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洞庭湖区近50年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
23
1
作者
赵淑清
方精云
+1 位作者
陈安平
崔海亭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36-542,共7页
利用1978、1989、1998年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及20世纪50年代航测的地形图,研究了洞庭湖区近50年土地利用/覆盖及其景观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分为水体、湿地、农田、林地和建成区五类,各时期遥感影像的总体分类精度都在80...
利用1978、1989、1998年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及20世纪50年代航测的地形图,研究了洞庭湖区近50年土地利用/覆盖及其景观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分为水体、湿地、农田、林地和建成区五类,各时期遥感影像的总体分类精度都在80%以上。运用ArcInfo和ArcViewGIS软件,将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在空间上清晰地显示出来;通过叠加4个不同时期的影像分类图,计算出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比例。洞庭湖区50年来水体面积不断减少,减少量为1460km2,其中1955年到1978年水面面积缩小了970.57km2,分别为1978年到1989年和1989年到1998年缩小面积的2.23倍和18.05倍;湿地面积逐渐增加,1998年湿地面积分别为1955、1978和1989年的1.46、1.41和1.09倍;农田的面积百分比从1955年的54.70%增加到1978年62.15%,又逐渐降低到1989年的51.88%和1998年的48.17%;林地的面积1978年比1955年减少了17%,1989年比1978年增加了57%,1998年比1989年增加了11%;建成区的变化表明近50年来湖区城市化的进程。洞庭湖区土地利用/覆盖及其景观结构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区
地理信息系统
景观指数
土地利用
遥感
转移概率
土地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森林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
501
2
作者
方精云
陈安平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9期967-973,共7页
利用 1949年至 1998年间 7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结合使用森林生物量实测资料 ,采用改良的生物量换算因子法 ,推算了中国 5 0年来森林碳库和平均碳密度的变化 ,分析了中国森林植被的CO2 源汇功能。结果表明 ,70年代中期以前 ,主要由于森...
利用 1949年至 1998年间 7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结合使用森林生物量实测资料 ,采用改良的生物量换算因子法 ,推算了中国 5 0年来森林碳库和平均碳密度的变化 ,分析了中国森林植被的CO2 源汇功能。结果表明 ,70年代中期以前 ,主要由于森林砍伐等人为作用 ,中国森林碳库和碳密度都是减少的 ,碳储量减少了 0 .6 2PgC (Pg =10 15g) ,年均减少约 0 .0 2 4PgC。之后 ,呈增加趋势。在最近的 2 0多年中 ,森林碳库由 70年代末期的 4.38PgC增加到 1998年的 4.75PgC ,共增加 0 .37PgC ,年平均增加 0 .0 2 2PgC。这种增加主要由人工造林增加所致。 2 0多年来 ,由于人工林增加导致碳汇增加 0 .45PgC ,年平均增加吸收 0 .0 2 1PgC/a。人工林的平均碳密度也显著增加 ,共增加了约一倍。这除了人工成林增多外 ,气温上升和CO2 浓度施肥也可能是促进森林生长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换算因子
碳平衡
碳密度
森林碳库
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洞庭湖区近50年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
23
1
作者
赵淑清
方精云
陈安平
崔海亭
机构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36-542,共7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G2000046801).
文摘
利用1978、1989、1998年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及20世纪50年代航测的地形图,研究了洞庭湖区近50年土地利用/覆盖及其景观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分为水体、湿地、农田、林地和建成区五类,各时期遥感影像的总体分类精度都在80%以上。运用ArcInfo和ArcViewGIS软件,将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在空间上清晰地显示出来;通过叠加4个不同时期的影像分类图,计算出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比例。洞庭湖区50年来水体面积不断减少,减少量为1460km2,其中1955年到1978年水面面积缩小了970.57km2,分别为1978年到1989年和1989年到1998年缩小面积的2.23倍和18.05倍;湿地面积逐渐增加,1998年湿地面积分别为1955、1978和1989年的1.46、1.41和1.09倍;农田的面积百分比从1955年的54.70%增加到1978年62.15%,又逐渐降低到1989年的51.88%和1998年的48.17%;林地的面积1978年比1955年减少了17%,1989年比1978年增加了57%,1998年比1989年增加了11%;建成区的变化表明近50年来湖区城市化的进程。洞庭湖区土地利用/覆盖及其景观结构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洞庭湖区
地理信息系统
景观指数
土地利用
遥感
转移概率
土地覆盖
Keywords
Dongting Lake area
GIS
landscape index
land use/cover change
remote sensing
transition proportion
分类号
X14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森林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
501
2
作者
方精云
陈安平
机构
北京大学
城市与
环境
学系
出处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9期967-973,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 4 0 0 2 410 1)~~
文摘
利用 1949年至 1998年间 7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结合使用森林生物量实测资料 ,采用改良的生物量换算因子法 ,推算了中国 5 0年来森林碳库和平均碳密度的变化 ,分析了中国森林植被的CO2 源汇功能。结果表明 ,70年代中期以前 ,主要由于森林砍伐等人为作用 ,中国森林碳库和碳密度都是减少的 ,碳储量减少了 0 .6 2PgC (Pg =10 15g) ,年均减少约 0 .0 2 4PgC。之后 ,呈增加趋势。在最近的 2 0多年中 ,森林碳库由 70年代末期的 4.38PgC增加到 1998年的 4.75PgC ,共增加 0 .37PgC ,年平均增加 0 .0 2 2PgC。这种增加主要由人工造林增加所致。 2 0多年来 ,由于人工林增加导致碳汇增加 0 .45PgC ,年平均增加吸收 0 .0 2 1PgC/a。人工林的平均碳密度也显著增加 ,共增加了约一倍。这除了人工成林增多外 ,气温上升和CO2 浓度施肥也可能是促进森林生长的重要因子。
关键词
生物量换算因子
碳平衡
碳密度
森林碳库
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中国
Keywords
biomass expansion factor (BEF)
carbon budget
biomass carbon density
forest carbon pool
forest inventory
分类号
Q948.1 [生物学—植物学]
S718.554 [农业科学—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洞庭湖区近50年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研究
赵淑清
方精云
陈安平
崔海亭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
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森林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方精云
陈安平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
50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