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肥料中新污染物及对环境影响的评价
1
作者 付靖怡 孟星尧 +2 位作者 王清萍 王攀 任连海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9-268,共10页
科学规范施用有机肥料对提升土壤肥力、减轻生态环境污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有机肥料施用过程可能存在的微塑料、抗生素与抗生素抗性基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新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环境与农产品安全产生的影响与风险... 科学规范施用有机肥料对提升土壤肥力、减轻生态环境污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有机肥料施用过程可能存在的微塑料、抗生素与抗生素抗性基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新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环境与农产品安全产生的影响与风险,归纳了新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机理及阻控技术;并总结了世界范围内有机肥料产品标准中新污染物相关风险限量指标,为完善我国堆肥及有机肥质量标准体系、提升有机肥行业标准化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料 新污染物 风险 控制技术 标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科 董黎明 贾璇 《广东化工》 CAS 2021年第16期317-317,304,共2页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综合性和应用性强,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现代环境分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环境样品预处理技术和仪器分析技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综合性和应用性强,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现代环境分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环境样品预处理技术和仪器分析技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对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进行了改革,加强课程思政教育,通过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实现翻转课堂,以案例教学促进知识掌握,建立讨论交流学习模式,并通过创新实验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 教学改革 线上线下 案例 讨论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教学模式在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丁宁 《广东化工》 CAS 2021年第13期261-261,共1页
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英语教育目前还存在缺乏相应的标准,教学水平与课程质量良莠不齐,学生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等问题。采用多维教学模式可以结合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点,规避不足,使优势发挥到最大。通过进行教改试点并对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 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英语教育目前还存在缺乏相应的标准,教学水平与课程质量良莠不齐,学生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等问题。采用多维教学模式可以结合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点,规避不足,使优势发挥到最大。通过进行教改试点并对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发现超过85%的学生认为多维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本课程的学习。多维教学模式的开展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的双语教学,使授课内容与时俱进,多维模式的有机结合与连贯过渡,使学生充分提高了参与课堂课下互动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专业 专业英语 多维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 积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污泥堆肥对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4
作者 查金 贾宇锋 +7 位作者 刘政洋 刘建国 罗云 华锐 周平 宗世荣 李云驹 祁光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901-1910,共10页
