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enex微创拔牙技术在前牙不翻瓣即刻种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8
1
作者 任抒欣 胡秀莲 +2 位作者 李健慧 蒋析 林野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6年第3期334-339,共6页
目的 :探讨Benex微创拔牙技术在前牙不翻瓣即刻种植中的技术要点,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25例无法保留、需要拔除并具备即刻种植适应证的上前牙残根患者,接受Benex微创拔牙不翻瓣即刻种植。种植体植入同期安装愈合基台,4~6个月后行... 目的 :探讨Benex微创拔牙技术在前牙不翻瓣即刻种植中的技术要点,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25例无法保留、需要拔除并具备即刻种植适应证的上前牙残根患者,接受Benex微创拔牙不翻瓣即刻种植。种植体植入同期安装愈合基台,4~6个月后行纵向螺钉固定,暂时冠修复,进行软组织塑形,3个月后完成永久修复。记录拔牙所需时间并应用视觉模拟评估量表(VAS)评估该方法的难易程度。影像学检查评估种植术后即刻及种植修复后1年种植体骨结合及边缘骨吸收。根据改良软组织美学指数(PES)评价拔牙术前及修复1年后的牙龈美学效果。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5颗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随访期间无种植体脱落,修复后1年种植体边缘骨吸收(0.21±0.23)mm。拔牙后PES为8.8±1.19,与拔牙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拔牙平均需时6.87 min,操作相对简便,VAS值为3.32。所有患者对拔牙过程及修复效果满意。结论:Benex微创拔牙技术操作简单,适用于上颌前牙不翻瓣即刻种植,对软、硬组织无损伤,患者对治疗过程及种植修复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拔牙 即刻种植 前牙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即刻种植术后牙槽突骨板改建及美学效果评价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莺 林野 +2 位作者 陈波 张宇 邸萍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1-125,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观察测量上颌切牙即刻种植的手术当日与术后6个月牙槽嵴骨板水平向和垂直向的变化量,为前牙即刻种植治疗设计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行上颌切牙即刻种植患者20例(... 目的:通过锥形束CT观察测量上颌切牙即刻种植的手术当日与术后6个月牙槽嵴骨板水平向和垂直向的变化量,为前牙即刻种植治疗设计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行上颌切牙即刻种植患者2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28.41±10.22)岁(20~40岁),共即刻植入23颗种植体于上前牙新鲜拔牙窝内,不进行即刻修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分别测量种植体肩台下0、2、4、6、8 mm处[分别设为测量点1(measuring point 1,MP1)、MP2、MP3、MP4、MP5]牙槽嵴宽度变化及牙槽间隔中心点垂直向高度的变化。术前及永久修复后1年,通过临床检查对牙间乳头高度和唇侧丰满度进行评分。使用SPSS 20.0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种植体在永久修复后追踪两年,存留率100%。所有患牙位术后各个位点牙槽嵴水平向宽度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吸收改建,在种植体肩台下0、2、4、6 mm等处4个位点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位点牙槽嵴水平向宽度分别为:MP1术前为(7.68±0.70)mm,术后为(7.00±0.76)mm;MP2术前为(7.81±0.87)mm,术后为(7.30±0.96)mm;MP3术前为(8.12±1.14)mm,术后为(7.62±1.20)mm;MP4术前为(8.48±1.57)mm,术后为(7.73±1.35)mm,P值分别为0.004,0.034,0.018,和0.016,均〈0.05,术后与术前值相减为牙槽嵴宽度减少量,变化程度较大的测量点为M1和M4,分别为(-0.89±2.06)mm和(-0.74±1.28)mm。