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政治哲学的几个侧面
1
作者 张学智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0-148,共9页
中国政治哲学的特点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具体措施讨论、规定得比较充分,而关于国家的政体形式讨论得较少;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实行得时间长,个人在中国政治中从未走向前台,政治是利益集团间的制衡器,平衡了集团的利益,也就间接地施益于个人,... 中国政治哲学的特点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具体措施讨论、规定得比较充分,而关于国家的政体形式讨论得较少;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实行得时间长,个人在中国政治中从未走向前台,政治是利益集团间的制衡器,平衡了集团的利益,也就间接地施益于个人,缺少由上下力量博弈而出现的契约意识,重视德治,重视礼乐,民本思想源远流长。由这些特点派生出禅让与革命、逆取与顺守、贤良辅政、一治一乱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道 政道 集权 治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个体自由为轴心评《现代世界中的公共宗教》
2
作者 秦川 《宗教社会学》 2023年第1期241-257,共17页
本文是关于何塞·卡萨诺瓦的名著《现代世界中的公共宗教》的书评。通过以书中并未明确表述的“个体自由”这一重要线索为轴心,本文重述其世俗化理论和公共宗教类型学,从而试图提供一种看待该书的新视角。在重新概述主要理论和类型... 本文是关于何塞·卡萨诺瓦的名著《现代世界中的公共宗教》的书评。通过以书中并未明确表述的“个体自由”这一重要线索为轴心,本文重述其世俗化理论和公共宗教类型学,从而试图提供一种看待该书的新视角。在重新概述主要理论和类型学的基础上,本文就卡萨诺瓦著作的方法论、理论适用性等问题进行了一些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萨诺瓦 公共宗教 世俗化 个体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宾诺莎对上帝的理解:一种进化论的宗教社会学进路
3
作者 王希佳(译) 《宗教社会学》 2023年第1期98-108,共11页
本篇译文翻译自德国社会学学者赫勒教授的新著《人类要感谢宗教什么?———比较文化的宗教社会学》第一章。全书从进化论的宗教社会学着眼,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类文化族群的“神圣化”(Heiligung)观念与方式,探讨神圣化与信仰群体... 本篇译文翻译自德国社会学学者赫勒教授的新著《人类要感谢宗教什么?———比较文化的宗教社会学》第一章。全书从进化论的宗教社会学着眼,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类文化族群的“神圣化”(Heiligung)观念与方式,探讨神圣化与信仰群体的关系,认为群体中的多数定义“彼岸”与神圣存在的样态,不同宗教的宗教实体取决于信仰群体的想象。在本章的内容中,作者旨在阐明斯宾诺莎的上帝观,将其方法运用在对进化论的宗教社会学的探讨中,认为斯宾诺莎是现代宗教社会学的先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宾诺莎 上帝形象 神圣化 进化论的宗教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韦伯中国宗教研究中的“巫术”概念
4
作者 秦川 《宗教社会学》 2023年第1期78-97,共20页
“巫术的乐园”是马克斯·韦伯对中国宗教样态的著名论断,本文试图通过对韦伯宗教社会学研究的系统阅读及与其他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巫术概念的比较,厘清韦伯对“巫术”的界定,尤其专注于中国相关内容,力图还原韦伯所称中国“巫术性... “巫术的乐园”是马克斯·韦伯对中国宗教样态的著名论断,本文试图通过对韦伯宗教社会学研究的系统阅读及与其他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巫术概念的比较,厘清韦伯对“巫术”的界定,尤其专注于中国相关内容,力图还原韦伯所称中国“巫术性”的具体所指。概言之,韦伯的“巫术”概念是与世界的“除魅”过程相联系的,与其说他的“巫术”概念是一种经过清晰界定的明确概念,不如说它只是与韦伯意义上世界的“除魅”过程相对的一种模糊文化事项。在梳理出上述结论后,本文从中国文化主体性的角度,对韦伯研究的立足点与方法提出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伯 中国宗教 巫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还是宗教权威?——世俗化理论的研究视阈问题初探
5
作者 仲威 《宗教社会学》 2020年第1期166-177,共12页
