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0年北京市控烟检查和投诉现状分析
1
作者 苏健婷 张建枢 +5 位作者 崔小波 李刚 刘庆萍 刘辉 王超 李征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74-377,共4页
目的 了解北京市控烟检查和投诉情况,评价《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落实情况,为完善政府控烟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以北京市2020年6个城区的全部街道作为研究对象。收集2020年北京市街道控烟检查和控烟投诉数据,计算控烟检查得分、万人控烟... 目的 了解北京市控烟检查和投诉情况,评价《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落实情况,为完善政府控烟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以北京市2020年6个城区的全部街道作为研究对象。收集2020年北京市街道控烟检查和控烟投诉数据,计算控烟检查得分、万人控烟投诉率。结果 共纳入北京市134个街道,控烟检查得分为(89.3±6.5)分、万人控烟投诉率的均值为(9.7±9.3)/万人,且在各区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餐馆(58.7%)、室内农贸市场(52.5%)、网吧或娱乐场所(40.8%)、公共卫生间(47.3%)控烟检查项目全部合格的比例较低;餐馆(28.6%)、写字楼(28.1%)、办公场所(13.1%)为常见的控烟投诉场所。结论 北京市城区各街道的控烟状况总体良好,但是部分地区仍有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控制 检查 投诉 控烟条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地方标准《卫生应急一次性防护用品使用规范》修订解读
2
作者 孟璐璐 曹若湘 +1 位作者 王东 宁芳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99-401,共3页
目的旨在使卫生应急人员充分理解并掌握《卫生应急一次性防护用品使用规范》(DB11/T 1291—2023)技术要点,最大限度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从适用范围、防护分级、防护用品选择、附录等方面解读修订标准与原标准内容的差异和修订原因... 目的旨在使卫生应急人员充分理解并掌握《卫生应急一次性防护用品使用规范》(DB11/T 1291—2023)技术要点,最大限度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从适用范围、防护分级、防护用品选择、附录等方面解读修订标准与原标准内容的差异和修订原因。结果修订标准扩展了其适用范围;增加并细化不同等级防护用品的使用场景;新增一次性隔离衣、防护面罩、动力送风式空气呼吸器的使用要求,去掉长管空气呼吸器及相关要求、参考标准;新增防护用品使用注意事项;调整防护用品的穿脱顺序。结论北京市地方标准《卫生应急一次性防护用品使用规范》的修订为卫生应急人员个体防护及传染病与职业暴露的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生应急 防护用品 地方标准 标准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部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室内烟草烟雾浓度测定 被引量:5
3
作者 姜垣 李竹 +7 位作者 邱五七 常爱玲 李明珠 赵白帆 杨焱 甘泉 Katharine Hammond 胡德伟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07年第2期88-90,共3页
目的检测室内工作场所烟草烟雾浓度,评价禁烟政策在降低烟草烟雾暴露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0个省市的14个卫生机构的办公楼,调查办公楼内的禁烟规定;用尼古丁作为烟草烟雾的标志物,评估禁烟规定对烟草烟雾暴露的作用。结果14个办公楼中,有... 目的检测室内工作场所烟草烟雾浓度,评价禁烟政策在降低烟草烟雾暴露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0个省市的14个卫生机构的办公楼,调查办公楼内的禁烟规定;用尼古丁作为烟草烟雾的标志物,评估禁烟规定对烟草烟雾暴露的作用。结果14个办公楼中,有4个实行了全面禁烟或部分禁烟规定。有禁烟规定办公楼的办公室的尼古丁浓度80百分位点低于2μg/m3,无禁烟规定办公楼的办公室尼古丁浓度80百分位点为20μg/m3。70%以上的吸烟办公室的尼古丁浓度超过1μg/m3;35%的非吸烟办公室和50%的走廊的尼古丁浓度超过1μg/m3。有1个办公楼在2006年1月1日颁布了禁烟规定,之后其尼古丁浓度大幅度下降:办公室的尼古丁平均值下降到原来的1/4以下,走廊下降到1/8以下。结论工作场所是烟草烟雾暴露的一个重要场所。禁烟或限制吸烟都可以有效降低室内烟草烟雾的暴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吸烟 工作场所 禁烟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北京市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瑜 关增智 +8 位作者 李秋生 王小梅 李爽 陈艳伟 田丽丽 李旭 王全意 黎新宇 窦相峰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21期263-264,共2页
目的描述北京市鼠疫人间病例早期预警监测结果和本地可染疫动物种群及鼠疫耶尔森氏菌感染状况。方法在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鼠疫人间病例筛查,在门头沟区、延庆区、怀柔区、密云区和顺义区5个区设立监测点,使用夹夜法捕捉小型兽类,... 目的描述北京市鼠疫人间病例早期预警监测结果和本地可染疫动物种群及鼠疫耶尔森氏菌感染状况。方法在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鼠疫人间病例筛查,在门头沟区、延庆区、怀柔区、密云区和顺义区5个区设立监测点,使用夹夜法捕捉小型兽类,使用间接血凝试验测定鼠疫耶尔森氏菌F1抗体。结果 2015年全年未发现鼠疫急热待查和疑似病例,鼠间疫情监测共捕获99只啮齿类动物,鼠密度为2.83%,共包含了4种类型:大林姬鼠、北社鼠、岩松鼠和褐家鼠。77份鼠血清中未检出鼠疫F1抗体。结论北京市存在已确定的鼠疫可染疫动物社鼠和大林姬鼠,且为优势种群,但目前血清学监测结果未发现鼠疫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宿主动物 鼠疫耶尔森氏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体征感知设备的网络化管理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疫情防控中的价值研究
