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膝关节骨关节炎流行病学调查现状 被引量:122
1
作者 赵昌盛 钟群杰 林剑浩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2050-2052,共3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和老年人口比例的逐渐增加,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备受关注。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是老年人常见病,并且是引起老年人活动障碍的主要原因,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着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KOA是被报道最多的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和老年人口比例的逐渐增加,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备受关注。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是老年人常见病,并且是引起老年人活动障碍的主要原因,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着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KOA是被报道最多的外周关节疾病。有效地防治该病不仅可以改善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还可以降低晚期膝关节置换率,也可减轻社会和经济的负担。各种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是制定其防治措施的基本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关节炎 流行病学调查 外周关节 膝关节置换 生活质量 老年人口比例 老年人常见病 软骨下骨 生物力学 肌力减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山病外科治疗的中期临床效果及影像学结果 被引量:9
2
作者 孙宇 刘鑫 +9 位作者 樊东升 傅渝 潘胜发 张凤山 张立 王少波 刁垠泽 陈欣 周非非 赵衍斌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19-1026,共8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颈前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平山病的中期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探讨外科治疗的意义和价值。方法:36例平山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术后3个月、1年、2年时肌肉萎缩和肌力变化,测量术后C2-7颈椎活动度的...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颈前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平山病的中期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探讨外科治疗的意义和价值。方法:36例平山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术后3个月、1年、2年时肌肉萎缩和肌力变化,测量术后C2-7颈椎活动度的改变及C4-7节段中立位颈椎MRI横断面脊髓面积的改变。结果:(1)临床结果:除1例患者外,所有患者术后肌肉萎缩和肌无力无继续进展。随着时间推移,自觉肌无力改善的患者比例逐年增高:术后3个月为26.5%,术后1年为36.0%,术后2年时有85.7%的患者感觉肌力增加;同时肌萎缩改善的患者比例也逐年增高:术后3个月为8.8%,术后1年为24.0%,术后2年时有35.8%的患者感觉肌萎缩好转。截至术后2年随访时段时,14例患者中有12例受累肌力改善,5例肌肉萎缩得到不同程度改善。(2)影像学结果:C2-7颈椎活动度术后较术前显著减小,由术前平均62.25°±2.10°减少为术后2年时平均13.67°±7.51°(P<0.01)。屈曲位MRI脊髓不再受到压迫。颈椎各个节段MR横断面积:术后3个月时仅C6一个节段的面积较术前增大(P<0.05);术后1年时C4-5-6三个节段面积均较术前增大(均为P<0.01);术后2年时C4-5-6-7四个节段面积均较术前增大,其中C4脊髓面积增大15.60%、C5增大19.08%、C6增大21.60%、C7增大23.91%,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是治疗平山病的有效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中期临床转归和影像学结果,对于控制平山病的发展和转归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山病 内固定融合术 疗效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环形减压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钟军 温冰涛 +2 位作者 陈仲强 刘鑫 谭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05-711,共7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后路经关节突脊髓环形减压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发生术后脑脊液漏(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CSFL)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15年8月~2019年12月,共有50... 目的 :回顾性分析后路经关节突脊髓环形减压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发生术后脑脊液漏(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CSFL)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15年8月~2019年12月,共有50例胸椎OPLL患者在我院行后入路经关节突脊髓环形减压手术,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27~82岁(53.0±13.3岁)。根据术后是否出现了脑脊液漏将患者分为脑脊液漏组(CSFL组)和无脑脊液漏组(非CSFL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影像学资料以及手术资料的差异,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术后CSFL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0~354min(173.7±68.7min),术中出血量50~3500ml(1019.8±746.3ml)。术后14例患者发生CSFL,发生率为28%,其中男性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9.4±11.8岁。