牙槽间隔垂直向吸收量在不同系统结果不同:Ankylos系统为(-0.42±1.24)mm,Repalce系统为(-0.91±1.96)mm,经过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种植术前唇侧丰满度指数(labial convexity score,LCS)为3的有18个牙位,LCS为4的有2个;永久修复后1年LCS为2的有14个,LCS为3的有5个。术前牙间乳头指数(papilla index score,PSI)为2的有5个牙位,PSI为3的有15个牙位;永久修复后1年PSI为2的有7个牙位,PSI为3的有13个牙位,经过Willcoxon秩和检验,术前与永久修复后1年LC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SI术前与永久修复后1年比较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结论:即刻种植术后不能避免牙槽嵴改建而导致的牙槽骨改建吸收;即刻种植后切牙牙间乳头高度可以得到较好的维持,唇侧软组织丰满度由于牙槽骨改建而难以维持;即刻种植修复存在美学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 美学 牙科 牙槽突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l-on-4”无牙颌种植即刻修复技术的初步临床观察 被引量:26
3
作者 赵旭 邸萍 +4 位作者 林野 李健慧 邱立新 罗佳 崔宏燕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0-726,共7页
目的:回顾性评估"All-on-4"即刻修复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40例"All-on-4"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4枚种植体支持的螺丝固位的即刻修复方案,共植入196枚种植体,对该修复方案下的种植... 目的:回顾性评估"All-on-4"即刻修复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40例"All-on-4"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4枚种植体支持的螺丝固位的即刻修复方案,共植入196枚种植体,对该修复方案下的种植体留存率、修复体留存率、种植1年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情况、患者修复并发症进行归纳及分析。结果:在40例患者中,共有13枚种植体失败,其上颌种植体失败11枚,上颌留存率为85.5%(65/76),下颌种植体失败2枚,下颌留存率为98.3%(118/120)。垂直植入种植体失败5枚,留存率为95.0%(93/98);角度植入种植体失败8枚,留存率为91.8%(90/98)。修复体留存率为95.9%(47/49)。所有于下颌的角度植入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中位数0.60 mm,垂直植入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中位数为0.60 mm,Wilcoxon检验结果显示其1年后的骨吸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骨倾斜植入的种植体1年后边缘骨吸收的中位数为0.60 mm,垂直植入种植体的1年后边缘骨吸收的中位数为0.55 mm,Wilcoxon检验结果显示二者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患者的病例回顾发现有20个修复体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机械并发症,包括人工牙脱落、基台螺丝松动、义齿基托折裂和基台螺丝折裂等。结论:"All-on-4"无牙颌即刻修复近期临床效果可靠,该技术的远期效果和技术细节对效果的影响等还需更多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和长期临床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牙 即刻牙种植体负重 骨质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缺牙患者种植修复 被引量:9
4
作者 胡秀莲 李健慧 +2 位作者 邱立新 寻春雷 林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探讨先天缺牙患者种植修复存在的问题、对策,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对2000年11月至2009年2月37例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就诊的先天缺牙患者进行检查、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进行涉及多个学科(主要包括正畸科、正颌外科、种植... 