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扩张法”耳廓再造术的临床应用及适应症的探讨 被引量:20
1
作者 杨巧 章庆国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1-305,共5页
目的分析与总结"全扩张法"耳廓再造术治疗先天性小耳畸形的临床经验,并探讨该方法的适应症。方法自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根据患者年龄、耳后乳突区皮肤厚度及松紧度差异,选择年龄大于8岁、耳后皮肤松弛的患者共220例采用&qu... 目的分析与总结"全扩张法"耳廓再造术治疗先天性小耳畸形的临床经验,并探讨该方法的适应症。方法自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根据患者年龄、耳后乳突区皮肤厚度及松紧度差异,选择年龄大于8岁、耳后皮肤松弛的患者共220例采用"全扩张法"耳郭再造术。手术分三期完成,一期耳后扩张器置入术,二期全耳再造术,三期再造耳修整术。结果 220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9个月,196例(89.0%)患者及家属对再造耳廓形态满意,21例(9.5%)认为再造耳廓可以接受,3例(1.4%)对再造耳形态不满意。216例(98.2%)患者胸部瘢痕均未超过4cm,最短只有1.5cm,未出现明显的胸廓畸形;扩张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2%,再造耳并发症发生率5.0%。结论"全扩张法"耳廓再造术是治疗先天性小耳畸形的理想术式之一。患者年龄大于8岁、耳后乳突区皮肤松弛,是"全扩张法"耳廓再造术治疗先天性小耳畸形的适应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小耳畸形 耳廓再造术 全扩张法 适应症 耳后扩张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萘洛尔口服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护理配合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魏娜 赵东红 李江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1年第7期165-167,共3页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口服联合复方倍他米松病灶内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护理方法。方法:2015年10月-2019年6月,31例血管瘤患儿,接受普萘洛尔口服联合复方倍他米松病灶内注射治疗,并探讨其有效护理方法。结果:所有患儿随访6个月-2年,显效1...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口服联合复方倍他米松病灶内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护理方法。方法:2015年10月-2019年6月,31例血管瘤患儿,接受普萘洛尔口服联合复方倍他米松病灶内注射治疗,并探讨其有效护理方法。结果:所有患儿随访6个月-2年,显效19例,有效7例,好转5例,有效率达100%。结论:普萘洛尔口服联合复方倍他米松病灶内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配合有效护理,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该护理方法安全可靠、便捷、并发症少,尤适合中、小面积草莓状血管瘤患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萘洛尔 复方倍他米松 病灶内注射 婴幼儿血管瘤 护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运用肿瘤整形技术修复保留乳房手术相关乳房局部缺损 被引量:9
3
作者 毕晔 穆籣 +8 位作者 李巍 宣立学 杨锴 李广学 刘岩 杨巧 曹赛赛 王偲 臧荟然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1578-1582,共5页
目的随着乳腺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治愈乳腺癌的同时追求更佳的术后乳房形态是外科医生与患者共同的追求。本研究综合运用肿瘤整形技术个体化修复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后的局部缺损。方法 2003-01-01-2017-01-01医院收治单侧乳腺癌患者9... 目的随着乳腺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治愈乳腺癌的同时追求更佳的术后乳房形态是外科医生与患者共同的追求。本研究综合运用肿瘤整形技术个体化修复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后的局部缺损。方法 2003-01-01-2017-01-01医院收治单侧乳腺癌患者9例。由乳腺外科医师实施乳腺癌切除保留乳房手术,根据患者临床病理情况决定是否保留乳头乳晕。整形外科医师根据患者术前乳房形态和术中患侧乳房组织缺损情况,选择肿瘤整形的修复方法。即刻修复病例8例,1例采用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同侧乳房外侧缺损;背阔肌肌皮瓣转移4例,其中1例形成同侧背阔肌肌皮瓣及肌瓣,分别修复乳房内侧象限缺损及腋窝淋巴清除后的缺损;2例采用肋间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保留乳房术后的局部缺损;1例乳腺癌合并双侧巨乳者采用巨乳缩小技术修复乳房中央区缺损、双叶瓣法即刻乳头再造并行对侧乳房的缩小及上提。二期修复病例1例采用双侧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修复乳房局部缺损。结果 9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出现乳头乳晕血运障碍及局部皮瓣的血运障碍,乳房形态对称,手感柔软,无大范围硬结及血肿,未出现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对术后乳房形态满意。放化疗后未见切口并发症。随访20~122个月,乳房形态稳定,未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综合运用肿瘤整形技术有助于提高乳腺癌患者保留乳房手术成功率并获得良好的乳房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留乳房手术 局部缺损 肿瘤整形 乳腺癌
原文传递
瘢痕防治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4
作者 沈小鹏 李东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9年第6期463-467,共5页
瘢痕是当前医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尤其是评价指标和防治手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瘢痕一般分为表浅性瘢痕、萎缩性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其发生机制一般认为是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伤口中成纤维细胞异常... 瘢痕是当前医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尤其是评价指标和防治手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瘢痕一般分为表浅性瘢痕、萎缩性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其发生机制一般认为是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伤口中成纤维细胞异常增生、胶原合成分泌和降解失衡,最终形成伤口皮肤组织异常过度增生。瘢痕严重程度主要依靠温哥华瘢痕量表(VSS)、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进行评测。其治疗手段主要有压力疗法、硅凝胶疗法、放射疗法、激光疗法、激素注射疗法以及手术切除治疗等,目前认为多种疗法联合治疗仍是瘢痕防治安全、有效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增生性 瘢痕疙瘩 手术 联合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