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西他滨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万媛媛 吴珺 张乐萍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34-638,共5页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DNA异常甲基化导致的表观遗传学改变相关。因此,近些年以地西他滨(DAC)为代表的去甲基化治疗,逐渐在肿瘤治疗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文章综述DAC在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DNA异常甲基化导致的表观遗传学改变相关。因此,近些年以地西他滨(DAC)为代表的去甲基化治疗,逐渐在肿瘤治疗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文章综述DAC在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安全性及最佳应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难治复发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LL-AF4融合基因阳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梅香 王春键 +2 位作者 史琳 李燕 任汉云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3427-3431,共5页
目的:探讨MLL-AF4融合基因阳性急性白血病(MLL-AF4+A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成人MLL-AF4+AL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文献总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10例患者中女性6例,中位年龄34.5岁。起病时中位白细胞数114.89... 目的:探讨MLL-AF4融合基因阳性急性白血病(MLL-AF4+A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成人MLL-AF4+AL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文献总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10例患者中女性6例,中位年龄34.5岁。起病时中位白细胞数114.89×109/L,5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例合并髓外侵犯。8例免疫表型符合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其中6例pro-B-ALL,2例pre-B-ALL;2例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PAL),B/T淋系及B淋系/未分化型各1例。9例患者染色体具有t(4;11)(q21;q23)。7例B-ALL患者1疗程诱导化疗后6例获完全缓解(CR1),4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2例患者死于移植后感染、脑出血及中枢复发,2例长期生存。2例未移植者于2疗程内复发。2例MPAL患者诱导化疗1例CR。复发的3例患者予Blinatumomab挽救治疗,1例CR2后出现髓外复发,另2例治疗无效。2例B-ALL治疗中发生系别转换。结论:成人MLL-AF4+AL具有独特临床特征,pro-B-ALL多见。起病时白细胞水平较高,髓外浸润和凝血异常多见。常规化疗具有较高缓解率,但易早期复发,可能发生谱系转换。Blinatumomab细胞靶向治疗对该类型白血病有一定疗效,但MRD转阴后allo-HSCT是改善其预后的唯一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基因重排 MLL 预后 谱系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LL-AF6融合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3
作者 张梅香 史文芝 +4 位作者 刘建新 王春键 李燕 王蔚 江滨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15-920,共6页
目的:探讨MLL-AF6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1例初治MLL-AF6阳性AM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复习文献,总结该类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11例患者中男6例,女5例... 目的:探讨MLL-AF6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1例初治MLL-AF6阳性AM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复习文献,总结该类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11例患者中男6例,女5例,中位年龄36岁,急性白血病的分型诊断标准FAB分型(French-American-British classification systems)M56例,M45例。起病症状为牙龈肿痛6例,发热5例,初诊时中位白细胞计数55.5×10^(9)/L,免疫分型可见髓系细胞、单核细胞系统及干细胞系列抗原表达。MLL-AF6融合基因水平(实时定量PCR法)为14.2%~214.5%,6/11例(54.5%)合并EVI1基因高表达。4例患者二代测序检测出合并KRAS、TET2、ASXL1、TP53、DNMT3A及FLT3-ITD基因突变。染色体G显带检查,2例为t(6;11)(q27,q23)伴复杂核型异常,4/9例(44.4%)伴有+8异常,2例为正常核型。给予患者常规诱导化疗,达到完全缓解者8/11例(72.7%),3例患者原发耐药。8例完全缓解的患者中,2例达到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阴性,中位完全缓解的持续时间为4.5个月。2例MRD阳性及3例难治复发患者接受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均死于白血病进展。随访至2019年12月1日,2例存活,9例死亡,中位生存时间9个月。结论:MLL-AF6融合基因阳性AML多为年轻患者,FAB分型以M4、M5居多,常以发热起病,白细胞增高,可伴器官浸润,合并EVI1基因高表达多见。本病常规化疗的缓解率不低,但达到分子学缓解困难,极易出现早期复发,持续分子学阴性状态下尽早行allo-HSCT可能获得长期完全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系 基因融合 基因重排 MLL-AF6 疾病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结肿大就是患上癌症了?