比较CSFL组和非CSFL组的基本资料、术前影像学资料以及手术资料,发现两组的吸烟史、切除椎板数、环形减压部位、是否合并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lavum,OLF)、椎管侵占率、OPLL基底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环形减压部位、OPLL基底比为CSFL的危险因素:吸烟的患者发生CSFL的概率是不吸烟患者的43.8倍;上胸段和中胸段环形减压发生CSFL的概率分别是下胸段的21.9倍和33.1倍;OPLL基底比与CSFL发生率显著正相关(OR=1.2,P=0.013)。结论:吸烟史和上、中胸段环形减压、OPLL宽基底是术后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对于有明确吸烟史、上/中胸段部位及骨化物基底部较宽的胸椎OPLL患者,术中需要积极保护硬膜囊,防止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漏 环形减压 后纵韧带骨化症 胸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与否的左右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军锋 李沼 +4 位作者 张克石 袁峰 李儒军 钟群杰 关振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61-866,共6页
目的:双膝关节置换术中随机选择一侧置换髌骨,对侧保留髌骨,对比研究髌骨置换与否对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共入选14例双膝骨关节炎患者,28个膝,均为女性,年龄为53~78岁,平均(66.9±7.8)岁,体重指数为(26.3±1.8)kg/m2。随... 目的:双膝关节置换术中随机选择一侧置换髌骨,对侧保留髌骨,对比研究髌骨置换与否对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共入选14例双膝骨关节炎患者,28个膝,均为女性,年龄为53~78岁,平均(66.9±7.8)岁,体重指数为(26.3±1.8)kg/m2。随机分组为拟行左侧或右侧髌骨置换和对侧髌骨保留,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随访时记录患者手术前后双膝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KSS)、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术后髌骨倾斜角(patellar tilt angle,PTA)、有无术后膝前痛及髌骨弹响、有无术后膝关节并发症等。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松动、髌骨骨折等并发症发生。髌骨置换侧KSS评分由术前的(38.9±22.2)分提高至(92.4±6.7)分,术后较术前KSS增加值为(53.5±20.3)分;保留髌骨侧KSS评分由术前的(38.4±20.5)分提高至(92.1±4.2)分,术后较术前KSS增加为(53.7±21.4)分,两组间KSS评分的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髌骨置换侧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95.4°±13.5°提高至120.4°±8.9°,术后ROM较术前增加为25.0°±14.5°;保留髌骨侧ROM由术前的92.9°±19.1°增加至120.4°±8.4°,术后较术前ROM增加为27.5°±19.4°,两组间ROM的增加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70)。术后随访时,患者髌骨置换侧出现膝前痛共3膝(占21.4%),而保留髌骨侧膝前痛共出现2膝(占14.3%),两组间膝前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术后髌骨置换侧出现髌骨弹响共3膝(占21.4%),保留髌骨侧3膝(占21.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髌骨置换侧术后PTA为2.6°±2.6°,保留髌骨侧为3.6°±2.9°,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于髌骨关节面轻中度破坏的骨关节炎患者,髌骨置换较髌骨保留在术后膝前痛、髌骨弹响的发生率、术后关节功能改善及髌股轨迹等方面并无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髌骨置换 髌骨保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同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相关 被引量:5
5
作者 赵昌盛 王军锋 +4 位作者 张恒 王晓华 孙彬 张克 杨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11-1514,共4页
目的分析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同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147名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年龄中位数:80岁,女性:73.5%),根据术前CRP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组(CRP<10 mg/L)31名,轻度升高组(10 mg/L≤CRP<40 mg/L)5... 目的分析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同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147名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年龄中位数:80岁,女性:73.5%),根据术前CRP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组(CRP<10 mg/L)31名,轻度升高组(10 mg/L≤CRP<40 mg/L)51名,严重升高组(CRP≥40 mg/L)65名。比较不同CRP水平同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术前CRP水平同术后并发症存在相关性(P=0.003)。同正常组相比,轻度升高组和严重升高组的校正前OR值分别为0.97(0.29,3.27),3.04(1.03,8.98);校正后OR值分别为1.13(0.33,3.90),4.89(1.47,16.26)。结论术前CRP水平同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并发症风险呈剂量反应关系。当术前CRP≥40 mg/L时,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是正常组的4.89倍(P=0.0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股骨颈骨折 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骨刀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9
6
作者 刘鑫 王翔宇 +1 位作者 温冰涛 陈仲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03-308,共6页
