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视角的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鹏岩 杨丹 +4 位作者 刘宇 张金炳 刘振岳 唐振过 单子溢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58-2073,共16页
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具有自然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交织、结构复杂、空间差异显著的特点,可以从景观格局、资源开发、双重属性、空间效应等多种视角切入展开研究。为全面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效应特征及其对减碳增汇目标的贡献,通过... 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具有自然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交织、结构复杂、空间差异显著的特点,可以从景观格局、资源开发、双重属性、空间效应等多种视角切入展开研究。为全面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效应特征及其对减碳增汇目标的贡献,通过对多项研究的总结,提出了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框架,并根据该框架的逻辑关系,系统梳理了典型景观中碳源/汇的响应特征、空间效应、作用机制以及评估方法,进而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经过梳理发现,研究学者普遍认同建设用地为碳源,林地、草地、湿地、耕地则既可能是碳源,也可能是碳汇,使用的评估方法分为统计模型、遥感模型、通量观测模型和生态系统模型等,各有优劣和适用条件。未来研究趋向于多元化,仍需加强对湿地等生态敏感区的碳源/汇、均衡不同气候区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效应、完善各类遥感监测与碳排放监测数据库、综合考虑土地承载的社会经济过程和自然过程导致的碳效应以及在复合生态系统框架下将提升固碳效率纳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方面的研究。研究丰富了精准评估复合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碳效应与碳循环研究,也可以为“碳中和”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汇 土地利用变化 复合生态系统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羊凌玉 刘宇 +1 位作者 张静 周梅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523-11535,共13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手段。然而,目前CCUS的部署规模尚未达到实现减排目标的预期需求,其发展受到技术经济性、环境风险以及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制约。厘清CCUS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识别其经济性和潜...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手段。然而,目前CCUS的部署规模尚未达到实现减排目标的预期需求,其发展受到技术经济性、环境风险以及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制约。厘清CCUS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识别其经济性和潜在环境风险,有助于深化CCUS的研究、推广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2000—2024年CCUS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进一步聚焦CCUS技术的经济和环境影响研究进行述评。结果表明:(1)从发文量和学科类别来看,CCUS技术相关研究发文量持续上升,但研究主要聚焦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有待丰富;(2)从研究国家来看,CCUS领域研究早期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近些年发展中国家的关注逐渐增多,目前美国、中国和英国在CCUS领域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研究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3)从研究主题来看,英文文献对环境风险、公众接受度以及BECCS、DAC等衍生技术的关注较多,而中文文献关于CCUS技术在电力领域的应用研究较为丰富;(4)从CCUS技术的经济和环境影响来看,CCUS环境风险研究主要聚焦污染物排放和碳泄漏两方面,经济影响研究集中在成本核算、CCUS与低碳技术经济性比较以及政府支持对CCUS成本影响三方面,但目前文献以微观研究为主,宏观视角研究有待丰富。在未来研究中,应注重CCUS技术及其经济和环境影响的内在联系探讨,推动工程技术模型与宏观经济模型的结合与拓展,构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CCUS技术综合评估框架,为推动我国工业与能源部门低碳转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文献计量 研究进展 经济和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能源系统中能源利用技术现状及展望
3
作者 张川 胡沛裕 +7 位作者 殷格格 严武斌 许石炜 曹洳铭 冯轶楠 赵铭生 杨雷 金之钧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4-175,共12页
能源系统脱碳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开展能源系统低碳转型需要在一次能源供应、能源加工与转化、能源终端消费等方面大规模地运用低碳能源技术。本文从低碳能源系统优化分析的角度出发,按照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终端用能的分类,梳理了各... 能源系统脱碳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开展能源系统低碳转型需要在一次能源供应、能源加工与转化、能源终端消费等方面大规模地运用低碳能源技术。本文从低碳能源系统优化分析的角度出发,按照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终端用能的分类,梳理了各类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展望了未来趋势,进一步分析了能源利用技术在我国低碳能源系统中的应用前景与布局挑战。研究认为: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作为增长最快的可再生能源类型,将在能源供给环节持续发挥重要作用;生物质利用需要系统评估各类转换技术,促成生物质资源的跨行业优化分配;氢能、储能等二次能源亟需突破材料、性能、寿命等方面的技术瓶颈,追求低的系统成本与规模化应用;终端用能技术未来将以电气化为核心,依赖输配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转型与有效扩容。未来的能源系统低碳转型还需关注不同能源技术的协调发展,妥善处理技术因素与市场、制度、社会等非技术因素的协同关系,推动能源系统加速脱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系统 低碳转型 一次能源 二次能源 终端用能 电气化 非技术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4
作者 刘宇 梁栋 张硕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8,共14页
