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藏宋本《国朝诸臣奏议》文献价值初探
1
作者 申红宝 刘明 李伟敏 《中国文化遗产》 2023年第1期112-118,共7页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藏《国朝诸臣奏议》,属于宋刻元明递修本系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其一,可订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上海图书馆藏宋本《国朝诸臣奏议》的序跋、目录缺失;其二,据书中所载目录及钤盖的纸坊印记,可推定《国朝诸臣奏议》...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藏《国朝诸臣奏议》,属于宋刻元明递修本系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其一,可订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上海图书馆藏宋本《国朝诸臣奏议》的序跋、目录缺失;其二,据书中所载目录及钤盖的纸坊印记,可推定《国朝诸臣奏议》编刻过程的细节,及《国朝诸臣奏议》书版刷印时间的下限;其三,通过与其他传本典籍所载宋人奏议的比勘,宋本《国朝诸臣奏议》有值得重视的校勘与辑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本《国朝诸臣奏议》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上海图书馆 版本源流 古籍校勘 文献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藏清《毛诗图》册页相关问题小考
2
作者 申红宝 李伟敏 《收藏家》 2023年第10期44-51,共8页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藏清《毛诗图》册页,内题“乾隆岁次己酉之秋陈尹沐手敬绘”,通过对内容、题跋等各方面考证,该图册非陈尹所绘。考古院藏《毛诗图》册页虽非名家所绘,但是,全帙311图,无遗失残缺,是一套保存完整的《毛诗全图》。此图册...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藏清《毛诗图》册页,内题“乾隆岁次己酉之秋陈尹沐手敬绘”,通过对内容、题跋等各方面考证,该图册非陈尹所绘。考古院藏《毛诗图》册页虽非名家所绘,但是,全帙311图,无遗失残缺,是一套保存完整的《毛诗全图》。此图册也是目前所见清代民间画家所绘唯一流传至今的《毛诗全图》作品,为《毛诗图》的相关认识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诗图 清代 陈尹 考辨
原文传递
北京市通州区永顺镇皇木厂村唐代墓葬考古发掘简报
3
作者 董坤玉 李孝卿(修复) +1 位作者 李国瑞(绘图) 李靖凡(摄影) 《草原文物》 2024年第2期28-35,共8页
2012-2013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时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永顺镇皇木厂村的运河核心区5号地项目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共发现唐代墓葬四座,这四座唐墓遭到严重的破坏,但大体保留了墓葬的基本形制。根据墓葬弧方形的墓... 2012-2013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时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永顺镇皇木厂村的运河核心区5号地项目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共发现唐代墓葬四座,这四座唐墓遭到严重的破坏,但大体保留了墓葬的基本形制。根据墓葬弧方形的墓室特征以及M76墓室内的仿木结构特征,大体可以判断这四座墓葬的建造年代当属于唐代中晚期。唐代幽州是朝廷经营辽东的前沿阵地,隋炀帝时期开凿的永济渠是经略辽东运送军用物资和军队的重要交通通道,这四座墓葬所在位置恰好在永济渠附近,为研究唐代通州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以及社会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墓葬 永济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通州区路县故城遗址十三号水井(J13)考古发掘简报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平 孙勐 +2 位作者 王宇新(摄影) 翟建锋(绘图) 黄星(绘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23,共18页
2020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路县故城城郊遗址区的东南部清理木构水井(J13)一口。J13可分为外圹、内圹和木构井壁等,基本呈上圆下方、上大下小。井壁用木板主要以榫卯方式搭建而成,并发现有苇束和其他木构件用以加固。J13内出土较为完整... 2020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路县故城城郊遗址区的东南部清理木构水井(J13)一口。J13可分为外圹、内圹和木构井壁等,基本呈上圆下方、上大下小。井壁用木板主要以榫卯方式搭建而成,并发现有苇束和其他木构件用以加固。J13内出土较为完整的器物23件,其中陶器20件、木器1件、铁器1件、半瓦当1件及大量陶器残片。其中,14件较完整的鼓腹罐上带有陶文。另外还有2件带有陶文的器物残片。J13为北京地区首例战国、西汉木构水井实物与木构建筑遗存,也是北京地区考古出土陶文最多的一处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路县故城 水井 陶罐 陶文