目的:探讨先天缺牙患者种植修复存在的问题、对策,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对2000年11月至2009年2月37例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就诊的先天缺牙患者进行检查、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进行涉及多个学科(主要包括正畸科、正颌外科、种植科)的系统治疗并最终完成种植修复。所有患者均按照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复查程序进行追踪随访。结果:本研究纳入的病例分为3类:先天单牙缺失、先天多牙缺失、先天多牙缺失继发无牙颌,其中单牙缺失21例,多牙缺失12例,多牙缺失继发上颌和/或下颌牙列缺失4例(上颌2个,下颌2个)。37名先天缺牙患者接受了种植修复,共植入120个种植体,种植修复后平均追踪39.3(10~109)个月。截止至最后1次复查共2个种植体在修复后半年脱落,其余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未见疼痛、神经损伤等并发症,X线检查种植体颈部骨吸收平均1.91 mm。结论:先天缺牙患者一般需经多学科协作序列治疗,方可进行种植修复,能较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咀嚼、发音及容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缺失 牙种植 牙修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无创瓷贴面技术改善种植区域美学效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健慧 邸萍 +3 位作者 胡秀莲 邱立新 崔宏燕 林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3-107,共5页
目的:探讨评估应用无创瓷贴面技术改变种植区域天然邻牙外形,减小或关闭种植修复体与邻牙间的黑三角,改善种植区域美学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5月至2009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接受上颌前牙种植修复的患者10人(男4人,女6... 目的:探讨评估应用无创瓷贴面技术改变种植区域天然邻牙外形,减小或关闭种植修复体与邻牙间的黑三角,改善种植区域美学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5月至2009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接受上颌前牙种植修复的患者10人(男4人,女6人,平均年龄41.5岁)共14个牙位,种植体骨结合完成后采用种植体支持的暂时冠对牙龈成型3~6个月。开始永久修复时,对相邻的天然牙冠缺隙侧的邻面以无创瓷贴面改善牙型,加宽邻牙缺隙侧邻面颈部至外形高点之间的近远中宽度,改善美学修复效果。观察指标:(1)评价标准:在模型上测量修复前、后种植体与邻牙之间黑三角的水平向和垂直向数值变化,水平测量龈缘水平(黑三角底边)的近远中距离(A-B),垂直测量龈缘中点(黑三角底边中点)至牙冠接触点之间距离(C-D);(2)瓷贴面的检查:有无脱落或缺损;(3)牙龈健康状况:牙龈出血指数。结果:10位患者共14个种植体邻牙接受邻面无创瓷贴面修复,修复后追踪观察6~27个月,平均10.4个月。修复前黑三角的水平向距离平均为(3.1±0.8)mm,修复后平均(1.1±0.5)mm,修复前黑三角的垂直向距离平均(5.3±1.1)mm,修复后平均(2.9±0.7)mm,至最后一次复查均未见瓷贴面脱落或破损,牙龈出血指数为0~1。结论:无创瓷贴面技术改善牙周病患者种植区域邻牙外形,减小或关闭黑三角,改善美学效果的方法易行,近期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远期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修复 牙瓷料 美学 牙科 牙乳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弯曲喉罩在颌面外科日间手术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葛娜 关明 +2 位作者 李茜 李率 王恩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10-1014,共5页
目的:探讨可弯曲喉罩在颌面外科日间手术全身麻醉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在全身麻醉治疗中应用可弯曲喉罩的日间手术病例40例(3~61岁),其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均为美国麻醉... 目的:探讨可弯曲喉罩在颌面外科日间手术全身麻醉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在全身麻醉治疗中应用可弯曲喉罩的日间手术病例40例(3~61岁),其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均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术中监测不同时间点,即入室麻醉前(T0,基线值)、插入喉罩后即刻(T1)、手术切开时(T2)、术中15 min(T3)、术毕时(T4)5个时间点的患者生命体征指标,记录喉罩首次置入成功率及改为气管内插管的比例。