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贝那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组织一氧化氮和血管紧张素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段留法 郑秋甫 +3 位作者 张丽萍 曾强 范英鲜 唐朝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20-621,共2页
为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动脉组织一氧化氮 (NO)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的变化以及转换酶抑制剂贝那普利 (be nazepril)对SHRNO/AⅡ的影响 ,测定正常血压WKY大鼠、SHR和贝那普利治疗的SHR血清中NO-3浓度、动脉组织中cGMP和AⅡ的水平... 为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动脉组织一氧化氮 (NO)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的变化以及转换酶抑制剂贝那普利 (be nazepril)对SHRNO/AⅡ的影响 ,测定正常血压WKY大鼠、SHR和贝那普利治疗的SHR血清中NO-3浓度、动脉组织中cGMP和AⅡ的水平。结果显示 ,与WKY大鼠比较 ,SHR血中NO-3明显降低 (P <0 0 1) ;SHR动脉组织中cGMP含量降低 (P <0 0 1) ,AⅡ含量增加 (P <0 0 1)。贝那普利治疗组大鼠的血压明显低于SHR对照组 ,血清NO-3浓度和动脉组织cGMP的含量均明显增加 (P均 <0 0 1) ,动脉组织AⅡ水平降低 (P <0 0 1)。提示SHR血管内皮细胞NO产生减少或(和 )AⅡ分泌增加 ;贝那普利可能通过增加血管内皮NO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那普利 大鼠 近交SHR 一氧化氮 血管紧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相关基因HSG上游调控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发现及其与高血压的关联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佐广 温绍君 +5 位作者 陈光慧 张维君 文杰 吴兆苏 罗毅 汤健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464-468,共5页
通过研究不同人群中新发现的高血压相关基因HSG基因多态性 ,以揭示高血压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关系。选取 74例正常对照 ,其中男性 3 8例 ,女性 3 6例 ,平均年龄 (5 4.1 5± 7.77)岁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5 1人 ,其中男性 2 7人 ... 通过研究不同人群中新发现的高血压相关基因HSG基因多态性 ,以揭示高血压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关系。选取 74例正常对照 ,其中男性 3 8例 ,女性 3 6例 ,平均年龄 (5 4.1 5± 7.77)岁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5 1人 ,其中男性 2 7人 ,女性 2 4人 ,平均年龄 (5 7.2 5± 7.97)岁 ;高血压家族患者 2 0例 ,其中女性 1 1人 ,男性 9人 ,平均 (4 9.97±6.93 )岁。取外周静脉血并提取DNA ,进行PCR扩增法获得相应的产物 ,应用DNA测序法直接得到PCR产物的核苷酸序列后比较不同人群的该片段的碱基组成及其特征。结果 :肌酐 (Cr)和尿素氮 (BUN)在高血压组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 ,而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家族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 (P <0 .0 1 ,P <0 .0 5 ) ;高血压组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内皮素 (ET)、利钠多肽 (心钠素 ,ANP)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质量浓度均高于正常血压组 ,且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P <0 .0 1 ) ;HSG基因 1 2位内含子的 1 40位点在 3种人群中存在G点删除变异。且其基因频率在高血压家族组、高血压组、正常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0 .80、0 .41、0 ,P <0 .0 0 1 )。提示 :肾功能的指标 (Cr和BUN)可能可以较早地反映高血压的进展和靶器官损害状况。血浆AngⅡ、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相关基因 正常血压 人群 BUN HSG 男性 上游调控序列 内含子 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肉内转内抑素基因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朱建健 郭艳红 +2 位作者 高炜 汤健 陈光慧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5-109,共5页
为研究骨骼肌及肿瘤内介导的内抑素基因转移对肿瘤生长的作用 ,利用基因克隆技术构建了内抑素基因真核表达质粒 ,应用电脉冲转移法将质粒转入转肿瘤小鼠骨骼肌或肿瘤中 .结果表明 ,内抑素基因可在骨骼肌或肿瘤内表达 ,并显著抑制肿瘤生长 .