原文传递
北京地区北朝墓葬初步研究
5
作者 张利芳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9-116,共8页
本文通过对北京地区发现的北朝墓葬及出土器物的类型学分析,将北京地区发现的北朝墓分为三个时期:北魏占据北京地区之后至政权迁都洛阳之前、北魏迁都洛阳后至东魏灭亡和北齐时期。北京地区北朝墓葬的文化面貌与汉晋时期截然不同,此时... 本文通过对北京地区发现的北朝墓葬及出土器物的类型学分析,将北京地区发现的北朝墓分为三个时期:北魏占据北京地区之后至政权迁都洛阳之前、北魏迁都洛阳后至东魏灭亡和北齐时期。北京地区北朝墓葬的文化面貌与汉晋时期截然不同,此时对墓葬风貌的重塑开启了隋唐及以后丰富多彩的墓葬文化的先河,在“汉唐之变”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北朝墓葬 重塑 战略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万泉寺遗址金代白瓷胎釉配方的锶同位素特征研究
6
作者 刘乃涛 刘思然 +1 位作者 尚珩 吴同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62,共11页
北京丰台万泉寺遗址位于金中都遗址内,遗址出土金代白瓷样品在形制上符合金代定窑白瓷特征。白瓷胎体成分和锶同位素比值综合研究确定了三种制胎原料,其中:高铝黏土原料的锶同位素比值在0.73左右;白云岩化石灰岩原料的锶同位素比值在0.7... 北京丰台万泉寺遗址位于金中都遗址内,遗址出土金代白瓷样品在形制上符合金代定窑白瓷特征。白瓷胎体成分和锶同位素比值综合研究确定了三种制胎原料,其中:高铝黏土原料的锶同位素比值在0.73左右;白云岩化石灰岩原料的锶同位素比值在0.72左右且钙含量较高;草木灰原料的锶同位素比值在0.71左右,且锶含量在1000μg/g左右。通过釉层的成分分析及胎釉成分的对比研究,发现釉层主要使用高硅原料与白云岩化石灰岩配制而成,并受到了部分熔融胎体的强烈影响,根据与草木灰关联性较强的P_(2)O_(5)含量推断,釉层中可能也含有一定量草木灰。万泉寺遗址白瓷的研究丰富了有关金代定窑白瓷胎釉配方的认识,确认了白云岩化石灰岩为胎釉的主要钙质助熔剂,揭示了草木灰类助熔剂在胎和釉中可能存在各自独立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泉寺遗址 金代 定窑白瓷 胎釉配方 锶同位素 助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中轴线永定门北侧石板道遗存真实性研究
7
作者 赵星 《建筑》 2024年第1期78-81,共4页
北京中轴线永定门内居中道路石板道遗存,位于中轴路两侧,西侧遗存通长约140m,规整石板块119排,宽约2~2.5m,路面为花岗岩材质的条状石板,石条多为高粱红色,有的偏白色。整体来看,出土石条中,很多单体石条均吻合清代文献记载的高粱红色豆... 北京中轴线永定门内居中道路石板道遗存,位于中轴路两侧,西侧遗存通长约140m,规整石板块119排,宽约2~2.5m,路面为花岗岩材质的条状石板,石条多为高粱红色,有的偏白色。整体来看,出土石条中,很多单体石条均吻合清代文献记载的高粱红色豆渣石材(花岗岩)。下方为三合土夯筑的路基,路心区域未发掘出任何石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中轴线 夯筑 清代文献 三合土 永定门 豆渣石 遗存 中轴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明长城南山防线壕堑研究
8
作者 刘雨婧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8-153,共6页
北京延庆、河北怀来地区的明长城南山防线,是拱卫明十三陵的重要防御设施。早期卫星影像显示,南山防线的部分地段增加了形制特殊的三道平行壕堑。应用影像配准、无人机拍摄、三维重建等遥感技术,可绘制高精度的壕堑分布图,并生成局部壕... 北京延庆、河北怀来地区的明长城南山防线,是拱卫明十三陵的重要防御设施。早期卫星影像显示,南山防线的部分地段增加了形制特殊的三道平行壕堑。应用影像配准、无人机拍摄、三维重建等遥感技术,可绘制高精度的壕堑分布图,并生成局部壕堑的数字高程图。该段壕堑主要分布在山体以北的平原上,控制径流出山口和主要河谷,并以增大逾越难度的方式提升长城防线的防御功能。在长城外增加三道壕堑的特殊形制,是为守护明十三陵的重要战略位置而建造的防御设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长城 壕堑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金中都东开阳坊遗址新见象棋子初探
9
作者 封世雄 黄星 王继红 《收藏家》 2025年第2期63-68,共6页
象棋作为我国传统棋类活动之一,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娱乐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对北京金中都东开阳坊遗址2020至2022年度考古发掘出土的13枚象棋子作了整理,并就其类型、特点、年代以及象棋与金人生活的关系展开初步探讨。
关键词 象棋子 北京 金中都 东开阳坊遗址
原文传递
北京市通州区路县故城遗址出土八思巴文铜钱
10
作者 孙勐 曾祥江 《中国钱币》 2025年第1期63-67,共5页