当前中国正处于数字化与绿色化两大战略历史交汇点,探索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转型如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企业层面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指标,以2007—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双化协同对企... 当前中国正处于数字化与绿色化两大战略历史交汇点,探索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转型如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企业层面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指标,以2007—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双化协同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数字化或绿色化单一转型,双化协同能够更高效地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机制分析发现,双化协同会综合单一转型优势,同时产生资源协同效应和创新协同效应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拓展企业知识宽度和提升企业创新质量,进而有效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内部特征方面,双化协同对国有、大规模以及重污染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在外部环境方面,双化协同对高质量发展的提升作用更易在处于市场竞争程度更大、环境规制强度更高,以及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程度更低的企业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应加强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优化,确保数字化与绿色化两大战略的有效实施和深度融合;企业要认清双化协同的积极效能,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要深入了解其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特征,以最大化双化协同的经济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绿色化 协同转型 全要素生产率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碳中和的CCUS政策研究
5
作者 姚星 温心 +4 位作者 吴佳豪 朱磊 刘宇 黄艳 孙淑欣 《能源环境保护》 2024年第3期135-144,共10页
中国“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使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and Storage,CCUS)技术成为实现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关键方法,也是支撑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当前由工业示范阶段向商业应用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技... 中国“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使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and Storage,CCUS)技术成为实现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关键方法,也是支撑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当前由工业示范阶段向商业应用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技术创新、项目运营、市场发展和政策制定之间存在割裂问题,限制了CCUS技术规模化部署和产业化发展。因此,建立包括规范性支撑体系和各种政策工具在内的政策体系对于CCUS的发展至关重要。围绕当前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新形势,梳理了CCUS领域政策机制研究的最新成果,讨论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欧盟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在促进CCUS发展方面所采用的不同类型的政策工具,并分析了宏观支持政策、行政命令政策、资金激励政策和市场机制政策之间的协同作用效果。最后,结合CCUS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关于中国CCUS产业化发展的激励政策设计建议。研究结果可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的相关政策制定者和科研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政策法规 政策建议 产业化发展 机遇与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产品部门二氧化碳排放研究——基于产品工艺假定的再测算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宇 李欣蓓 +1 位作者 孟渤 周梅芳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2-190,共19页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CO_(2)研究得到广泛关注,但中国官方能源数据为产业维度,投入产出表为产品口径,已有研究常混淆产业与产品排放,口径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基础排放数据核算存在偏差。对此,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创新地提出了基于产品工艺假...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CO_(2)研究得到广泛关注,但中国官方能源数据为产业维度,投入产出表为产品口径,已有研究常混淆产业与产品排放,口径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基础排放数据核算存在偏差。对此,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创新地提出了基于产品工艺假定将产业排放量转化为产品排放量的方法(产品法),比较和分解了能源消耗法(能耗法)、产业工艺假定法(产业法)与该方法的核算差异,揭示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对于纯产品部门,三种方法核算的CO_(2)排放量相同,没有次要产品的扰动,产业部门的能源数据与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口径一致。对于混合产品部门,核算存在显著差异;能耗法与产业法会低估高排放部门的排放,高估中低排放部门的排放;以主要排放部门为例,非金属矿物制造、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等高排放部门平均被低估5608万吨(2.6%)和10121万吨(4.6%)CO_(2)排放;煤炭采选产品、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品、化学产品等中低排放部门平均被高估2538万吨(14.3%)和3104万吨(17.5%)CO_(2)排放。进一步分析显示,核算差异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中的产品来源和生产关联部门的排放差距。基于此,本文建议在构建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产品部门CO_(2)排放清单时,注意数据口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排放核算 投入产出模型 产品工艺假定 产业工艺假定
原文传递