4
作者 张梅香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23年第9期62-63,共2页
很多女性朋友去美容院时,都会被推销“淋巴排毒”项目。店员见其犹豫不定,就会如此劝说:我们身体的淋巴结肿大,是因为毒素排不出去,造成了堵塞,按摩排毒则可以起到美容养颜、减肥、预防癌症等多种功效。一些人发现自己的淋巴结肿大,会... 很多女性朋友去美容院时,都会被推销“淋巴排毒”项目。店员见其犹豫不定,就会如此劝说:我们身体的淋巴结肿大,是因为毒素排不出去,造成了堵塞,按摩排毒则可以起到美容养颜、减肥、预防癌症等多种功效。一些人发现自己的淋巴结肿大,会第一时间在网上查阅相关知识。不查不要紧,一查就开始怀疑起自己得了“淋巴瘤”,并因此寝食难安,辗转于各大医院。……那么,到底按摩淋巴能不能促进排毒?淋巴结肿大是否意味着患上了癌症?下面,笔者将通过以下问题,带领广大读者科学认识、了解淋巴结这一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肿大 美容养颜 排毒 免疫器官 淋巴瘤 女性朋友 按摩 癌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K细胞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过继性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及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春键 贾晋松 江浩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05-709,共5页
自然杀伤(NK)细胞为体内固有免疫细胞,无需抗原致敏即可直接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等。随着对NK细胞抗肿瘤机制深入认识、NK细胞扩增方法优化等方面的进展,以NK细胞为基础的血液肿瘤过继免疗法越来受到关注,尤其异体N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 自然杀伤(NK)细胞为体内固有免疫细胞,无需抗原致敏即可直接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等。随着对NK细胞抗肿瘤机制深入认识、NK细胞扩增方法优化等方面的进展,以NK细胞为基础的血液肿瘤过继免疗法越来受到关注,尤其异体N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疗效显著。随着精准医学发展、NK细胞抗肿瘤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逐步开展,相信不久的将来更为有效的异体N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方案会使更多的AML患者获益。本文就NK细胞生物学特点、细胞的制备方法、在非移植背景下AML中的临床应用及在AML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期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杀伤细胞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过继性免疫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纳吐单抗治疗成人复发/难治Ph阴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欧阳敏 张亚运 +9 位作者 史琳 刘建新 王春键 王芳 张瑶 李燕 张梅香 胡文青 任汉云 江滨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52-1357,共6页
目的:探讨CD19/CD3双抗体博纳吐单抗(blinatumomab)治疗成人难治和复发性Ph阴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B-AL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10例成人R/R B-ALL患者接受博纳吐单抗治疗,每治疗周期用药28 d,停14 d。第1个周期的d 1-7 d剂量为9... 目的:探讨CD19/CD3双抗体博纳吐单抗(blinatumomab)治疗成人难治和复发性Ph阴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B-AL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10例成人R/R B-ALL患者接受博纳吐单抗治疗,每治疗周期用药28 d,停14 d。第1个周期的d 1-7 d剂量为9μg/d,如无不良反应,d 8-28剂量为28μg/d。从第2个周期开始,每日剂量均为28μg。观察治疗后白血病缓解情况、生存期(EFS和OS)及不良反应。结果:可评价疗效患者9例,4例在1个疗程后获得CR,1例在2个疗程后获CR,总缓解率为55.6%(5/9例),中位EFS为4(1-12)个月,中位OS为6(2-44)个月。10例患者中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血清IL-6、IL-10、IL-17和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发现不同程度升高;2例患者分别因神经毒性和CRS中断治疗1周后恢复用药;1例患者因3级CRS停药并死于热带念珠菌血症。结论:博纳吐单抗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获得较好的缓解率,但缓解期维持时间较短。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CRS和神经毒性,细胞因子IL-6、IL-10、IL-17和IFN-γ可以作为监测CRS的指标。该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R/R-AL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了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纳吐单抗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复发/难治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甲基化药物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联合治疗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孙文宣 江滨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39-1343,共5页
去甲基化药物在不适合高强度化疗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除单药应用外,国内外学者还尝试了很多联合用药研究,与低强度化疗(如CAG方案)、靶向治疗(如BCL-2抑制剂)、免疫治疗(如PD-1/PD-L1抑制剂)、其他表观遗传... 去甲基化药物在不适合高强度化疗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除单药应用外,国内外学者还尝试了很多联合用药研究,与低强度化疗(如CAG方案)、靶向治疗(如BCL-2抑制剂)、免疫治疗(如PD-1/PD-L1抑制剂)、其他表观遗传学药物(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和异柠檬酸脱氢酶抑制剂)等联合,这些研究均取得疗效,并探讨联合应用的机制。本文对去甲基化药物联合用药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基化药物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 联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万媛媛 薛玉娟 张乐萍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57-562,共6页
