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区消化性溃疡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52
1
作者 成虹 胡伏莲 +1 位作者 袁申元 潘国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3期3518-3523,共6页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的发病特点及变化情况,以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与PU的关系,以便为PU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1999-01-01/12-31在北京29家不同等级医院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对...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的发病特点及变化情况,以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与PU的关系,以便为PU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1999-01-01/12-31在北京29家不同等级医院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对其中经内镜下分期诊断为PU活动期及愈合期的患者采用问卷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PU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职业、生活习惯、服药情况以及H pylori感染情况.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染色、^(13)C-尿素呼气试验和细菌培养检测H pylori感染,其中任一项检测阳性判断为H pylori感染.结果: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29家医院共有58546例北京地区患者接受了胃镜检查,PU检出率为13.83%.本次调查总共回收调查表3182份,DU:GU为2.81:1.PU检出率以40-60岁患者中检出率(41.2%)最高,GU比DU者平均年龄大6.4岁.不同血型构成比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6),其中以O型血最多,吸烟者明显高于非吸烟者(P=0.012).在1999年有2992例PU患者接受了H pylori感染检测,感染率为54.9%,不同类型PU间H pylori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72).2042例患者在首次诊断PU时接受了H pylori感染检测,其中1660例(81.3%)H pylori检测阳性.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U的复发主要与不规范治疗及H pylori感染密切相关结论:北京地区PU检出率呈下降趋势,患者首次诊断PU时H pylori感染率明显高于自然人群感染率,但1999年度H pylori感染的检出率较低.年龄、O型血、吸烟和H pylori感染是PU发病的危险因素,PU的复发主要与不规范治疗及H pylori感染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流行病学 幽门螺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20
2
作者 万小平 张建忠 +5 位作者 陈波 丁燕 张彤彦 袁申元 王凝 王雁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7-350,共4页
为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的影响 ,对 8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了胃肠测压和血浆胃动素 (MTL)及血浆生长抑素 (SS)的测定。结果显示消化性溃疡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消化间期胃肠动力明显减低 ,主要... 为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的影响 ,对 8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了胃肠测压和血浆胃动素 (MTL)及血浆生长抑素 (SS)的测定。结果显示消化性溃疡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消化间期胃肠动力明显减低 ,主要表现为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 (MMC)Ⅲ期缺失和收缩波振幅减低 ;血中SS水平也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在Hp阳性和Hp阴性的两组之间胃肠动力和SS水平均无显著差异 ,在血中MTL水平 ,Hp阳性组明显高于Hp阴性组 ,也高于正常对照组。结果表明消化性溃疡患者存在胃肠动力障碍和胃肠激素的异常改变。Hp感染对胃肠动力和SS水平无明显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肠测压 胃动素 生长抑攒素 溃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门诊慢性便秘患者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57
3
作者 刘巍 刘晓红 +12 位作者 方秀才 周礼鲲 杨希林 柯美云 赵洪川 张玫 谢鹏雁 郝建宇 徐欣萍 钱冬梅 徐宝宏 蓝宇 龙峻标 《胃肠病学》 2010年第2期95-98,共4页
背景:慢性便秘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全面评估慢性便秘患者的症状学、发病诱因、既往治疗情况、精神心理状态等可更好地指导治疗。目的:探讨北京地区慢性便秘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统计2007年3-5月北京地区1... 背景:慢性便秘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全面评估慢性便秘患者的症状学、发病诱因、既往治疗情况、精神心理状态等可更好地指导治疗。目的:探讨北京地区慢性便秘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统计2007年3-5月北京地区10家医院门诊患者中的慢性便秘患者,并对561例慢性便秘患者行问卷调查,包括治疗、症状谱、心理学等方面。结果:研究期间内10家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总人次73923人次,慢性便秘患者共3009例次(4.1%),其中重度便秘患者649例次(21.6%)。561例慢性便秘患者中,25.1%的患者发病有一定诱因。62.2%的患者不完全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通便药。排便费力为最常见(74.8%)和最令患者痛苦的症状(61.2%)。27.5%的患者合并胃食管反流症状,41.2%合并消化不良症状。52.7%的患者合并焦虑和(或)抑郁状态。结论:消化内科门诊中慢性便秘和重度便秘患者较多,排便费力是最常见、最令患者痛苦的症状,合并胃食管反流和(或)消化不良症状常见,患者易有焦虑和(或)抑郁等精神心理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秘 流行病学研究 问卷调查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的发生机制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建忠 王雁 袁申元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1999年第1期30-32,共3页
