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折返环与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高铭鑫 顾承雄 《中国医药》 2013年第9期1344-1346,共3页
室壁瘤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主要并发症之一,5年生存率低,其首要致死原因为室壁瘤引起的严重心功能不全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近年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成为实验和临床研究热点。折返环是心脏折返激动通过... 室壁瘤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主要并发症之一,5年生存率低,其首要致死原因为室壁瘤引起的严重心功能不全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近年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成为实验和临床研究热点。折返环是心脏折返激动通过的路径,是造成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主要原因之一。能否有效遏制折返环是治疗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的关键。本文对近年来折返环在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中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壁瘤 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电生理 折返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
2
作者 李温斌 陈宝田 +1 位作者 张健群 周其文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01-203,共3页
目的 :总结我院 1984年 4月至 2 0 0 0年 7月收治的 35例矫正性大动脉转位 (correcttransposi tionofgreatartery ,CTGA)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方法 :35例CTGA患者中 ,SLL型 30例 ,占 85 7% ,IDD型 5例 ,占 14 3%。合并畸形包括室... 目的 :总结我院 1984年 4月至 2 0 0 0年 7月收治的 35例矫正性大动脉转位 (correcttransposi tionofgreatartery ,CTGA)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方法 :35例CTGA患者中 ,SLL型 30例 ,占 85 7% ,IDD型 5例 ,占 14 3%。合并畸形包括室间隔缺损 (ventricleseptumdefect,VSD) ,肺动脉瓣狭窄 (pulmonarystenosis,PS) ;右室流出道狭窄 (rightventricularoutflowtractobstacle ,RVOTO) ,房间隔缺损 (atrialseptumde fect;ASD) ,二尖瓣关闭不全 (mitralinsufficiency,MI)等。其中以VSD最多 ,占 83.3% ,PS次之 ,占 5 1 4 %。全部患者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矫正各种心内畸形。结果 :手术成功率 94 3% ,死亡率5 71% ,主要死亡原因为术后低心排 ,肺部感染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Ⅲ度A VB)发生率 11.4 %。结论 :我们认为 :1 选择合适的心脏切口对VSD ,PS及RVOTO的处理非常重要 ,术中应避免损伤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及房室传导束。 2 修补VSD时于其前上方应缝在解剖右室面 ,以免损伤传导束。 3 应彻底解除PS及RVOT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矫正型大动脉转位 合并症 心内畸形 外科治疗 室间隔缺损 肺动脉瓣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开胸法室壁瘤相关持续性单行性室性心动过速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3
作者 高铭鑫 顾承雄 +3 位作者 于洋 李海涛 宋伟 张帆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运用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球囊堵闭猪冠状动脉前降支(LAD)造成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数周,形成左心室室壁瘤(LVA)并结合程序刺激方法,建立持续性单行性室性心动过速(SMVT)的非开胸动物模型。方法:中华实验小型猪7只,体质... 目的:探讨运用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球囊堵闭猪冠状动脉前降支(LAD)造成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数周,形成左心室室壁瘤(LVA)并结合程序刺激方法,建立持续性单行性室性心动过速(SMVT)的非开胸动物模型。方法:中华实验小型猪7只,体质量(35±5)kg,运用PTCA球囊堵闭猪LAD形成AMI。存活猪在AMI后数周内行心室程序刺激诱发SMVT。术中及术后观察LAD、左心室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改变,SMVT诱发、终止方式及SMVT周期变化。结果:5只猪证实左心室室壁瘤形成。术后4 w对5只猪行程序刺激,诱发出11种SMVT,周长为(223.63±32.55)ms,且可被程序刺激和直流电复律终止。其中,7种SMVT为房室分离,4种SMVT为室房1:1逆传;8种呈左束支传导阻滞,3种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演变过程与人体心肌梗死过程基本一致。结论:运用PTCA球囊堵闭LAD造成AMI后LVA形成,并通过程序刺激成功诱发SMVT。此种非开胸法建立室壁瘤相关持续性单行性室性心动过速动物模型成功率高。研究结果提示,折返可能是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为进一步研究治疗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壁瘤 室性心动过速 电生理学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型人工血管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及主动脉穿透溃疡30例报告 被引量:10