目的 :探讨超声骨刀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手术的病例51例。根据术中切除椎体的工具分为两组。超声骨刀组(A组)应用超... 目的 :探讨超声骨刀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手术的病例51例。根据术中切除椎体的工具分为两组。超声骨刀组(A组)应用超声骨刀切除椎体26例,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52.7±7.3岁(37~66岁);传统工具组(B组)应用咬骨钳及高速磨钻切除椎体25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50.5±7.9岁(38~67岁)。记录两组患者椎体切除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前及术后3d的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住院时间等。结果:A组切除每节椎体的平均时间为8.3±1.5min,显著低于B组的11.3±1.5min(P<0.05)。手术出血量A组为122.6±28.0ml,显著低于B组的163.4±39.0ml(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中脊髓损伤或硬膜撕裂,A组出现吞咽困难1例;B组出现喉上神经损伤1例、泌尿系感染1例。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分别为7.2±1.6分与6.8±1.4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3d的JOA评分11.3±1.5分,B组患者术后3d的JOA评分10.9±1.3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患者JOA评分改善率两组分别为(41.7±13.6)%与(40.4±9.3)%,无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6.80±0.89d与6.84±1.06d,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手术中应用超声骨刀安全有效,与传统的咬骨钳与高速磨钻相比,应用超声骨刀可以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椎体次全切除 脊髓型颈椎病 超声骨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骨刀不同切骨方式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刘鑫 格日勒 +2 位作者 杨鹏 温冰涛 陈仲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30,共6页
目的 :探讨超声骨刀不同的切骨入点和切骨角度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ervical 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CEOL)中应用的对比。方法:收集在我院骨科自2016年1月~2020年6月行CEOL术256例。根据术中开门侧的切骨方式将... 目的 :探讨超声骨刀不同的切骨入点和切骨角度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ervical 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CEOL)中应用的对比。方法:收集在我院骨科自2016年1月~2020年6月行CEOL术256例。根据术中开门侧的切骨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超声骨刀片状刀头竖直切骨组(A组)64例,改良片状刀头垂直椎板切骨组(B组)69例,改良钩状刀头切骨组(C组)46例及传统工具组(D组)77例。记录4组患者的开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异体输血和截骨相关并发症;记录术前及术后3天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行C3-C7节段CEOL。A、B、C三组开门时间均显著少于D组(10.3±2.7min、10.9±2.8min、10.1±2.7min vs 13.3±2.8min)(P<0.05)。术中出血量B、C两组显著少于D组(205.9±127.1ml、226.5±104.9ml vs 273.5±164.3ml)(P<0.05),A组与其余三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异体输血率显著高于B、C、D三组(12.5%vs 2.9%、2.2%、2.6%)(P<0.05)。A组C5神经麻痹发生率显著高于B、C、D组(P<0.05),其余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四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四组患者间术前JOA评分、术后3天JOA评分及JOA改善率相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CEOL中使用超声骨刀可显著减少开门时间及手术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显著。在开门侧传统切骨入点竖直切骨会增加异体输血率,切骨入点内移1~2mm后垂直椎板切骨或选择钩状刀头可降低异体输血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骨刀 椎板成形术 切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学习曲线 被引量:5
8
作者 钟军 温冰涛 陈仲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0-237,共8页
目的:探究应用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其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我院行胸椎内固定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109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60例,年龄53.5±12.3岁(27~77岁)。根据是否使用O型臂导... 目的:探究应用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其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我院行胸椎内固定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109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60例,年龄53.5±12.3岁(27~77岁)。根据是否使用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置钉分为导航组(A组,n=66)和非导航组(B组,n=43),置钉过程由医师1(具有3年脊柱外科手术经验)或医师2(具有20年脊柱外科手术经验)完成。导航组医师1完成35例(A1组),医师2完成31例(A2组);非导航组医师1完成18例(B1组),医师2完成25例(B2组)。