环境信息公开的碳减排效应研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2)》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宇 梁栋 张硕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7-79,共13页
持续推进环境空气治理行动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文章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2)》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20年全国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使用夜间灯光数据测算城市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通过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环... 持续推进环境空气治理行动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文章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2)》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20年全国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使用夜间灯光数据测算城市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通过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环境信息公开对于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新标准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的碳排放量,且城市空气污染越严重,该标准的碳减排效应越强,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新标准政策主要通过提高城市技术创新水平、优化城市产业结构、降低城市化石能源消耗来降低城市的碳排放量。异质性分析则发现,新标准政策对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工业基础及技术创新能力、不同产业结构、不同能源消耗的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研究结论为完善多元化碳排放治理体系、协同治理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提供了经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连续型双重差分 夜间灯光碳减排
原文传递
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距离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增量提质”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宇 张硕 梁栋 《环境经济研究》 CSSCI 2024年第2期18-41,共24页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是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动力,亦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渠道,探究知识产权保护能否促进我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增量提质”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及实现“双碳”目标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借助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是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动力,亦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渠道,探究知识产权保护能否促进我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增量提质”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及实现“双碳”目标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借助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的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了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增量提质”的作用。研究发现:示范城市政策在整体上促进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增量提质”,然而该促进作用依赖于企业与前沿技术水平的距离,政策显著促进了接近技术前沿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增量提质”,对于远离技术前沿企业的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从行业特征来看,政策显著促进了高科技行业、不易被反向工程行业、低集中度行业以及低碳行业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增量提质”;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和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是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表现的两个渠道。本文为科学构建产权保护政策以激励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保护 绿色技术创新 技术距离 创新数量 创新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电CCUS产业化发展路径与综合性政策支撑体系 被引量:3
9
作者 陈语 姜大霖 +3 位作者 刘宇 魏宁 李奥 吴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70,共12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实现煤电产业低碳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路径,也是保障未来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手段。然而,当前煤电与CCUS技术耦合的发展路径尚不清晰,相应政策机制也存在优化空间。作者量化测算了煤电CCUS应用对于...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实现煤电产业低碳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路径,也是保障未来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手段。然而,当前煤电与CCUS技术耦合的发展路径尚不清晰,相应政策机制也存在优化空间。作者量化测算了煤电CCUS应用对于中国能源低碳转型战略的贡献,从时空维度刻画煤电CCUS产业化发展路径,进一步构建适应国情的综合性政策支撑体系框架。研究结果表明,煤电耦合CCUS发展具备技术经济可行性,不仅可以实现能源电力系统深度脱碳,带来显著的煤电行业产出及就业红利,还能有效控制全社会平均碳价格水平。在时间维度上,未来煤电CCUS产业化发展路径应划分为技术研发与示范(2021—2030年)、规模化应用(2030—2040年)、商业化发展(2040—2060年)三个阶段。在空间维度上,技术经济可行且适合集群发展的区域为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渤海湾盆地等。通过构建包含“宏观支持、财税金融、市场机制、技术研发示范、管理体系”等在内的综合性政策支撑体系框架,有助于实现煤电CCUS的规模化发展。在煤电CCUS的技术研发与示范阶段,应实行封存补贴、发电小时数补偿、上网电价补贴等更为确定性的激励政策。当项目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应逐步过渡为碳交易、绿电交易机制等市场化政策工具,并推广绿色金融等机制。基于相关结论,该研究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以期为推动中国煤电行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发电 CCUS 发展路径 政策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颗粒燃料取暖的环境健康效益及经济成本分析