4
作者 许尚栋 孙衍庆 +4 位作者 李志忠 王学勇 黄方炯 杜嘉会 张兆光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支架型人工血管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和主动脉穿透溃疡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1年6月至2004年3月,行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及主动脉穿透溃疡30例。男性2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23±119)岁。25例主动脉... 目的探讨支架型人工血管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和主动脉穿透溃疡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1年6月至2004年3月,行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及主动脉穿透溃疡30例。男性2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23±119)岁。25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慢性TypeB23例,急性TypeB1例,TypeA1例。主动脉穿透溃疡5例。术后随诊1~32个月。结果30例支架型人工血管均成功植入。5例有近端内漏,1例术中发生升主动脉夹层,2例分别在术后1d、7d发生升主动脉夹层。术后30d内死亡2例。术后30d内死亡率为67%。1例术后20个月因近端内漏接受第2次支架型人工血管植入术。术后随诊1~32个月,无死亡,亦无支架移位、狭窄等并发症。结论支架型人工血管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和主动脉穿透溃疡的有效方法,中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型人工血管介入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主动脉穿透溃疡 手术治疗 主动脉瓣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急性肺损伤与D-二聚体相关性的探讨 被引量:15
5
作者 孙博 刘楠 +3 位作者 邢晓燕 郑军 孙立忠 刘永民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与D-二聚体(DD)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连续收治59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行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根据围术期发生ALI的情况分组:a组(10例):术前、术...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与D-二聚体(DD)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连续收治59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行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根据围术期发生ALI的情况分组:a组(10例):术前、术后均发生ALI;b组(17例):术前未发生ALI,但术后发生ALI;c组(32例):术前术后均未发生ALI。各组间结果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各因素与氧合指数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三组术前DD比较:a组与b组、a组与c组P<0.05;b组与c组均P>0.05。术后24 h、48 h DD比较:a组与c组、b组与c组均P<0.05,a组与b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DD升高水平与PaO2/FiO2呈负相关性(γ=-0.032,P<0.001)。三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比较:a组与c组、b组与c组均P<0.05;a组与b组P>0.05。术后有3例患者死亡,2例术后二次开胸探查,6例术后存在并发症,此11例术后均为ALI患者。结论:急性夹层围术期发生ALI的患者,有一个高的DD水平,且DD与PaO2/FiO2呈负相关性;术后发生ALI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与ICU停留时间显著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夹层 急性肺损伤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Morrow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宋跃 宋邦荣 +1 位作者 曹剑 张魁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348-351,共4页
目的比较采用经典Morow术与改良Morrow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1年7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2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传统Morrow组16例,男13例、女3例,... 目的比较采用经典Morow术与改良Morrow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1年7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2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传统Morrow组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49±15)岁;改良Morrow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40±18)岁。改良Morrow术是在经典Morrow手术的基础上,扩大室间隔的切除范围,切除范围由经典的2~3cm扩大达到5~6cm,向下切除范围由经典的单纯室间隔基底部扩大到心尖部;同时根据二尖瓣的结构情况,进行二尖瓣乳头肌松解、二尖瓣前叶横向折叠成形、“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或瓣膜置换。术前术后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流出道流速及左心室流出道压差的差异。