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老年患者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吴震 韦华 方颖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401-403,共3页
目的对比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HD)患者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和非体外循环CABG的手术效果。方法 103例择期行CABG的CAHD患者分为体外循环CABG组50例和非体外循环CABG组53例,对2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非体外循... 目的对比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HD)患者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和非体外循环CABG的手术效果。方法 103例择期行CABG的CAHD患者分为体外循环CABG组50例和非体外循环CABG组53例,对2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非体外循环CABG组患者手术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苏醒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体外循环CABG组(P<0.05,P<0.01);非体外循环CABG组患者搭桥支数、出血量、输血量和术后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均显著少于体外循环CABG组(P<0.05,P<0.01);2组患者使用血管类型、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和胸腔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2次开胸止血、伤口感染延迟愈合、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围术期心肌梗死、急性肺水肿、呼吸衰竭和脑血管意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体外循环CABG组患者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和肾功能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体外循环CABG组(P<0.05);2组患者术后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CAHD患者行CABG是安全可行的,且非体外循环CABG的效果优于体外循环CAB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搭桥术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的病理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卫民 左景珍 +1 位作者 于昂 孙衍庆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96-398,I003,共4页
目的:通过对主动脉夹层病理形态学研究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对32例主动脉夹层标本和10例正常主动脉壁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测。结果:(1)弹力纤维断裂、囊性中层退行性变、中层坏死等病理改变并非主动脉夹层所特有,正常主动脉壁亦可出现... 目的:通过对主动脉夹层病理形态学研究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对32例主动脉夹层标本和10例正常主动脉壁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测。结果:(1)弹力纤维断裂、囊性中层退行性变、中层坏死等病理改变并非主动脉夹层所特有,正常主动脉壁亦可出现上述组织学改变。(2)病变的严重程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加重(P<0.05),且与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并无必然联系。结论:(1)主动脉夹层并没有特征性组织病理改变作为其发病基础。(2)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局部性损伤-修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病理形态学 研究 发病机理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强的松龙和吲哚美辛对大鼠腹主动脉瘤的防治作用
3
作者 李卫民 孙衍庆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4-166,F003,共4页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吲哚美辛对弹性蛋白酶灌注腹主动脉瘤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隔离1cm的腹主动脉,向其内灌注2mL(15U)的弹性蛋白酶,恢复腹主动脉血流,关闭手术切口。术后进行如下处理。A组:腹腔...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吲哚美辛对弹性蛋白酶灌注腹主动脉瘤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隔离1cm的腹主动脉,向其内灌注2mL(15U)的弹性蛋白酶,恢复腹主动脉血流,关闭手术切口。术后进行如下处理。A组: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1mL/d)。B组:腹腔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1mg·kg-1·d-1,溶于1mL生理盐水中)。C组:腹部皮下注射吲哚美辛(1.6mg·kg-1·d-1,溶于1mL生理盐水中)。于手术6,10d后分别处死动物,留取腹主动脉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测。结果:A组均形成了典型的腹主动脉瘤,B组和C组腹主动脉瘤的形成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结论::吲哚美辛和甲基强的松龙对弹性蛋白酶灌注腹主动脉瘤具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吲哚美辛 甲基强的松龙 生理盐水 弹性蛋白酶 灌注 腹腔内注射 结论 目的 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存动脉干的外科治疗
4
作者 顾承雄 周其文 +2 位作者 王盛宇 陈长城 杨俊峰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42-242,共1页
