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肠直肠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及评价 被引量:7
1
作者 孙应实 卢巧媛 +1 位作者 管真 张晓燕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4期318-324,共7页
结肠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男性中居第3位、女性中居第2位,全球致死肿瘤居第4位[1-2]。本文将重点围绕结肠癌和直肠癌,从影像学检查方式、临床关键问题的影像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 结肠癌 直肠癌 影像学诊断 CT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增强早期及晚期全肿瘤直方图分析诊断肿块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残余癌 被引量:13
2
作者 曹崑 赵博 +3 位作者 李艳玲 曲玉虹 李晓婷 孙应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4-487,共4页
目的探讨MR增强早期及晚期全肿瘤直方图分析诊断肿块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后残余癌的价值。方法选取肿块型乳腺癌患者52例,于NAC后行MR增强扫描,在增强早期减影图像上确定是否存在残余强化灶,并勾画全肿瘤ROI。根据病理结果,将原肿... 目的探讨MR增强早期及晚期全肿瘤直方图分析诊断肿块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后残余癌的价值。方法选取肿块型乳腺癌患者52例,于NAC后行MR增强扫描,在增强早期减影图像上确定是否存在残余强化灶,并勾画全肿瘤ROI。根据病理结果,将原肿瘤部位存在强化灶者分为残余癌组(n=29)和非残余癌组(n=9),比较2组间直方图参数,分析残余癌的影响因素,以ROC曲线分析直方图参数诊断残余癌的效能。结果残余癌组与非残余癌组间残余强化灶体积、增强早期信号强度最大值(Mx)、增强晚期峰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增强晚期峰度值是残余癌的独立影响因素P=0.025,OR=4.303,95%CI(1.205,15.359)]。将增强晚期峰度值(界值为2.25)作为影像学诊断残余癌的标准,其诊断特异度为76.19%(16/21),敏感度90.32%(28/31),准确率84.62%(44/52)。结论 MR增强早期及晚期全肿瘤直方图分析能够反映肿块型乳腺癌病灶内部信号分布;增强晚期峰度值可用于诊断NAC后残余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肿瘤辅助疗法 肿瘤 残余 直方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免疫/靶向治疗中肿瘤评效标准比较 被引量:7
3
作者 韩帅 谷小磊 +3 位作者 李晓婷 曲金荣 崔湧 孙应实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22-1027,1034,共7页
目的比较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1)、改良实体瘤评价标准(mRECIST)、欧洲肝病学会标准(EASL)、肿瘤体积评估标准(vRECIST)和三维定量强化体积评估标准(qEASL)对中晚期肝细胞癌(HCC)免疫/靶向治疗疗效评估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 目的比较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1)、改良实体瘤评价标准(mRECIST)、欧洲肝病学会标准(EASL)、肿瘤体积评估标准(vRECIST)和三维定量强化体积评估标准(qEASL)对中晚期肝细胞癌(HCC)免疫/靶向治疗疗效评估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靶向/免疫治疗的54例经临床或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中晚期HCC患者的动态增强CT及临床信息,应用5种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5种标准的疾病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8,P>0.05),客观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46,P<0.001)。以mRECIST评价病灶治疗前后大小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7,P<0.05),其他标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6、0.667、0.074、0.667,P>0.05)。mRECIST无效组、伴有静脉癌栓、伴有远处转移患者生存曲线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mRECIST适用于评估免疫/靶向治疗的中晚期HCC治疗疗效,其评价无效、静脉癌栓及远处转移是预测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治疗结果 病理学 外科 疗效评价标准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病理类型纵隔原发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及CT表现 被引量:1
4
作者 秦岫波 齐丽萍 +1 位作者 杨欣 孙应实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41-644,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病理类型纵隔原发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确诊的原发纵隔生殖细胞肿瘤患者,观察其临床及CT表现。结果28例中,成熟畸胎瘤18例,男5例、女13例;11例接受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其中6例NS... 目的观察不同病理类型纵隔原发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确诊的原发纵隔生殖细胞肿瘤患者,观察其临床及CT表现。结果28例中,成熟畸胎瘤18例,男5例、女13例;11例接受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其中6例NSE升高;CT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囊变区范围多≥50%),9例见钙化、13例见脂肪成分,15例肿瘤增强扫描呈轻或中度强化;未见周围组织侵犯及转移。精原细胞瘤5例均为男性;2例接受NSE检测,均有升高;3例接受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检测,其中2例升高;CT示病灶多呈分叶状、边缘模糊,可见钙化或脂肪及范围<50%坏死/囊变区,及邻近大血管受侵伴瘤栓形成,增强后肿瘤均匀轻度强化;1例存在远处转移,无淋巴结转移。