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预后较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差,比B-ALL更易诱导化疗失败、更易早期复发、复发后难以再次缓解。近年来,T-ALL患儿预后有所改善,国外报道的5年无事件生存率能达到85%,但大部分仍停留于60%左右。文... 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预后较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差,比B-ALL更易诱导化疗失败、更易早期复发、复发后难以再次缓解。近年来,T-ALL患儿预后有所改善,国外报道的5年无事件生存率能达到85%,但大部分仍停留于60%左右。文章综述儿童T-ALL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特点及其治疗、预后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治疗 预后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的突变导致ACTN1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家系研究
9
作者 刘建新 王春键 +4 位作者 戴菊华 张梅香 吕萌 孙于谦 江滨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65-570,共6页
目的:对1个ACTN1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研究,并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抽取全部家系成员外周血,检测血常规、血涂片、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试验。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CD41和CD61的表达。先证者及其父亲行骨髓细... 目的:对1个ACTN1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研究,并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抽取全部家系成员外周血,检测血常规、血涂片、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试验。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CD41和CD61的表达。先证者及其父亲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扩增血小板型出血障碍相关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析。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评估突变位点保守性、危害性;采用分子结构模拟图分析预测突变氨基酸对α-肌动蛋白-1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先证者血小板数88×10^(9)/L,血涂片可见哑铃状血小板、蛇形血小板及血小板大小不等;骨髓细胞形态学:巨核细胞形态正常,计数270个。先证者的父亲血小板数74×10^(9)/L,血涂片可见大血小板,血小板大小不等;骨髓细胞形态学:巨核细胞计数239个。先证者的祖父血小板数83×10^(9)/L,血涂片可见蛇形血小板、血小板大小不等。其余家系成员各项检测指标均正常。先证者ACTN1基因第20外显子c.2396G>A错义突变导致所编码蛋白质799位氨基酸Arg突变为His。先证者的父亲、祖父在该位点的测序结果均与先证者相同。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位点在不同物种之间高度保守,该位点的变异可能导致蛋白功能损害;通过蛋白模型分析显示α-肌动蛋白-1 799位Arg与811位Glu形成临界盐桥,稳定钙调蛋白样基序内Ca;结合环的构象。R799H突变失去了这个关键的盐桥,使该结构域失稳态。结论:新发现的ACTN1基因第20外显子c.2396G>A错义突变是导致本研究家系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 ACTN1突变 血小板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髓系肿瘤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预后意义分析
10
作者 欧阳敏 江滨 +8 位作者 张梅香 胡文青 史琳 刘建新 张亚运 王春键 王芳 张瑶 任汉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92-998,共7页
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髓系肿瘤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并探讨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间在北大国际医院血液科住院的56例髓系肿瘤患者,应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不同髓系肿... 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髓系肿瘤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并探讨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间在北大国际医院血液科住院的56例髓系肿瘤患者,应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不同髓系肿瘤基因突变的异同以及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56例患者中,单例患者检出突变基因数目为0-9个,中位值为3个,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为RUNX1(21.4%)、TET2(17.9%)、DNMT3A(17.9%)、TP53(14.3%)、ASXL1(14.3%)等,其中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突变最多(23.3%),其次为转录因子相关基因突变(18.3%)。84%的患者携带多个突变基因(≥2),WT1与FLT3、NPM1与FLT3-ITD、MYC与FLT3等均存在明显共突变的情况。TP53突变在MDS患者中显著多见。NRAS突变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P=0.049);TP53突变患者与未突变患者相比预后较差,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8)。结论: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髓系肿瘤的发病机制,对判断预后和寻找可能的治疗靶点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二代测序 髓系肿瘤 基因突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4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11