市政污泥作为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副产物,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经堆肥处理后可用作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土壤改良基质.已有实验室模拟和场地规模研究结果表明,污泥堆肥的施用可同步实现矿山废弃地土壤基本理... 市政污泥作为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副产物,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经堆肥处理后可用作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土壤改良基质.已有实验室模拟和场地规模研究结果表明,污泥堆肥的施用可同步实现矿山废弃地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改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代谢活性提高、植被的快速生长和生态功能的快速重建.污泥堆肥所含的氮、磷、有机质和重金属,在降雨渗流、微生物和植物根系的共同作用下淋溶进入水体或被植物富集,已有淋滤柱试验和短期植物种植研究结果表明,矿山有短期的二次污染风险,但风险可控.国外污泥/污泥堆肥用于矿山生态修复的案例证明,市政污泥经稳定化处理可促进矿山生态恢复,形成有效碳汇,而长期生态影响未来需要开展不同地域的场地跟踪监测并进行系统定量评估,从而进一步探讨该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同步实现市政污泥处理处置和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双重目标,这也将成为未来评估市政污泥堆肥用于矿山生态恢复可行性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堆肥 稳定化 矿山废弃地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原生和再生PET纤维环境影响对比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奇汶 毕莹莹 +2 位作者 董黎明 董莉 刘景洋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35-1642,共8页
分别以再生长丝〔以回收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瓶片为原料制备〕及原生长丝(以精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为原料制备)为分析对象,利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量化分析生产各阶段的环境影响及贡献,并提出减小环境影响的建议。选取全球... 分别以再生长丝〔以回收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瓶片为原料制备〕及原生长丝(以精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为原料制备)为分析对象,利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量化分析生产各阶段的环境影响及贡献,并提出减小环境影响的建议。选取全球变暖潜值、酸化效应潜值、非生物耗竭、光化学臭氧合成、陆地生态毒性潜值5种环境影响类别进行分类计算。结果表明:再生长丝生产过程中熔融纺丝阶段的环境影响贡献大于物理处理阶段;通过特征化分析和归一化分析,与原生PET长丝相比,生产每100 kg的再生PET长丝全球变暖潜势减少32.09 kg(以CO_(2)计),酸化效应潜值减少0.37 kg(以SO_(2)计);原生PET长丝和再生PET长丝生产过程中环境影响贡献最大的类别均为非生物耗竭。根据生命周期多边形法对5种环境影响类别的综合直观评估结果表明,再生PET长丝相比于原生PET长丝对环境影响更小,可以从能源优化、工艺环节改善等方面减小环境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 再生长丝 原生长丝 生命周期评价(LCA)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售畜禽肉类食品中多氯联苯的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解春宵 白春蕾 +1 位作者 潘丁 李科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030-3037,共8页
于北京市几个大型超市/市场采集5类市售畜禽肉类样品共30份,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样品中28种多氯联苯(PCBs)的含量,对PCBs的组成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评价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北京市售畜禽肉类样品中28种PCBs总含量为2.24—25.83 ng... 于北京市几个大型超市/市场采集5类市售畜禽肉类样品共30份,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样品中28种多氯联苯(PCBs)的含量,对PCBs的组成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评价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北京市售畜禽肉类样品中28种PCBs总含量为2.24—25.83 ng·g^(-1)脂重,瘦猪肉中含量最低,瘦鸡肉中含量最高.12种类二■英类PCBs含量为0.56—13.74 ng·g^(-1)脂重,毒性当量为1.94—21.33 pg TEQ·g^(-1);7种指示性PCBs含量为0.27—9.68 ng·g^(-1)脂重.肥/瘦肉类样品中的PCBs主要集中在三氯到五氯联苯,含量比例在47.7%(瘦猪肉)—84.6%(瘦鸭肉)之间.在所有PCBs单体中,PCB118的贡献率最高.城镇/农村居民对畜禽肉类食品中Dl-PCBs的日摄入量为0.003—1.09 pg TEQ·kg^(-1)·d^(-1),暴露风险较小.5种畜禽肉类食品中PCBs的致癌风险值均小于参考值,非致癌风险商均小于基准指数,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均属于可接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氯联苯 畜禽肉类 含量 分布特征 致癌/非致癌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乡村低碳生活建设的现状调研及可行路径分析