结果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通过经典Morrow术与改良Morrow术治疗后,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流出道流速及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均较术前显著降低。经典Morrow术患者的室间隔厚度[(23.10±3.64)mm vs.(17.38±4.39)mm]、左心室流出道流速[(433.08±101.68)mm/s vs.(248.46±101.88)mm/s]、左心室流出道压差[(78.57±40.16)mmHg vs.(4.29±21.52)mmHg]术前和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orrow术患者的室间隔厚度[(25.04±7.05)mm vs.(18.38±6.55)mm,P〈0.05]、左心室流出道流速[(414.83±83.33)mm/s vs.(159.72±60.84)mm/s,P〈0.05]、左心室流出道压差[(77.94±29.16)mmHg vs.(17.56±9.39)mmHg,P〈0.05]术前和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orrow手术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差的变化程度较经典Morrow患者更明显[(74.25±27.91)mmHg vs.(34.63±30.66)mmHg,P〈0.05]。结论改良Morrow术可明显减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效果优于经典Morrow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Morrow术 改良Morrow术
原文传递
人和小鼠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比较
7
作者 李献帅 袁树民 +2 位作者 穆军升 张健群 伯平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79-682,689,共5页
目的对比研究人和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方法、效率以及抗缺氧凋亡刺激的能力,为体外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提供基础实验依据。方法按照加或不加诱导剂分为4组:人胚胎干细胞(hESC)加诱导剂组、hESC不... 目的对比研究人和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方法、效率以及抗缺氧凋亡刺激的能力,为体外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提供基础实验依据。方法按照加或不加诱导剂分为4组:人胚胎干细胞(hESC)加诱导剂组、hESC不加诱导剂组、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加诱导剂组、mESC不加诱导剂组。hESC分别通过不加诱导剂的悬浮法和加诱导剂的直接贴壁法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mESC分别通过加和不加诱导剂的悬滴法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心肌细胞特异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T(cTnT);显微镜下计数比较4组诱导分化细胞出现跳动心肌细胞的时间、百分比和跳动频率;跳动心肌细胞经24h缺氧刺激后,用凋亡试剂盒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比例。结果hESC不加诱导剂组分化出现自发跳动心肌细胞的平均时间为(13.9±0.9)天,百分比20.8%,平均跳动频率(63.8±5.6)次/min;hESC加诱导剂组分化出现自发跳动心肌细胞的平均时间为(13.0±1.1)天,百分比66.7%,平均跳动频率(63.0±7.0)次/min;mESC不加诱导剂组分化出现自发跳动心肌细胞的平均时间为(14.3±1.0)天,百分比12.5%,平均跳动频率(80.2±3.9)次/min;mESC加诱导剂组分化出现自发跳动心肌细胞的平均时间为(12.2±1.2)天,百分比81.3%,平均跳动频率为(79.9±7.7)次/min。各组跳动心肌细胞cTnT染色阳性,缺氧24h后检测到不同的凋亡比例。结论4组均能成功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其中hESC加诱导剂的直接贴壁法诱导成功在国内尚属首次。两种细胞系加诱导剂均比不加诱导剂分化效率明显提高;mESC诱导成心肌细胞更简单快速,效率更高;在无其他保护因子存在的情况下,hESC诱导的心肌细胞抗缺氧凋亡刺激能力更强,体外维持跳动的时间也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人类 小鼠 细胞分化 肌细胞 心脏
原文传递
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成型术在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杨英杰 王可强 +8 位作者 师启众 张保全 秦元旭 樊宏哲 王飞 李阳阳 杜鹏翀 裴心阳 李温斌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828-831,836,共5页
目的:总结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成型术在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20年5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心胸外科开展的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成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8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7例,平均年... 