5
作者 郑之国 霍达 +4 位作者 韩晔 师鉴 张海霞 曹玉雯 黄春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4期124-129,共6页
目的:研究多体征感知设备的网络化管理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疫情防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Java语言开发,使用MySQL数据库,设置多体征感知设备系统、数据上传系统和闭环管理系统,设计基于人工智能(AI)化的防控体系,对北京冬奥... 目的:研究多体征感知设备的网络化管理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疫情防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Java语言开发,使用MySQL数据库,设置多体征感知设备系统、数据上传系统和闭环管理系统,设计基于人工智能(AI)化的防控体系,对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闭环外运行保障工作人员进行体征管理。选取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25个北京赛区和10个张家口赛区共35个奥运场馆和(或)部门累计配发的34 172台多体征感知设备,对保障工作人员的核心体征数据进行持续监测。结果: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的34 172台多体征感知设备共识别35个场馆和(或)部门的保障工作人员体征异常278人次,其中由感冒引发预警237人次(占85.3%),由呼吸道感染引发预警17人次(占6.1%),由口腔疾病引发预警7人次(占2.5%),由肠炎引发预警5人次(占1.8%),无新冠肺炎预警。结论:基于多体征感知设备的网络化管理可助力提升疫情防控干预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为疫情防控提供新的科技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生防控 卫生信息管理 人工智能(AI) 多体征感知设备 北京冬奥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暴露前预防使用及相关因素分析
6
作者 任仙龙 芦明月 +2 位作者 米国栋 于飞 卢红艳 《国际病毒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8-232,共5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对HIV暴露前预防(pre-exposure prophylaxis,PrEP)的使用情况,并对PrEP使用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在北京市通过某男男性行为人群手机交友软件招募MSM作为调查对象。采... 目的了解北京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对HIV暴露前预防(pre-exposure prophylaxis,PrEP)的使用情况,并对PrEP使用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在北京市通过某男男性行为人群手机交友软件招募MSM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网络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性行为情况、PrEP基本知识知晓以及使用情况。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调查对象间PrEP使用情况的差异;然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rEP使用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1201名调查对象,以18~29岁为主,占52.5%(631名);学历主要集中在本科及以上(77.9%);月收入以1万元以上为主,占45.4%(545名)。PrEP的使用比例为12.9%(155名),月收入1万元以上、近6个月发生过无保护肛交、近6个月发生过商业性行为、近12个月内HIV检测4次及以上、曾使用过HIV暴露后预防,以及能够掌握PrEP基本知识者使用PrEP的可能性更高。结论北京市MSM人群PrEP的使用比例相对较低,还应继续加强宣传力度,提高PrEP认知;同时强调在进行HIV咨询检测和提供HIV暴露后预防相关服务时,应注意对服务对象高危行为的识别,主动提供PrEP的宣传和咨询,提高适用人群PrEP的使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男男性行为人群 暴露前预防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北京市2008-2023年手足口病时间分布特征
7
作者 张永强 王薇 +4 位作者 李锡太 杜世昌 徐赐贤 乔宏 孙鑫贵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83-1389,共7页
目的分析北京市手足口病的时间分布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8-202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北京市手足口病发病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季节性分解图、集中度(M)法与圆形分布法等分析手足口... 目的分析北京市手足口病的时间分布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8-202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北京市手足口病发病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季节性分解图、集中度(M)法与圆形分布法等分析手足口病时间分布特征。采用WPS 2019软件进行数据整理,采用Python 3.12软件分析和制作统计图。结果2008-2015年北京市手足口病分月发病波动幅度整体高于2016-2022年;2016-2022年分月发病波动幅度整体呈逐渐降低趋势。2008-2015年M=0.58,显示发病有较强的季节性;圆形分布法平均角(α)为174.95°,平均角标准差(s)为60.43°,对应高峰日、高峰期分别为6月27日、4月27日至8月27日。2016-2019年和2023年M=0.57,显示发病有较强的季节性;α=228.05°,s=61.44°,对应高峰日、高峰期分别为8月20日、6月18日至10月21日。2020-2022年M=0.42,表示有一定的季节性;α=238.27°,s=76.35°,高峰日、高峰期分别为7月15日、6月14日至11月14日。2008-2015、2016-2019年和2023、2020-2022年的α值经Watson-Williams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443.09,P<0.001)。2023年的M=0.77,显示发病有很强的季节性,高峰日、高峰期分别为9月16日、8月5日至10月28日。结论2008-2023年北京市手足病发病的季节性特征明显,存在发病高峰日及高峰期的整体后移现象,应加强不同维度分布特征的综合性分析,做好高峰期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及重点人群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集中度 圆形分布 时间分布