关键词 内抑素 电穿孔 基因转移 肿瘤生长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抑素在肿瘤生长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朱建健 高炜 陈光慧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43-245,共3页
内抑素是新发现的很强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它是ⅩⅧ胶原的C末端片断 ,包含 1 84个氨基酸。内抑素能够特异地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并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内抑素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内抑素还能... 内抑素是新发现的很强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它是ⅩⅧ胶原的C末端片断 ,包含 1 84个氨基酸。内抑素能够特异地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并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内抑素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内抑素还能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换素 动态粥样硬化 肿瘤生长 血管生成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磺酸对实验性高血压大鼠脑脊液和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曲跃华 陈清 董林旺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49-750,共2页
目的 :探讨牛磺酸对实验性高血压大鼠脑脊液、血浆内皮素 1(ET 1)含量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 36只 ,随机分为高血压组 ,牛磺酸组和对照组 3组 ,高血压组和牛磺酸组建立大鼠主动脉狭窄 高盐摄入性高血压模型 ,牛磺酸组饲料中加牛磺... 目的 :探讨牛磺酸对实验性高血压大鼠脑脊液、血浆内皮素 1(ET 1)含量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 36只 ,随机分为高血压组 ,牛磺酸组和对照组 3组 ,高血压组和牛磺酸组建立大鼠主动脉狭窄 高盐摄入性高血压模型 ,牛磺酸组饲料中加牛磺酸 ,观察 3组大鼠脑脊液、血浆ET 1含量及血压的变化 ,测定脑组织和主动脉组织牛磺酸含量及主动脉肌条的舒缩功能。结果 :应用牛磺酸后 ,高血压大鼠pMA,脑脊液和血浆ET 1水平均下降 (P <0 .0 5 ) ,血管舒缩功能得以改善。结论 :牛磺酸可降低脑脊液、血浆ET 1水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磺酸 高血压 内皮素 大鼠 脑脊液 血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相关基因1基因突变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佐广 温绍君 +5 位作者 陈光慧 张维君 文杰 刘雅 刘洁琳 汤健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4-86,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人群中高血压相关基因1(hypertensionrelatedgene1,HRG-1)基因多态性,以揭示高血压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安贞医院高血压3门诊2002-06/2002-12体检的健康人1200例,纳入标准:无明确相关疾病。选符合上述...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人群中高血压相关基因1(hypertensionrelatedgene1,HRG-1)基因多态性,以揭示高血压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安贞医院高血压3门诊2002-06/2002-12体检的健康人1200例,纳入标准:无明确相关疾病。选符合上述标准健康人74例为对照组;同期安贞医院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00例,纳入标准:符合WHO/ISH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排除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系统疾病、肾脏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并能排除盐敏感性高血压及一些单基因遗传疾病等。符合上述标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1例(高血压组)。取外周静脉血并提取DNA,设计相应的引物,PCR扩增法获得相应的产物,应用DNA测序法直接得到PCR产物的核苷酸序列后比较不同人群的相同片段的碱基组成及其特征。结果:高血压组肌酐犤(106.08±17.70)μmol/L犦和尿素氮犤(5.61±1.71)mmol/L犦明显高于对照组犤(53.04±20.03)μmol/L,(3.21±1.27)mmol/L犦(F=17.25,P=0.000;F=5.99,P=0.006),血糖、血脂等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高血压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17.25,5.99;P=0.000,P=0.006);高血压组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onⅡ,AngⅡ),心钠素,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umgenerelatedpeptide,CGRP)水平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遗传学 多态现象/遗传学 高血压/遗传学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人群HRG-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高血压独立危险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温绍君 王佐广 +4 位作者 陈光慧 刘洁琳 刘雅 罗毅 汤健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6期1060-1062,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人群中新发现的高血压相关基因HRG-1基因多态性,以揭示高血压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选取74例正常对照,其中男38例,女36例,平均年龄(54.15±7.77)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1例,其中男27例,女24例,平均年...