近几十年间,“去世俗化理论”在宗教社会学领域中兴起,并旨在反对传统世俗化理论的几大核心论题——衰落、分化和私人化理论。其中,对分化理论的检讨成为双方争论的焦点问题。为此,布莱恩·威尔逊、卡雷尔·多贝雷尔和马克·... 近几十年间,“去世俗化理论”在宗教社会学领域中兴起,并旨在反对传统世俗化理论的几大核心论题——衰落、分化和私人化理论。其中,对分化理论的检讨成为双方争论的焦点问题。为此,布莱恩·威尔逊、卡雷尔·多贝雷尔和马克·查韦斯等人建立了新的分化理论,查韦斯更是提出将世俗化理论的研究对象从“宗教”转变为“宗教权威”,以解决世俗化理论所遭遇到的理论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俗化 去世俗化 宗教权威 公民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诠释与重构:知识史视角下魏晋至隋唐五帝祭祀的发展
6
作者 李明真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73,共14页
中古时期的郊祀礼说与礼制,是作为一套整体性的知识,在诠释与重构中不断发展的。郑玄、王肃的郊祀理论,为五帝的身份提供了儒学学理上的说明,建立了天—五帝—众神的三级神祇结构。魏晋隋唐君臣对郑、王天说的理解与取用是片面化的。在... 中古时期的郊祀礼说与礼制,是作为一套整体性的知识,在诠释与重构中不断发展的。郑玄、王肃的郊祀理论,为五帝的身份提供了儒学学理上的说明,建立了天—五帝—众神的三级神祇结构。魏晋隋唐君臣对郑、王天说的理解与取用是片面化的。在南朝的郊祀礼制中,郑说与王说被化约为将五帝等同于昊天的“六天说”与将五帝等同于众神的“一天说”,分别应用于明堂、迎气、雩祀之礼与南郊祭天礼之中,但这一做法难以处理郊坛上的五帝神位。隋唐的郊祀制度吸收北朝的郊丘分立之制以及南朝的五精帝祭祀体系,有意识地调整五帝的祭祀地位。最终《开元礼》折衷前代礼说与礼制,确认了五帝作为天佐与帝君的两重身份,建立起昊天—五帝—众神的祭祀结构。这一祭祀体系虽然与郑玄、王肃的理论十分接近,但其本身并不直接来源于郑、王礼说,而是礼学与礼制经过反复的诠释与重构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帝 郑、王礼说 郊祀
原文传递
爱欲与政治——《会饮篇》中阿里斯托芬的神话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斯一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118,共7页
阿里斯托芬关于爱欲的神话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居于中心位置,是柏拉图爱欲思想的重要环节。通过阐释这个神话的文本细节,本文将论证,该神话的要旨在于挖掘城邦政治的人性根据,从而在自然层面为习俗做出辩护。在这个意义上,代表诗人... 阿里斯托芬关于爱欲的神话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居于中心位置,是柏拉图爱欲思想的重要环节。通过阐释这个神话的文本细节,本文将论证,该神话的要旨在于挖掘城邦政治的人性根据,从而在自然层面为习俗做出辩护。在这个意义上,代表诗人的阿里斯托芬与代表哲学家的苏格拉底形成尖锐冲突,前者认为爱欲追求的是属己的整全,后者认为爱欲追求的是善好,而对此的最高展现是超越政治的“美本身”。笔者认为,双方的冲突展现了“诗歌与哲学的古老争执”,对这一争执的完整而忠实的呈现是柏拉图《会饮篇》的思想意义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阿里斯托芬 爱欲 人性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嵩与《华严法界观通玄记》三题 被引量:2
8
作者 杨祖荣 《佛学研究》 2015年第1期275-287,共13页
自本嵩《华严法界观通玄记》被发现以来研究尚少,笔者在总结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对已有讨论的主题进一步地深化和补充,另一方面对未有涉及的问题和文献作一番探讨。本文主要讨论三个问题:对本嵩生平再考察,尤其从引用、时间等... 自本嵩《华严法界观通玄记》被发现以来研究尚少,笔者在总结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对已有讨论的主题进一步地深化和补充,另一方面对未有涉及的问题和文献作一番探讨。本文主要讨论三个问题:对本嵩生平再考察,尤其从引用、时间等方面分析其与《嘉泰普灯录》中本嵩律师的关系;在版本上,着重对李国玲《宋僧著述考》中所述“浙江省宁波天一阁存明宣德八年刻梵本一卷”和北京德宝2009年秋季拍卖会——佛教文献专场所拍卖的标号为323的三卷本《华严法界观通玄记》所呈现的相关信息进行考证;此外,还就与《通玄记》相关的两份文献:台湾国家图书馆善本佛典第38册之《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与TK241号和TK242号《注华严法界观门》(上、内在关系。《敦煌俄藏黑水城文献》第四册中的俄下)展开分析,试图通过比对理出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嵩 通玄记 法界观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与情感的管理 被引量:1
9
