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核酸检测技术 被引量:18
1
作者 任芙蓉 《北京医学》 CAS 2008年第10期624-627,共4页
核酸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test.NAT)是一种新兴的献血者血液传染病检测技术.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普遍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检。本文从NAT检测的必要性、血液NAT检测技术简介、目前已商品化的NAT检测试剂情况等方面进行综述.并... 核酸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test.NAT)是一种新兴的献血者血液传染病检测技术.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普遍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检。本文从NAT检测的必要性、血液NAT检测技术简介、目前已商品化的NAT检测试剂情况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探讨我国血液NAT检测的可能发展趋势及需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检测技术 血液传染病 NAT 发达国家 检测试剂 献血者 商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病毒组学样本制备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2
作者 冯博 陈立 《北京医学》 CAS 2022年第4期353-357,共5页
目的建立切实有效的血液病毒组学样本制备方法。方法通过比较6个稀释梯度超离心病毒实验富集病毒效果,比较ACK红细胞裂解法和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制备白细胞的效果,使用DNase、RNase和Nuclease混合体系去除宿主核酸干扰,探索有效的实... 目的建立切实有效的血液病毒组学样本制备方法。方法通过比较6个稀释梯度超离心病毒实验富集病毒效果,比较ACK红细胞裂解法和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制备白细胞的效果,使用DNase、RNase和Nuclease混合体系去除宿主核酸干扰,探索有效的实验方案和流程。使用HBV阳性血浆和HIV阳性血浆验证本研究建立的血液病毒组学样本制备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超离心全血对HBV的富集效果不理想,超离心血浆对HBV的富集效果好,回收率最低为41.0%,最高达到100.0%。ACK红细胞裂解法比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到的白细胞更全面(12.36×10^(9)/L比5.45×10^(9)/L),且操作更为简单易行。使用DNase、RNase和Nuclease混合体系对样本进行消化处理,可明显降低宿主信息的干扰,将病毒reads数与总reads数的比例从<0.01%提升到4.56%。建立、优化了血液病毒组学样本制备的技术方法,并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结论通过摸索血液病毒组学样本制备的实验流程和实验条件,克服了血液病毒组学样本制备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难点,初步建立了可实用的技术操作体系,为血液病毒组学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毒组学 样本制备 方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献血者HBsAg及抗-HCV ELISA筛查不合格标本的假阳性分析 被引量:26
3
作者 宋美兰 任芙蓉 +1 位作者 龚晓燕 王卓妍 《北京医学》 CAS 2013年第5期391-395,共5页
目的了解献血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抗-丙型肝炎病毒(HCV)ELISA筛查不合格标本的假阳性情况。方法对2009年2~5月常规国产和进口双试剂ELISA筛查HBsAg不合格的107份标本采用核酸和血清学中和试验加以确认,对常规国产和进口双试剂E... 目的了解献血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抗-丙型肝炎病毒(HCV)ELISA筛查不合格标本的假阳性情况。方法对2009年2~5月常规国产和进口双试剂ELISA筛查HBsAg不合格的107份标本采用核酸和血清学中和试验加以确认,对常规国产和进口双试剂ELISA筛查抗-HCV不合格的184份标本采用核酸和血清学RIBA试验加以确认。核酸和(或)血清学补充试验阳性判为确认阳性,不能被确认阳性者判为假阳性。对假阳性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BsAg筛查不合格标本中,HBsAg ELISA双试剂阳性、单试剂阳性、灰区标本的假阳性率分别为2.0%、58.7%、63.6%,总假阳性率为32.7%;抗-HCV筛查不合格标本中,抗-HCVELISA试剂假阳性率分别为23.9%、95.2%、96.1%,总假阳性率为67.9%。HBsAg国产试剂单阳及灰区的假阳性率[78.6%(11/14),100%(3/3)]高于进口试剂单阳及灰区的假阳性率[50.0%(16/32),50.0%(4/8);χ2=5.188,P<0.05];抗-HCV国产试剂单阳及灰区的假阳性率[96.3%(26/27),95.5%(21/22)]与进口试剂单阳及灰区的假阳性率[94.3%(33/35),93.5%(29/31)]差别不大(χ2=1.048,P>0.05)。结论灰区标本的假阳性率极高,但从血液安全考虑灰区设置有必要;抗-HCVELISA检测的假阳性问题较HBsAgELISA严重;针对血液筛查假阳性问题,建议对血液及献血者应独立管理,建立献血者归队方案。目前HBsAg进口试剂的特异性优于国产试剂,而抗-HCV试剂的特异性进口试剂与国产试剂差别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抗-丙型肝炎病毒 献血者筛查 确证阳性率 假阳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施核酸检测后献血者丙型肝炎病毒检测模式的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卓妍 陈立 +3 位作者 任芙蓉 龚晓燕 宋美兰 冯博 《北京医学》 CAS 2016年第8期854-858,共5页