7
作者 夏怡 李璐 +2 位作者 陈思涵 赵四源 祁光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2023年第9期110-113,共4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 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本研究选择北京市郊区某村镇为调研对象,围绕低碳绿色出行、直接能源替代、资源消耗合理、资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 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本研究选择北京市郊区某村镇为调研对象,围绕低碳绿色出行、直接能源替代、资源消耗合理、资源回收利用、节能低碳产品使用、人居环境生态治理等方面开展问卷调查,通过村民基本生活现状调研,以期为后续以北京为代表的京津冀地区乡村生活绿色低碳化持续改进明确方向和工作重点方向的目的提供数据指导。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北京乡村地区低碳生活推行的可行性路径包括:(1)加强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推广,提高居民低碳意识;(2)完善乡村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源消耗的计量手段;(3)建立低碳清洁能源体系,推动农村能源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 低碳生活 可行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补料方式对好氧颗粒污泥合成PHA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淞 苑泉 +2 位作者 娄雨晴 张艳萍 孙迎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86-1295,共10页
为提高好氧颗粒污泥(AGS)合成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产量,探究了4种不同补料方式(未补料、好氧0h补料、好氧0.5h补料和好氧1h补料)对AGS合成PHA的影响,同时考察了此过程中AGS的碳氮磷去除效能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补料能够... 为提高好氧颗粒污泥(AGS)合成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产量,探究了4种不同补料方式(未补料、好氧0h补料、好氧0.5h补料和好氧1h补料)对AGS合成PHA的影响,同时考察了此过程中AGS的碳氮磷去除效能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补料能够提高AGS合成PHA的含量,在好氧1h补料时AGS合成PHA的含量最高,为125.06mg/g;同时补料时间会影响AGS的脱氮除磷性能,当补料时间由好氧0h延迟至好氧1h时,AGS的总氮去除率由(87.49±5.49)%降至(67.60±16.24)%,溶解性正磷酸盐(SOP)去除率由(94.08±1.42)%降至(62.91±15.33)%.且不同补料时间条件下,AGS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较大,合成PHA的优势菌群差异较大,在未补料和好氧0h补料条件下,优势菌为既能合成PHA同时能够脱氮或除磷的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在好氧1h补料条件下中,优势菌为能合成PHA的噬氢菌属(Hydrogenophaga)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 脱氮除磷 补料时间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改性吸附材料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昕 田玉轩 +1 位作者 丁宁 刘宏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59,共8页
表面活性剂在工业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有诸多将表面活性剂用于改性吸附剂的应用。通过使用表面活性剂改性,可以改变吸附剂材料表面的化学性质,从而增加对阴离子或非极性有机物的吸附能力。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及其改性吸附材料机理,... 表面活性剂在工业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有诸多将表面活性剂用于改性吸附剂的应用。通过使用表面活性剂改性,可以改变吸附剂材料表面的化学性质,从而增加对阴离子或非极性有机物的吸附能力。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及其改性吸附材料机理,总结了表面活性剂改性活性炭、粘土矿物、沸石、纳米材料和农业废弃物等吸附剂材料的研究,应用于包括吸附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和农药等,并提出关于改性可能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有效拓展表面活性剂改性材料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改性 吸附 活性炭 沸石 粘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对淡水微藻的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海红 王纯 +2 位作者 张肇恒 焦钰珠 孙迎雪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2,共8页