作者 吴飞 《21世纪商业评论》 2006年第3期156-157,共2页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中,李尔王本来的计划,是按照三个女儿爱他的程度来划分王国。这个完全基于亲情的计划破产后,英国陷入混乱。最爱李尔的小女儿考狄利娅远嫁法国,二女儿里根的丈夫康华尔公爵被杀死,大女儿高纳里尔的丈夫...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中,李尔王本来的计划,是按照三个女儿爱他的程度来划分王国。这个完全基于亲情的计划破产后,英国陷入混乱。最爱李尔的小女儿考狄利娅远嫁法国,二女儿里根的丈夫康华尔公爵被杀死,大女儿高纳里尔的丈夫奥奉尼公爵优柔寡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 情感 理性 《李尔王》 莎士比亚 女儿 丈夫 破产 里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不迁论》二题
10
作者 杨祖荣 《中国佛学》 2017年第1期232-239,共8页
《物不迁论》是僧肇的名篇之一,虽然历来注疏和研究都很多,但它在论证和理论上都还值得进一步辨析。本文从《物不迁论》“不来不去”的论证以及“住”和“往”等理论概念入手,联系历代注疏,具体辨析其内涵。在“不来不去”的论证中... 《物不迁论》是僧肇的名篇之一,虽然历来注疏和研究都很多,但它在论证和理论上都还值得进一步辨析。本文从《物不迁论》“不来不去”的论证以及“住”和“往”等理论概念入手,联系历代注疏,具体辨析其内涵。在“不来不去”的论证中,僧肇的论述在字面上存在逻辑的矛盾,这一矛盾可从修辞和句义两个方面来消解。历代注疏对此论证有不同的理解,惠达对“覆而求今,今亦不往”值得玩味,元康联系动、静两方面来阐释,遵式只强调“静而非动”,文才直接将“不来不去”归于“性空”。在“住”与“往”论述中,可看出《惠达疏》与今本《物不迁论》的版本差异,《惠达疏》以“往”代“住”虽在文义上似与今本《物不迁论》直接矛盾,但若仔细辨析,尤其是区分“常”之“恒常”与“常情”二意,则亦可得到解释,甚至《惠达疏》的理解或许比今本《物不迁论》的理解更为顺畅。由此两例,可知《物不迁论》文本内容的张力与诠释的丰富性,也凸显了《惠达疏》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不迁论》 《惠达疏》 不来不去 住与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感知对青年社会态度的影响——生活质量的双中介效应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晓蓉 张昆贤 +1 位作者 张汝立 黄培宏 《西北人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9-101,共13页
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阶层的流动以及利益分化。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体对未来的主观预期影响着个体的方方面面。尤其对于青年而言,由于背负着扮演好多方社会角色的压力,对未来流动的预期影响着他们对社会的主观评判。基于此,... 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阶层的流动以及利益分化。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体对未来的主观预期影响着个体的方方面面。尤其对于青年而言,由于背负着扮演好多方社会角色的压力,对未来流动的预期影响着他们对社会的主观评判。基于此,文章运用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使用双中介模型,以衡量生活质量的两个维度——公共服务获得感和生活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研究了青年流动感知对其社会态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预期向上流动的青年往往抱有更为积极的社会态度;进一步地,这一效应通过提高青年的公共服务获得感和生活满意度两个中介机制实现。预期向上流动的个体在主观上不再受限于阶层的固化,他们会认为自己能够打破阶层之间的界限,因此往往会更容易从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自我的生活中获得满足,从而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评价。此外,双中介模型也丰富了文章的研究结论,即流动感知通过影响公共服务获得感,进而影响生活满意度,最后影响社会态度。这也说明了生活满意度的来源之一是对公共服务的获得感。这一研究启示我们在变化的时代中要重视培育“青年积极公民”的政策制定和格局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感知 社会态度 生活质量 双中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村落仪式生活的内在机理——以闽南善化村为例
12
作者 郭汉城 《闽江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9-16,共8页