5例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均为男性,甲胎蛋白(AFP)均升高,NSE检测(n=3)及糖类抗原125(CA125)检测(n=3)均见升高;CT示病灶呈分叶状,边缘模糊,无脂肪和钙化,可见坏死/囊变区(范围相对精原细胞瘤更大)、邻近大血管受侵及瘤栓形成,增强后肿瘤呈中、高度强化,其中4例远处转移、1例淋巴结转移。结论不同病理类型原发纵隔生殖细胞肿瘤临床及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肿瘤 生殖细胞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评价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王莹屏 孙应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3-456,共4页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治疗的国际标准为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能否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需要通过术后病理得知,但通过组织学评价pCR无法为术前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目前,关于影像学技术评价局部进展...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治疗的国际标准为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能否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需要通过术后病理得知,但通过组织学评价pCR无法为术前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目前,关于影像学技术评价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的pCR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肿瘤辅助疗法 病理完全缓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CT检查中体位优化减少带状伪影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李丹妮 马亚光 +4 位作者 崔湧 李晓婷 具海月 刘玉良 孙应实 《中国医学装备》 2017年第5期10-13,共4页
目的:探索检查体位优化技术对减少颈部CT带状伪影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0例因临床需要复查颈部CT患者,使用自身对照试验来对比优化体位与传统体位的差异。优化体位,即肩部外展上提法;传统体位,即标准摆位方法。对优化体位和传统体位的... 目的:探索检查体位优化技术对减少颈部CT带状伪影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0例因临床需要复查颈部CT患者,使用自身对照试验来对比优化体位与传统体位的差异。优化体位,即肩部外展上提法;传统体位,即标准摆位方法。对优化体位和传统体位的图像伪影进行三分制盲法评分,即严重伪影、中等伪影及轻度或无伪影,并使用秩和检验对评分进行比较。测量图像噪声值,记录检查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使用配对t检验对两种体位的辐射剂量和图像噪声进行评估。结果:优化体位的评分为(2.94±0.243)分,显著高于传统体位的评分(2.03±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96,P<0.001);优化体位的图像噪声(7.91±1.17)明显低于传统体位图像噪声(10.62±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82,P<0.01);优化体位和传统体位的CTDI_(vol)平均值分别为(8.80±1.29)mGy和(8.77±1.24)m G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4,P=0.763)。结论:颈部CT检查中,通过外展上提肩部的优化体位可减少下颈部的带状伪影,明显提高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伪影 颈部CT 检查体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1 mapping技术用于心脏疾病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刘茜 王珍 孙应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90-1093,共4页
近年心脏MR(CMR)技术快速发展,在心脏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T1 mapping成像技术可量化评价心肌组织T1弛豫时间,在评价心肌组织学特征和定量分析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可为判断多种心脏疾病的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文就T1 mapping... 近年心脏MR(CMR)技术快速发展,在心脏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T1 mapping成像技术可量化评价心肌组织T1弛豫时间,在评价心肌组织学特征和定量分析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可为判断多种心脏疾病的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文就T1 mapping技术在心脏疾病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磁共振成像 T1 mapp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不典型单发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MRI表现:与脊柱血管瘤鉴别 被引量:5
8
作者 史燕杰 李晓婷 +3 位作者 张晓燕 刘玉良 唐磊 孙应实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28-232,共5页