目的:总结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成型术在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20年5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心胸外科开展的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成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8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0.83±10.13)岁,术前诊断: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高血压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轻度):6例中度:2例重度:4例于发病后4~24 h,平均(11.42±5.71)h后急诊手术,方法为在深低温全麻体外循环下行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成型术及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部置换术加降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分析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成型术操作程序和手术方法和者围术期临床资料,总结术后随访资料,分析该手术效果。结果:全组18例患者均手术顺利,15例痊愈出院,2例术后发生低心排死亡(病死率11.1%),1例术后大面积脑梗死自动出院;24 h引流量(421.25±92.72)mL,没有二次开胸止血患者,主动脉瓣均关闭良好,无中度以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并发症出现。术前和术后LVEF、LV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主动脉内径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4例,所有患者存活良好,复查胸腹联合CTA无再发夹层及内漏患者。结论: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成型术在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主动脉夹层 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成型术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主动脉瓣成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凋亡在兔体外循环肺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高铭鑫 张帆 +2 位作者 李海涛 白辰 于洋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631-2633,F0003,F0004,共5页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在体外循环(CPB)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CPB组和对照组(Sham组,单纯开胸).测定各组围CPB期左右心房中性粒细胞计数、氧合指数;取肺组织样本,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并动态记录肺...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在体外循环(CPB)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CPB组和对照组(Sham组,单纯开胸).测定各组围CPB期左右心房中性粒细胞计数、氧合指数;取肺组织样本,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并动态记录肺组织含水量、细胞凋亡相关因子B淋巴细胞/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Fas配体(FasL)的表达和bcl-2/bax及细胞凋亡指数变化.结果 CPB后,CPB组较Sham组氧合指数明显下降(P<0.05),中性粒细胞在肺内明显聚集(P<0.05),肺组织含水量显著增加(P<0.05).同时,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CPB 30 min,(51.13 ±9.87)‰比(1.27-1.03)‰,P<0.05;CPB停止即刻,(59.64±7.74)‰比(1.30±0.82)‰,P<0.05],肺泡上皮细胞FasL蛋白表达增加[CPB 30 min,(53.84±8.64)%比(4.25±1.41)%,P <0.05;CPB停止即刻,(81.88±9.67)%比(4.32±1.32)%,P<0.05],bax蛋白表达增加[CPB 30 min,(56.78±9.12)%比(6.69±1.00)%,P<0.05;CPB停止即刻,(77.28±8.48)%比(6.96±1.03)%,P<0.05],bcl-2蛋白表达下降[CPB 30 min,(15.25±1.98)%比(22.87±3.15)%,P <0.05;CPB停止即刻,(10.35±1.67)%比(23.54±2.34)%,P<0.05].结论 体外循环可引发炎性肺损伤,并通过外源性及内源性凋亡途径诱发肺组织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肺损伤 脱噬作用
原文传递
华法林剂量预测模型与个体化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锐 张魁 董然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5年第8期729-730,共2页
华法林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口服抗凝药,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慢性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及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治疗指数小、个体剂量差异大,在诱导阶段如果过分抗凝有出血危险,而抗凝不足则可能血栓形成。遗传因素是... 华法林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口服抗凝药,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慢性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及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治疗指数小、个体剂量差异大,在诱导阶段如果过分抗凝有出血危险,而抗凝不足则可能血栓形成。遗传因素是造成华法林个体剂量差异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如身高、体质量、合并用药等也可影响华法林的剂量。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基于遗传及临床因素建立的华法林剂量预测模型,以及模型在临床实际应用的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法林 心脏瓣膜置换术 剂量预测模型 个体化治疗
原文传递