民间信仰是村落社会的基因,仪式是对传统的复活,是对村民生活路径的规制,是社区生活延续的保证。在善化村,房屋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信仰空间。其正厅神龛赋予房屋神圣的维度,界定了村民承祧成祖的人生主题。红白喜事代表着行动单位的更... 民间信仰是村落社会的基因,仪式是对传统的复活,是对村民生活路径的规制,是社区生活延续的保证。在善化村,房屋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信仰空间。其正厅神龛赋予房屋神圣的维度,界定了村民承祧成祖的人生主题。红白喜事代表着行动单位的更替,是新旧家庭交接的公共叙事。祭祖活动则是同宗共祖的家庭联合体的宣示,是社会网络的定期保养。在仪式生活中,家庭再生产的重要性被凸显,结婚和建房成为人生意义的标的物。人们的生命被嵌入到祖先的链条中,宗族社会实现再生产,安土重迁的社会风气被缔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落社会 仪式生活 房屋 红白喜事 祭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晚明到江户的“天台佛心印”——以传灯与光谦的《天台传佛心印记》注疏为核心
13
作者 孙皓佳 《佛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2期176-187,共12页
《天台传佛心印记》分别在晚明与日本江户的教界激起回响。晚明的幽溪传灯(1554—1628)撰写了《天台传佛心印记注》,该部注疏远渡重洋,于日本江户付梓流通。其时日本天台僧灵空光谦(1652—1739)先后撰写三部《天台传佛心印记》注疏(皆... 《天台传佛心印记》分别在晚明与日本江户的教界激起回响。晚明的幽溪传灯(1554—1628)撰写了《天台传佛心印记注》,该部注疏远渡重洋,于日本江户付梓流通。其时日本天台僧灵空光谦(1652—1739)先后撰写三部《天台传佛心印记》注疏(皆为日藏稀见文献),其间大量引用传灯注,并对之做出评判。经考察,二人学理的核心差异在于对山家之学坚守程度之上,其中光谦面对江户台宗内部腐朽的问题,故正本清源,坚守山家正统;传灯要解决的是台宗发展空间被别宗挤占的情况,故融会山外之学,降低台宗与别宗之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台传佛心印记 江户 晚明 幽溪传灯 灵空光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智慧轮对唐密教法名称的改造——以《明佛法根本碑》为中心
14
作者 王栋 《佛学研究》 CSSCI 2021年第1期179-191,共13页
晚唐密宗僧人智慧轮(?-876)充分挖掘了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入华前汉地大乘经典中的陀罗尼思想,在不空"真言陀罗尼宗"表述的基础上创制了"真言陀罗尼门"这一新概念,将金刚乘的教学归到了汉地已有的"陀罗尼门&q... 晚唐密宗僧人智慧轮(?-876)充分挖掘了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入华前汉地大乘经典中的陀罗尼思想,在不空"真言陀罗尼宗"表述的基础上创制了"真言陀罗尼门"这一新概念,将金刚乘的教学归到了汉地已有的"陀罗尼门"话语体系之下,暗含了以经律论为显教、以陀罗尼门为密教的判教主张。这开启了晚唐密宗由"金刚乘"向"陀罗尼门"密教范式的嬗变,也折射出汉地密教的主轴是大乘体系中的陀罗尼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轮 金刚乘 陀罗尼门 行琳 汉地密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一不异”云何成立?——说一切有部体用悖论的争议与调适
15
作者 于婷婷 《佛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2期122-136,共15页
世亲《俱舍论》以“许法体恒有,而说性非常”对有部的体用悖论展开了破斥,指出有部三世实有的法体和现在世刹那生灭的作用之间存在既不能一体、也不能异体的逻辑难题。为应对世亲的难问,众贤引入功能概念,试图通过“法体-作用-功能”理... 世亲《俱舍论》以“许法体恒有,而说性非常”对有部的体用悖论展开了破斥,指出有部三世实有的法体和现在世刹那生灭的作用之间存在既不能一体、也不能异体的逻辑难题。为应对世亲的难问,众贤引入功能概念,试图通过“法体-作用-功能”理论模型,建立起体用之间不一不异的逻辑关系。在众贤的理论框架中,有为法于三世中的无量功能正是“三世有”的法体本身。因此,有部所成立的实有法体事实上无法在现实层面得以安立。离功能外,并无实有法体可得,这正是世亲《俱舍论》“体用偈”所隐含的密意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世 法体 作用 功能 不一不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藏对《法华经论》之“误引”及其原因析论
16
作者 杜敬婷 《佛学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220-231,共12页
世亲所造《法华经论》指出多宝与释迦二佛并坐,示现化佛、非化佛、法佛、报佛。但吉藏在《法华论疏》中,删除菩提流支译本的“非化佛”,将《法华经论》的佛身论诠释为法、报、化三身说。并且,吉藏还以勒那摩提译本的“应化佛菩提”译语... 世亲所造《法华经论》指出多宝与释迦二佛并坐,示现化佛、非化佛、法佛、报佛。但吉藏在《法华论疏》中,删除菩提流支译本的“非化佛”,将《法华经论》的佛身论诠释为法、报、化三身说。并且,吉藏还以勒那摩提译本的“应化佛菩提”译语替代菩提流支译本中的“应佛菩提”。吉藏两次“误引”的意图是融合《法华经论》与《摄大乘论》的三身说,并通过对二种三身说的融合,既反驳当时认为《法华经》未明佛性的观点,又反驳当时以《法华经》为化佛释迦说的判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藏 三身 《法华经论》 《摄大乘论》 《法华论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业观念演变——以《宝性论》为核心
