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常人面神经管垂直部与颈静脉窝距离的CT测量及其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吕亚萍 兰永树 +2 位作者 唐光健 胡兴宇 唐光才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5期615-618,共4页
目的:通过对正常人群面神经管垂直部至颈静脉窝之间水平距离的MSCT测量,得到国人该距离的正常值及其变异情况,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4具干颅标本进行扫描,将锯开剖面测量值与相同影像平面测量值对照后取得测量平... 目的:通过对正常人群面神经管垂直部至颈静脉窝之间水平距离的MSCT测量,得到国人该距离的正常值及其变异情况,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4具干颅标本进行扫描,将锯开剖面测量值与相同影像平面测量值对照后取得测量平面。以同样方法对随机入选无耳部疾患的118人行颌面部扫描面HRCT扫描。在MPR影像上测量面神经管垂直部至颈静脉窝之间的水平距离,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面神经管垂直部至颈静脉窝之间的距离:女性(5.29±2.44)mm,右侧(4.55±2.21)mm,左侧(6.04±2.45)mm;男性(5.54±2.58)mm,右侧(4.99±2.46)mm,左侧(6.09±2.61)mm;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左、右侧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按年龄分组(≤18岁,19~35岁,36~60岁,>60岁),女性4组间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60岁组与19~35岁组、36~60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男性4组间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18岁组与19~35岁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性别差异统计分析,≤18岁和19~35岁这两个年龄组男、女间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获得的数据,可为耳鼻喉科、颅脑外科及显微外科手术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也可以为解剖学的教学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管垂直部 颈静脉窝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面神经管垂直部与外耳道解剖位置关系的影像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吕亚萍 唐光健 +4 位作者 胡兴宇 兰永树 唐光才 辛页 张富强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92-996,共5页
目的观察、测量面神经管垂直部毗邻解剖关系及乳突的形态学指标,分析面神经管垂直部和外耳道后壁、外耳门后缘位置变化的相关性,探讨乳突气化程度与面神经管垂直部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1.评价CT影像测量相关结构的正确性,采用64... 目的观察、测量面神经管垂直部毗邻解剖关系及乳突的形态学指标,分析面神经管垂直部和外耳道后壁、外耳门后缘位置变化的相关性,探讨乳突气化程度与面神经管垂直部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1.评价CT影像测量相关结构的正确性,采用64层螺旋CT对4具干颅标本进行扫描,在横断位测量面神经管垂直部至外耳道后壁、外耳门后缘的距离,在矢状平面上测量乳突的前后径(外耳道下壁最低点至乳突后缘的水平距离)和高度(外耳道下壁至乳突尖的垂直距离);按影像层面锯开标本,对上述距离行实体测量。影像测量均值与实体测量均值的差异行显著性检验。2.在体研究:随机入选无耳部疾患的118人(236侧),其中男性55例(110侧),女性63例(126侧),行颌面部CT扫描。如上选择层面,并测量面神经管垂直部至外耳道后壁、外耳门后缘及乳突前后径和高度的距离,以乳突前后径与高度乘积的1/2定义为乳突面积,以乳突面积的大小来定义乳突气化程度,同时将乳突面积分别与面神经管垂直部至外耳道后壁、外耳门后缘距离分别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1.标本部分:各项指标的影像测量值与实体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体研究:各项指标测量结果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突面积与面神经管垂直部至外耳道后壁距离之间呈负相关性,且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乳突面积与面神经管垂直部至外耳门后缘有相关性,但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突发育气化好,面神经垂直部位置偏前。CT检查可以明确面神经管垂直部与外耳道后壁的关系,有助于耳外科手术术式的选择以及对术中重要结构损伤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管垂直部 测量学 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图像的主动脉分割与三维建模 被引量:3
3
作者 贾舒涵 蒲放 +3 位作者 李淑宇 谢晟 李德玉 邓小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66-1568,共3页
目的基于MRI图像序列建立主动脉的三维几何模型并进行计算网格的划分,以用于主动脉血流动力学特性的模拟。方法采用心电R波触发和呼吸控制的方式在体扫描得到心动周期20个时相760幅MRI图像,利用Mimics软件对所获取的图像序列进行图像预... 目的基于MRI图像序列建立主动脉的三维几何模型并进行计算网格的划分,以用于主动脉血流动力学特性的模拟。方法采用心电R波触发和呼吸控制的方式在体扫描得到心动周期20个时相760幅MRI图像,利用Mimics软件对所获取的图像序列进行图像预处理、分割和三维重建,然后将所建立的三维模型导入到ADINA软件中进行计算网格的划分。结果建立了20个主动脉三维模型,分别代表主动脉在心动周期不同时相的状态,同时,还实现了计算网格的划分。结论该方法可得到进行主动脉血流动力学仿真所需的三维几何模型和计算网格;同时,该方法也可用于人体其他组织的三维建模和网格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MRI 图像分割 三维建模 MIMICS AD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