目的探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实施核酸检测(NAT)后去掉一次抗-HC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后抗-HCV漏检的风险。方法从献血者血样中留取常规抗-HCV ELISA双试剂(国产金伟凯或万泰及进口Or-tho)2次筛查中任一试剂筛查不合格的献血者血样... 目的探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实施核酸检测(NAT)后去掉一次抗-HC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后抗-HCV漏检的风险。方法从献血者血样中留取常规抗-HCV ELISA双试剂(国产金伟凯或万泰及进口Or-tho)2次筛查中任一试剂筛查不合格的献血者血样,进行NAT检测及重组免疫印迹(RIBA)抗体确证试验,并对ELI-SA单试剂不合格、NAT阴性但RIBA确证阳性或可疑标本进行追踪研究分析自然转归。分析去掉一次抗-HCV ELI-SA检测后抗-HCV漏检的风险性。结果 213 970人份献血者血样中常规血清学双试剂检测HCV不合格953份(0.445%)。该953份不合格标本中,有9份为国产试剂筛查合格NAT阴性但RIBA试验确证阳性,有10份为进口试剂筛查合格NAT阴性但RIBA确证阳性。如果去掉该进口ELISA,采用该国产ELISA试剂和NAT,那么将有4.20/10万(9/213 970)的抗-HCV确证阳性血液会被漏检;如果去掉该国产ELISA,采用该进口ELISA试剂和核酸检测,将有4.66例/10万(10/213 970)的抗-HCV确证阳性血液会被漏检;进口试剂和国产试剂漏检抗-HCV确证阳性血液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另一方面,我中心自开展NAT研究及常规NAT检测以来(2007-2013年,约92万人次),尚未从"2次ELISA筛查"合格的血液中检出确证的HCV RNA单独阳性血液,因此"进口ELISA+NAT"或"国产ELISA+NAT"分别比"2次ELISA筛查"少检出4.66/10万及4.20/10万抗-HCV RIBA确证阳性的血液。结论就献血者血液HCV筛查策略而言,实施NAT检测后,去掉两次ELISA检测中的一次ELISA检测需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HCV) 抗-HCV ELISA HCV RNA NAT 献血者 筛查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献血者HCV检测模式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磊 王卓妍 +2 位作者 龚晓燕 宋美兰 任芙蓉 《北京医学》 CAS 2013年第2期137-139,共3页
目的探讨核酸扩增技术(NAT)检测后进行一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的可能风险。方法收集双试剂(金伟凯及Ortho)HCVE LISA筛查判为不合格的献血者血液291份,进行核酸检测及血清学确证试验,分析单试剂检测漏检的情况。结果选用金伟凯... 目的探讨核酸扩增技术(NAT)检测后进行一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的可能风险。方法收集双试剂(金伟凯及Ortho)HCVE LISA筛查判为不合格的献血者血液291份,进行核酸检测及血清学确证试验,分析单试剂检测漏检的情况。结果选用金伟凯anti-HCV ELISA作为单次ELISA检测,291份不合格血标本中97份被判为ELISA检测合格(S/CO<0.7)同时NAT检测合格,其中3份(1.0%)重组免疫印迹(RIBA)确证试验阳性的血液被NAT和ELISA漏检;选用Ortho anti-HCV ELISA作为单次ELISA检测,291份不合格血标本中88份被判为ELISA检测合格(S/CO<0.7)同时NAT检测合格,其中2份(0.7%)RIBA确证试验阳性的血液被漏检。结论 NAT检测后去掉两次ELISA检测中的一次检测模式暂时尚需慎重,需加大样本量进一步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者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核酸扩增技术 HCV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站HIV核酸检测反应性作为HIV补充试验的可行性验证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卓妍 辛若雷 +2 位作者 陈立 宋美兰 任芙蓉 《北京医学》 CAS 2021年第6期552-555,共4页
目的探讨血站血液筛查工作中,HIV核酸检测(HIV nucleic acid test, HIV NAT)反应性是否可代替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 WB)抗体确证试验作为HI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筛查方法的确证依据。... 目的探讨血站血液筛查工作中,HIV核酸检测(HIV nucleic acid test, HIV NAT)反应性是否可代替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 WB)抗体确证试验作为HI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筛查方法的确证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HIV ELISA筛查不合格的标本641份,比较其HIV NAT结果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判定的WB结果,并对HIV NAT反应性但WB不确定或阴性的献血者分析其CDC随访的WB检测结果。结果 641份标本中,219份(34.2%)HIV NAT结果为反应性,其中WB确证结果为阳性206份,WB不确定13份,WB阴性0份。对13份ELISA不合格HIVNAT反应性WB结果不确定的标本经北京市CDC随访成功7份,WB均转为阳性;其余6份HIV NAT和WB条带结果支持HIV早期感染,且依据2019版《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判定为WB阳性。因此219份HIV NAT反应性的HIV ELISA筛查不合格献血者均为HIV感染者。结论对采用HIV ELISA双试剂和HIV核酸并行检测程序的采供血机构,对于HIV NAT反应性的HIV ELISA筛查不合格的献血者,可考虑直接上报为HIV确证阳性;对于HIV NAT非反应性的HIV ELISA筛查不合格的标本则送CDC参照临床诊断检测策略进行确证,可助于缩短HIV阳性献血者的确证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核酸检测 免疫印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献血者 筛查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透压法检测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甘油残留量的可行性 被引量:3