10
作者 魏代晓 门亚泰 +3 位作者 李尧捷 徐铭忆 蔡文秀 沈国锋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7-934,共8页
清洁取暖是解决区域空气污染,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差异,实施因地制宜的清洁取暖政策,发挥生物质资源碳中性优势,在适宜的地区开展生物质清洁取暖有望取得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但目前... 清洁取暖是解决区域空气污染,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差异,实施因地制宜的清洁取暖政策,发挥生物质资源碳中性优势,在适宜的地区开展生物质清洁取暖有望取得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但目前缺乏相关实证研究。针对生物质清洁取暖,开展了实地监测与问卷调查,量化评估了其环境健康效益和经济可行性。研究表明,研究地区农村进行生物质颗粒取暖改造后,取暖能源的利用效率显著上升,冬季室内温度更适宜,而室内PM_(2.5)污染水平中位数为74μg∙m^(−3),相较未改造下降了25%,而由于室内排放的细颗粒物减少,环境污染物浓度也有所降低。尽管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单位质量热值普遍小于散煤,燃料使用量相较改造前有所上升,但由于生物质颗粒燃料PM_(2.5)的排放因子显著低于散煤,且炉灶改造后燃料利用率上升,改造后取暖燃烧过程中直接排放的PM_(2.5)相较改造前降低了54%。除PM_(2.5)外,二氧化碳与其他污染物排放也下降了3%-37%。根据模拟结果,进行取暖改造后,平均每年每户家庭取暖活动可减少约3 kg的初级PM_(2.5)排放与37 kg的CO_(2)排放,有效支持了清洁取暖政策与减污降碳战略。根据经济可行性分析,改造后农户取暖成本并未增加,相较“煤改电”或“煤改气”路径,研究地区进行生物质颗粒取暖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对政府与农村居民的负担较低。综上,根据实地资源禀赋推广生物质清洁取暖可取得显著的环境效益和气候效益,且具有较高的经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清洁取暖 细颗粒物 污染物排放 环境效益 经济可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新能源产业竞争发展态势及应对建议
11
作者 连欣 程浩生 +1 位作者 张尚辰 徐沁仪 《中国能源》 2024年第8期16-24,共9页
本文分析了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竞争态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提出应对建议。当前全球新能源产业正在快速发展,绿色技术突破正重塑能源生产模式,新兴市场国家在该领域快速崛起;全球新能源产业竞争主要体现在供应链本土化、关键矿... 本文分析了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竞争态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提出应对建议。当前全球新能源产业正在快速发展,绿色技术突破正重塑能源生产模式,新兴市场国家在该领域快速崛起;全球新能源产业竞争主要体现在供应链本土化、关键矿物资源安全、规则标准制定和技术封锁等方面。为在全球新能源产业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中国应持续改革创新,提升产业全球竞争力;积极参与全球新能源产业标准制定,提升话语权;立足不同经济体的政策差异,突破局部市场壁垒;发展安全、有韧性的新能源供应链,拓展多元化市场以降低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产业 全球竞争 贸易壁垒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财政政策是否会提高碳排放效率--来自“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的证据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宇 张硕 梁栋 《煤炭经济研究》 2024年第1期79-89,共11页
将“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19年中国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渐进双重差分法评估了绿色财政政策的实施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示范城市政策的实施可以显著促进城市... 将“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19年中国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渐进双重差分法评估了绿色财政政策的实施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示范城市政策的实施可以显著促进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提升,这一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安慰剂及其他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示范城市政策主要通过提高城市技术创新能力、优化城市产业结构、降低城市化石能源消耗来提高城市碳排放效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示范城市政策的实施显著提高了中西部城市以及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效率。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推动绿色财政体系建设和实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 绿色财政政策 碳排放效率 渐进双重差分
原文传递
黄土母质典型农田土壤无机碳与有机碳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13
作者 墨美玲 王秀君 +1 位作者 徐明岗 卢同平 《土壤》 2025年第1期35-46,共12页
针对黄土母质农田土壤无机碳(SIC)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与土壤有机碳(SOC)的复杂关系,本研究搜集了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地区同时包含有SIC和SOC的0~100 cm农田土壤剖面观测数据,并经过整理和标准化处理,获得了具有代表性的SIC和SOC土壤剖面数... 针对黄土母质农田土壤无机碳(SIC)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与土壤有机碳(SOC)的复杂关系,本研究搜集了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地区同时包含有SIC和SOC的0~100 cm农田土壤剖面观测数据,并经过整理和标准化处理,获得了具有代表性的SIC和SOC土壤剖面数据,开展了对黄土母质农田SIC和SOC的空间分布特征、二者之间关系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区域0~100 cm土层的SOC储量相近(华北平原6.6 kg/m^(2),黄土高原6.7 kg/m^(2))。但SIC储量存在明显差异:在0~40 cm土层中,华北平原的SIC储量(5.9 kg/m^(2))显著低于黄土高原(8.9 kg/m^(2));相反,在40~100 cm土层中,华北平原的SIC储量(10.7 kg/m^(2))显著高于黄土高原(8.8 kg/m^(2))。华北平原表层SIC水平偏低的点位主要分布在耕作历史较长的河北平原,长期农作施肥引起上层土壤酸化导致SIC水解;黄土高原表层SIC水平偏高的农田多位于侵蚀程度高、肥力水平低的西部区域,侵蚀过程使得SIC含量较高的亚表层土壤露出地表。华北平原农田0~100 cm土层中的SIC与S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黄土高原0~100 cm土层中的SIC与SOC呈负相关关系。综上,华北平原SIC储量及其与SOC的关系主要受施肥、灌溉等农田管理措施的影响,而黄土高原则与其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导致的土壤碳在空间上的重新分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无机碳 土壤有机碳 黄土母质 空间异质性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因素、经济效应与策略选择 被引量:81