路县故城遗址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的西北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北部,是一处以路县城址为核心、由城址本体(城墙、城壕及其围合区域)、城郊遗址区和城外墓葬区等构成的大遗址。2016年8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 路县故城遗址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的西北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北部,是一处以路县城址为核心、由城址本体(城墙、城壕及其围合区域)、城郊遗址区和城外墓葬区等构成的大遗址。2016年8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城外墓葬区的东部清理了一座元代砖室墓,出土9枚八思巴文“大元通宝”[1],出土时钱币保存状况较好,形制完整,钱文清晰。“大元通宝”是路县故城遗址首次发现的元代铜钱,不仅在考古中具有重要的断代作用,对本地区钱币学的系统构建与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砖室墓 八思巴文 钱文 故城遗址 钱币学 北京城市副中心 行政办公区 北京市通州区
原文传递
基于考古学研究的琉璃河遗址价值建构与阐释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冬冬 王晶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3年第4期26-35,共10页
从考古遗址到考古遗产的关键内容是遗产价值研究,而考古学研究成果既是遗产价值凝练的核心,也是价值阐释的重要内容。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自2019年起重启系统化的考古工作,遗产保护和利用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通过查阅考古报告、研究文... 从考古遗址到考古遗产的关键内容是遗产价值研究,而考古学研究成果既是遗产价值凝练的核心,也是价值阐释的重要内容。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自2019年起重启系统化的考古工作,遗产保护和利用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通过查阅考古报告、研究文章及采访考古学家等,文章将琉璃河遗址的发现、发掘和保护史分为5个主要阶段,随后重点分析考古遗存本身和考古学研究成果如何支撑价值的建构,以及价值阐释中如何利用考古要素,探讨考古遗址遗产化路径中的价值“编”“译”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琉璃河遗址 价值建构 价值阐释 考古遗产 遗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心殿西暖阁花洋布染料成分研究报告
12
作者 王辉 王菊琳 +1 位作者 张涛 张典 《化纤与纺织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4-6,共3页
2019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对养心殿进行全面修缮,其间发现养心殿西暖阁一层佛堂墙壁表面处,裱糊了一种特殊的花洋布织物。文章选用佛堂长春书屋北侧墙壁花洋布样本,采用体视显微镜(Anyty)、偏光显微镜(ZL500LPT)、色差计(JZ-300)、高效液... 2019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对养心殿进行全面修缮,其间发现养心殿西暖阁一层佛堂墙壁表面处,裱糊了一种特殊的花洋布织物。文章选用佛堂长春书屋北侧墙壁花洋布样本,采用体视显微镜(Anyty)、偏光显微镜(ZL500LPT)、色差计(JZ-300)、高效液相色谱仪(Shimadzu LC-20AD)、质谱仪(Thermo LTQ XL)等仪器设备,对织物的形貌、材质进行了分析,对其工艺、质料有了初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洋布 染料 成分分析 养心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通州翟各庄辽墓考古发掘简报
13
作者 尚珩 张志伟(摄影/绘图/拓片) 刘乃涛 《文物春秋》 2022年第6期68-75,95,共9页
2019年5月至7月,在配合北京市卫生职业学院新院区建设项目进行的考古勘探中,发现了2座辽代砖室墓(分别编号M29、30),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批瓷器、陶器及铜镜、铜钱。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M29年代为辽... 2019年5月至7月,在配合北京市卫生职业学院新院区建设项目进行的考古勘探中,发现了2座辽代砖室墓(分别编号M29、30),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批瓷器、陶器及铜镜、铜钱。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M29年代为辽代晚期,M30年代为辽代中期。两墓出土的白瓷净瓶在北京地区发现较少,为研究辽代通州地区的丧葬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通州 翟各庄遗址 辽代 砖室墓 瓷净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中轴线外城天桥复原研究
14
作者 赵星 《建筑》 2023年第11期74-78,共5页