作者 欧阳敏 张亚运 +6 位作者 刘建新 史琳 王春键 王芳 胡文青 张梅香 任汉云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265-1270,共6页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非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以及疗效和预后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3年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收治的134例老年AML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初诊时的白细胞计...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非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以及疗效和预后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3年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收治的134例老年AML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初诊时的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计数、细胞遗传学及分子学特点、ELN危险分层,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高强度化疗组和低剂量治疗组,观察在治疗过程中强化疗是否能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以及影响老年患者生存的因素。结果:高强度化疗患者36例,22例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61.1%),低剂量治疗90例中46例获得CR(51.1%),其中19例阿扎胞苷(AZA)联合维奈克拉(VEN)治疗换着中14例获得CR(73.7%);高强度化疗与低剂量治疗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15个月和14.5个月(P=0.226)。欧洲白血病网(ELN)危险分层低、中、高危组患者OS分别为18、14、9个月(P=0.009),低危组高强度化疗和低剂量治疗的OS分别为22个月和15个月(P=0.745),中危组分别为9个月和15个月(P=0.783),高危组分别为9个月和8个月(P=0.739)。强化疗(36例)与阿扎胞苷+维奈克拉治疗(19例)相比OS分别为15个月和17个月(P=0.689)。TP53基因突变者6例,预后明显差于无突变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个月和14个月(P=0.004)。低、中、高危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79%、53%和44%,3年生存率分别为41%、20%和3%。多因素分析显示外周血高白细胞计数(P=0.034)、ELN危险分层(P=0.002)、合并症(P=0.017)与OS相关,而治疗强度、年龄、性别、骨髓原始细胞计数与OS无明显相关性。高强度化疗在老年AML中没有显示明显的生存获益,但这一结果在低危患者中有待于进一步观察。TP53突变者预后较差。多因素分析预测老年AML的生存期时,基线的分子学特征、白细胞计数、合并症比治疗强度更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急性髓系白血病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周期蛋白A1对SKM-1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在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中的作用
12
作者 丁雪 程雅琳 +3 位作者 高海成 卢文艺 张瑶 贾晋松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33-1737,共5页
目的:通过小干扰RNA(siRNA)下调Cyclin A1的表达,观察其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系SKM-1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方法,在SKM-1细胞中转染Cyclin A1的siRNA;转染48 h后收集细胞,应用Western blo... 目的:通过小干扰RNA(siRNA)下调Cyclin A1的表达,观察其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系SKM-1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方法,在SKM-1细胞中转染Cyclin A1的siRNA;转染48 h后收集细胞,应用Western blot及RT-PCR测定转染效率;应用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Cyclin A1基因沉默前后CDK2、RUNX1、SRSF2基因表达的水平。结果:转染Cyclin A1特异性siRNA 48 h后,Cyclin A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下调Cyclin A1后,SKM-1细胞的增殖受抑,CDK2、RUNX1及SRSF2基因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下调(P<0.05)。结论:Cyclin A1表达下调后,SKM-1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表明Cyclin A1可能是MDS治疗的潜在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周期蛋白A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SKM-1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护理在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口腔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姜洪静 杨翠芳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9期150-152,共3页
目的分析个性化护理在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口腔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化疗的白血病患者200例,按照就诊顺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10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联用个体化护理进行... 目的分析个性化护理在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口腔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化疗的白血病患者200例,按照就诊顺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10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联用个体化护理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口腔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口腔炎发生率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00%(P<0.05);观察组口腔炎缓解时间(8.56±1.29)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2.85±1.35)d(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在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口腔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护理 白血病 化疗 口腔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碱粒细胞白血病诊断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瑶 江滨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25期107-109,共3页