探讨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发生机制。方法应用胃十二指肠测压技术对35例MMC正常出现者的消化间期胃十二指肠运动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在检测过程中分别于MMC1、2、3期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浆胃动素(MTL)水平。... 探讨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发生机制。方法应用胃十二指肠测压技术对35例MMC正常出现者的消化间期胃十二指肠运动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在检测过程中分别于MMC1、2、3期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浆胃动素(MTL)水平。结果在MMC1期之后最先出现收缩活动的部位是十二指肠中段和远端,收缩活动的起步点逐渐向胃窦方向转移,并伴随血浆MTL水平逐渐升高,当MMC3期出现时血浆MTL已达到峰值水平,血浆MTL水平MMC1期为334.26±95.10(ng/L),2期为415.22±9169(ng/L),3期为5816±121.68(ng/L,各期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MC1期由于存在消化液基础分泌和幽门开放可发生消化液在十二指肠内的聚集,然后通过牵张反射诱发MMC2期十二指肠的运动和MTL分泌增加,MTL分泌增加可能是诱发MMC3期产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间期 移行性复合运动 胃动素 胃肠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消化间期胃肠运动障碍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建忠 袁申元 +3 位作者 王雁 万小平 张彤彦 丁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9期5757-5760,共4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消化间期胃肠运动的特征。方法:于1998-06/2003-06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243例,为糖尿病组。同期选择健康志愿者20例,为对照组。使用胃肠测压法进行消化间期胃肠运动功能的检...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消化间期胃肠运动的特征。方法:于1998-06/2003-06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243例,为糖尿病组。同期选择健康志愿者20例,为对照组。使用胃肠测压法进行消化间期胃肠运动功能的检测,6个测压孔分别置于胃窦、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的位置。根据测压管顶端的3个金属标记物在X射线透视下定位或根据移行性复合运动压力波的频率特征定位,一般胃窦收缩频率约3次/min,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为8~12次/min,测定时间为240~360min。结果:在两组全部受检测人群中发现3种胃肠运动类型:类型1:发生于胃和小肠发生的移行性复合运动,在糖尿病组占23.05%(56/243),对照组占70.00%(14/2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20.86,P<0.01);类型2:单纯发生于小肠的移行性复合运动,胃窦缺乏Ⅲ期收缩活动,在糖尿病组占13.58%(33/243),对照组占15.00%(3/2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类型3:表现为周期性不规则收缩活动,在胃窦和小肠均缺乏Ⅲ期收缩活动,在糖尿病组占57.20%(139/243),在对照组占15.00%(3/2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3.24,P<0.01);连续4h的胃肠动力检测中未出现胃、小肠的收缩活动者,在糖尿病组占6.17%(15/243),在对照组0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30,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消化间期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特征是周期性不规则收缩活动取代了移行性复合运动,其结果可能会延长食物在小肠停留的时间,加重糖尿病的代谢紊乱和并发症。有效地改善和恢复糖尿病患者的胃肠功能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一个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胃肠测压 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消化间期胃肠移行性复合运动规律的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袁申元 王雁 +5 位作者 张建忠 肖作亮 王志彦 黎颖哲 万小平 门子荣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1998年第2期29-32,共4页