待引流管拔除后复查胸椎平扫CT,根据Neo′s法对术后椎弓根螺钉位置进行分级,统计各组的满意置钉(0级、1级螺钉)和螺钉穿透皮质(1级、2级、3级螺钉)的情况。比较各组的满意置钉率和皮质穿透率,并用皮质穿透率衡量同组内不同节段的置钉准确度。记录并比较各组的置钉时间,观察置钉时间随手术例数增加的动态变化,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置钉时间与手术例数的关系。比较每组内不同阶段置钉时间和皮质穿透率的差异,评价术中应用O型臂导航系统的学习曲线。结果:共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668枚,其中,A1组置入螺钉222枚,满意置钉率97.3%,皮质穿透率10.8%;A2组置入螺钉188枚,满意置钉率97.9%,皮质穿透率10.1%;B1组置入螺钉120枚,满意置钉率91.7%;皮质穿透率20.0%;B2组置入螺钉138枚,满意置钉率97.8%,皮质穿透率9.4%。B1组的满意置钉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且皮质穿透率也明显高于其他各组。B1组在胸椎不同节段(上胸段、中胸段、下胸段)的皮质穿透率存在显著差异(37.5%,28.6%,13.4%,P=0.02),而其余3组在胸椎不同节段的置钉准确率无统计学差异。B1组的单枚螺钉置钉时间(4.87±0.34min)明显高于其他3组(4.38±0.97min、4.40±1.00min、4.18±0.22min)。导航组(A组)的单枚螺钉置钉时间随着术者手术例数的增加而下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1组单枚螺钉置钉时间与手术例数呈显著线性负相关(F=123.3,P<0.001),回归方程:置钉时间=5.88-0.084×手术例数,R~2=0.79;A2组可得出相同结果(F=141.6,P<0.001,置钉时间=6.01-0.10×手术例数,R~2=0.83)。A1组的1~10例、11~20例、21~30例手术的皮质穿透率无统计学差异(P=0.97);同样,A2组上述3个阶段的皮质穿透率也无显统计学差异(P=0.96)。结论:应用O型臂术中导航辅助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可以显著提高低年资医师的置钉准确率,增加手术安全性。随着手术例数增加O型臂导航下置钉时间显著下降;不同年资医师首次使用O型臂导航均能取得较高并且稳定的置钉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 O型臂导航系统 学习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化3D打印多孔钛合金髋臼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中期疗效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晨 张克 杨滨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1538-1541,共4页
目的评价标准化3D打印多孔钛合金髋臼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8月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骨科行标准化3D打印多孔钛合金髋臼杯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病历资料23例(25髋)。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术后并... 目的评价标准化3D打印多孔钛合金髋臼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8月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骨科行标准化3D打印多孔钛合金髋臼杯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病历资料23例(25髋)。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假体存活率,以及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VAS疼痛评分、Harris评分、髋臼侧影像评价及臼杯存活率。随访39~69(51.7±10.7)个月。结果23例(25髋)上述髋关节置换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假体存活率100%。VAS评分术后6个月为(1.44±0.82),末次随访时为(0.08±0.27),较术前(7.48±0.96)均显著降低(P<0.05)。Harris评分术后6个月为(86.88±3.52),末次随访时为(95.04±1.86),较术前(45.64±4.55)均显著提高(P<0.05)。影像学评估透亮带是否出现两组术后VAS评分及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标准化3D打印多孔钛合金髋臼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中期临床疗效良好,具有髋臼存活率高及降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多孔钛 髋臼杯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中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关节突环形减压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及神经功能恶化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钟军 温冰涛 +3 位作者 陈仲强 刘鑫 谭磊 杨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88-1095,共8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后路经关节突脊髓环形减压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探讨导致术后短暂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15年8月~2018年9月,共有29例胸椎OPL... 目的 :回顾性分析后路经关节突脊髓环形减压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探讨导致术后短暂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15年8月~2018年9月,共有29例胸椎OPLL患者在我院行后入路经关节突脊髓环形减压手术,男18例,女11例。年龄27~80岁(52.8±14.6岁);20例为孤立型,5例为连续型,4例为混合型(孤立+连续)。所有患者环形减压均为1个节段,平均椎板减压3个节段。随访30.0±11.7个月(13~50个月),利用JOA评分(11分法)分别评价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根据Harabayashi法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即刻肌力减退将患者分为肌力减退组和无肌力减退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BMI)、病程、术前JOA评分、OPLL位置和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平均动脉压和术前与术中平均动脉压差,比较两组的差异,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和文献中报道可能导致短暂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9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0~354min(170.7±74.1min),出血量150~3500ml(1097.9±788.7ml)。