嗜碱粒细胞白血病迄今无明确的分类诊断标准,WHO分型标准中仅有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的描述,为结合临床表现、形态学、免疫表型的综合判断。本文将综述嗜碱粒细胞白血病的形态学、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检测、分子和细胞遗传学特点,以及最... 嗜碱粒细胞白血病迄今无明确的分类诊断标准,WHO分型标准中仅有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的描述,为结合临床表现、形态学、免疫表型的综合判断。本文将综述嗜碱粒细胞白血病的形态学、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检测、分子和细胞遗传学特点,以及最新细化的诊断标准共识,首次明确定义了嗜碱粒细胞增多和高嗜碱粒细胞血症,急性和慢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原发性和继发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和髓系肿瘤伴嗜碱粒细胞增多的诊断标准,并鉴别其他伴嗜碱粒细胞增多的疾病。新的诊断共识有助于推进嗜碱粒细胞白血病及嗜碱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的临床实践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 继发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 嗜碱粒细胞增多和高嗜碱粒细胞血症 诊断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病的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亚运 江滨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21期113-116,共4页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是机体免疫系统针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造成慢性持久性器官损伤的一大类疾病,通常难以治愈、致残率高,部分难治患者常规治疗效果差、甚至无效。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aematopoieti...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是机体免疫系统针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造成慢性持久性器官损伤的一大类疾病,通常难以治愈、致残率高,部分难治患者常规治疗效果差、甚至无效。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uto-HSCT)为难治AID患者带来了有效、安全的治疗选择,改善了生活质量,是唯一能够使难治性AID患者达到长期缓解且不需要药物维持的治疗方法,在AID中的应用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为了提高对auto-HSCT治疗难治性AID的认识,了解最新进展,文章就auto-HSCT治疗AID的机制、移植方法、疗效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治疗 自身免疫性疾病 机制 疗效 免疫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变化及临床意义
16
作者 韩雪 白贝贝 +4 位作者 冯翠翠 赵森 王芳 王春键 陈烨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5期483-487,共5页
目的观察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数变化,探讨其与血细胞计数、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JAK2V617F突变的关系。方法2013年6月—2020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初诊的105例... 目的观察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数变化,探讨其与血细胞计数、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JAK2V617F突变的关系。方法2013年6月—2020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初诊的105例MPN患者为MPN组,45例非MPN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为恶性肿瘤组,52例良性血液病患者为对照组。MPN组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38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61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6例。比较3组入院时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容(Hc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水平及心血管危险因素(CVRF)>1个比率、EPC数;分析不同临床特征MPN患者EPC数差异;Spearman相关法分析MPN患者EPC数与血细胞计数、IL-6、TNF-α、hs-CRP的相关性。结果(1)MPN组入院时Hb[152(57,235)g/L]、WBC[9.14(2.91,30.56)×10^(9)/L]、RBC[5.05(1.68,9.99)×10^(12)/L]、PLT[557(82,2126)×10^(9)/L]、Hct[(45.39±10.60)%]均高于恶性肿瘤组[99(40,165)g/L、6.55(1.50,146.03)×10^(9)/L、3.12(1.24,5.13)×10^(12)/L、137(4,1305)×10^(9)/L、(29.96±13.17)%]和对照组[137(62,237)g/L、5.60(2.27,15.12)×10^(9)/L、4.62(1.62,6.84)×10^(12)/L、208(32,658)×10^(9)/L、(39.31±16.68%)](P<0.05);恶性肿瘤组Hct、PLT均低于对照组(P<0.05);MPN组、恶性肿瘤组CVRF>1个比率(64.76%、62.22%)均高于对照组(38.46%)(P<0.05)。(2)MPN组、恶性肿瘤组外周血EPC数[306(0,4303)、193(0,2920)个/mL]均多于对照组[87(0,2616)个/mL](U=-4.251,P<0.001;U=-2.031,P=0.042),MPN组与恶性肿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267,P=0.205)。(3)男性[435(0,4303)个/mL]、>60岁伴JAK2V617F突变阳性[363(0,4303)个/mL]、CVRF>1个[375(0,4303)个/mL]、PV[404(0,2622)个/mL]患者外周血EPC数分别多于女性[227(0,3300)个/mL]、>60岁伴JAK2V617F突变阴性[248(0,2639)个/mL]、1个CVRF[165(0,3330)个/mL]、PMF和ET患者[328(0,2478)、240(0,4303)个/mL](P<0.05),>60岁、JAK2V617F突变阳性者外周血EPC数与≤60岁、JAK2V617F突变阴性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MPN患者外周血IL-6为[16.50(3.60,36.70)ng/L],TNF-α为[12.45(0.40,199.00)ng/L]。