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基因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明学 尹长城 +1 位作者 春雷 黄华樑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52-357,共6页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是通过搜索表达序列标签(EST)数据库克隆出来的一CC类趋化因子。以人SLC序列为蓝本,利用重叠PCR(SOE-PCR)的方法获得了适宜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SLC基因,将此序列分别克隆至表达载体pTMF和pALM中,转化大肠杆菌,...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是通过搜索表达序列标签(EST)数据库克隆出来的一CC类趋化因子。以人SLC序列为蓝本,利用重叠PCR(SOE-PCR)的方法获得了适宜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SLC基因,将此序列分别克隆至表达载体pTMF和pALM中,转化大肠杆菌,诱导表达。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表明目的蛋白以可溶蛋白和包涵体两种形式表达,两种形式的蛋白所占比例依培养和诱导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对两种形式的表达产物分别用Ni-NTA金属亲和层析和包涵体复性方法纯化在实验中还对纯化条件进行了探索。对纯化蛋白的电泳结果显示:纯化样品的分子量比预期的分子量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 基因克隆 表达 大肠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人喉癌单克隆抗体轻链可变区基因的克隆
2
作者 管国芳 孙丽丽 +7 位作者 王安兆 王祥斌 石毅 孙立群 金春顺 李野 文连姬 黄华梁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33-635,共3页
目的分离抗人喉癌单克隆抗体LC9-G5轻链可变区(light chain variable region,VL)基因,并测定分析其核苷酸序列。方法使用PCR方法体外扩增抗人喉癌单克隆抗体LC9-G5 VL基因,将其克隆入PMD18-T载体,重组子测序,将其序列使用数据库NCBI和Ka... 目的分离抗人喉癌单克隆抗体LC9-G5轻链可变区(light chain variable region,VL)基因,并测定分析其核苷酸序列。方法使用PCR方法体外扩增抗人喉癌单克隆抗体LC9-G5 VL基因,将其克隆入PMD18-T载体,重组子测序,将其序列使用数据库NCBI和Kabat进行分析。结果这段序列与小鼠卵巢癌抗体VL基因的同源性为99%,基因全长336 bp,属于小鼠免疫球蛋白轻链第Ⅱ亚类,该VL基因序列已被Gene Bank收录,收录号为U60463。结论该基因为抗人喉癌单克隆抗体LC9-G5轻链可变区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 抗体 单克隆 免疫球蛋白类 轻链 克隆 分子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人卵巢癌/抗人CD3单链双特异性抗体的生物学活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杨介钻 张众 +4 位作者 马骊 姚新生 周明乾 王祥斌 王小宁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87-791,共5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常规疗法已难以提高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已有实验数据及临床前试验结果表明,双特异性抗体能有效介导效应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抗人卵巢癌/抗人CD3单链双特异性抗体(BHL-I)的生物学活性,为其临... 背景与目的目前,常规疗法已难以提高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已有实验数据及临床前试验结果表明,双特异性抗体能有效介导效应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抗人卵巢癌/抗人CD3单链双特异性抗体(BHL-I)的生物学活性,为其临床前试验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观察BHL-I介导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bloodlymphocyte,PBL)与靶细胞SKOV3结合、MTT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Cs)增殖及PBL对靶细胞SKOV3杀伤效应,ELISA法检测杀伤过程中PBL分泌hIFN-γ、hTNF-α变化。结果BHL-I介导的花环形成率(15.7%)显著高于对照组(11.1%)(P<0.01);在抗原存在下,BHL-I显著促进PBMC增殖和PBL对靶细胞的杀伤(P<0.01),且杀伤率与花环形成率呈正相关(r=0.946);杀伤过程中上清液中hIFN-γ、hTNF-α显著增高(P<0.01)。结论BHL-I能介导PBL和SKOV3结合并活化PBL特异杀伤效应,杀伤可能与其hIFN-γ、hTNF-α表达增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链双特异性抗体(scBsAb) 肿瘤/免疫疗法 卵巢癌细胞株 细胞结合率 T细胞杀伤率 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克隆抗体制剂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霍晨敏 朱昀 +3 位作者 孙进伟 吴立柱 沈银柱 黄占景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5期519-523,共5页
杂交瘤技术建立以来,单抗研究走过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单抗从诊断工具变为有效的治疗药物.近时期,单抗作为治疗制品有了迅速的发展,其在生物技术治疗药物的研究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阐述了单克隆抗体人源化、核... 杂交瘤技术建立以来,单抗研究走过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单抗从诊断工具变为有效的治疗药物.近时期,单抗作为治疗制品有了迅速的发展,其在生物技术治疗药物的研究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阐述了单克隆抗体人源化、核素耦联特异性抗肿瘤抗体、单克隆抗体导向药物、单克隆抗体生产技术、治疗用单抗制剂等5个方面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制剂 杂交瘤 放射免疫治疗 免疫偶联物 分子生物学 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链双特异性抗体(BHL-I)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杨介钻 马骊 +5 位作者 姚新生 温茜 罗微 胡志明 王祥斌 王小宁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02-406,共5页