目的探讨MRI对脊柱不典型单发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与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脊柱不典型单发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及40例脊柱单发血管瘤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1.5T MR扫描,采用T1W、T2W、脂肪抑制T2W序列和增强扫描。观察... 目的探讨MRI对脊柱不典型单发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与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脊柱不典型单发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及40例脊柱单发血管瘤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1.5T MR扫描,采用T1W、T2W、脂肪抑制T2W序列和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信号特征,平扫分为低、等、高信号,增强扫描分为低、等、稍高及明显强化。测量病灶的最长径,然后取平均值。结果脊柱单发转移性黑色素瘤T1WI低、等及高信号比例分别为76.92%(10/13)、15.38%(2/13)及7.69%(1/13),T2WI低、等及高信号比例分别为61.54%(8/13),30.77%(4/13)及7.69%(1/13);92.31%(12/13)的脊柱单发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增强扫描表现为明显强化。与脊柱血管瘤比较,转移性黑色素瘤长径大于血管瘤(P<0.001)。脊柱血管瘤和不典型转移性黑色素瘤之间T1WI与T2WI信号特征、增强扫描强化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MRI对鉴别脊柱单发不典型转移性黑色素瘤与血管瘤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脊柱 血管瘤 肿瘤转移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MRI预测食管鳞癌经根治性放化疗后预后
9
作者 王琳琳 闫铄 +2 位作者 李晓婷 史燕杰 孙应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98,共5页
目的观察基于高分辨MRI构建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预测食管鳞癌(ESCC)经根治性放化疗(dCRT)后进展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30例接受dCRT的ESCC患者,基于治疗前高分辨MRI获取原发肿瘤及判定转移淋巴结的影像学定量及定性指标;记录患... 目的观察基于高分辨MRI构建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预测食管鳞癌(ESCC)经根治性放化疗(dCRT)后进展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30例接受dCRT的ESCC患者,基于治疗前高分辨MRI获取原发肿瘤及判定转移淋巴结的影像学定量及定性指标;记录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以MRI指标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预测进展风险,根据中位估计值进行高、低风险分层,比较高、低进展风险患者PFS率。结果MRI所示肿瘤厚度[HR(95%CI)=1.210(1.025,1.429),P=0.024]、肿瘤与主动脉关系[HR(95%CI)=4.275(1.064,17.168),P=0.041]及延迟期淋巴结信号变化率[HR(95%CI)=0.049(0.007,0.362),P=0.003]均为ESCC经dCRT后PFS的独立预测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预测结果显示高风险者的PFS率低于低风险者(P<0.05)。结论高分辨率MRI可预测ESCC经dCRT后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放化疗 疾病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源双能CT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高顺禹 张晓燕 +4 位作者 魏巍 李晓婷 李艳玲 王之龙 孙应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11-1814,共4页
目的探讨单源双能CT在体碘含量定量分析技术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5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接受GE单源双能量CT平扫及增强扫描,选择甲状腺结节的实性部分、未受累正常腺体作为ROI,在专用的图像分析软件上测量其在不同单能量... 目的探讨单源双能CT在体碘含量定量分析技术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5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接受GE单源双能量CT平扫及增强扫描,选择甲状腺结节的实性部分、未受累正常腺体作为ROI,在专用的图像分析软件上测量其在不同单能量时平扫及增强CT值、平扫碘含量,比较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不同单能量平扫CT值、强化程度及平扫碘含量、不同单能量时CT值衰减幅度的差异。结果平扫时甲状腺恶性结节碘含量明显低于良性结节(P<0.00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平扫40 keV和140 keV单能量时CT值衰减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的AUC为0.92。结论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碘含量、不同单能量时CT值衰减幅度均存在差异,单源双能量CT技术可能为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提供有价值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碘含量 甲状腺结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乳腺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提升乳腺癌影像学诊断水平 被引量:19
11
作者 孙应实 曲玉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1-483,共3页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在我国,乳腺癌死亡率逐年上升[1],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关于乳腺癌的研究持续成为关注焦点。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在部分发达国家可达85%,在北美及大洋洲等发达国家已达90%[2]。近年来,随着女性癌症...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在我国,乳腺癌死亡率逐年上升[1],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关于乳腺癌的研究持续成为关注焦点。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在部分发达国家可达85%,在北美及大洋洲等发达国家已达90%[2]。近年来,随着女性癌症筛查意识的增强,我国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提升至82%[2],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肿瘤性病变的影像学评价 被引量:4