金属蛋白酶与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的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欧 张宏家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2-63,共2页
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危重疾病。主动脉夹层的平均年发病率为5~10例/100万人,且其经过十分凶险,如未能及时治疗,病死率极高。主动脉瘤也具有极高致死性。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主动脉夹层与主动... 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危重疾病。主动脉夹层的平均年发病率为5~10例/100万人,且其经过十分凶险,如未能及时治疗,病死率极高。主动脉瘤也具有极高致死性。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主动脉夹层与主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与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其发病机制却尚未明确,因此在医学上尚不能做到对该类疾病的早期预防,而近年来对金属蛋白酶的研究却开创了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研究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瘤 金属蛋白酶 危重疾病 影像学诊断 人类健康 年发病率 科学技术
原文传递
BAⅡ型国产覆膜支架在犬腹主动脉瘤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许尚栋 孙衍庆 +7 位作者 王贵生 李志忠 杜静 杜嘉会 胡平 徐瀚 寇亚明 曹凤荣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09-411,共3页
目的 探讨BAⅡ型国产覆膜支架治疗动物主动脉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用人工血管在 1 8条犬中建立腹主动脉瘤模型 ,2周后行国产镍钛记忆合金覆膜支架 (BAⅡ型 )植入术 ,术后观察 6个月 ,于术后 1个月时行计算机X射线断层造... 目的 探讨BAⅡ型国产覆膜支架治疗动物主动脉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用人工血管在 1 8条犬中建立腹主动脉瘤模型 ,2周后行国产镍钛记忆合金覆膜支架 (BAⅡ型 )植入术 ,术后观察 6个月 ,于术后 1个月时行计算机X射线断层造影CT检查 ,术后 6个月时处死 ,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国产覆膜支架 (BAⅡ型 )均成功地将动脉瘤封闭 ,植入成功率为 1 0 0 %。早期的 2条分别于术后 1d和 2周时死于腹主动脉血栓 ,支架栓塞率为 1 1 .1 %。 1条于 2个月时死于内漏 ,内漏发生率为 5 .6 %。 1条于术后 1个月死于感染。其余 1 4只均无并发症发生 ,术后 6个月时的生存率为 77.8% ,临床检查示双侧股动脉搏动良好 ,病理检查示管腔均通畅 ,且覆膜内表面均已内皮化。结论 国产覆膜支架 (BAⅡ型 )在犬的腹主动脉瘤模型的治疗中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 主动脉瘤 移植支架 治疗
原文传递
北方汉族人群EPHX1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稳定剂量的关系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锐 张魁 +1 位作者 潘晓冬 董然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6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环氧化物水解酶1(epoxide hydrolase 1,EPHX1)基因4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rs2260863、rs4653436、rs2234922、rs1877724)基因突变情况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服用华法林稳定剂量的关系。方法心脏...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环氧化物水解酶1(epoxide hydrolase 1,EPHX1)基因4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rs2260863、rs4653436、rs2234922、rs1877724)基因突变情况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服用华法林稳定剂量的关系。方法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需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北方地区汉族患者189例,采用Illumina SNP GoldenGate芯片技术对EPHX1基因4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基因分型,采用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验证群体代表性,采用Haploview软件分析各基因位点间的连锁不平衡,分析目的基因多态性与患者华法林稳定剂量的关系。结果 EPHX1基因4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rs2260863、rs4653436、rs2234922、rs1877724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92.3%、18.6%、15.2%、38.6%;携带rs2260863GC基因型患者华法林稳定剂量[(3.45±1.03)mg/d]明显高于CC型患者[(3.03±0.94)mg/d](P<0.05);EPHX1基因rs4653436、rs2234922、rs1877724位点各基因型之间华法林稳定剂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国北方地区汉族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EPHX1rs2260863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剂量有明显相关性,可能是影响华法林个体间用量差异的遗传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瓣膜置换术 华法林 EPHX1 基因多态性 北方汉族人群
原文传递
BAI型国产覆膜支架治疗犬主动脉假性动脉瘤 被引量:2
14