记录术中体动、低氧血症、呼吸道梗阻情况,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毕至拔除喉罩时间、拔除喉罩时体动、呛咳及术后24 h咽痛发生率。术后24 h随访记录有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如出血、血肿、及术区神经损伤情况)。结果: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6例患者成功使用可弯曲喉罩(90%,36/40),男性16例,女性20例,其中喉罩首次置入成功率80%(32/40),二次尝试成功率50%(4/8)。4例不成功的患者中,3例患者第二次尝试置入喉罩位置仍不理想,改为气管内插管方式;1例患者第二次尝试,喉罩虽顺利置入,但在手术开始前发现胃部胀气,改为气管内插管。36例应用喉罩患者,平均手术时间(46.58±22.57)min,平均麻醉时间(77.97±26.82)min,术毕至拔除喉罩时间(8.31±3.33)min。术中患者均无明显体动,拔除喉罩时轻微体动者11.11%(4/36例),均无呛咳。术后24 h喉罩组咽痛发生率13.89%(5/36例)。术后无手术治疗相关出血、血肿及术区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患者清醒状态下各生命体征基线值T0与麻醉后各时点的数值T1、T2、T3、T4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率在麻醉后各时点数值T1、T2、T3、T4两两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收缩压与舒张压在麻醉后各时点数值两两比较,T1与T4,T2与T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频率手术开始后各时点数值T2、T3与T4间两两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可弯曲喉罩作为一种新型的声门上人工气道方式,应用于颌面外科日间手术的全身麻醉中,具有手术安全性较高、对患者心血管系统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在临床上应用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罩 日间手术 外科 口腔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牙种植体设计进步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38
7
作者 林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28,共11页
牙种植体本身的研发设计进展深刻的影响了临床技术的进步,也深刻的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甚至给临床治疗理念或流程带来里程碑式的变革。当代牙种植体的设计与临床进步主要表现为:1)种植体根方设计影响了即刻种植的初期稳定性,即刻种植时... 牙种植体本身的研发设计进展深刻的影响了临床技术的进步,也深刻的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甚至给临床治疗理念或流程带来里程碑式的变革。当代牙种植体的设计与临床进步主要表现为:1)种植体根方设计影响了即刻种植的初期稳定性,即刻种植时植入超出牙槽窝上方约3~5 mm的种植体部分的外形结构决定了该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其外形结构主要体现在种植体根方轮廓设计、螺纹设计及自攻性方面。2)种植体的外形结构设计影响了即刻修复的可能性,即刻修复的基础在尚无骨结合时种植体通过其机械设计可以获得大于35 Ncm的初期稳定性。微锥度种植体外形,密集型深螺纹,含有良好的自攻刃设计均有利于机械锚定,即初期稳定性,这是即刻修复的物理学基础与机械可能性。3)种植体颈部设计影响美学效果,为了避免拔牙窝唇颊侧骨板吸收显露种植体颈部的金属暗影,均应避免使用颈部膨大设计的种植体,而应采用小直径种植体以利于美学修复美学区域进行种植修复,最好具有平台转移的设计,以获得良好的美学效果。4)种植体与基台的连接设计是骨内种植体设计的关键环节,功能上除了连接种植体与修复体,抗旋转外还需要抵抗或传导各个方向的咀嚼力,连接方式的稳定性会直接影响种植体颈部骨组织的长期稳定性,锥度连接和管套管连接方式都是有良好记录的种植体连接方式。5)平台转移设计影响到种植体颈部骨组织的稳定性,国际上大量临床研究结果及笔者所在科室应用均认为,具有平台转移设计的种植体有利于保存种植体颈部骨组织,无论是在单牙修复还是在多牙或无牙颌种植修复中都表现出良好的种植体颈部骨组织稳定性。6)数字化技术为种植临床技术提供了更为精确,更为高效的高科技方式。应用数字化印模技术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软件及专用设备进行修复体的设计、制作将成为未来种植修复的发展趋势。种植体及其配件的持续研发为临床数字化技术提供了可能性,新一代椅旁数字化系统口内扫描前无需喷粉,免除了即刻种植后伤口由喷粉致感染的潜在风险,解决了即刻种植术后即刻扫描的技术难题。7)种植体基台的特殊设计以满足临床新技术创新发展的需求,推进了临床流程的显著变革。All-on-four即刻修复技术和Weldone口内焊接即刻修复技术的问世都是新型特殊修复基台研发突破进而推动了临床新技术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体 牙种植体-基台设计 即刻负重 计算机辅助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火花蚀刻技术在种植修复体制作中的应用