12
作者 孙应实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4-207,共4页
胃肠道肿瘤一直是我国的高发肿瘤,也是影像领域关注的重要疾病。近年来,随着诊治理念的更新以及治疗技术的进步,使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改善了疾病的预后。影像学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对于胃肠道肿瘤患者的诊治,已经由... 胃肠道肿瘤一直是我国的高发肿瘤,也是影像领域关注的重要疾病。近年来,随着诊治理念的更新以及治疗技术的进步,使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改善了疾病的预后。影像学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对于胃肠道肿瘤患者的诊治,已经由单一手段发展为多元化综合模式,需要多学科协作,提供最优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本文依据此原则,总结近年来发表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经验,剖析胃肠道肿瘤影像学评价方面的各种热点问题,展望该领域的前景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肿瘤 影像学 诊断
原文传递
对比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诊断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4类钙化 被引量:10
13
作者 龙蓉 曹崑 +2 位作者 曹敏 李海蛟 孙应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8-502,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全视野数字化乳腺X线(FFDM)与对比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CESM)对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4类钙化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常规乳腺X线片中以钙化为唯一征象、且诊断报告定为BI-RADS 4类乳腺病变患者,根据检查方式不同分... 目的对比分析全视野数字化乳腺X线(FFDM)与对比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CESM)对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4类钙化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常规乳腺X线片中以钙化为唯一征象、且诊断报告定为BI-RADS 4类乳腺病变患者,根据检查方式不同分为FFDM组(n=48)和CESM组(n=31)。FFDM根据钙化分布及形态、CESM根据钙化相应处有无强化为依据作出良恶性诊断,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并比较FFDM及CESM对恶性钙化的诊断效能。结果 FFDM诊断恶性钙化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69.23%(9/13)、77.14%(27/35)、52.94%(9/17)、87.10%(27/31)和75.00%(36/48),CESM组分别为90.00%(9/10)、95.24%(20/21)、90.00%(9/10)、95.24%(20/21)和93.55%(29/31)。CESM诊断恶性钙化的阳性预测值和准确率高于FFD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1、4.444,P=0.049、0.035)。结论与FFDM比较,CESM可提高对BI-RADS 4类钙化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钙化 乳房X线摄影术 对比剂 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38
14
作者 张晓燕 朱海涛 +4 位作者 王林 李晓婷 史燕杰 朱汇慈 孙应实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26-932,共7页
目的基于MRI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状态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6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经肠镜活检证实为原发直肠腺癌,新辅助放化疗前MRI提示为局部进展性直肠癌的患者407例,300例... 目的基于MRI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状态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6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经肠镜活检证实为原发直肠腺癌,新辅助放化疗前MRI提示为局部进展性直肠癌的患者407例,300例作为训练组,107作为独立验证组。分别于新辅助放化疗前、后行2次MRI检查。以手术后病理结果作为真值进行模型的训练和验证。采用影像组学方法,分别提取新辅助治疗前后的肿瘤与最大淋巴结的特征,构建了4个模型,用于预测新辅助治疗后直肠癌淋巴结有无转移,分别为模型1(术前肿瘤特征+术前手动测量指标)、模型2(术前最大淋巴结特征+术前手动测量指标)、模型3(术前最大淋巴结特征+术前肿瘤特征+术前手动测量指标)、模型4(术前和基线最大淋巴结特征+术前和基线肿瘤特征+术前和基线手动测量指标)。筛选预测效能最佳的淋巴结再评价模型。利用决策分析曲线评价不同风险阈值下的净获益情况。 结果训练组中4个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预测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7、0.709、0.753、0.835,模型4的诊断效果最优。利用模型4在独立验证组中的AUC、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95、0.813、0.693、0.531和0.897,95%可信区间分别为0.694~0.896、0.647~0.911、0.582~0.786、0.361~0.621和0.792~0.952。模型4在独立验证组中的决策曲线示,当风险阈值为17%~80%时,采用影像组学方法预测病理学淋巴结转移(N+)的方法优于将所有患者都看作N+,也优于将所有患者看作淋巴结无转移(N-)。模型4评价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淋巴结状态有明确临床获益。 结论与单独使用术前肿瘤、术前最大淋巴结或术前肿瘤+最大淋巴结等模型相比,包含新辅助治疗前后肿瘤、淋巴结特征的组学模型能更好地预测新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影像组学 淋巴结再评价 新辅助放化疗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的肿瘤优势供血动脉征对胰胃间隙外生型肿瘤的定位诊断价值 被引量:22