对16例健康志愿者用连续灌注导管系统进行胃十二肠测压,以了解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的规律。检测时间4~6h。结果显示MMCI期持续时间为127.6±56.4min,Ⅱ期19.9±6.1min,Ⅱ期胃... 对16例健康志愿者用连续灌注导管系统进行胃十二肠测压,以了解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的规律。检测时间4~6h。结果显示MMCI期持续时间为127.6±56.4min,Ⅱ期19.9±6.1min,Ⅱ期胃窦部为3.4±1.1min,十二指肠为4.6±2.0min,近端空肠为5.8±3.0,近端空肠与胃窦部比p<0.01。由胃窦至空肠其Ⅲ期收缩频率呈上升趋势,波幅明显上降。MMC平均周期为189.0±69.5min,Ⅲ期传导速度为4.3±1.1cm/min。MMCⅠ、Ⅱ、Ⅲ期完整者12例(75.0%),有5例出现两次MMCⅢ期(31.1%)。提示胃十二指肠测压技术是可用于临床以反应胃肠运动功能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十二指肠 压力测定 移行性复合运动 MM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科教学中以多种方式结合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索 被引量:28
7
作者 杨光燃 姜立萍 钱冬梅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1年第1期83-85,共3页
结合实践,介绍了在内科学教学的不同阶段采用多种方式结合,如启发式教学讲授理论知识、锻炼问诊能力、加强病历书写培训、参加教学查房和病历讨论、出科考核等来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做法。
关键词 内科学 临床思维能力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胃镜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门子荣 张彤彦 +1 位作者 陈波 王凡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363-363,共1页
关键词 老年人 消化性溃疡 胃镜 病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性溃疡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时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的改变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雁 万小平 +3 位作者 陈波 丁燕 张丹彦 王凝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59-59,共1页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消化道溃疡 胃肠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肠激素 胃肠道激素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酶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万晓萍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4年第6期378-379,共2页
关键词 消化酶 临床应用 达吉胶囊 米曲菌胰酶片 老年性消化不良 消化功能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与血浆胃动素的关系
11
作者 张建忠 王雁 +5 位作者 钱冬梅 任继平 万小平 李民 路亚枫 姜延芳 《胃肠病学》 1998年第3期186-186,共1页
在消化间期胃及小肠运动表现为一种规律的周期性的收缩活动,称为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近年的研究表明血浆胃动素在消化间期也呈周期性变化,其峰值与MMCⅢ期相对应。MMC是否由胃动素诱发,尚不清楚。
关键词 血浆胃动素 消化间期 收缩活动 复合运动 胃十二指肠 移行性 消化内科 周期性变化 小肠运动 胃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的影响
12
作者 万小平 张建忠 +5 位作者 陈波 丁燕 张彤彦 袁申元 王凝 王雁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59-59,共1页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消化道溃疡 胃肠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肠激素 胃肠道激素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化碳酸氢氧化镁铝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
13
作者 王瑶 王雁 +1 位作者 门子荣 万小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1999年第1期71-72,共2页
关键词 水化碳酸氢氧化镁铝 治疗 消化性溃疡 疗效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道粘膜血流图像处理对胃角溃疡愈合时间的预测
14
作者 毕春山 刘宾 +1 位作者 王天佑 刘海一 《胃肠病学》 2000年第4期240-242,共3页
目的:应用消化道粘膜血流图像处理技术定量研究胃角溃疡及其周边粘膜血流,并对溃疡愈合时间进行预测。方法:由计算机自动计算电子内镜图像上每一像素的血红蛋白浓度指数(HI=32In Vr/Vg,Vr:红图像灰度值,Vg:绿... 目的:应用消化道粘膜血流图像处理技术定量研究胃角溃疡及其周边粘膜血流,并对溃疡愈合时间进行预测。方法:由计算机自动计算电子内镜图像上每一像素的血红蛋白浓度指数(HI=32In Vr/Vg,Vr:红图像灰度值,Vg:绿图像灰度值);根据溃疡及其周边充血粘膜的HI计算溃疡面积和充血粘膜面积(像素数),溃疡面积与充血粘膜面积比值的对数值称为溃疡愈合指数。予13例胃角溃疡患者以兰索拉唑治疗,对同一患者,利用治疗前、后两次内镜检查测得的溃疡愈合指数和检查时间预测溃疡愈合时间,并在预测的溃疡愈合时间范围内,观察其实际愈合情况。结果:溃疡愈合过程中,充血粘膜面积逐渐增大,并于愈合1期达到峰值,至瘢痕期明显下降。溃疡愈合指数(y)与溃疡发生的时间过程(x),指从溃疡发生至进入瘢痕期的时间)呈直线相关关系(y=-0.15x+0.80, r=0.89,P<0.001),溃疡愈合指数减少一半的平均时间为4.00天±1.92天;在预测的溃疡愈合时间范围内,所有溃疡均愈合。结论:消化道粘膜血流图像处理技术能定量、客观地预测溃疡愈合时间,可用于临床抗溃疡药物的疗效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胃粘膜 局部血流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间期十二指肠胃的逆蠕动
15
作者 张建忠 王雁 +5 位作者 万小平 钱冬梅 任继平 路亚枫 李民 陈波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4期304-305,共2页
关键词 消化间期 十二指肠胃 逆蠕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7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胃液表皮生长因子与cagA抗体测定