8
作者 崔宏燕 邸萍 +2 位作者 李健慧 林野 刘蓉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6-339,共4页
目的:采用电火花蚀刻技术加工非贵金属制作种植体支持烤瓷桥行种植修复,探索应用电火花蚀刻技术在种植修复体制作过程中的各项技术细节和技术指标。方法:2011年9月至2013年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应用电火花蚀刻机,为12例患者提... 目的:采用电火花蚀刻技术加工非贵金属制作种植体支持烤瓷桥行种植修复,探索应用电火花蚀刻技术在种植修复体制作过程中的各项技术细节和技术指标。方法:2011年9月至2013年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应用电火花蚀刻机,为12例患者提供电火花蚀刻技术加工制作非贵金属基底烤瓷桥完成种植修复,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共计52颗种植体,92个修复单位。应用的种植系统有Nobel Biocare公司的Nobel Replace系统、Camlog公司的Camlog系统、Densply公司的Ankylos系统。灌注含导电连线的模型为工作模型,导电连线一端连接固定有种植体基台的代型,另一端连接修复体的金属基底桥架。在电火花蚀刻过程中,使其一端作为工具电极,另一端作为工件电极分别接脉冲电源,通过电火花蚀刻机的预定程序控制工具电极向工件进给,当两电极间的间隙达到一定距离时,产生火花放电,去除掉金属间突出的部分。结果:金属桥架与基台间所沉降的间隙最小值为0.21mm,为两颗种植体支持修复的2单位连冠;最大值为2.59 mm,为本研究初期6颗种植体支持修复的11单位烤瓷桥;平均沉降的间隙为0.68 mm。使用电火花蚀刻技术后,金属基底桥架就位顺利,与基台之间被动就位稳定,边缘密合。结论:采用电火花蚀刻加工方法制作种植体支持的非贵金属烤瓷桥降低了制作成本,减小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简化了加工工艺,提高了修复体的加工精度,近期效果好,但因观察时间较短,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体 牙修复体 电火花蚀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存上前牙拔牙窝水平骨量的临床新技术 被引量:7
9
作者 蒋析 林野 +6 位作者 张宇 邸萍 陈波 胡秀莲 罗佳 任抒欣 欧阳思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5-179,共5页
目的:介绍1种使用微型钛支架、不需要植骨材料、进行上前牙美学区域牙槽嵴保存的临床新技术,并评价该技术的可行性,以及保存拔牙窝水平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全身情况良好、无牙周病或者牙周病史... 目的:介绍1种使用微型钛支架、不需要植骨材料、进行上前牙美学区域牙槽嵴保存的临床新技术,并评价该技术的可行性,以及保存拔牙窝水平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全身情况良好、无牙周病或者牙周病史、单颗上颌中切牙不能保留、无急性炎症、需要拔除后延期种植修复、拔牙窝骨壁完整、邻牙健康的患者9例(女性6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26.0±5.7)岁(18~34岁),施行局部麻醉后微创拔除患牙,翻开唇侧软组织瓣,在唇侧骨板外使用微型钛支架支撑软组织,不使用任何植骨材料,复位并缝合软组织瓣,拔牙窝自然二期愈合。术后随访观察拔牙窝的愈合情况,并在拔牙术前和牙槽嵴愈合4个月后种植术前,进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检查,通过专用软件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估该方法保存上颌中切牙拔牙窝水平骨量的临床效果。结果:9例拔牙窝在随访期内均正常愈合,拔牙前测量牙槽嵴顶牙槽骨水平向宽度为(7.51±0.48)mm(6.92~7.82 mm),术后4个月测量缺牙区牙槽嵴顶中点处水平向骨宽度为(6.81±0.44)mm(6.04~7.38 mm),保存的水平骨量为拔牙前的90.87%±2.91%(87.28%~95.60%)。结论:在拔牙窝唇侧使用微型钛支架来支撑软组织不影响拔牙窝的正常愈合,且在不使用任何植骨材料的情况下能较为有效地保存拔牙位点的水平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骨质丢失 骨吸收 牙种植 美学 牙科 牙槽嵴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D/CAM钛合金表面处理工艺联合树脂粘接剂对硬质复合树脂粘接强度和耐久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贝贝 邸萍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114,共4页