原文传递
北京市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8
作者 邱倩 王怀 +2 位作者 刘秀颖 张卫 庞星火 《国际病毒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既往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者的危险因素,为明确北京市丙肝筛查重点人群提供依据.方法于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以北京市7家医院为研究场所,开展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调查点...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既往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者的危险因素,为明确北京市丙肝筛查重点人群提供依据.方法于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以北京市7家医院为研究场所,开展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调查点在研究期间新报告的HCV抗体阳性者,对照组为与病例居住相同街(乡)、性别相同和年龄相差5岁以内的健康者.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C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感染者、对照组各581人.多因素分析结果输血史(OR=14.59,95%CI:6.16~34.54)、共用注射器史(OR=8.55,95%CI:1.67~43.68)、日常密切接触者中有丙肝患者(OR=2.06,95%CI:1.14~3.74)和手术治疗史(OR=1.84,95%CI:1.24~2.74)与既往HCV感染有较强关联.不同年龄组多因素分析显示,输血史为≤40岁组仅有的独立危险因素,>40岁组中手术治疗史、输血史、日常密切接触者中有丙肝患者、和共用注射器史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治疗、输血和共用注射器可能是北京市既往HCV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应以上述人群为重点人群加强丙肝筛查力度,从而发现更多潜在的HCV感染者,同时应对静脉药瘾人群和中老年人群加强HCV健康宣贯,提高人群整体认知水平和自我防护能力,以进一步降低北京地区HCV的人群感染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2017—2023年北京市房山区急性胃肠炎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9
作者 李海娇 郭新慧 +4 位作者 张云奇 赵耀 杨鹏 于海柱 李丽丽 《国际病毒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6-519,共4页
目的了解2017—2023年北京市房山区急性胃肠炎疫情流行特征,指导抗击疫情,为制定针对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至2023年北京市房山区发生和报告的急性胃肠炎聚集性疫情和暴发疫情的现场调查数据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采用描述性... 目的了解2017—2023年北京市房山区急性胃肠炎疫情流行特征,指导抗击疫情,为制定针对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至2023年北京市房山区发生和报告的急性胃肠炎聚集性疫情和暴发疫情的现场调查数据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疫情的三间分布和实验室检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17—2023年房山区共报告71起急性胃肠炎疫情,以人际传播为主,学校和托幼机构为主要疫情场所,GII组诺如病毒为主要病原体。结论学校和托幼机构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为重点防控单位,流行季前应加强宣传、培训和督导,强化日常传染病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胃肠炎 疫情 流行病学调查
原文传递
北京市2023年181例猴痘病毒基因组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夫 金昊源 +9 位作者 孙玉兰 张新 李伟红 杨扬 窦相峰 任振勇 李丹 李佳 张代涛 王全意 《国际病毒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目的分析北京市2023年5—9月份发现的猴痘病毒基因组变异及遗传进化特征,为猴痘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猴痘病例咽拭子、疱疹涂抹拭子和肛拭子等样本,采用扩增子测序方法对病毒基因组进行测序,对序列进行比对和变异分析,并构建... 目的分析北京市2023年5—9月份发现的猴痘病毒基因组变异及遗传进化特征,为猴痘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猴痘病例咽拭子、疱疹涂抹拭子和肛拭子等样本,采用扩增子测序方法对病毒基因组进行测序,对序列进行比对和变异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结果共获得181例高质量猴痘病毒基因组序列,共携带193个碱基突变位点,其中80.8%的突变位点为APOBEC3酶驱动。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病毒均属于西非株系C.1进化分支,并可分为四个不同的进化簇。单倍型分析显示,181例病毒可分为108个单倍型。结论北京市当前流行的猴痘病毒由多个源头输入,以及本地病毒持续传播和进化构成,有必要持续开展基因组监测和研究以评估本地病毒遗传变异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痘病毒 基因组 系统发育 变异 单倍型
原文传递
北京市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苗良 卢莉 +6 位作者 吴疆 索罗丹 刘东磊 孙美平 庞星火 邓瑛 王小莉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84-887,共4页