术后6例(20.7%)发生脑脊液漏;6例(20.7%)术后即刻出现肌力减退;1例肋间神经痛。术前JOA评分为5.3±2.1分(2~10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8.9±1.6分(5~11分),有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改善率为16.7%~100%[(64.2±21.4)%],其中优9例,良16例,一般3例,无变化1例,优良率86.2%,末次随访无一例出现症状恶化情况。术后即刻肌力减退组与无肌力减退组比较术中出血量、术前与术中平均动脉压差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平均动脉压降低是导致术后短暂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的危险因素(OR=1.27,P=0.026,95%CI 1.01~1.57),术中平均动脉压较术前每降低1mmHg,发生术后肌力减退的风险增加27%。结论:后入路经关节突脊髓环形减压术治疗胸椎OPLL可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将术中平均动脉压维持在与术前一致的水平可有效降低术后短暂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胸椎 经关节突截骨术 环形减压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腹膜后血肿1例报告 被引量:6
11
作者 钟军 温冰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9-91,共3页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病人接受度高等优点。该术式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后血肿是罕见的...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病人接受度高等优点。该术式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后血肿是罕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相关文献报道较少。2016年9月我院诊治1例PELD术后腹膜后血肿,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血肿 进行性 经皮椎间孔镜 上关节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椎板切除减压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危险因素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鑫 杨鹏 +1 位作者 温冰涛 郭昭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01-307,共7页
目的:分析胸腰椎椎板切除减压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15年6月~2018年9月于我院接受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手术的患者共2632例,其中8例出现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男5例,女3例,年龄为55.8±9.3岁(41~69岁)。8例均出现高... 目的:分析胸腰椎椎板切除减压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15年6月~2018年9月于我院接受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手术的患者共2632例,其中8例出现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男5例,女3例,年龄为55.8±9.3岁(41~69岁)。8例均出现高热,7例出现头痛,4例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7例出现颈抵抗。除1例患者血白细胞计数正常,其余患者的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血沉均升高。8例脑脊液检查均表现为白细胞显著增加、葡萄糖降低、蛋白升高,1例患者脑脊液及血液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其余患者细菌培养均为阴性。8例患者头部CT均无异常。1例患者胸椎MRI提示切口深部感染,1例腰椎MRI提示硬膜内脑脊液异常T2WI信号改变。记录8例患者的治疗及随访结果。根据是否发生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将患者分为两组,使用卡方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前诊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留置引流管时间、是否发生硬膜撕裂及手术部位感染等因素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1例切口深部感染患者行清创手术,8例患者均接受18.50±3.07d(14~24d)抗生素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血常规、C反应蛋白及血沉正常。随访20.50±8.19个月(12~36个月),所有患者至末次随访时均无发热、头痛、颈抵抗或意识障碍,血常规、C反应蛋白及血沉均正常。卡方检验显示手术节段≥3及硬膜撕裂在两组患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因素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胸腰椎椎板切除减压手术后罕见的并发症。当胸腰椎椎板切除减压手术后患者出现发热、头痛、颈抵抗和意识障碍时应尽快实施腰穿脑脊液检查,早期诊断和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结果。手术节段≥3及硬膜撕裂与发生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胸腰椎手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静态磁共振图像构建髌股关节准动态三维运动模型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星亮 刘云鹏 +2 位作者 徐志庆 姚杰 杨滨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9-73,共5页