目的:观察单链双特异性抗体(BHL-I)介导的PBL对靶细胞SKOV3的杀伤作用,并研究其细胞毒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MTT法检测在不同效靶比、不同作用时间、不同靶细胞(SKOV3、BEL-7402)、不同BHL-I浓度等条件下,BHL-I介导PBL对靶细胞的杀伤作... 目的:观察单链双特异性抗体(BHL-I)介导的PBL对靶细胞SKOV3的杀伤作用,并研究其细胞毒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MTT法检测在不同效靶比、不同作用时间、不同靶细胞(SKOV3、BEL-7402)、不同BHL-I浓度等条件下,BHL-I介导PBL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RT-PCR检测杀伤过程中PBL的穿孔素(Perforin)、颗粒酶(GranzymeB)mRNA的表达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IFN-γ含量变化。结果:BHL-I介导的PBL对SKOV3细胞毒作用明显高于对BEL-7402的,并且在效靶比10∶1、作用36小时、BHL-I浓度为25μg/ml时,PBL对靶细胞SKOV3的细胞毒作用最为显著;在IL-2存在下,BHL-I可引起Perforin、GranzymeB mRNA较高表达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IFN-γ含量升高,当作用时间为72小时时,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有所下降。结论:BHL-I能介导PBL对表达有相应靶抗原的SKOV3细胞具有高效杀伤作用,其细胞毒作用可能与效应细胞表达Perforin、GranzymeB、TNF-α、IFN-γ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链双特异性抗体 细胞毒作用 杀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体外活性的研究
6
作者 刘明学 尹长城 +2 位作者 春雷 李琼芳 黄华樑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13-1015,共3页
目的:对原核表达系统E.coli中表达的SLC进行体外活性的研究,为进一步的体内实验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Boyden小室测定趋化活性。结果:对含有pALM-SLC质粒的E.coli菌株进行诱导表达,产物经SDS-PAGE鉴定,表达产物以可溶蛋白为主,... 目的:对原核表达系统E.coli中表达的SLC进行体外活性的研究,为进一步的体内实验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Boyden小室测定趋化活性。结果:对含有pALM-SLC质粒的E.coli菌株进行诱导表达,产物经SDS-PAGE鉴定,表达产物以可溶蛋白为主,相对分子质量(Mr)在20000左右。采用表达产物进行趋化性测定结果表明,此蛋白对新鲜分离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具有明显的趋化作用,其浓度为4~6μg/L时对淋巴细胞的趋化指数最高可达2.3,与国外报道相比,趋化作用有效浓度更低。结论:获得了具有生物学功能的重组SLC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 体外活性 趋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胞的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技术 被引量:3
7
作者 尹长城 黄华樑 阎锡蕴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82-88,共7页
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量低,免疫原性弱,用固定化抗原方法筛选时,因抗原构象改变而很难获得有价值的抗体。同时,这类抗原多具有复杂的结构,其转运、定位与细胞类型及所处的微环境有关。在基于细胞的筛选中,靶抗原处于天然状态,且不需纯... 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量低,免疫原性弱,用固定化抗原方法筛选时,因抗原构象改变而很难获得有价值的抗体。同时,这类抗原多具有复杂的结构,其转运、定位与细胞类型及所处的微环境有关。在基于细胞的筛选中,靶抗原处于天然状态,且不需纯化,甚至可以对未知抗原进行筛选,因此广泛用于对内化抗体和血管内皮抗原表位抗体的筛选。基于细胞筛选的主要问题是非特异结合导致的选择背景过高,为此,许多研究都致力于改善选择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伴随高通量流式细胞术、组合化学及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的运用,细胞筛选技术将更趋实用和成熟。拟对细胞和组织的筛选技术作一概括,为了解基于细胞的筛选和优化实验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 细胞筛选 噬菌体展示
原文传递
抗人卵巢癌-抗人CD3单链双特异性抗体体外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及其机制
8
作者 杨介钻 李兰娟 +2 位作者 何剑琴 王祥斌 王小宁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了解抗人卵巢癌-抗人CD3(BHL—I)单链双特异性抗体(scBsAb)体外介导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对靶细胞SKOV3的细胞毒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二苯基溴化四氮唑蓝(MTr)法检测BHL-I体外介导PBL对SKOV3细胞的杀伤作用;逆转录-聚... 目的了解抗人卵巢癌-抗人CD3(BHL—I)单链双特异性抗体(scBsAb)体外介导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对靶细胞SKOV3的细胞毒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二苯基溴化四氮唑蓝(MTr)法检测BHL-I体外介导PBL对SKOV3细胞的杀伤作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BHL—I介导的细胞毒作用过程中效应细胞PBL对穿孔素(perforin)、颗粒酶(GrB)mRNA表达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人肿瘤坏死因子-α(hTNF—α)和人干扰素-γ(hIFN-γ)含量的变化。结果BHL-I体外介导PBL对SKOV3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显著高于对MCF-7细胞的作用(P〈0.01),并且在效靶比为12.5:1、作用时间为36h、BHL-I浓度为25μg/ml时,PBL对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最为显著;BHL—I体外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中,PBL表达perforin、GrBmRNA及混合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TNF—α和hIFN-γ的含量均显著升高,并且白介素2(IL-2)的存在有利于这些因子的表达。结论BHL—I介导PBL对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并且IL-2能增强BHL—I介导PBL的细胞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人卵巢癌-抗人CD3 单链双特异性抗体 细胞毒作用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用于抗体改形的体外分子定向进化方法
9
作者 王祥武 黄华樑 +1 位作者 周炳 林晴 《科技开发动态》 2005年第8期37-37,共1页
该发明专利是一种用于抗体改形的体外分子定向进化方法。
关键词 体外分子定向进化 改形 抗体 发明专利 种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