页
关键词 绦纶 泰氟纶 真丝人造血管 人造血管移植术 血管代用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附46例报告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介秋 夏洪志 +6 位作者 陈学明 李汉军 谢小丰 刘飞 葛健君 彭浩 孔屏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523-525,共3页
目的探讨并提高腹主动脉瘤(AAA)手术安全的方法。方法笔者两所医院近3年余收治的4 6例腹主动脉瘤患者均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病变仅累及腹主动脉2 0例,累及腹主动脉及一侧髂总、内、外动脉瘤8例,累及两侧髂总、内、外动脉瘤1 ... 目的探讨并提高腹主动脉瘤(AAA)手术安全的方法。方法笔者两所医院近3年余收治的4 6例腹主动脉瘤患者均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病变仅累及腹主动脉2 0例,累及腹主动脉及一侧髂总、内、外动脉瘤8例,累及两侧髂总、内、外动脉瘤1 6例,累及肾动脉者2例。3例施行急诊手术。结果1例死亡(病死率2.2%),余4 5例均治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外科治疗是治疗AAA最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腹/外科学 人工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模式在精索静脉显微结扎术中的应用效果
8
作者 杨秋月 高雪 郭晓博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12期1467-1471,共5页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在显微镜下行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以下简称精索静脉显微结扎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50例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8年1月至2...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在显微镜下行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以下简称精索静脉显微结扎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50例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未应用ERAS模式的23例患者作为常规组,将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应用ERAS模式的27例患者作为ERA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切口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前和术后3个月精子质量指标(精子数量、精子密度、a+b级精子活力、活精率)、激素指标[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雌二醇(E2)、催乳素(PRL)]水平。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ERAS组患者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患者,术后切口VAS评分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ERAS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ERAS组患者的a+b级精子活力、活精率均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FSH、LH、PRL均较本组术前下降,T均较本组术前升高(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E2、PR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患者的FSH、LH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T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P<0.01)。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AS模式能够辅助提高精索静脉显微结扎术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高精子活力与活精率,在一定范围内改善患者的激素水平,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索静脉曲张 加速康复外科 精索静脉显微结扎术 临床疗效 激素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股动脉逆向支架外栓塞补救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内漏的单中心经验
9
作者 张喆 连利珊 +1 位作者 冯海 陈学明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3期232-236,共5页
目的探索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中经股动脉逆向支架外瘤腔内栓塞内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11例EVAR术中经股动脉逆向瘤腔内栓塞补救内... 目的探索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中经股动脉逆向支架外瘤腔内栓塞内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11例EVAR术中经股动脉逆向瘤腔内栓塞补救内漏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包括8例Ⅰ型内漏和3例Ⅱ型内漏。内漏均通过瘤腔内弹簧圈栓塞或联合液体栓塞剂处理,并在随访期间定期接受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随访。结果9例单纯使用弹簧圈栓塞,2例使用弹簧圈辅助生物蛋白胶及凝血酶散栓塞,造影见8例内漏完全消失、3例内漏明显减少。术中1例出现生物蛋白胶异位栓塞,其余患者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4±5.4)个月,CTA复查结果显示无明确内漏发生,6例瘤体直径较前减小,5例直径无变化,随访期间无再次手术及死亡发生。结论经股动脉逆向支架外栓塞可补救EVAR术中Ⅰ型或Ⅱ型内漏,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瘤 栓塞 内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Indigo机械负压抽吸导管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病变
10
作者 张喆 连利珊 +1 位作者 冯海 陈学明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5期375-379,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Indigo机械负压抽吸导管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行Indigo机械负压抽吸导管治疗的7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增强CT确诊急性肠系膜上动脉... 目的探讨应用Indigo机械负压抽吸导管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行Indigo机械负压抽吸导管治疗的7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增强CT确诊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均行股动脉穿刺,采用8F Indigo机械负压抽吸导管清除肠系膜上动脉内血栓,其中联合行球囊扩张成形术3例,支架成形术1例。结果本组7例患者共行8次腔内手术,其中1例行二次Indigo机械负压抽吸+球囊扩张成形术,总体技术成功率为100%。6例(次)手术血栓达到完全清除,2例(次)血栓部分清除。术后所有患者腹痛症状均有所缓解,无靶血管破裂出血、穿刺点出血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行小肠部分切除及肠吻合术,其余患者肠功能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所有患者均获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除1例患者首次手术后1个月症状复发行而二次手术外,余均未复发,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结论Indigo机械负压抽吸导管创伤小,能够有效清除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临床应用安全,及早应用可以避免肠缺血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血栓栓塞 血栓形成 机械负压抽吸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干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功能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11