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使用了大量抗生素及其衍生品,抗生素的大量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该研究选取在水环境中检测频率较高、生态风险较大的氧氟沙星(OFL)、环丙沙星(CIP)以及诺氟沙星(NOR)等代表性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为研究对象,以典... 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使用了大量抗生素及其衍生品,抗生素的大量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该研究选取在水环境中检测频率较高、生态风险较大的氧氟沙星(OFL)、环丙沙星(CIP)以及诺氟沙星(NOR)等代表性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为研究对象,以典型原核微藻铜绿微囊藻以及真核藻类斜生栅藻作为受试生物,通过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以及抗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综合分析喹诺酮类抗生素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潜在毒性效应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典型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暴露会显著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各抗生素处理组藻密度下降1~2个数量级,抑制率高达99.37%,同时叶绿素a浓度急剧下降直至低出检测限。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可引发藻细胞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ROS),进而引起脂质过氧化。铜绿微囊藻经暴露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对照组相比有着十分显著的升高,丙二醛(MDA)与对照组相较有着显著的降低(P≤0.01)。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暴露对斜生栅藻则起到促进作用,藻密度随着环丙沙星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处理组SOD的波动水平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但处理组MDA的含量变化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升高(P≤0.05),斜生栅藻虽受到一定氧化损伤,但其耐受性高于铜绿微囊藻。通过实验对比,对于不同种类的藻细胞而言,斜生栅藻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受性高于铜绿微囊藻,同种浓度下,斜生栅藻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适应环境,而铜绿微囊藻则受到抑制甚至死亡。研究对于同种单一抗生素在相同浓度下对蓝藻和绿藻等不同藻细胞的毒性效应的探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诺酮类抗生素 铜绿微囊藻 斜生栅藻 生长情况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小分子/无机盐膜分离影响因素及改性
11
作者 石硕青 于素萍 +2 位作者 周汝桐 祁光霞 董黎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9-230,共12页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背景下,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必将朝着“绿色低碳化”方向发展,而有机小分子和无机盐的分离成为目前制约废水资源化利用的原因之一.膜技术可应用于有机小分子和无机盐的分离,但有机小分子/无机盐膜分离的影...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背景下,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必将朝着“绿色低碳化”方向发展,而有机小分子和无机盐的分离成为目前制约废水资源化利用的原因之一.膜技术可应用于有机小分子和无机盐的分离,但有机小分子/无机盐膜分离的影响因素尚未得出一致结论.本文从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背景出发,以有机小分子和无机盐膜分离为研究对象,综述了影响膜分离的主要因素,进而对能提升膜性能的策略进行介绍,同时指出膜孔径和膜表面的荷电性是影响膜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高亲水性、荷正电型疏松纳滤膜是未来有机小分子/无机盐分离膜的主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小分子 无机盐 膜分离 影响因素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过程强化与反应调控的煤定向热解制高品质油气产物基础研究及中试验证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芳 曾玺 +3 位作者 王婷婷 王晓蓉 武荣成 许光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131-6143,共13页