目的创建基于多屈膝角度静态膝关节磁共振图像,构建完整屈伸膝过程的髌股关节准动态三维模型的方法。方法选择1名健康成年男性,年龄30岁,体重65 kg,身高172 cm,对其右膝关节分别在0°、30°、60°、90°、120°5个... 目的创建基于多屈膝角度静态膝关节磁共振图像,构建完整屈伸膝过程的髌股关节准动态三维模型的方法。方法选择1名健康成年男性,年龄30岁,体重65 kg,身高172 cm,对其右膝关节分别在0°、30°、60°、90°、120°5个屈膝角度进行MRI扫描,并将扫描结果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中,提取髌骨、股骨轮廓,重建五个屈膝角度的静态髌股关节三维模型,再将上述五个静态模型导入逆向工程软件Rapidform中进行同一坐标系的配准,利用三次样条插值算法,将离散静态髌股关节模型配准为动态三维运动模型。据此动态三维模型计算髌骨运动轨迹并与既往文献结果对比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基于静态核磁共振图像可以快速构建准确而无辐射的髌股关节准动态三维运动模型,以此动态模型计算出的髌骨运动轨迹和髌股关节旋转轴与既往文献结果相一致。结论本方法成功构建了包含屈膝0°到120°间的完整髌股关节运动过程,在屈膝过程中,随着屈膝角度的增加,髌骨相对于股骨滑车不断俯屈,同时轻度的外倾和外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生物力学 髌股关节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对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高度和关节线位置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军锋 张继晓 +4 位作者 王晓华 袁亮 孙彬 张克 杨滨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1557-1564,共8页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应用3D打印个性化截骨工具(patient-specific instrumentation,PSI)和传统工具(conventional instrumentation,CI)对患者术后髌骨高度和关节线位置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应用3D打印个性化截骨工具(patient-specific instrumentation,PSI)和传统工具(conventional instrumentation,CI)对患者术后髌骨高度和关节线位置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0月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初次TKA手术的患者共58例。按术中选用的截骨工具类型,将入组患者分为CI-TKA组(n=22)和PSI-TKA组(n=36),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TKA手术前后Insall-Salvati指数、改良Caton-Deschamps(mCD)指数和关节线相对高度的变化。结果在Insall-Salvati指数方面,CI-TKA组术前与术后差值的绝对值为0.11(0.07,0.15),PSI-TKA组术前与术后差值的绝对值为0.06(0.03,0.12),两组在术后Insall-Salvati指数变化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CD指数方面,CI-TKA组术前与术后差值的绝对值为0.16±0.09,PSI-TKA组术前与术后差值的绝对值为0.08±0.05,两组在术后mCD指数变化上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关节线高度方面,CI-TKA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差值的绝对值为2.53(1.64,4.40)mm,PSI-TKA组术前与术后差值的绝对值为2.27(1.53,5.32)mm,两组在术后关节线位置变化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术后关节线位置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使用3D打印个性化截骨工具有助于减小TKA手术对髌骨高度的影响,但在术后关节线位置的保持上与传统工具相比无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个性化截骨导板 髌骨高度 关节线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山病及其影像学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鑫 孙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34-1038,共5页
平山病(Hirayama′s disease,HD),又称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由日本学者平山惠造于1959年首次报道[1]。其典型的临床特点为青少年隐匿起病,男性多发,一侧或双侧不对称的上肢远端肌肉无力和萎缩,疾病进展数年后多自然静止。
关键词 平山病 远端肌 影像学检查 amyotrophic 运动神经元疾病 硬膜囊 屈曲位 颈椎融合术 神经纤维束 相邻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刘新光 郭万首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6年第6期536-540,共5页
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spontaneous osteonecrosis of the knee,SONK)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膝关节骨坏死,发病率较低,可继发骨关节炎。目前关于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有两种理论:创伤源性理论和血管源性理论,现将关于SONK病因及... 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spontaneous osteonecrosis of the knee,SONK)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膝关节骨坏死,发病率较低,可继发骨关节炎。目前关于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有两种理论:创伤源性理论和血管源性理论,现将关于SONK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 病因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手术治疗特发性胸椎侧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钟军 刘晓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9-462,共4页