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人群中新发现的高血压相关基因HRG-1基因多态性,以揭示高血压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选取74例正常对照,其中男38例,女36例,平均年龄(54.15±7.77)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1例,其中男27例,女24例,平均年龄(57.25±7.97)岁;高血压家族患者20例,其中女11例,男9例,平均年龄(37.97±21.93)岁。取外周静脉血并提取DNA,设计相应的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法获得相应的产物,应用DNA测序法直接得到PCR产物的核苷酸序列后比较不同人群的相同片段的碱基组成及其特征。结果:肌酐和尿素氮在高血压组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F=17.25,2.99;P=0.000,0.060),而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家族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F=19.25,6.68;P=0.000,0.002)HRG-1基因第12位内含子的21位点(1q82153)的C-G单核苷酸变异在高血压组与正常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P<0.05),高血压家族组与正常人也存在明显差别(P<0.01)。C/G等位基因在不同人群中存在着类似的差别。且在人群中以CC基因型分布较为常见(P<0.01)。结论:肾功能的指标(肌酐和尿素氮)可能可以较早地反映高血压的进展和靶器官损害状况。HRG-1基因第12位内含子的21位点,即1q82153的C-G单核苷酸变异及基因频率在中国汉族不同的人群中存在着明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人群 HRG-1 单核苷酸 基因多态性 高血压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G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温绍君 王佐广 +4 位作者 陈光慧 刘雅 刘洁琳 罗毅 汤健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人群中新发现的增殖抑制基因HSG基因多态性,揭示增殖抑制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2002年4月至2003年9月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1例,男27例,女24例,平均年龄(57±8)岁;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患者20例,女11例,男9例...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人群中新发现的增殖抑制基因HSG基因多态性,揭示增殖抑制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2002年4月至2003年9月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1例,男27例,女24例,平均年龄(57±8)岁;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患者20例,女11例,男9例,平均年龄(38±22)。74名健康对照,男38例,女36例,平均年龄(54±8)岁。取外周静脉血并提取DNA,设计相应的引物,PCR扩增法获得相应的产物,应用DNA测序法直接得到PCR产物的核苷酸序列后比较不同人群相同片段的碱基组成及其特征。结果高血压组血清肌酐(CRE)和尿素氮(BUN)含量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组,而高血压组和有高血压家族史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组。HSG基因第12位内含子存在着3种突变(1q82139G/A、82153C/G、82273G/),其中后两种单核苷酸变异在高血压与健康人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高血压家族史者与健康人比较也存在明显差异。不同人群中1q82139G/A无明显差异,且在人群中以CC基因型分布较为常见,G点删除更常见于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结论肾功能的指标(CRE和BUN)可能可以较早地反映高血压的进展和靶器官损害的状态。HSG基因第12位内含子存在着3种突变1q82139G/A、82153C/G和82273G/,其中1q82139G/A可能是一种无义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家族史 不同人群 基因 HSG 平均年龄 增殖抑制 内含子 碱基 PCR产物
原文传递