MPN患者外周血EPC数与PLT(r=0.094,P=0.342)、hs-CRP(r=0.011,P=0.914)无相关性,与WBC(r=0.196,P=0.046)、RBC(r=0.198,P=0.043)、Hb(r=0.205,P=0.036)、Hct(r=0.215,P=0.028)、IL-6(r=0.322,P=0.004)和TNF-α(r=0.252,P=0.036)均呈正相关。结论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EPC数增多,其中MPN患者外周血EPC数增多明显,且男性、PV、>60岁伴JAK2V617F突变和CVRF>1个者EPC数更多;外周血EPC数量增多可能与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和炎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肿瘤 内皮祖细胞 血细胞计数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高敏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在荧光原位杂交检测中血液病患者骨髓滴片标本酶消化时间的研究
17
作者 刘梦茹 朱晓云 李贵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5期126-127,共2页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应用于血液病患者骨髓滴片样本检测TP53基因中酶消化的最佳时间。方法:将骨髓细胞进行培养、收获、滴片,酶消化时间点分选取1min、3min、5min和7min,四组同时进行FISH...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应用于血液病患者骨髓滴片样本检测TP53基因中酶消化的最佳时间。方法:将骨髓细胞进行培养、收获、滴片,酶消化时间点分选取1min、3min、5min和7min,四组同时进行FISH探针杂交实验,荧光显微镜下读片拍片。结果:在该实验条件下,酶消化时间3min组和5min组细胞内荧光信号清晰可见。酶消化时间为1min组细胞内背景较高,荧光信号不清晰。酶消化时间为7min组细胞轮廓和荧光信号较弱。结论FISH检测TP53基因过程中酶消化时间在3-5min时细胞内荧光信号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血液病 TP5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治疗现状及并发症单中心调查 被引量:5
18
作者 黄琴 张梅香 +5 位作者 聂伟业 李云双 周亚丽 陈永升 张新华 尹晓林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748-751,共4页
目的:了解本中心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β地贫)患者的治疗和并发症现状,探讨如何提高中间型β地贫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总结解放军第303医院2011-2014年收治的92例中间型β地贫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 目的:了解本中心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β地贫)患者的治疗和并发症现状,探讨如何提高中间型β地贫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总结解放军第303医院2011-2014年收治的92例中间型β地贫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并发症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92例患者中,男51例(55.4%),女41例(44.6%),平均年龄(24.9±9.2)岁,起病年龄(4.0±5.8)岁(1-30岁)。91例患者接受过输血治疗(其中15例为规律输血),接受输血者平均血红蛋白为(58.1±20.1)g/L。72例患者有铁超载,但仅22例有接受去铁治疗史。平均血清铁蛋白为(2 172.0±3 728.1)(344-12 482)ng/ml,40例(43.5%)为重度铁超载者(血清铁蛋白〉2 500ng/ml)。骨质疏松、肺动脉高压、肝功能异常、胆囊结石、髓外造血的发生比例分别为54.1%、55.7%、43.3%、44.1%和9.7%。结论:广西地区本中心中间型β地贫患者的治疗很不充分,并发症发生率高。需加强对中间型β地贫患者的输血和去铁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 输血 铁超载 并发症
原文传递
纤维蛋白原γ链Ile171His突变导致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建新 王春键 +3 位作者 戴菊华 张梅香 吕萌 江滨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2-176,共5页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研究,并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抽取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全部家系成员外周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血栓弹...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研究,并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抽取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全部家系成员外周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血栓弹力图。纤维蛋白原活性和抗原分别用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PCR扩增纤维蛋白原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析。结果先证者凝血酶原时间(15.2 s)、凝血酶时间(18.7 s)延长,纤维蛋白原活性(1.60 g/L)及抗原(1.61 g/L)成比例降低;血栓弹力图显示K值(4.8 min)延长,Angle值(42.3°)减小。先证者父亲、女儿、儿子、哥哥及先证者哥哥幼女检测结果与之相似。先证者FGG基因的第5外显子存在c.510;12发生微小缺失突变。结论新发现的FGG基因第5外显子c.510;12del(Gln170;le171 del ins His)杂合错义突变是导致本研究家系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发生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纤维蛋白原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艾曲波帕在血小板减少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建新 江滨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24-727,共4页
造血干细胞、巨核系祖细胞在细胞因子、激素、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成熟巨核细胞并释放血小板。血小板计数(PLT)正常范围是(125~350)× 10^9/L ,低于正常值下限即血小板减少症。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艾曲波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