传统前路开胸手术治疗特发性胸椎侧弯存在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严重、对术后肺功能影响大等缺点。电视胸腔镜手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使特发性胸椎侧弯的矫正有了微创手术的可能,常用的术式包括胸腔镜辅助下前路脊柱松解椎间植骨融合术和... 传统前路开胸手术治疗特发性胸椎侧弯存在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严重、对术后肺功能影响大等缺点。电视胸腔镜手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使特发性胸椎侧弯的矫正有了微创手术的可能,常用的术式包括胸腔镜辅助下前路脊柱松解椎间植骨融合术和胸腔镜下胸椎侧凸前路矫形融合内固定术。本文就胸腔镜手术治疗特发性胸椎侧弯的发展历史,优缺点,不同手术方案的疗效和并发症等进行文献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 特发性胸椎侧弯 脊柱融合 脊柱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跟骨间韧带动物模型
18
作者 刘晨 敖英芳 +3 位作者 胡跃林 朱敬先 焦晨 郭秦炜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8-163,共6页
目的:利用自体半腱肌腱移植建立距跟骨间韧带重建的动物模型。方法:将7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重建组、切断组和对照组。分别于4周、8周、16周、32周取材,对3个实验组术前术后体重变化,重建韧带的影像学、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结果以及术后... 目的:利用自体半腱肌腱移植建立距跟骨间韧带重建的动物模型。方法:将7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重建组、切断组和对照组。分别于4周、8周、16周、32周取材,对3个实验组术前术后体重变化,重建韧带的影像学、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结果以及术后距下关节的活动范围进行评估。结果:术后8周以后实验动物体重变化出现差别,韧带切断组较重建组体重多增加0.32 kg(P=0.04);影像学、组织学和生物力学均支持移植韧带成活,生物力学研究发现韧带牵拉时出现2个张力屈服点;术后3组距下关节冠状面(P<0.05)和水平面(P<0.001)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自体半腱肌腱移植重建距跟骨间韧带可有效恢复距下关节的解剖和功能。移植韧带经过坏死、塑形改建、成熟的过程与骨道形成末端结构愈合。对于研究距下关节稳定性、韧带断裂后关节的继发性改变、韧带移植重建的转归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下关节 距跟骨间韧带 重建 半腱肌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超声骨刀行腰椎后路椎板切除术与传统手术技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杨鹏 温冰涛 +5 位作者 金开基 刘鑫 钟军 谭磊 格日乐 陈仲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99-703,共5页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骨刀行腰椎后路椎板切除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总结分析2015年2月~2016年11月由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完成的腰椎手术病例共计85例,A组为采用超声骨刀行腰椎后路椎板切除的62例患者,其中28例由具备2年脊柱外科手术经验...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骨刀行腰椎后路椎板切除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总结分析2015年2月~2016年11月由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完成的腰椎手术病例共计85例,A组为采用超声骨刀行腰椎后路椎板切除的62例患者,其中28例由具备2年脊柱外科手术经验的医师c完成(Ac组),34例由具备25年脊柱外科手术经验的医师d完成(Ad组);B组为采用传统操作器械行腰椎后路椎板切除术的23例患者,其中10例由医师c完成(Bc组),13例由医师d完成(Bd组)。所有病例术前诊断均为腰椎管狭窄症,手术切除腰椎椎板共计119节段,手术方式均采用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实时记录术中椎板切除时间,手术出血量,统计术中硬膜损伤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1d及术后1周行ODI评分评估患者症状缓解情况。结果:A组椎板切除平均耗时分别为3.24±0.80min(Ac组)和3.48±0.82min(Ad组);B组椎板切除平均耗时分别为18.84±4.21min(Bc组)和3.72±1.03min(Bd组),Bc组手术耗时较其他组显著延长(P<0.05)。术中出血量、各组手术前后ODI及VAS改善情况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A组硬膜损伤2例,B组1例,Ad组神经根损伤1例。结论:采用超声骨刀行腰椎后路椎板切除术具备可行性,应用超声骨刀并没有增加硬膜损伤及神经根损伤的发生率,相对于应用骨刀及椎板咬骨钳等普通器械切除腰椎椎板,超声骨刀技术更加容易掌握,学习曲线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骨刀 椎板切除术 腰椎管狭窄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对比 被引量:55
20
作者 格日勒 刘鑫 +2 位作者 杨鹏 温冰涛 郭昭庆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84-1087,1111,共5页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9年4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手术治...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9年4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13例资料,其中PVP 70例,PKP 43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以及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体高度恢复等。结果 PVP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均少于PKP组[(34.4±9.7)min vs.(53.8±16.7)min,t=-6.951,P=0.000;(4.5±1.7)ml vs.(6.8±1.4)ml,t=-7.439,P=0.000]。骨水泥渗漏PVP组6例(8.6%),PKP组1例(2.3%)(χ^2=0.875,P=0.350)。2组均未发生肺栓塞及神经损伤。2组术后即刻VAS及ODI均较术前显著降低,椎体高度明显增加,PKP组较PVP组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 PVP和PKP均可以明显改善疼痛和生活质量,PVP操作简便,PKP渗漏率低,更利于恢复椎体前缘高度,改善症状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 老年骨质疏松 椎体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