目的 评价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疫苗在大规模人群预防接种中的安全性.方法 2009年9-12月期间北京市共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2 113 280人,通过监测系统收集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患者的个案信息,采用描述性方法对一般反应及异常... 目的 评价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疫苗在大规模人群预防接种中的安全性.方法 2009年9-12月期间北京市共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2 113 280人,通过监测系统收集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患者的个案信息,采用描述性方法对一般反应及异常反应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北京市共报告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612例,其中不良反应321例,偶合症203例,心因性反应82例,待定6例.与疫苗相关的不良反应中,异常反应、一般反应报告发生率分别为5.54/10万(117/2 113 280)、9.65/10万(204/2 113 280);严重异常反应报告率为0.19/10万(4/2 113 280).城区、近郊及远郊县的不良反应报告率分别为:16.87/10万(36/213 519)、17.81/10万(187/1 049 817)及11.53/10万(98/849 944).不同年龄组异常反应、一般反应报告率介于3.65/10万(6/164 604)~8.99/10万(27/300 176)和0.61/10万(1/164 604)~22.06/10万(85/385 275)之间.117例异常反应中主要临床诊断为过敏性皮疹(107例),204例一般反应主要临床诊断为发热(176例).91.90%(295/321)不良反应发生于接种24 h以内,所有病例转归良好.结论 本市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后报告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及发热为主,不良反应类型及严重程度与预期一致,未发现新的或罕见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病毒A型 H1N1亚型 流感疫苗 接种 超敏反应 人群监测
原文传递
2023年北京市猴痘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丹 金昊源 +7 位作者 窦相峰 李爽 李夫 孙玉兰 陈艳伟 张代涛 王全意 任振勇 《国际病毒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6-99,共4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2023年猴痘疫情的流行情况,为猴痘的后续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分析的方法,对2023年北京市报告猴痘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23年北京市报告猴痘病例26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2.18/10万,首例报告... 目的了解北京市2023年猴痘疫情的流行情况,为猴痘的后续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分析的方法,对2023年北京市报告猴痘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23年北京市报告猴痘病例26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2.18/10万,首例报告于2023年5月31日。报告病例以散发为主,发病高峰在7~8月,共报告146例病例(54.89%)。病例主要为男性(99.25%),平均年龄为(32.71±6.70)岁,114例(42.86%)为HIV感染者,241例(90.6%)为男男性行为人群。男性20~39岁年龄组病例人数最多(217例,81.58%)。病例的职业以无业/待业(63例,23.68%)为主。北京本土猴痘病例主要分布在近郊区(161例,65.71%)。152例(58.24%)病例在首次就诊即确诊,122例(46.74%)病例在发病3 d内就诊。118例(45.21%)病例在首次就诊中选择传染病专科医院;就诊科室主要是皮肤科(50例,39.68%)和发热门诊(33例,26.19%)。结论2023年底,北京市猴痘病例呈现散发传播的特点。病例多有较强的就诊意识和自我信息保护意识,疾病的传播较为隐匿。建议继续在高风险人群和入境人群中加强宣传教育,在高发病区的医院的皮肤科和发热门诊进行培训,提升患者的首诊确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痘 流行病学特征 北京市
原文传递
2008年北京市27例临床诊断麻疹病例的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铁钢 陈超 +4 位作者 杨洁 庞星火 吴疆 刘东磊 李洪权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27-828,共2页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发疹疾病,麻疹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为单股负链RNA病毒,根据其N和H基因的变异情况,WHO将麻疹病毒划分为A、B、C、D、E、F、G和H共8个基因组,包括22个基因型。许文波等悼刮证实H1a基因型...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发疹疾病,麻疹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为单股负链RNA病毒,根据其N和H基因的变异情况,WHO将麻疹病毒划分为A、B、C、D、E、F、G和H共8个基因组,包括22个基因型。许文波等悼刮证实H1a基因型是中国的流行优势野毒株。WHO在消除天花和脊髓灰质炎之后,把疫苗可预防的麻疹作为下一个消除目标。中国政府承诺将在2012年消除麻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病例 病原学分析 临床诊断 北京市 负链RNA病毒 麻疹病毒 脊髓灰质炎 副黏病毒
原文传递
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的传播力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杜婧 王佳敏 +3 位作者 王晶 高燕琳 庞星火 李刚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64-1369,共6页
