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8-2013年北京市房山区居民恶性肿瘤死因及减寿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马淑玲 张丽娜 赵清水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15年第5期400-400,F0003,F0004,共3页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处于世界较高水平,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的健康[1]。为了解北京市房山区居民恶性肿瘤死因构成及疾病负担情况,为恶性肿瘤防控工作...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处于世界较高水平,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的健康[1]。为了解北京市房山区居民恶性肿瘤死因构成及疾病负担情况,为恶性肿瘤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中我们对房山区2008-2013年居民恶性肿瘤死因资料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死亡率 死因顺位 潜在减寿年数
原文传递
北京市房山区农村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硬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赵清水 张琼 黄少平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12年第6期701-703,共3页
目的了解房山区农村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硬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50岁以上居民2345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该人群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检出率为53.26%,颈动脉狭窄检出率... 目的了解房山区农村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硬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50岁以上居民2345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该人群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检出率为53.26%,颈动脉狭窄检出率为8.78%,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53.43%。男性IMT增厚检出率、颈动脉狭窄检出率和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年龄增长,检出率呈上升趋势。颈动脉硬化程度随收缩压和脉压的增加而增加。吸烟人群颈动脉硬化程度高于不吸烟人群。结论男性颈动脉硬化程度高于女性,随年龄增长,颈动脉硬化程度逐渐增加。收缩压和脉压的增高、吸烟、饮酒是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硬化 农村 中老年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北京市房山区1976-2010年居民伤害死因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赵清水 张子龙 黄少平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13年第1期123-124,共2页
伤害是严重威胁居民健康和引起居民早死的问题之一,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每年有70~80万人死于各种伤害,约占死亡总数的9%-11%,是继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之后的第5位死亡原因,是... 伤害是严重威胁居民健康和引起居民早死的问题之一,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每年有70~80万人死于各种伤害,约占死亡总数的9%-11%,是继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之后的第5位死亡原因,是劳动力人口的首位死因。为了解房山区居民伤害死亡的原因、分布特征和发生规律,为进一步开展伤害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我们对房山区1976—2010年居民死亡资料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 死亡率 死因分析
原文传递
2005—2014年北京市房山区居民肺结核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更新 张丽娜 许春明 《职业与健康》 CAS 2016年第5期645-647,共3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居民肺结核病的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有效控制肺结核病疫情,加强肺结核的防治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北京市房山区2005-2014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肺结核发病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14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居民肺结核病的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有效控制肺结核病疫情,加强肺结核的防治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北京市房山区2005-2014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肺结核发病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14年北京市房山区居民肺结核发病率为39.77/10万,男性发病率为53.31/10万,女性发病率为25.87/10万,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8.786,P〈0.05)。20—24岁年龄段发病率较高,发病数排在职业首位的是农民。2005-2014年肺结核的发病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结论北京市房山区青年和农民肺结核发病率较高,应加强社区、农村居民肺结核病的管理和健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流行病学 特征中国图书资料
原文传递
北京市房山区2007-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状况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邓雅丽 赵清水 +2 位作者 项娜 张琼 郭艳梅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26-1227,共2页
目的了解2007-2008年房山区手足口病的疫情动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房山区2007-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08年房山区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 51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75.13/10... 目的了解2007-2008年房山区手足口病的疫情动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房山区2007-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08年房山区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 51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75.13/10万,无死亡病例。患者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50岁,主要分布在1~5岁年龄组;男性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P<0.01);职业以散居儿童(47.35%)和幼托儿童(43.98%)为主;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发病主要集中在夏季;病例高发的乡镇主要为人口密集且流动人口较多的城乡结合部。该区流行的病原体主要是EV71型。结论发病人群主要为1~5岁散居儿童,EV71型是近年来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研究 症状和体征 学生
原文传递
2005-2007年北京市房山区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邓雅丽 赵清水 +1 位作者 张琼 郭艳梅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471-472,共2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流行性腮腺炎的疫情动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07年房山区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07年房山区累计报告腮腺炎735例,占同期法定传染病报告数的5.48%,年平均...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流行性腮腺炎的疫情动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07年房山区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07年房山区累计报告腮腺炎735例,占同期法定传染病报告数的5.48%,年平均报告发病率25.93/10万。全年均有病例报告,6、7月份呈现发病高峰(35.92%),以学生(58.10%)、幼托儿童(23.13%)和散居儿童(9.52%)为主,4~14岁占80.95%;男性报告发病高于女性(P<0.01);病例高发的乡镇为流动人口较多的城乡结合部。结论应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止流行高峰的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病学因素 预防卫生服务 儿童
原文传递
北京市房山区2009-2014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死因及减寿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马淑玲 张丽娜 赵清水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5年第4期35-38,共4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60岁以上居民死因构成,为老年居民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潜在减寿年数率(PYLLR)、平均减寿年数(AYLL)等来评估老年人口死亡原因导致的减寿情况。结果 20...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60岁以上居民死因构成,为老年居民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潜在减寿年数率(PYLLR)、平均减寿年数(AYLL)等来评估老年人口死亡原因导致的减寿情况。结果 2009-2014年房山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死亡率为2 623.31/10万,标化死亡率为34 955.13/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χ2=391.349,P<0.05)。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为2 460.31/万,占全部死因的92.32%。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YPLL为62 400.00人年,AYLL为2.91年/人,RPYLL为84.63%。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是房山区老年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等疾病的防控、干预措施,提升老年人口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口 死亡率 潜在减寿年数 死因顺位
原文传递
北京市房山区2003-2014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分析
8
作者 张进梅 赵清水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5年第3期16-18,共3页
目的了解房山区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及变化趋势,寻求降低儿童死亡率的有效方法并干预。方法对北京市房山区2003-2014年5岁以下户籍人口死亡资料做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房山区5岁以下儿童平均死亡率4.35‰,呈逐年下降趋势。新生儿、婴儿为... 目的了解房山区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及变化趋势,寻求降低儿童死亡率的有效方法并干预。方法对北京市房山区2003-2014年5岁以下户籍人口死亡资料做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房山区5岁以下儿童平均死亡率4.35‰,呈逐年下降趋势。新生儿、婴儿为主要死亡人群,先天疾患、早产及低体重、出生窒息、意外伤害占66.29%。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质量和婚检工作,是预防出生缺陷、先天疾患和早产低体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岁以下儿童 死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