对比了现有煤热解制油气技术的特点,从反应工程"三传一反"的角度系统分析和概括了煤热解过程中挥发分在颗粒内生成和释放、颗粒间扩散和反应器中停留等关键步骤中的热量、质量传递和挥发分二次反应对油气品质的影响,揭示了目... 对比了现有煤热解制油气技术的特点,从反应工程"三传一反"的角度系统分析和概括了煤热解过程中挥发分在颗粒内生成和释放、颗粒间扩散和反应器中停留等关键步骤中的热量、质量传递和挥发分二次反应对油气品质的影响,揭示了目前碎煤热解制油气技术普遍存在的目标产品产率低、品质差、含尘量高等技术难题的根源,并总结出煤定向热解调控的有效措施,即在挥发分生成和半焦缩聚段采用高温加热和快速传递的传热方式,在挥发分扩散过程中利用半焦床层重整焦油和过滤灰尘,在反应器中设置气体通道导流挥发分的定向溢出。针对研究团队前期开发的内构件移动床定向热解理念,介绍了导热板和集气腔等内构件的作用机制,即通过导热板和中心集气腔等内构件进行传热强化、热解气流动的有序引导,实现热量和挥发分的同向扩散和传递;通过移动床中颗粒的缓慢运动和床层的过滤作用除尘;概述了1-5 kg/次基础实验、反应器结构内传热和流动模拟,100 kg/次模试分析和1000 t/a中试验证的研究结果,充分证实了该技术在同步提高油气质量与品质、降低油中尘含量等方面的优势和对碎煤原料的适用性;基于上述研究形成了内构件定向热解技术及基于该技术的热/电-油-气联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热解 反应调控 热质传递 移动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厨余垃圾厌氧发酵失稳调控及微生物群落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攀 杨鑫玉 +1 位作者 郑义 任连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70-1779,共10页
针对厨余垃圾厌氧发酵过程中容易积累丙酸和丁酸导致反应体系酸化失稳的问题,驯化了富集耐丙酸和耐丁酸厌氧发酵菌群的接种菌泥,探究利用其对厨余垃圾干式厌氧发酵酸化失稳体系进行调控后对甲烷产量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酸化失稳厌氧体... 针对厨余垃圾厌氧发酵过程中容易积累丙酸和丁酸导致反应体系酸化失稳的问题,驯化了富集耐丙酸和耐丁酸厌氧发酵菌群的接种菌泥,探究利用其对厨余垃圾干式厌氧发酵酸化失稳体系进行调控后对甲烷产量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酸化失稳厌氧体系中添加耐丙酸菌泥调控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反应体系中丙酸浓度削减6900.81mg/L,累积甲烷产量提升了259%;添加耐丁酸菌泥调控后,反应体系中丁酸浓度削减5371.56mg/L,累积甲烷产量提高了210%.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利用耐丙酸和耐丁酸菌群调控后,细菌种群丰富度明显提高.细菌属水平分析表明,投加耐丙酸驯化菌群后有利于Sporanaerobacter和Proteiniphilum等挥发性脂肪酸降解菌相对丰度增加;投加耐丁酸驯化菌群后,与乙酸型产甲烷菌有协同作用的Sporanaerobacter相对丰度有所增长.古菌属水平分析表明耐丙酸和丁酸菌调控后,氢型产甲烷菌Methanobacterium和乙酸型产甲烷菌Methanosaeta的相对丰度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厨余垃圾 干式厌氧发酵 酸化失稳调控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流化床中生物质半焦水蒸气气化反应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婷婷 曾玺 +3 位作者 韩振南 王芳 武鹏 许光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4-307,共14页
利用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考察了1123~1223 K及10%~40%蒸汽分压(SP)条件下生物质半焦-水蒸气气化的反应特性并计算动力学。结果表明:升高温度和SP有利于缩短反应时间,提高产物(H_(2)、CO和CO_(2))生成率及总C转化率。低温(1123 K)下,反... 利用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考察了1123~1223 K及10%~40%蒸汽分压(SP)条件下生物质半焦-水蒸气气化的反应特性并计算动力学。结果表明:升高温度和SP有利于缩短反应时间,提高产物(H_(2)、CO和CO_(2))生成率及总C转化率。低温(1123 K)下,反应受SP影响较大,以H_(2)最为明显,增幅达1.97倍;在1223 K、SP≥20%条件下,因受活性位点制约,SP对反应影响较小。随温度升高,CO/CO_(2)体积产率比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在1123 K和1173 K下,随SP升高,CO/CO_(2)的体积产率比值降低;在1223 K下,该值维持在1.25左右。采用缩核模型求取不同SP下总碳转化活化能(E_(a))在71.29~76.78 kJ/mol范围内,H_(2)、CO_(2)和CO的生成活化能分别在95.44~101.82、83.56~89.35和70.41~74.86 kJ/mol之间。测试结果弥补了现有分析仪难以测定气化过程中气体产物生成特性和动力学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焦 水蒸气 等温气化 微型流化床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状态车内VOCs污染特征与呼吸暴露风险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申现宝 勾润玲 +3 位作者 曹鑫悦 郝雪薇 毋波波 姚志良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6-173,共8页