15
作者 李英 唐磊 +3 位作者 付佳 李晓婷 李子禹 孙应实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64-568,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上的肿瘤优势供血动脉征对胰胃间隙外生型肿瘤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多层螺旋CT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胰胃间隙外生型肿瘤患者34例,其中胃胃肠间质瘤(GIST)20例,胰腺肿...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上的肿瘤优势供血动脉征对胰胃间隙外生型肿瘤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多层螺旋CT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胰胃间隙外生型肿瘤患者34例,其中胃胃肠间质瘤(GIST)20例,胰腺肿瘤14例,其中7例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EN),7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识别肿瘤的供血动脉并做出定位诊断,观察肿瘤优势供血动脉征。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胃GIST和胰腺肿瘤患者供血动脉及肿瘤优势供血动脉征显示的差异,分别计算肿瘤优势供血动脉征对胃GIST和胰腺肿瘤定位诊断的效能。结果20例胃GIST中有19例、14例胰腺肿瘤中有13例CT能够显示肿瘤供血动脉,GIST和胰腺肿瘤在肿瘤起源血管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6,P<0.01),GIST多起源于胃动脉系统,胰腺肿瘤则多起源于脾动脉胰腺分支。17例胃GIST(17/20,85.0%)和11例胰腺肿瘤(11/14,78.6%)肿瘤优势供血动脉征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将所有34例患者纳入分析,肿瘤优势供血动脉征诊断胃GIST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0%(17/20)、92.9%(13/14)、88.2%(30/34)、94.4%(17/18)、81.3%(13/16),诊断胰腺肿瘤的上述效能指标分别为71.4%(10/14)、100.0%(20/20)、88.2%(30/34)、100.0%(10/10)、83.3%(20/24)。结论多层螺旋CT肿瘤优势供血动脉征可辅助胰胃间隙胃及胰腺外生性肿瘤的定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胰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CT与MRI在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晓鹏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24-727,共4页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和临床需求的增长,CT和MRI在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正逐步突破单一的"检出加诊断"模式,形成涵盖精确分期、术前评估、疗效评价、预后预测和术后并发症检测及随访为一体的影像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 胃肠道肿瘤 MRI 应用 CT 术后并发症 影像技术 术前评估 疗效评价
原文传递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对腹部CT扫描中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影响的模体研究 被引量:51
17
作者 石清磊 赵红梅 +5 位作者 张玲 马亚光 李晓婷 崔涌 孙应实 张晓鹏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26-329,共4页
目的分析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SIR)在腹部cT扫描中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探讨其降低辐射剂量的程度。方法利用DiscoveryCT750HI)机型,分别在噪声指数(NI)和ASIR值为10和0(A组)、12和30%(B组)、13和40%(C组)、14和50%(... 目的分析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SIR)在腹部cT扫描中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探讨其降低辐射剂量的程度。方法利用DiscoveryCT750HI)机型,分别在噪声指数(NI)和ASIR值为10和0(A组)、12和30%(B组)、13和40%(C组)、14和50%(D组)、15和60%(E组)、16和70%(F组)条件下对带有腹环的模体Catphan500进行扫描,每组扫描3次,每次扫描选取6套图像,每组共18套图像。分析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cT值的准确性、噪声及辐射剂量。空间分辨率和辐射剂量直接进行比较,密度分辨率、噪声、cT值的准确性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对于空间分辨率,在标准算法下A~F组可分辨的线对数分别为6、6、6、6、6、5lp/cm,刀锋算法下A~F组可分辨线对数分别为7、7、7、7、7、6lp/cm。A~F组的噪声分别为(15.23±0.18)、(14.58±0.19)、(14.55-4-0.20)、(14.39±0.20)、(14.11±0.24)和(13.604-0.25)HU,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8.530,P=0.001),密度分辨率的主观评分分别为(3.12±0.64)、(2.89-4-0.60)、(2.784-0.44)、(3.22±0.44)、(2.56±0.53)、(2.44±0.73)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548,P=0.040)。A~F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01)值分别为20.99、14.54、12.37、10.67、9.50、8.16mGy。结论当NI≤15、ASIR≤60%时,腹部条件下扫描的图像质量没有明显变化,辐射剂量最多可降低约55.7%。当NI值、ASIR值进一步增高时,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下降,NI值等于15、ASIR等于60%组图像质量高于其余各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辐射剂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娟 齐丽萍 +2 位作者 李晓婷 高顺禹 孙应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90-1494,共5页