作者 田欢 王丽 +2 位作者 秦岚 张燕 李硕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7期782-786,共5页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凝血功能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3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48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是否接受了综合干预将患者分为干预组(n=77...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凝血功能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3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48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是否接受了综合干预将患者分为干预组(n=77,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针对下肢DVT进行预防性综合干预)和对照组(n=71,按SAP诊疗常规给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SAP病情以及住院期间治疗情况、下肢DVT发生情况、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SAP病因分布情况、改良Marshall评分、改良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严重指数评分、手术情况、机械通气情况及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干预组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为2.6%(2/77),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2.7%(9/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之前复查凝血功能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PT、APTT及I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可以有效降低SAP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风险,同时对SAP患者的凝血功能未产生明显的影响,也没有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深静脉血栓 凝血功能 综合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路 刘明远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于北京小汤山医院接受介入术的148例下肢动脉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介入术后1年随访期间是否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将患者分为再狭窄组(n=31)和对照组(n=1...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于北京小汤山医院接受介入术的148例下肢动脉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介入术后1年随访期间是否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将患者分为再狭窄组(n=31)和对照组(n=11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介入治疗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下肢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再狭窄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比例、体重指数、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患者植入2枚以上支架的比例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体重指数>28 kg/m^(2)、糖尿病、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5 mg/L以及支架植入数量≥2枚均是下肢动脉介入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及支架数量均与下肢动脉介入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密切相关,临床需考虑上述因素并提前实施干预措施,从而降低下肢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疾病 介入术 支架内再狭窄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程序化配合对下肢动脉血栓介入治疗的影响
13
作者 吴迪 刘彬 +1 位作者 薛建超 任合兵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7期769-773,共5页
目的探讨术中程序化配合对下肢动脉血栓介入治疗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4月至2023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因下肢动脉血栓而接受介入治疗的1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介入术中医护配合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65,采取... 目的探讨术中程序化配合对下肢动脉血栓介入治疗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4月至2023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因下肢动脉血栓而接受介入治疗的1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介入术中医护配合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65,采取术中程序化配合措施)和对照组(n=71,采取传统术中配合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介入治疗情况、治疗效果,以及术中、术后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采用的手术方法、手术部位、手术动脉和支架植入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造影剂用量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即刻均达到有效的血管复通。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踝肱指数及其改善值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2%(4/65),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8.3%(13/71)(P﹤0.05)。结论术中程序化配合可提高下肢动脉血栓介入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血栓 介入治疗 术中程序化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肺复苏后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14
作者 唐鸥鹭 舒蓓 解秀霞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进行心肺复苏的1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33)...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进行心肺复苏的1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33)和对照组(n=8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检查及治疗情况,分析心肺复苏后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血栓组患者的年龄大于对照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创伤和心力衰竭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及创伤均是心肺复苏后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及创伤均与心肺复苏后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在临床实践中应针对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筛查及针对性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猝死 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15
作者 王圆曦 兰雅智 +1 位作者 邓静娟 王学斌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2期1434-1437,1448,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机械取栓的12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下肢DVT的发生情况将其分为...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机械取栓的12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下肢DVT的发生情况将其分为DVT组(n=31)和对照组(n=129)。收集所有患者入院时的一般资料、机械取栓时的介入手术相关指标、术后住院期间的复查结果以及下肢DVT的发生情况,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影响因素。结果老年(年龄﹥60岁)、发病至取栓时间﹥6 h、入院时合并下肢偏瘫、入院时合并意识障碍均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年龄﹥60岁)、发病至取栓时间﹥6 h、入院时合并下肢偏瘫、入院时合并意识障碍均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临床中的高危患者需加强机械性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取栓 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tarex治疗急性/亚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彬 陈学明 +4 位作者 李晨宇 冯海 于宏志 朱仁明 房杰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4期266-268,292,共4页