自20世纪10年代起,伴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北京中轴线外城天桥逐步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中。202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天桥遗址正式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同时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发现了许... 自20世纪10年代起,伴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北京中轴线外城天桥逐步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中。202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天桥遗址正式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同时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天桥原址位于北京中轴线南部,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与天坛路、永安路相交处,是明、清北京中轴线上的一处重要桥梁,是历代皇家去南郊祭祀的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中轴线 国家文物局 复原研究 城市建设发展 前门大街 文化遗产研究 永安路 历史文献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庙建筑群木构件树种鉴定及配置研究
15
作者 张涛 袁霄 陈勇平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2期78-81,共4页
为配合太庙建筑群的修缮保护,对太庙十个单体建筑开展了木构件取样鉴定、树种配置以及选材变迁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切片制片、显微观察、特征检索等方法,对太庙54个试样进行树种鉴定,结果表明太庙木构件用材共有4个树种,分别为楠木(Phoeb... 为配合太庙建筑群的修缮保护,对太庙十个单体建筑开展了木构件取样鉴定、树种配置以及选材变迁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切片制片、显微观察、特征检索等方法,对太庙54个试样进行树种鉴定,结果表明太庙木构件用材共有4个树种,分别为楠木(Phoebe spp.)、杉木(Cunninghamia spp.)、硬木松(Picea spp.)和云杉(Picea sp.)。本研究为太庙修缮保护中树种的选用提供了数据支撑,也对太庙各单体建筑营造背景有了进一步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庙 木构件 树种鉴定 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海淀香山唐代堆石墓M19、M22发掘简报
16
作者 董坤玉 方浙跃(摄影) +6 位作者 刘娜(绘图) 高一琦(绘图) 贺娅芳(绘图) 王明辉 陈相龙 赵欣 赵春燕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9-53,共5页
2019年5~7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海淀区香山一期安置房项目范围内的17座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M19、M22两座唐代墓葬形制特殊,是由石块平地堆砌而成的堆石墓,与北京地区同时期的其他墓葬有很大区别。通过对墓葬形制、葬式、随葬品的... 2019年5~7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海淀区香山一期安置房项目范围内的17座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M19、M22两座唐代墓葬形制特殊,是由石块平地堆砌而成的堆石墓,与北京地区同时期的其他墓葬有很大区别。通过对墓葬形制、葬式、随葬品的比对研究,并结合对人骨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推测墓主可能与唐代移居幽州的北方少数民族高句丽存在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香山 唐代 堆石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通州区路县故城东南部遗址5口水井考古发掘报告
17
作者 孙勐 张媛 +2 位作者 王宇新(摄影) 黄星(绘图) 赵芬明(绘图) 《收藏家》 2024年第8期60-78,共19页
2020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通州区路县故城遗址的东南部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古代水井5口。按照井体建筑材质的不同,可将这5口水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木构井体,包括J2和J10;另一类是砖、木混构井体,包括J3、J4和J11。根据水井的开口层位... 2020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通州区路县故城遗址的东南部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古代水井5口。按照井体建筑材质的不同,可将这5口水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木构井体,包括J2和J10;另一类是砖、木混构井体,包括J3、J4和J11。根据水井的开口层位、形制结构和出土器物等,初步判断其年代分别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东汉和魏晋北朝时期。此次发掘,为了解和认识路县故城遗址乃至北京地区古代水井的特点提供了较为重要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井 器物 路城 遗址 汉代 魏晋