蛋白涂层支架携带质粒介导的一氧化氮合酶基因预防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戴军 高润霖 +7 位作者 史瑞文 汤键 宋来凤 阮英茆 陈纪林 李永力 唐承君 孟亮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 为评价蛋白涂层金属支架携带质粒介导的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 (iNOS)基因局部转染血管壁 ,预防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效果。方法 金属支架涂层为胶联明胶制成。载体为去内毒素纯化pcDNA3。采用标准球囊导管技术 ,将吸附... 目的 为评价蛋白涂层金属支架携带质粒介导的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 (iNOS)基因局部转染血管壁 ,预防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效果。方法 金属支架涂层为胶联明胶制成。载体为去内毒素纯化pcDNA3。采用标准球囊导管技术 ,将吸附有质粒介导的人肝脏的iNOS基因(pcDNA3hepiNOS)涂层支架置入小型猪 (n =9)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 ,以相同方法置入单纯蛋白涂层支架做为对照组 (n =9) ,支架与血管直径之比为 1.1~ 1.3:1。结果 在支架置入后 7d ,RT PCR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证实在pcDNA3hepiNOS转染的血管段有iNOSmRNA的表达和iNOS蛋白生成 ,而远离器官则无基因的表达。 3个月时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转染pcDNA3hepiNOS组 (n =5 )无再狭窄发生 ,而对照组均发生显著的再狭窄。组织病理学形态分析结果显示 :pcDNA3hepiNOS组新生内膜面积 (1.7± 0 .8)mm2 、平均百分狭窄面积 (2 6 .5± 7.5 ) %、平均管腔狭窄百分数 (4 1.2± 16 .5 ) % ,均较对照组小 ,对照组分别为 (2 .8± 0 .8)mm2 ,P <0 .0 5 ;(94.2± 14.3) % ,P <0 .0 0 1;(88.0± 16 .6 ) % ,P <0 .0 0 1;比较内膜面积 /中膜面积比值 (I/M)治疗组较对照组减少了 5 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 再狭窄 一氧化氮合酶 基因治疗 蛋白涂层支架
原文传递
内源性一氧化氮及一氧化碳的改变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徐少平 李鲁光 +5 位作者 唐朝枢 程友琴 沙鸥 余燕秋 徐幼月 崔吉君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1-183,共3页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源性一氧化氮 (NO)及一氧化碳 (CO)在高胆固醇饮食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 (AS)中的变化及对AS进程的影响。方法 家兔予以高胆固醇饮食 (胆固醇组 ,n =7)以及在高胆固醇饮食的同时经饮水给予L 精氨酸 (精氨酸组 ,n =9)...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源性一氧化氮 (NO)及一氧化碳 (CO)在高胆固醇饮食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 (AS)中的变化及对AS进程的影响。方法 家兔予以高胆固醇饮食 (胆固醇组 ,n =7)以及在高胆固醇饮食的同时经饮水给予L 精氨酸 (精氨酸组 ,n =9)或腹腔注射血红素 L 赖氨酸盐 (血红素组 ,n =9) ,共 10周。结果 高胆固醇饮食对血浆L 精氨酸水平无明显影响 ,但显著升高血清总胆固醇、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及ox LDL浓度。与对照组 (n =6 )比较 ,胆固醇组主动脉NO及CO生成量显著减少 ,NO合成酶 (cNOS)及血红素加氧酶 (HO)活性显著降低 (P均 <0 .0 1) ,主动脉斑块面积达 (4 2 .6± 9.2 ) %。与胆固醇组比较 ,外源性L 精氨酸显著升高血浆L 精氨酸水平及主动脉cNOS活性 ,增加NO生成量 (P均 <0 .0 1) ,主动脉斑块面积仅 (19.5± 7.4) % (P <0 .0 5 ) ;外源性血红素 L 赖氨酸盐恢复了主动脉CO生成量 (P <0 .0 1) ,主动脉斑块面积为 (2 8.4± 8.1) % (P <0 .0 5 )。结论 高胆固醇饮食诱导的AS显著损害了主动脉NOS/NO及HO/CO系统 ,内源性NO及CO生成量减少与A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L 精氨酸及血红素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一氧化氮 内源性 高胆固醇饮食
原文传递
内抑素基因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作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朱建健 郭艳红 +3 位作者 高炜 朱国英 汤健 陈光慧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726-729,共4页
目的 观察内抑素基因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作用。方法 采用重组内抑素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 ,对不同周龄的ApoE基因敲除的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进行电脉冲介导的骨骼肌内抑素基因转移 ,共进行 10次基因转移 ,以空载质粒作为对照。结果 ... 目的 观察内抑素基因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作用。方法 采用重组内抑素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 ,对不同周龄的ApoE基因敲除的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进行电脉冲介导的骨骼肌内抑素基因转移 ,共进行 10次基因转移 ,以空载质粒作为对照。结果  2 4周龄组处理前主动脉起始部狭窄率为 16 %± 4% ,经过 2 0周处理后对照组平均狭窄率为 5 6 %± 14% ,治疗组为 34 %± 8% ,较对照组减轻了 5 4%。 36周龄组处理前平均狭窄率为 30 %± 6 % ,2 0周处理后对照组为 6 4%± 12 % ,治疗组为49 %± 10 % ,较对照组减轻了 44 %。治疗组斑块内内皮细胞数和毛细血管出现率较对照组均减少 ,两组间血脂指标没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基因治疗 内抑素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