作者 许尚栋 张兆光 +3 位作者 杜嘉会 孙衍庆 寇亚明 曹凤荣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1-42,共2页
目的 探讨BAI型国产覆膜支架治疗动物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在 16条犬中建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模型 ,分为 4组 ,各 4只 ,1组为对照组 ,其余 3组为实验组。实验组 2周后行国产镍钛记忆合金覆膜支架 (BAI型 )植入术... 目的 探讨BAI型国产覆膜支架治疗动物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在 16条犬中建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模型 ,分为 4组 ,各 4只 ,1组为对照组 ,其余 3组为实验组。实验组 2周后行国产镍钛记忆合金覆膜支架 (BAI型 )植入术。分别于术后第 2、3、6个月时处死动物 ,处死前做CT及动脉造影。病理检查包括光镜与电镜。结果 国产覆膜支架 (BAI型 )均成功地将动脉瘤封闭 ,成功率为 10 0 %。术后死亡率为 0。覆膜支架无移位 ,无内漏。 2例出现支架内血栓栓塞 ,栓塞率 17%。其余病理检查示管腔通畅 ,覆膜内表面均已内皮化。 7条犬的腰动脉再通。结论 国产覆膜支架 (BAI型 )在犬的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模型的治疗中是可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I型国产覆膜支架 治疗 主动脉假性动脉瘤 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模型
原文传递
加与不加人工瓣环Danielson成形术矫治Ebstein畸形的比较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毅 张健群 +5 位作者 甘辉立 孔晴宇 王胜洵 郑斯宏 伯平 黄国晖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59-661,共3页
目的比较应用Danielson成形术与Danielson加人工瓣环矫治Ebstein心脏畸形的效果,以确定后者在治疗Ebstein心脏畸形中的作用。方法2006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31例10岁以上的青少年及成年A或B型Ebstein心脏畸形患者中19例采用单纯Da... 目的比较应用Danielson成形术与Danielson加人工瓣环矫治Ebstein心脏畸形的效果,以确定后者在治疗Ebstein心脏畸形中的作用。方法2006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31例10岁以上的青少年及成年A或B型Ebstein心脏畸形患者中19例采用单纯Danielson成形术矫治(A组),12例采用Danielson成形术加人工瓣环矫治(B组),回顾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围术期A组死亡1例(1/19例),B组无死亡,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0)。所有术后生存患者随访5~41个月,平均(23.0±18.5)个月。A组术后1年1例因中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再次行三尖瓣成形术后死亡;B组术后无晚期死亡,组间远期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4)。超声复查湿示患者房化心室均消失;三尖瓣反流结果,A组轻度11例,中到重度7例,B组轻度2例,无中到重度,组问差异显著(P=0.026)。心功能NYHAA组Ⅰ级11例,Ⅱ~Ⅲ级7例;B组均为I级,P=0.024。随访期内B组的6min步行距离(6MWD)显著优于A组[(415±41)nl对(382±46)nl,P=0.047]。结论Danielson成形术加用人工瓣环矫治有助于提高A或B型Ebstein心脏畸形患者的中、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泼斯坦异常 三尖瓣 心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微创直视旁路移植术与PCI杂交手术早中期随访 被引量:2
16
作者 许李力 尤斌 +1 位作者 李平 高峰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15年第12期752-754,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创直视旁路移植术(MICS.CABG)+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Hybrid杂交手术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早、中期治疗效果。方法2011年6月至2015年2月,Hybrid杂交手术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28例,其中男19例,女9例,平均年龄(61... 目的探讨微创直视旁路移植术(MICS.CABG)+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Hybrid杂交手术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早、中期治疗效果。方法2011年6月至2015年2月,Hybrid杂交手术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28例,其中男19例,女9例,平均年龄(61.5±8.4)岁。所有患者均行不停跳MICS—CABG乳内动脉至左前降支手术和PCI杂交手术,其中“一站式”杂交手术4例,“分站式”24例。术前测评,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51.3±11.1,SYNTAX评分27.2±6.80,EuroScoreⅡ评分3.75±1.72。术后随访,以主要不良事件(心绞痛复发、二次心肌梗死、充血性心衰、严重心律失常、二次旁路移植)为终点事件,Kaplan—Meier法对此类患者做生存分析。结果全组围手术期无死亡、休克、感染和心肌梗死发生,无术中改行正中开胸。ICU停留(22.9±12.5)h,住院(6.75±2.10)天,气管插管(21.1±17.7)h。围手术期“一站式”与“分站式”杂交手术在机械通气和ICU停留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8±32.9)h对(16.5±8.5)h;(40.0±34.2)h对(18.8±8.5)h;P〈0.05]。术后随访1—44个月,平均(17.9±12.8)个月。1例于术后6个月时死于脑出血,1例术后复发心绞痛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7.14%。