目的评估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在北京市现有防控措施下的传播力,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北京市2022年3月7-25日报告的78例具有明确传播链的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信息,分别采用Gamma和Weibull分布拟合潜伏期和序... 目的评估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在北京市现有防控措施下的传播力,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北京市2022年3月7-25日报告的78例具有明确传播链的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信息,分别采用Gamma和Weibull分布拟合潜伏期和序列间隔时间,使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算法估计实时再生数(R_(t))。结果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潜伏期M(Q_(1),Q_(3))为4.0(3.0,6.0)d,序列间隔时间3.0(2.0,5.0)d,序列间隔时间在未完成和已完成全程疫苗接种感染者中M(Q_(1),Q_(3))分别为2.0(1.0,4.0)d和4.0(2.0,6.0)d(Z=-2.12,P=0.034),儿童和成年人感染者分别为2.0(1.5,3.0)d和4.0(2.0,6.0)d(Z=-2.02,P=0.0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本轮疫情Rt初始值为4.98(95%CI:2.22~9.04)。结论与既往Delta变异株相比,北京市Omicron变异株的传播力较强,应持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关注儿童易感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Omicron变异株 序列间隔 实时再生数
原文传递
北京市一起冷链相关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聚集性疫情的溯源调查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双胜 任振勇 +7 位作者 孙瑛 张姣姣 赵海 窦相峰 马春娜 贾蕾 杨鹏 庞星火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30-1236,共7页
目的对北京市一起冷链相关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聚集性疫情进行溯源调查,分析其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方法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核查病例的活动轨迹,对活动轨迹涉及的风险点位进行密切接触者追踪、人员和环境采样核酸检测,对... 目的对北京市一起冷链相关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聚集性疫情进行溯源调查,分析其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方法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核查病例的活动轨迹,对活动轨迹涉及的风险点位进行密切接触者追踪、人员和环境采样核酸检测,对核酸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2022年1月18日至2月6日,共报告112例新冠病毒感染者,除1例待查外,其余111例存在明确的流行病学关联。感染来源为进口冷冻货品外包装,2021年1月进口冷冻货品捕捞后储存于东南亚地区某国冷库,2021年6月包装后发送到我国北京市A区A冷库存储,随后分批次于2022年1月起在B区B冷库贴标销售,首发病例在搬运阳性冷冻货品期间发生感染,继而造成共同工作、就餐和居住在B冷库及其毗邻的C冷库和D餐厅(两库一店)所在区域的人员感染,涉及77例两库一店直接相关病例。在两库一店区域外还造成16个传播支链,涉及35例病例。结论本起疫情提示进口冷链货品外包装污染输入疫情的风险,应继续加强冷链行业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Delta变异株 冷链 感染来源
原文传递
北京市3起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聚集性疫情的感染来源和传播链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双胜 孙瑛 +5 位作者 窦相峰 任振勇 张姣姣 贾蕾 杨鹏 庞星火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3-378,共6页
目的对北京市3起可能通过跨境物流途径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分析其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方法应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大数据技术核查病例的活动轨迹,对活动轨迹涉及的风险点位进行密切接触者追踪、人... 目的对北京市3起可能通过跨境物流途径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分析其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方法应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大数据技术核查病例的活动轨迹,对活动轨迹涉及的风险点位进行密切接触者追踪、人员和环境采样,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核酸检测,对核酸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2022年1-4月北京市3起Omicron变异株聚集性疫情病毒基因序列分别为Omicron变异株BA.1、BA.1.1、BA.2分支,疫情分别持续8、12、8 d,报告6、42、32例新冠病毒感染者。1起感染来源可能为国际邮件,2起可能为进口衣物,进口物品从境外启运至首发病例接触感染的时间间隔为3~4 d。潜伏期M(Q_(1),Q_(3))为3(2,4)d,代间距M(Q_(1),Q_(3))为3(2,4)d。结论此次疫情提示常温进口货品通过物流途径输入Omicron变异株疫情的风险,且Omicron变异株传播速度更快,应加快流行病学调查处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Omicron变异株 感染来源 传播链
原文传递