16
作者 门子荣 王瑶 +5 位作者 钱冬梅 任继平 万小平 王雁 丁燕 袁申元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1期73-73,共1页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胃液 表皮生长因子 CAGA抗体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影响
17
作者 张建忠 丁燕 《胃肠病学》 2001年第C00期59-59,共1页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消化性溃疡出血 ^13C-尿素呼吸试验 快速尿速酶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胃液表皮生长因子在消化性溃疡发生与愈合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肖作亮 王雁 +5 位作者 黎颖哲 马鸣一 门子荣 任继平 邸霞 袁申元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289-291,共3页
以11例胃溃疡(GU)和19例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以洛赛克治疗前后胃液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治疗前GU和DU患者胃液EG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分别为148.2±15... 以11例胃溃疡(GU)和19例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以洛赛克治疗前后胃液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治疗前GU和DU患者胃液EG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分别为148.2±159.9pg/ml和147.8±204.1pg/ml。经治疗后,所有GU患者胃液EGF含量恢复正常,同时溃疡愈合;部分DU患者在溃疡愈合后其胃液EGF的含量增加,而溃疡未愈者胃液EGF含量也不增加。表明胃液EGF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和愈合有关,并提示胃液EGF含量持续低下可能与DU易复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消化性溃疡 洛赛克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异物长径和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分析——1项回顾性研究
19
作者 宾楚轩 张川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4年第4期411-414,421,共5页
目的探讨在内镜下异物取出中,食管异物长径和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4月因食管异物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受内镜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共纳入425名患者,其中无并发症组有93人,有并发症组... 目的探讨在内镜下异物取出中,食管异物长径和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4月因食管异物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受内镜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共纳入425名患者,其中无并发症组有93人,有并发症组有332人。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的结果提示,异物的长径、枣核、坎顿时异物长轴和食管长轴成角和使用异物钳是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而异物坎顿于食管中段相较于食管上段是保护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异物长径和并发症的发生成正相关(OR:3.41,95%CI:2.28~5.11;P<0.001),进一步调整变量后,在多个模型中结果稳定。结论食管异物长径和并发症的发生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异物 内镜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树地区藏族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特点和相关性分析:1项队列研究
20
作者 巴德文毛 张秋梅 +2 位作者 永措 尕玛代来 宾楚轩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1430-1433,共4页
目的评估青海玉树地区藏族人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情况,研究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2月因上腹部症状就诊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完善13 C-UBT的患者记录结果,并对入组患者进行问卷调... 目的评估青海玉树地区藏族人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情况,研究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2月因上腹部症状就诊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完善13 C-UBT的患者记录结果,并对入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教育程度、职业、居住地、月收入、是否分餐及饮食情况,并分析各因素与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结果共有299例患者入组,其中UBT阳性176例,感染率为58.9%。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在非农牧区是H.pylori感染的保护因素(OR=0.47,95%CI:0.27~0.81,P=0.006)。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在非农牧区与H.pylori感染呈负相关,结果在多个模型中均稳定。结论居住在非农牧区是H.pylori感染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尿素呼气试验 藏族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