目的:研究喷砂和微弧氧化两种金属表面处理方式及树脂粘结剂对钛合金与硬质复合树脂粘结强度和耐久性的影响。方法:应用CAD/CAM技术切削出80个底面直径10 mm、高8 mm的圆柱形钛合金试件。根据表面处理方式分为两组:喷砂组(sandblasting,... 目的:研究喷砂和微弧氧化两种金属表面处理方式及树脂粘结剂对钛合金与硬质复合树脂粘结强度和耐久性的影响。方法:应用CAD/CAM技术切削出80个底面直径10 mm、高8 mm的圆柱形钛合金试件。根据表面处理方式分为两组:喷砂组(sandblasting,SB)试件表面进行Al2O3颗粒喷砂,微弧氧化组(microarc-oxidation,MAO)试件表面处理后形成疏松多孔的陶瓷膜结构。每组内根据是否应用树脂粘结剂分为SB-resin luting-N组(不使用)、SB-resin luting-Y组(使用)、MAO-resin luting-N组(不使用)、MAO-resin luting-Y组(使用) 4个亚组。试件与Cemerage硬质复合树脂粘结固化,每组的各一半测试冷热循环0次和5 000次后的粘结强度,对比分析测试结果。扫描电镜观察粘结强度试验前后钛合金试件表面形貌。结果:喷砂联合树脂粘结剂组冷热循环0次后,钛合金与硬质复合树脂的粘结强度最高(16. 2±1. 8) MPa;微弧氧化未联合树脂粘结剂组冷热循环5 000次后,两者的粘结强度最低(8. 9±1. 5) MPa,喷砂和微弧氧化未联合树脂粘结剂组冷热循环5 000次后粘结强度分别为(10. 7±2. 2) MPa和(8. 9±1. 5) MPa,相比循环0次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0和P=0. 001);喷砂和微弧氧化处理联合树脂粘结剂5 000次冷热循环后粘结强度分别为(15. 5±2. 1) MPa和(11. 7±1. 3) MPa,相比循环0次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87和P=0. 234)。结论:喷砂和微弧氧化两种表面处理方式联合树脂粘结剂均可提高钛合金与硬质复合树脂的粘结强度和耐久性,以喷砂组提高更为显著;目前受微弧氧化技术参数的限制,喷砂效果优于微弧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微弧氧化 复合树脂 粘结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前牙翻瓣与不翻瓣即刻种植修复临床效果比较研究 被引量:39
11
作者 岳嵚 胡秀莲 +2 位作者 林野 崔宏燕 于海燕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410-414,共5页
目的评估翻瓣与不翻瓣即刻种植修复病例的种植体存留率、软组织美学效果及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情况。方法 2007年8月至2011年3月共41例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上颌前牙区单牙即刻种植患者纳入本研究,分为不翻瓣组(20例)和翻瓣组... 目的评估翻瓣与不翻瓣即刻种植修复病例的种植体存留率、软组织美学效果及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情况。方法 2007年8月至2011年3月共41例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上颌前牙区单牙即刻种植患者纳入本研究,分为不翻瓣组(20例)和翻瓣组(21例),两组均采用种植体支持暂时冠进行牙龈诱导塑形。评估两组修复后1、3年的骨吸收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美学评价指标包括牙间乳头外形指数及种植体唇侧牙龈丰满度。结果 41例患者共植入41枚Replace Speedy?种植体,追踪时间24~67个月,平均42.4个月,至最后一次复查未见种植体脱落。不翻瓣组与翻瓣组修复后1、3年的牙间乳头外形指数和唇侧牙龈丰满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修复后1、3年,不翻瓣组骨吸收量分别为(0.50±0.04)mm和(0.55±0.04)mm,翻瓣组分别为(0.59±0.03)mm和(0.67±0.03)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修复后美学效果满意,不翻瓣组患者对治疗过程舒适度的满意度高于翻瓣组。结论上颌前牙翻瓣与不翻瓣即刻种植技术在选择合适的适应证及采用适当的技术时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经种植体支持暂时冠牙龈诱导塑形,修复后牙龈稳定。两组种植体边缘骨水平稳定,不翻瓣组骨吸收低于翻瓣组。两组患者均对修复后美学效果满意,患者对不翻瓣即刻种植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 不翻瓣 上颌前牙 美学