原文传递
曹魏建立前后的内部反曹集团研究
18
作者 付开镜 董坤玉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92-100,共9页
曹魏建立前,在曹操控制的东汉政权内部先后产生了以董承、金祎、魏讽为首领的三个反曹集团;曹魏建立后,在曹魏内部又产生了以司马懿为首领的反曹集团。曹魏内部频繁滋生反曹集团的深层根源,在于曹操的政治行为违背了儒家忠君的政治道德... 曹魏建立前,在曹操控制的东汉政权内部先后产生了以董承、金祎、魏讽为首领的三个反曹集团;曹魏建立后,在曹魏内部又产生了以司马懿为首领的反曹集团。曹魏内部频繁滋生反曹集团的深层根源,在于曹操的政治行为违背了儒家忠君的政治道德,引起忠汉派的反对。曹魏建立后司马懿反曹的直接根源在于其对曹操的极度仇恨,司马氏逐渐成为反曹集团的领袖人物。东汉末期反曹集团发动的数次未遂政变,迫使曹操不敢轻易称帝,被迫大力整顿内部,反曹集团客观上援助了刘备、孙权的抗曹活动;曹魏建立后形成的以司马懿父子为领袖的反曹集团,通过发动高平陵事变,成功夺取了曹魏的中枢大权,奠定了司马氏代魏建晋的基础,但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由北方政权完成国家统一、结束南北分裂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曹集团 曹操 董承 金祎 魏讽 司马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通州区路县故城遗址出土的王莽时期钱币
19
作者 孙勐 《中国钱币》 2024年第2期49-57,共9页
路县故城遗址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原潞城镇的西北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北部,是一处以路县城址为核心、由城址本体(城墙基址、城壕及其围合区域)、城郊遗址区和城外墓葬区等构成的大遗址。2022年3月21日至29日,为配合北京城市副... 路县故城遗址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原潞城镇的西北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北部,是一处以路县城址为核心、由城址本体(城墙基址、城壕及其围合区域)、城郊遗址区和城外墓葬区等构成的大遗址。2022年3月21日至29日,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水系(镜河北段)工程项目建设,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其用地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灰坑1座,编号2022TLGBZH251(以下简称H2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发掘 灰坑 行政办公区 北京城市副中心 故城遗址 北京市通州区 用地范围 城壕
原文传递
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镇祁家村遗址发掘简报
20
作者 董坤玉 方浙跃(拍摄) +2 位作者 刘娜(插图) 高一琦(插图) 贺娅芳(插图) 《考古学集刊》 2024年第1期36-36,I0003,37-78,I0014-I0033,共64页
祁家村遗址是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配合海淀区香山一期安置房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发现的。2018年底及2019年上半年在项目范围内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工作,共清理墓葬22座、灰坑25个、井12口、沟4条、窑址2座、房基1处,遗存年代从汉代、唐代、辽... 祁家村遗址是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配合海淀区香山一期安置房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发现的。2018年底及2019年上半年在项目范围内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工作,共清理墓葬22座、灰坑25个、井12口、沟4条、窑址2座、房基1处,遗存年代从汉代、唐代、辽金,延续至清代。遗存类型及文化内涵丰富,表明该区域可能处于古代村落范围,对研究北京地区汉代以后的村落面貌、历史变迁及丧葬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两座罕见的唐代堆石墓,对研究唐代北京地区多民族混居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海淀区 祁家村遗址 汉代 唐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