7
作者 夏红英 任芙蓉 +1 位作者 陈小林 冯博 《北京医学》 CAS 2015年第6期588-591,共4页
目的探讨渗透压法检测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甘油残留量的可行性。方法用生理盐水、氯化钠-腺嘌呤-葡萄糖-甘露醇-磷酸二氢钠(MAP)液、血浆等不同介质溶液制备成含不同甘油浓度的洗涤红细胞,以模拟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用渗透压仪测... 目的探讨渗透压法检测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甘油残留量的可行性。方法用生理盐水、氯化钠-腺嘌呤-葡萄糖-甘露醇-磷酸二氢钠(MAP)液、血浆等不同介质溶液制备成含不同甘油浓度的洗涤红细胞,以模拟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用渗透压仪测定其渗透压值,进行线性回归处理与相关系数的计算;并进行溶血干扰试验及重复性试验。结果渗透压值与甘油含量之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但相同浓度的甘油在不同介质溶液(生理盐水、MAP液、血浆)悬浮的洗涤红细胞中的渗透压值有差异,生理盐水、MAP液、血浆悬浮的甘油浓度为10 g/L的洗涤红细胞的渗透压值分别为434、467、461 mmol/kg。游离血红蛋白在1.466-7.713 g/L时,渗透压测定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渗透压与甘油含量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溶血对渗透压测定影响小,可用于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的甘油残留量检测,且操作简单、快捷,但测定时应考虑制品的悬浮介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压法 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 甘油残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藏对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α末端糖基脱落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杨玲玲 石丽萍 +2 位作者 龚晓燕 陈立 任芙蓉 《北京医学》 CAS 2015年第2期157-159,共3页
目的测定冷藏(4℃)保存48 h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α末端糖基脱落情况。方法分别以一定浓度梯度的FITC-s WGA、FITC-RCA-1、FITC-ECA标记血小板,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确定最佳工作浓度。检测冷藏保存48 h后血小板GPⅠbα末端唾液酸基及... 目的测定冷藏(4℃)保存48 h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α末端糖基脱落情况。方法分别以一定浓度梯度的FITC-s WGA、FITC-RCA-1、FITC-ECA标记血小板,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确定最佳工作浓度。检测冷藏保存48 h后血小板GPⅠbα末端唾液酸基及次末端半乳糖基脱落情况。结果 FITC-s WGA、FITC-RCA-1、FITC-ECA工作浓度分别为2μg/ml、2μg/ml、30μg/ml时标记效果好。冷藏保存48 h后GPⅠbα末端唾液酸基及次末端半乳糖基脱落较22℃常规保存明显增加,分别增至(156±18)%及(12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冷藏保存48 h可致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α末端糖基脱落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保存 血小板膜糖蛋白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步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梅毒抗体检测试剂的质量评估
9
作者 夏红英 任芙蓉 +3 位作者 石丽萍 龚晓燕 陈冬梅 冯博 《北京医学》 CAS 2012年第10期922-924,共3页
2010年版《中国药典》要求从2010年10月1日起生产的梅毒螺旋体抗体ELISA检测方法由一步法改为两步法。本实验室在使用新的两步法ELISA梅毒抗体(抗-TP)试剂时发现原厂家试剂的稳定性差,因此对两步法ELISA抗-TP试剂进行了遴选,对试剂的... 2010年版《中国药典》要求从2010年10月1日起生产的梅毒螺旋体抗体ELISA检测方法由一步法改为两步法。本实验室在使用新的两步法ELISA梅毒抗体(抗-TP)试剂时发现原厂家试剂的稳定性差,因此对两步法ELISA抗-TP试剂进行了遴选,对试剂的阴性符合率、阳性符合率、精密度、干扰试验、室间质控品检测的准确性及与两种类型的外部弱阳性抗-TP质控品的适宜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对,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检测试剂 梅毒螺旋体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两步法 质量评估 ELISA检测 阳性符合率 室间质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