北京市农村居民高血压、糖尿病患病及认知调查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瑜 张炎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87-788,共2页
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和生活行为方式有关,可以通过普及健康知识、改变生活行为方式得到控制〔1〕。近年来,农村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率增长迅速,已接近城市居民的患病水平〔2〕,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3〕。
关键词 高血压 糖尿病 患病 认知 农村居民
原文传递
北京市甲型H1N1流感住院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瑜 邓瑛 +2 位作者 马彦 庞星火 黄若刚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458-1459,共2页
目的分析北京市甲型H1N1流感临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治疗效果,为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北京市2009年5月16日-9月15日发病的593例甲型H1N1流感住院病例进行流行病学描述。结果 593例病例以青壮年为主,其中55.1%... 目的分析北京市甲型H1N1流感临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治疗效果,为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北京市2009年5月16日-9月15日发病的593例甲型H1N1流感住院病例进行流行病学描述。结果 593例病例以青壮年为主,其中55.1%为输入性病例,聚集性病例336例,主要来自学校和家庭;92.25%病例有发热,咳嗽、咳痰、流涕等流感样症状,平均持续时间为(5.5±2.6)d,平均住院时间5~18 d。结论北京市甲型H1N1流感发病比较平稳;疫情预防控制策略和病例治疗方法随着对甲型H1N1流感认识水平提高而调整;甲型H1N1流感纳入季节性流感常规监测是控制其流行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 流行病学 确诊病例
原文传递
一起由奥密克戎变异株BA2.2引起的北京市某市场新冠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19
作者 李征 马建新 +7 位作者 齐啸 刘平平 孙瑛 任振勇 苏健婷 王超 杨鹏 吴双胜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目的分析一起由奥密克戎变异株BA2.2引起的北京市某市场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特征,为今后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2年北京市A市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中感染者资料,分析病例流行病学特征。采集病例呼吸道标本... 目的分析一起由奥密克戎变异株BA2.2引起的北京市某市场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特征,为今后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2年北京市A市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中感染者资料,分析病例流行病学特征。采集病例呼吸道标本,采用实时荧光RT-PCR进行核酸检测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2022年4月30日至5月10日,本起疫情共报告53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其中确诊病例42例(79.2%),无症状感染者11例(20.8%);男性33例(62.3%),女性20例(37.7%);年龄范围在20~68岁,年龄中位数为44岁;最短潜伏期3.2 d;续发率为33.3%。结论市场疫情受指示病例排查速度影响,市场封控后应尽早采取集中隔离等措施,避免发生更大传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 Omicron变异株 聚集性疫情 集中隔离
原文传递
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混检策略应用
20
作者 李征 刘平平 +7 位作者 王超 王同瑜 苏健婷 孙瑛 任振勇 于建平 杨鹏 吴双胜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3年第3期244-247,共4页
目的通过收集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样本混采核酸检测结果,评价混采检出能力,总结规律,为新型冠状病毒及其它传染病病原体混采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北京市2022年11月3日至17日10合1混采阳性样本,对其中核酸阳性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 目的通过收集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样本混采核酸检测结果,评价混采检出能力,总结规律,为新型冠状病毒及其它传染病病原体混采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北京市2022年11月3日至17日10合1混采阳性样本,对其中核酸阳性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汇总分析。结果累计收集942管10合1混采阳性样本,每管检出(0.98±0.05)例感染者。混采开放读码框1ab(open reading frame,ORF1ab)基因、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基因Ct值≥30占单采检出感染者812管混管的百分比分别为59.7%、67.9%。单采ORF1ab基因、N基因Ct值<30占检出923例感染者的百分比分别为72.2%、64.6%。混采与单采的O、N基因差值均值分别为(4.44±6.85)、(4.40±6.93)。空间分布显示,混管及单采阳性感染者分布存在明显空间聚集性。结论混检策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有效发现阳性感染者。今后开展人群感染情况检测时,应用混采筛查也能有效判断空间聚集性,实现预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核酸检测 混检策略 ORFlab基因 N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