17
作者 刘兰亭 《中国佛学》 2020年第1期182-192,共11页
“业”这一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在不同发展时期有不同涵义,这种涵义的转变并非完全按照时间的演变而形成,而是常常随着语境以及论述目的的变化而产生,且在此过程中各种涵义之间可能相互融合。从早期佛教到大乘佛教,“业”的涵义变化折射出... “业”这一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在不同发展时期有不同涵义,这种涵义的转变并非完全按照时间的演变而形成,而是常常随着语境以及论述目的的变化而产生,且在此过程中各种涵义之间可能相互融合。从早期佛教到大乘佛教,“业”的涵义变化折射出不同阶段佛教核心教义的变化,而基于对各个时期“业”的内涵的初步考察,笔者认为“业”通常包含如下三类思想——事务思想、业报思想、佛业思想。前两者在早期以及部派佛教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佛业思想则显示出大乘佛教自身理论的价值。本文除了对早期和部派佛教中的业观念进行考察之外,将以《究竟一乘宝性论》(简称《宝性论》)这一阐释如来藏修行体系的重要论著为核心,考察其中的佛业观念,探究佛业这一概念区别于普通涵义上的业概念的原因,以回答“佛业为何是清净的”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究竟一乘宝性论》 佛业 业报 事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漱溟唯识学思想研究
18
作者 刘兴鹏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第6期64-66,共3页
研究梁漱溟之唯识学思想,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梁漱溟思想的来源,加深对梁漱溟后期思想成因的理解。本文对梁漱溟唯识学思想的研究主要采取文献分析的方法,通过文献研读,梳理梁漱溟唯识学思想的义理内涵。梁漱溟对于唯识学的主要思想,可以... 研究梁漱溟之唯识学思想,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梁漱溟思想的来源,加深对梁漱溟后期思想成因的理解。本文对梁漱溟唯识学思想的研究主要采取文献分析的方法,通过文献研读,梳理梁漱溟唯识学思想的义理内涵。梁漱溟对于唯识学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唯识学之于佛教。此一部分,梁漱溟阐述唯识学在佛教当中的地位。第二,唯识学之“唯识”。此一部分,梁漱溟阐述何以唯识学被称为唯识学。第三部分,唯识学之“方法”。此一部分,梁漱溟主要介绍唯识学之思想系统是如何展开的。第三部分,唯识学之“前五识”。此一部分,梁漱溟重点讲述唯识学八识当中的“前五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学 梁漱溟 佛教 新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鲜东学创教与思想体系考
19
作者 王坤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39,共6页
东学运动是朝鲜半岛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1860年4月5日,水云崔济愚经历"天主体验",创造形成东学宗教体系。东学的核心教旨为"侍天主",落实在教徒日常修持上为"诚""敬""信"三字。&q... 东学运动是朝鲜半岛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1860年4月5日,水云崔济愚经历"天主体验",创造形成东学宗教体系。东学的核心教旨为"侍天主",落实在教徒日常修持上为"诚""敬""信"三字。"诚""敬""信"作为儒家重要德目,自先秦便一脉传承,构成儒家文化圈民众普遍认同的修身价值。东学之"诚敬信"思想,秉承儒学,但表现出宗教化、民主化和大众化倾向,这与当时西学东渐的大形势、朝鲜朝末期内忧外患的社会状况及创教者崔济愚的庶出地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朝 东学 儒家 侍天主 诚敬信
原文传递
宗教中国化的当代实践 武汉市黄陂区佛教协会的抗疫行动
20
作者 林璐 王丹彤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6-78,共3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这...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这意味着宗教中国化不仅事关宗教发展前景,还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十九大报告 佛教协会 宗教中国化 中国化方向 当代实践 全国宗教工作会议 武汉市黄陂区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