为评估机动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水平和暴露风险,文章使用预浓缩仪结合气相色谱单四极杆气质联用系统测定了不同状态车辆车内VOCs样品,分析了车内VOCs的影响因素,评估了致癌和非致癌风险。结果表明:(1)车内TVOC污染程度排序:私... 为评估机动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水平和暴露风险,文章使用预浓缩仪结合气相色谱单四极杆气质联用系统测定了不同状态车辆车内VOCs样品,分析了车内VOCs的影响因素,评估了致癌和非致癌风险。结果表明:(1)车内TVOC污染程度排序:私家车静止状态>出租车行驶状态>私家车行驶状态。(2)车内VOCs浓度随着温度、湿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车龄、行驶里程的增大而减少,汽油车、皮革内饰的车辆车内VOCs污染更为严重。(3)出租车通勤所带来的致癌风险高于私家车通勤的风险;出租车司机的暴露风险远高于限值,男性司机的暴露风险高于女性司机。(4)出租车司机面临的危害商数值(0.27)略高于出租车通勤数值(0.26),高于私家车通勤数值(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内 挥发性有机物 影响因素 污染特征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流化床中不同CO_(2)分压下煤焦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珂 曾玺 +4 位作者 王芳 岳君容 康国俊 谭依玲 王少楠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6-42,共7页
利用新开发的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MFBRA)开展了煤焦-CO_(2)等温气化反应实验,考察了气化剂分压对半焦气化反应特性的影响,并与热重分析仪(TGA)中的气化反应行为和动力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与TGA相比,相同条件下,MFBRA测定的反应速... 利用新开发的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MFBRA)开展了煤焦-CO_(2)等温气化反应实验,考察了气化剂分压对半焦气化反应特性的影响,并与热重分析仪(TGA)中的气化反应行为和动力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与TGA相比,相同条件下,MFBRA测定的反应速率更高,利用等转化率法计算得到的活化能偏大,这主要是由于MFBRA中均匀的温度分布、高传热速率及对气-固反应扩散的有效抑制。分析MFBRA中气化剂分压影响发现,高气化剂分压下,半焦具有更高的反应速率和更短的气化反应完成时间,且CO_(2)分压大于20%时,分压对气化反应的影响有限。总体而言,各气化剂分压下半焦气化反应在不同转化率下的活化能分布均匀,这进一步说明MFBRA内低气体扩散在半焦气化反应行为测定和动力学求算准确性方面的优势,求得的数据更贴近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FBRA TGA 煤焦 等温气化 CO_(2)分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料制品行业产污特征及治理概况 被引量:1
17
作者 董黎明 张彩丽 +1 位作者 祁光霞 韩宇超 《环境影响评价》 2020年第5期47-50,共4页
基于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塑料制品行业产污系数调查,系统梳理了塑料制品生产的产污特征及污染治理现状。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在塑料制品行业涵盖的9小类产品中,除人造革与合成革生产会产生大量废水外,其他塑料制品的产污主要是以非... 基于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塑料制品行业产污系数调查,系统梳理了塑料制品生产的产污特征及污染治理现状。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在塑料制品行业涵盖的9小类产品中,除人造革与合成革生产会产生大量废水外,其他塑料制品的产污主要是以非甲烷总烃和颗粒物为特征污染物的废气。合成革行业的废水和COD产污系数比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下降了近一半,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显著提升。由于塑料制品行业普遍生产规模较小且数量众多,废气污染治理多以敞开型的排风罩收集、吸附与光氧化、光解等处理技术为主,集气效率与废气治理效率有待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制品 产污特征 污染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某市焦化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被引量:7
18
作者 郭凤艳 杨飞 +4 位作者 邓双 王洪昌 朱金伟 郭威 彭林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887-2895,共9页