结论“一站式”或“分站式”MICS-CABG和PCI杂交手术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安全、有效、美观,不破坏二次手术的可能入路方式,围手术期及早期随访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流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支架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组织病理学检测深低温停循环动物术后早期脑损伤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海鹏 卢洁 +3 位作者 唐跃 郑军 潘旭东 孙立忠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70-474,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术后脑损伤中应用价值并分析其与术后动物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方法18只3~5个月中华小型猪,体质量25—30b,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仅行全麻,开胸,不进行体外循环;B组在20℃下停循环120rain,术后存活...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术后脑损伤中应用价值并分析其与术后动物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方法18只3~5个月中华小型猪,体质量25—30b,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仅行全麻,开胸,不进行体外循环;B组在20℃下停循环120rain,术后存活1天;C组20℃下停循环120min,术后存活2天。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组织病理学检测深低温停循环术后实验猪脑损伤情况。结果深低温停循环术后动物脑组织新皮质和海马区均可发现苏木精一伊红、原位凋亡阳性细胞。弥散加权成像提示B组有5只动物出现大脑皮质高信号,3只T2WI高信号;C组6只动物均出现大脑皮质高信号,5只T2WI高信号。B、C动物海马区均未发现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是一种可靠和无创的检测深低温停循环术后早期脑损伤的方法,优于常规磁共振检查;而且这种损伤主要是大脑皮质受损为主。DHCA术后的MRI和组织病理学检测无很好的相关性。DHCA术后的MRI和组织病理学检测无很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转流术 停循环 深低温 诱导 脑损伤 磁共振成像 弥散
原文传递
靶向Egr-1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魁 曹剑 董然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年第12期1185-1188,共4页
目的构建靶向人早期生长反应因子(early growth response-1,Egr-1)基因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慢病毒载体。方法针对Egr-1基因设计并合成1条Egr-1过表达序列和4条干扰序列,过表达序列与双酶切Ubi-MCS-3FLAG载体连接,干扰序列与... 目的构建靶向人早期生长反应因子(early growth response-1,Egr-1)基因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慢病毒载体。方法针对Egr-1基因设计并合成1条Egr-1过表达序列和4条干扰序列,过表达序列与双酶切Ubi-MCS-3FLAG载体连接,干扰序列与双酶切hU6-MCS-CMV-EGFP连接,DNA测序鉴定重组载体。共转染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后(OE-RNAi-1,OE-RNAi-2,OE-RNAi-3,OE-RNAi-4)Western blot检测Egr-1蛋白表达,筛选有效干扰靶点,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Egr-1mRNA,验证干扰效果。结果测序表明Egr-1过表达及RNAi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Western blot结果显示,OE-RNAi-4组Egr-1蛋白表达抑制率最高(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OE-RNAi-4组Egr-1mRNA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靶向Egr-1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为进一步研究Egr-1在静脉桥血管再狭窄中早期内皮功能失调作用机制及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静脉桥血管再狭窄 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 RNA干扰
原文传递
二尖瓣后叶三角形切除成形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乔瑞国 黄信生 +3 位作者 汪川 张帆 白辰 李京倖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17年第10期580-582,共3页
目的 探讨二尖瓣后叶三角形切除术远期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6年12月我院61例二尖瓣成形术患者的术前及术后随访资料,30例二尖瓣后叶三角形切除术(研究组),31例二尖瓣后叶矩形(楔形)切除成形术(... 目的 探讨二尖瓣后叶三角形切除术远期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6年12月我院61例二尖瓣成形术患者的术前及术后随访资料,30例二尖瓣后叶三角形切除术(研究组),31例二尖瓣后叶矩形(楔形)切除成形术(对照组),比较术前、出院和随访时患者心功能相关指标及二尖瓣反流情况.结果 随访3~106个月,平均(42 ±34)个月,左心房、左心室径缩小(P〈0.05),NYHA心功能明显改善.随访期间研究组出现二尖瓣中度反流1例、心律失常1例.对照组死亡1例、二尖瓣中度反流2例、心律失常1例.研究组免再反流比例(97 ±6)%,对照组免再反流比例(97 ±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及随访均未出现SAM征.结论 二尖瓣后叶三角形切除成形术是一种更简单、更易行、远期疗效也较好的手术方法,与矩形切除成形术的远期疗效无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脱垂 二尖瓣关闭不全 二尖瓣成形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