永存动脉干的外科治疗顾承雄周其文王盛宇陈长城杨俊峰永存动脉干较少见,占先天性心脏病1%~4%。1992年7月至1996年7月,我们共收治这类病儿3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儿均为男性,年龄4岁。术前都有明显发绀,... 永存动脉干的外科治疗顾承雄周其文王盛宇陈长城杨俊峰永存动脉干较少见,占先天性心脏病1%~4%。1992年7月至1996年7月,我们共收治这类病儿3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儿均为男性,年龄4岁。术前都有明显发绀,经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室造影检查确定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存动脉干 先天性心脏病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细胞与心脏保护
5
作者 黄福华 王坚刚 郑斯宏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141-142,共2页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心脏保护 移植排斥 动脉粥样硬化 心功能不全
原文传递
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技术治疗复杂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滨 孙立忠 +4 位作者 常谦 于存涛 朱俊明 刘永民 郑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23-326,共4页
目的总结应用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技术治疗复杂型Stand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及中期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9年3月共33例复杂型Stand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其中男27例,女6例,平均年龄(44±1... 目的总结应用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技术治疗复杂型Stand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及中期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9年3月共33例复杂型Stand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其中男27例,女6例,平均年龄(44±11)岁(22~68岁)。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MVR)1例,左室流出道疏通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1例。术后随访CT观察假腔的闭合情况,并记录不良事件(死亡、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74±29)min,选择脑灌注时间(24±9)min。术后死亡2例,死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无截瘫发生;二次开胸止血1例;随访29例,随诊率93.5%(29例/31例),平均随访时间29个月,随访期死亡1例,2例马凡综合征患者接受二次替换胸腹主动脉手术并存活。结论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技术治疗复杂B型夹层早中期能够降低手术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中期随访证实能够促使假腔内血栓的形成、封闭假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支架象鼻术 全弓替换
原文传递
右冠开口异常合并联合瓣膜病及左房巨大血栓一例
7
作者 马小龙 周子凡 +4 位作者 李殿坤 辛志飞 万局易 李温斌 孟旭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1201-1202,共2页
临床资料 患者,男,63岁,因活动后胸闷10年余,偶有胸痛,加重5年伴气短入院。查体:体温36℃,心率78次/min,脉搏60次/min,血压110/56mmHg。
关键词 右冠开口 壁间冠状动脉 联合瓣膜病 巨大血栓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炎性因子IL-1βIL-18对静脉移植血管再狭窄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
8
作者 李光 尤斌 +3 位作者 李平 李玉玲 吴意娜 张聪聪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18期3436-3440,3444,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8在小鼠静脉移植后再狭窄血管中的表达,为临床冠脉搭桥术后血管再狭窄的早期诊断和药物治疗提供潜在靶点。方法:48只雄性小鼠,其中24只小鼠取出下腔静脉作为供体,采用套管法移植至另... 目的:通过观察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8在小鼠静脉移植后再狭窄血管中的表达,为临床冠脉搭桥术后血管再狭窄的早期诊断和药物治疗提供潜在靶点。方法:48只雄性小鼠,其中24只小鼠取出下腔静脉作为供体,采用套管法移植至另外24只小鼠的右颈动脉。建立颈动静脉血管移植模型,成活后随机分成三组每组8只,分别在一周、四周、八周处死,取移植血管,观察移植血管的通畅情况、血管内膜、中膜的增殖情况及炎性因子IL-1β、IL-18的表达;以供体血管作为对照组。结果:24只模型小鼠均存活,移植静脉血管内膜、中膜不同程度增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静脉无明显炎症细胞侵润,移植静脉在一周时组织中大量MAC-2阳性单核巨噬细胞侵润,细胞因子IL-1β、IL-18的表达与正常静脉相比明显增加,、IL-18的表达分别为(9.52±1.81)%VS(0.82±0.12)%;(7.51±1.31)%VS(0.69±0.06)%,均为P<0.05)。在四周、八周仍有大量巨噬细胞侵润,细胞因子IL-1β高表达,四周、八周IL-1β表达分别为(7.01±1.21)%、(2.48±0.62)%。移植静脉管壁逐渐增厚,管腔逐渐狭窄;与对照组静脉比较(56.15μm±4.65μm),一周、四周、八周血管内膜厚度显著增厚分别为(204.26μm±24.29μm 551.83μm±35.00μm 723.90μm±127.42μm,均为P<0.05)。结论:炎性因子IL-1β、IL-18在静脉移植血管再狭窄中的表达增加,参与静脉移植后血管再狭窄的发生,因此可通过抑制炎性因子IL-1β、IL-18来治疗冠脉搭桥后静脉再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移植血管 再狭窄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18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