采用实测法与排放因子/排污系数法相结合,建立了山西省某市2018年焦化行业分工序大气污染物精细化排放清单.通过实测法计算焦炉和地面除尘站有组织大气污染物本地化排放因子/排污系数,并考察了其与炉型、产能和炭化室高度的相关性.结果... 采用实测法与排放因子/排污系数法相结合,建立了山西省某市2018年焦化行业分工序大气污染物精细化排放清单.通过实测法计算焦炉和地面除尘站有组织大气污染物本地化排放因子/排污系数,并考察了其与炉型、产能和炭化室高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2018年山西省某市焦化行业SO_(2)、NO_(x)、PM_(2.5)、PM_(10)排放量分别为2779.7、9092.5、3357.2和5687.6 t;炭化室高度为4.3 m的捣固机焦炉企业产能与污染排放量均最大.②实测机焦炉SO_(2)、NO_(x)、颗粒物平均排放因子/排污系数分别为0.0695、0.6244、0.0247 kg/t,地面除尘站颗粒物平均排放因子/排污系数为0.0168 kg/t,热回收焦炉SO_(2)、NO_(x)、颗粒物平均排放因子/排污系数分别为0.1866、0.6424、0.0456 kg/t.③实测焦炉SO_(2)、颗粒物排放因子/排污系数均与炭化室高度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2018年山西省某市焦化行业产能结构相对落后,因原料、炉型和控制技术等差异,相同产能的不同企业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差异较大;机焦炉颗粒物、NO_(x)以及热回收焦炉NO_(x)的排放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其SO_(2)排放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行业 焦炉 地面除尘站 排放清单 排放因子 排污系数 实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返混对气-固反应特性测试和活化能表征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胡丹丹 耿素龙 +3 位作者 曾玺 王芳 岳君容 许光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54-1363,共10页
采用冷态研究和高温反应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气-固反应过程中返混对反应特性和动力学的影响。首先利用脉冲示踪法考察微型流化床内的气体停留时间分布规律和气体返混特性,揭示床内径D、表观气速Ug、介质颗粒粒径dp对床内气体返混程度的... 采用冷态研究和高温反应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气-固反应过程中返混对反应特性和动力学的影响。首先利用脉冲示踪法考察微型流化床内的气体停留时间分布规律和气体返混特性,揭示床内径D、表观气速Ug、介质颗粒粒径dp对床内气体返混程度的影响,并分析气体流动偏离平推流的程度,得到其最大程度接近平推流的操作范围。进而,选取活性焦燃烧这一典型气-固反应,分析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中不同程度的返混状态下等温燃烧的反应行为和活化能演变,再现了D、Ug、dp对反应测试结果的影响,即:随着床径减小及表观气速和介质颗粒粒径的增大,反应器内产物气体经历的返混程度减小,使得产物气体近平推流的输出并被即时检测,获得更好揭示反应本质特性的反应活化能。活化能数值随返混程度的减少而增大,且更易达到稳定反应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流动 返混 停留时间分布 气固反应 动力学 微型流化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糠醛渣热解特性及热解挥发产物对其燃烧烟气原位控氮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文燕 张光义 +3 位作者 孟辉波 朱新宇 张建岭 许光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770-5778,共9页
通常,具有高含氮资源禀赋生物质在能源化利用过程中需控制NOx排放。解耦燃烧是可适用于高含水、高含氮燃料的低NOx燃烧技术,其对NOx生成的抑制效果优于其他燃烧技术。为揭示解耦燃烧中热解挥发产物的原位控氮潜力、发展双流化床解耦燃... 通常,具有高含氮资源禀赋生物质在能源化利用过程中需控制NOx排放。解耦燃烧是可适用于高含水、高含氮燃料的低NOx燃烧技术,其对NOx生成的抑制效果优于其他燃烧技术。为揭示解耦燃烧中热解挥发产物的原位控氮潜力、发展双流化床解耦燃烧技术,以糠醛渣为原料,借助固定床装置和双流化床装置,分别开展其热解特性和双流化床解耦燃烧近实际工况模拟研究。具体地,首先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糠醛渣在不同温度下的热解产物分布,继而借助双流化床反应器考察了热解在线挥发产物对热解半焦同步燃烧烟气中NOx的还原效果。结果表明:在500~700℃热解温度区间内,随温度的升高,半焦产率逐渐减少,从45.2%下降到39.8%;气体产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从12.4%上升到22.5%,CO、CH4、H2等还原性组分产率增加显著;焦油产率略有降低,从15.9%降低到12.9%;水分产率变化不大。双流化床解耦燃烧实验中,糠醛渣热解挥发产物对热解半焦同步燃烧所产烟气控氮效果良好,热解挥发产物对半焦燃烧烟气NOx减排效果主要受热解温度、二次风占比影响,总过量空气系数ER=1.3,热解温度600℃、二次风过量空气系数ER2=0.5时,糠醛渣热解挥发产物对相同热解条件下生成的半焦燃烧(900℃,过量空气系数ER1=0.8)所产烟气原位控氮效果达到最优,NOx减排率为54.80%。这表明,可通过控制热解挥发分产物产率、氧化程度,充分发挥挥发分的NOx还原能力,从而明显改善解耦燃烧原位控氮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糠醛渣 热解 解耦燃烧 NO_(x)排放 原位控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