14
作者 裴璇 刘宇 王稳华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4-137,共14页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企业管理层的背景特征和社会资源等是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因素。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有助于企业加快自身转型升级...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企业管理层的背景特征和社会资源等是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因素。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有助于企业加快自身转型升级、提升国际化水平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而且能提高资本市场信息效率、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扎实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就企业而言,应抢抓数字化转型新机遇,培育数字化转型新文化,强化企业内部数字化转型共识,利用战略布局优化和能力提升来推动数字化转型。就政府而言,应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构建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激励机制,加快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数字化人才队伍,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 实现高质量发展
15
作者 朴世龙 张海滨 《中国环境监察》 2024年第9期35-36,共2页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这一主题,提出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强、内容丰富有力的政策举措,为我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这一主题,提出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强、内容丰富有力的政策举措,为我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系统部署。《意见》充满新意,亮点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转型 绿色化 问题导向 目标导向 《意见》 高质量发展 低碳化 政策举措
原文传递
低碳转型会加剧技能溢价吗?——来自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3
16
作者 梁栋 刘宇 +1 位作者 陈博洋 张硕 《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41,共19页
“双碳”背景下,绿色低碳转型将持续推动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劳动力工资差距也将在变革中不断发生深刻变化。本文基于2007—2020年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算了能够刻画城市工资差距的技能溢价变量,并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 “双碳”背景下,绿色低碳转型将持续推动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劳动力工资差距也将在变革中不断发生深刻变化。本文基于2007—2020年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算了能够刻画城市工资差距的技能溢价变量,并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通过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试点政策对城市技能溢价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会显著降低技能溢价,这一结论在进行处理效应异质性、平行趋势、安慰剂等检验后仍成立。机制分析表明,试点政策通过需求侧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机制加剧了技能溢价,供给侧的劳动力技能结构升级机制则对技能溢价表现为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试点政策对技能溢价的影响在不同区域、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工业基础及高低劳动力技能的城市中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的研究为低碳转型进程中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 技能溢价 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 劳动力技能结构升级 渐进双重差分
原文传递
低碳能源转型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来自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证据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栋 刘宇 张硕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53-1767,共15页
【目的】作为一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低碳能源转型将不可避免的对公平、收入等社会问题产生冲击。探究城市低碳能源转型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可为协调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和缩小收入差距提供有益的经验启示。【方法】本文以2007—2020年28... 【目的】作为一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低碳能源转型将不可避免的对公平、收入等社会问题产生冲击。探究城市低碳能源转型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可为协调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和缩小收入差距提供有益的经验启示。【方法】本文以2007—2020年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多维度指标体系测算了城市低碳能源转型指数,同时,基于2109个区县的夜间灯光数据测度出了城市不同收入群体间的收入不平等程度,然后,从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两个层面考察低碳能源转型与收入不平等的内在关系。