原文传递
经牙槽嵴顶入路微创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同期种植技术 被引量:16
12
作者 周贤 胡秀莲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5-11,共7页
因龋病、牙周病等原因导致的上颌后牙缺失通常伴有牙槽骨的缺失,而牙齿缺失后上颌窦腔的气化、扩大加重了牙槽骨的吸收,导致剩余骨量不足是上颌后牙区行种植修复遇到的主要难题。临床上可通过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增加骨量为提高种植修复成... 因龋病、牙周病等原因导致的上颌后牙缺失通常伴有牙槽骨的缺失,而牙齿缺失后上颌窦腔的气化、扩大加重了牙槽骨的吸收,导致剩余骨量不足是上颌后牙区行种植修复遇到的主要难题。临床上可通过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增加骨量为提高种植修复成功率创造有利条件。简单、快速、有效的上颌窦提升植骨种植技术一直是临床上研究的热点。与经上颌窦外侧壁开窗入路植骨种植技术相比,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提升植骨种植技术具有创伤更小、手术时间缩短、并发症更少等优点,但存在着术中微小黏膜穿孔不易被发现的缺点,故寻找更安全可靠的技术也是临床上研究的重点之一。文章结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临床病例研究对临床上3种经牙槽嵴顶入路微创上颌窦底提升植骨种植技术的方法、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处理措施进行报告,为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种植修复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 上颌后牙区 上颌窦底提升 牙槽嵴顸入路
原文传递
利用种植体支抗压低修复前过长的后牙 被引量:10
13
作者 胡炜 寻春雷 +2 位作者 邱立新 胡秀莲 林野 《口腔正畸学》 2008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研究并介绍使用种植体支抗压低后牙的方法和疗效。方法使用微螺钉种植体和微钛板种植体作为骨性支抗对20名成年患者的39颗过长的后牙进行正畸压低。结果多数患者矫治成功,后牙明显压低。平均疗程为8.5个月。结论利用种植体支抗压低... 目的研究并介绍使用种植体支抗压低后牙的方法和疗效。方法使用微螺钉种植体和微钛板种植体作为骨性支抗对20名成年患者的39颗过长的后牙进行正畸压低。结果多数患者矫治成功,后牙明显压低。平均疗程为8.5个月。结论利用种植体支抗压低过长的后牙是一种有效的矫治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支抗 过长牙 压低
原文传递
经侧壁开窗上颌窦底外提升植骨术窦黏膜穿孔及处理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波 张一凡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12-16,共5页
垂直骨量不足是上颌后牙种植的常见问题。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技术为种植体植入及修复创造了条件,成为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常规骨增量技术。穿牙槽嵴技术(内提升)虽然具有创伤更小、手术时间缩短、并发症更少等优点,但是要求医生具有侧壁... 垂直骨量不足是上颌后牙种植的常见问题。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技术为种植体植入及修复创造了条件,成为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常规骨增量技术。穿牙槽嵴技术(内提升)虽然具有创伤更小、手术时间缩短、并发症更少等优点,但是要求医生具有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外提升)的经验,以便于临床中能够及时安全有效地处理内提升出现的并发症。上颌窦外提升虽可发生术中黏膜穿孔、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但经过妥善处理,仍可获得良好的植骨效果和较高的种植体存留率。文章针对上颌窦外提升最常见的黏膜穿孔,针对其发生的风险因素及穿孔处理进行报告,为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种植修复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 上颌窦底提升术 侧壁开窗入路 并发症 黏膜穿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