目的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术前胸部CT显示病灶同侧纵隔最大淋巴结短径≥10 mm(临床N2期)的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对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病... 目的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术前胸部CT显示病灶同侧纵隔最大淋巴结短径≥10 mm(临床N2期)的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对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为N2期)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术前CT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N2期NSCLC患者中,假阳性率为42.22%(19/45)。病灶同侧纵隔最大淋巴结短径(P=0.022)及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P=0.004)均为临床N2期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术前血清CEA水平为独立影响因素(P=0.007)。结合术前CT诊断及血清CEA水平进行筛选后,假阳性率降至7.69%(3/39)。结论术前血清CEA水平是临床N2期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利于降低CT诊断假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N2期 癌胚抗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鉴别诊断脊柱不典型血管瘤与溶骨性转移瘤 被引量:10
19
作者 史燕杰 李晓婷 +2 位作者 张晓燕 刘玉良 孙应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6-280,共5页
目的探讨3.0T 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对脊柱不典型血管瘤与溶骨性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8例脊柱不典型血管瘤患者(19个病灶)和25例脊柱转移瘤患者(69个病灶)。对所有患者均行3.0T MR扫描,包括常规序列和IVIM DW... 目的探讨3.0T 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对脊柱不典型血管瘤与溶骨性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8例脊柱不典型血管瘤患者(19个病灶)和25例脊柱转移瘤患者(69个病灶)。对所有患者均行3.0T MR扫描,包括常规序列和IVIM DWI序列,采用单指数模型后处理软件获得ADC值,采用双指数模型后处理软件获得IVIM参数,包括慢速扩散系数(ADCslow值)、快速扩散系数(ADCfast值)及快速扩散分数(f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各参数值的差异。结果脊柱不典型血管瘤和转移瘤的ADC值分别为(1.16±0.30)×10^(-3) s/mm^2、(0.80±0.27)×10^(-3) s/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0,P<0.001);ADCslow中位数分别为0.78×10^(-3) s/mm^2、0.55×10^(-3) s/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ADCfast分别为(63.06±33.89)×10^(-3) s/mm^2、(70.78±39.62)×10^(-3) s/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P=0.44);f分别为(40.65±14.75)%、(32.49±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P=0.01)。结论 IVIM可定量评估脊柱不典型血管瘤和溶骨性转移瘤的水分子扩散及微血管灌注特性,ADC、ADCslow值对脊柱不典型血管瘤和溶骨性转移瘤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血管瘤 肿瘤转移 不相干运动 扩散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视野扫描方法在肺小结节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20
作者 刘玉良 陈麦林 +2 位作者 朱海滨 李晓婷 孙应实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17-521,共5页
目的 探讨小FOV扫描方法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肺小结节(长径≤20 m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4例肺小结节患者分别采用小FOV( n =38,A组)和常规FOV( n =66,B组)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记录病变沿针道距胸膜距离、肺内调整进针次数、... 目的 探讨小FOV扫描方法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肺小结节(长径≤20 m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4例肺小结节患者分别采用小FOV( n =38,A组)和常规FOV( n =66,B组)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记录病变沿针道距胸膜距离、肺内调整进针次数、手术时间,进针胸膜角等,比较2组肺内出血、气胸的发生率。结果 A组肺内出血总体发生率31.58%(12/38),≥2级肺内出血发生率2.63%(1/38),B组分别为66.67%(44/66)、22.73%(15/66);A组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χ 2 =14.172, P =0.001)。2组肺气肿、病变沿针道距胸膜的距离、手术时间、肺内调整进针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 采用小FOV扫描方法行肺小结节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可明显降低肺内出血、尤其是≥2级肺内出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组织检查 肺结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