目的探讨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在治疗急性/亚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中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经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治疗的17例急性/亚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资料。患者入院后经下肢动脉彩超或... 目的探讨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在治疗急性/亚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中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经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治疗的17例急性/亚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资料。患者入院后经下肢动脉彩超或下肢动脉CTA诊断明确,行介入手术治疗,行股动脉顺行或逆行穿刺置管,对下肢动脉病变行经皮血栓切除减容治疗,术中造影评估血运改善情况,术后评估患肢缺血情况,出院后予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于术后半年进行门诊及彩超复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全部手术患者缺血症状均得到缓解,顺利出院,手术技术成功率94.1%,围术期并发症1例,为血管破裂出血,术中经球囊扩张及外部压迫后止血,支架植入率29.4%,合并置管溶栓治疗23.5%。所有患者获得随访,6个月通畅率100%。结论对于下肢动脉急性/亚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经皮血栓切除可取得良好效果,是除传统的股动脉切开取栓术外的一种微创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亚急性下肢动脉缺血 Rotarex 机械减容 经皮血栓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手术治疗下肢广泛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疗效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喆 陈学明 +3 位作者 李晨宇 冯海 朱仁明 于宏志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治疗下肢广泛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46例接受杂交手术治疗的TASC C、D级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行髂动脉支架植入+股-股动脉转流术;6例行髂动脉支架植...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治疗下肢广泛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46例接受杂交手术治疗的TASC C、D级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行髂动脉支架植入+股-股动脉转流术;6例行髂动脉支架植入+股-腘(或膝下)动脉转流术;31例行股动脉切开+股动脉支架植入术。手术成功率95.7%,术后死亡1例,并发症发生率13.6%,术前平均踝肱指数(ABI)为0.38±0.15,术后ABI为0.71±0.22,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缓解率95.5%。平均随访时间(19.6±8.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83.3%,二期通畅率为95.2%。结论杂交手术治疗下肢广泛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手术 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 支架 血管转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tarex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4例报道 被引量:9
18
作者 房杰 陈学明 +3 位作者 李晨宇 冯海 于宏志 朱仁明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探讨机械血栓切除系统Rotarex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经机械血栓切除系统治疗的4例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资料,患者入院后诊断明确,急诊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并... 目的探讨机械血栓切除系统Rotarex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经机械血栓切除系统治疗的4例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资料,患者入院后诊断明确,急诊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并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4例患者肠缺血症状术后均得到缓解,顺利出院,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无围术期并发症。结论对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特别是主干血管栓塞,机械血栓切除可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机械血栓切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治疗策略(附15例报告) 被引量:7
19
作者 于宏志 李晨宇 +1 位作者 陈学明 王今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8期748-751,共4页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北京友谊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5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2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53岁)。9例患者有高血压病...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北京友谊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5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2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53岁)。9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2例有长期吸烟病史,14例表现为腹痛症状。结果所有入选病例均行腹部增强CT检查,其中14例患者行腹部增强CT检查确诊,CT确诊率93.3%(14/15);7例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造影(DSA)检查,造影确诊率100%(7/7)。本组中,根据临床表现分型方法,单纯型7例均采取保守治疗,复杂型8例中,4例行腔内治疗,3例行开放手术治疗,1例因无法行腔内治疗最终行保守治疗。所有患者腹痛症状全部好转,均正常饮食出院,无围手术期间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增强CT可作为临床确诊SISMAD的首选检查方法。临床症状分型实用性高,可以指导SISMAD治疗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 孤立性 CT增强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腹主动脉十二指肠瘘致上消化道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艳华 刘彬 +2 位作者 王拥军 吴咏冬 张澍田 《胃肠病学》 2017年第10期638-640,共3页
病例:患者男性,61岁,主因"间断腹痛、黑便1月余,再发5 d"于2017-04-02入院。患者1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为脐周痛,多次解黑便,每次量约100~500 m L,并出现晕厥,约5 min后意识转清,无头痛、胸痛,无四肢抽搐,无呕血。患者就诊于... 病例:患者男性,61岁,主因"间断腹痛、黑便1月余,再发5 d"于2017-04-02入院。患者1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为脐周痛,多次解黑便,每次量约100~500 m L,并出现晕厥,约5 min后意识转清,无头痛、胸痛,无四肢抽搐,无呕血。患者就诊于当地医院,胃镜检查示反流性食管炎,红斑/渗出性胃炎;腹部CT检查示贲门部黏膜强化较明显,胃窦壁水肿,动脉硬化,腹主动脉中段局部溃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腹主动脉十二指肠瘘 胃肠出血 主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