【结果】(1)低碳能源转型能够显著缓解收入不平等,转型指数每提高一个标准差,收入不平等降低约6.1%。(2)机制分析表明,低碳能源转型会通过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劳动力技能结构升级影响收入不平等,而低碳能源转型对收入不平等的缓解作用主要来源于其对劳动力技能结构升级的提升作用。(3)异质性分析发现,低碳能源转型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存在区域和城市特征异质性。(4)通过空间杜宾模型的研究表明,低碳能源转型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可降低邻近地区的收入不平等。【结论】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强化区域间能源转型的常态化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低碳能源转型对劳动力技能结构的提升作用,从而实现促进低碳能源转型和缩小收入差距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能源转型 收入不平等 夜间灯光 空间杜宾模型 中国
原文传递
环境法体系中的应对气候变化立法 被引量:7
18
作者 吴凯杰 《法治社会》 2023年第6期13-26,共14页
应对气候变化法与环境法具有调整目标、调整对象与调整手段上的共性,虽然应对气候变化法具有空间上的大尺度性、科学上的不确定性、时间上的代际影响等特征,但并未超过环境法体系的稳定性预设。传统环境法体系具有包括污染防治法、资源... 应对气候变化法与环境法具有调整目标、调整对象与调整手段上的共性,虽然应对气候变化法具有空间上的大尺度性、科学上的不确定性、时间上的代际影响等特征,但并未超过环境法体系的稳定性预设。传统环境法体系具有包括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和生态保护法的“三元构造”,可在弹性范围内有限地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规范需要,但难以满足减碳、增汇、适应的整体需要,因而需要具有独立子部门地位的应对气候变化法。作为环境法体系的独立子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可分为基础立法和专门立法,其中传统环境法体系的立法革新属于基础立法范畴,此外还需制定专门的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来实现制度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体系 应对气候变化立法 双碳立法 减污降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料中高关注物质(SVHCs)的赋存分布、物质流及环境释放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俊宙 陈嘉喆 +4 位作者 景侨楠 张少轩 陈安娜 陆蓉静 刘建国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253-7261,共9页
各类塑料制品中广泛分布的塑料添加剂赋予塑料以阻燃、增塑和抗氧化等优异功能,但其中已有100多种因其潜在的环境和健康危害性被列入欧盟高关注物质(SVHCs)候选清单.以上SVHCs普遍分布在各类塑料及各行业产品中,比较集中分布在PVC和PUR... 各类塑料制品中广泛分布的塑料添加剂赋予塑料以阻燃、增塑和抗氧化等优异功能,但其中已有100多种因其潜在的环境和健康危害性被列入欧盟高关注物质(SVHCs)候选清单.以上SVHCs普遍分布在各类塑料及各行业产品中,比较集中分布在PVC和PUR等类塑料和包装、汽车、建材、电子电器和纺织等行业中.在不同功能的SVHCs中,增塑剂和阻燃剂用量最高,品类相对集中,一直是国内外化学品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关注的重点.现有研究已建立起塑料制品中SVHCs物质流分析方法,揭示出PBDEs、HBCD和PAEs等典型阻燃剂和增塑剂类SVHCs在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普遍存在的环境和健康风险;大量SVHCs随塑料产品寿命终结进入废物阶段,揭示了各类含SVHCs塑料废物环境无害化管理的重要性.除在产品使用周期发生的环境释放外,各种形式的塑料释放所产生的塑料碎片,构成了环境中各种SVHCs的长期释放源,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持久威胁.未来亟需重视各类塑料制品中大量潜在有害化学品的识别及其全生命周期环境释放与风险评估研究,尤其包括塑料中有害化学品排放系数测算、动态物质流分析方法的优化,以及塑料释放途径有害化学品释放机制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中化学品 高关注物质(SVHCs) 赋存与分布 物质流分析(MFA) 环境释放
原文传递
中国及省域碳排放、陆地碳汇及其相对减排贡献,1980~2020
20
作者 石岳 杨晨 +12 位作者 朱江玲 常锦峰 赵霞 孙文娟 黄玫 于永强 郭凯文 顾峰雪 陈斌 沈海花 吉成均 唐志尧 方精云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59-2478,共20页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控制化石燃料排放、发挥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下简称陆地碳汇)功能,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基本路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从全国及省域尺度上系统评估碳排放和陆地碳汇...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控制化石燃料排放、发挥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下简称陆地碳汇)功能,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基本路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从全国及省域尺度上系统评估碳排放和陆地碳汇状况,对于我国及各省市制定合理的减排规划、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翔实数据,对全国和省域尺度1980~2020年间碳排放量、清洁能源减排量、陆地碳汇进行系统概算,并评估清洁能源和生态系统碳汇在缓解碳排放、实现相对减排中的贡献(简称减排贡献,是表征碳中和水平的测度).在全国尺度上,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均表现出显著增长趋势,但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省域尺度上,多数省份表现出与全国类似的变化趋势,但省际间差异明显.过去40年间我国清洁能源的总体减排贡献不大,但近年减排贡献显著上升,已接近当前碳排放量的20%;省域尺度上,各省的清洁能源开发状况相差悬殊,大多数省份的减排贡献都较为有限.基于实测数据的估算结果表明,1980年代~2010年代间,我国陆地碳汇总量抵消了同期总碳排放的15.1%;虽然陆地碳汇呈显著增长趋势,但由于排放增长更快,导致碳汇抵消比例由1980年代的30.5%下降至2010年代的12.9%.在省域尺度上,各地碳汇大小差异较大:碳汇总量最大的为内蒙古,是碳汇最小的上海的81倍;各省单位面积碳汇变动于0.04~0.68 t C/(公顷年)之间,其中福建最大(0.68 t C/(公顷年)),青海最小(0.04 t C/(公顷年)),全国平均为0.22 t C/(公顷年).本研究建议在未来减排增汇工作中,要重点关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采取分省份、分区域、分批次地实现碳达峰的策略;要进一步发掘各省清洁能源开发潜力;要充分发挥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采取“最优生态系统布局、最优物种配置、最优生态系统管理”的“三优”生态系统管理原则,实现碳汇最大化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碳汇 碳汇管理 清洁能源 长期减排 碳达峰 碳中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