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立法完善——以实证研究为视角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广三 李艳霞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53,共9页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有效适用有利于促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减少社会对抗,节约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但当前我国法律职业人与被告人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认识存在诸多差异,这一差异折射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立法缺陷...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有效适用有利于促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减少社会对抗,节约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但当前我国法律职业人与被告人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认识存在诸多差异,这一差异折射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立法缺陷,主要表现为"认罪""认罚""从宽"内涵界定不明、从宽效力和幅度缺乏规定以及程序设置缺失。应在厘清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的价值取向基础上,明晰"认罪""认罚""从宽"的内涵、明确从宽的效力与幅度、完善程序设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立法完善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看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新走向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广三 《法治研究》 2012年第7期3-10,共8页
从刑事诉讼法历次修正案内容可以看出,刑事诉讼基本原则表现出明显的稳中求变的特点。其先后经历了重视权力行使到规范权力运行、从对人权的间接保障到直接赋予的发展过程。但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集中规定模式带有明显的宣示意味,未来立... 从刑事诉讼法历次修正案内容可以看出,刑事诉讼基本原则表现出明显的稳中求变的特点。其先后经历了重视权力行使到规范权力运行、从对人权的间接保障到直接赋予的发展过程。但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集中规定模式带有明显的宣示意味,未来立法有必要对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作独立散在规定、务实效用及人权保障为核心的方向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 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 新走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防止警察违法角度反思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3
作者 刘广三 薛明月 《创新》 2018年第4期50-57,共8页
证据是诉讼活动的核心,直接关系着案件的程序和实体处理结果。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能够阻却警察违法的说法出自于美国的学说和判例,也就是通过排除非法证据的方式来确保警察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能够遵纪守法,进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公民权利造... 证据是诉讼活动的核心,直接关系着案件的程序和实体处理结果。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能够阻却警察违法的说法出自于美国的学说和判例,也就是通过排除非法证据的方式来确保警察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能够遵纪守法,进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公民权利造成侵害。实践中发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防止警察违法的作用,需要在立法上和司法上同时满足必定性、及时性与严厉性。我国从侦查到审判的诉讼过程虽然也注意发挥该规则防止警察违法的作用,但是该规则本身具有内在局限性和外在因素导致的缺陷,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发挥的作用并不理想,仍需要采取措施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制裁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警察违法 防止违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司法公开的“沟通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广三 李胥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1-14,共14页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司法公开的规范性文件,各地的司法机关也不断推陈出新,完善公开机制,司法公开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但我国现阶段的司法公开仍然局限于表层式的单向公开,缺乏必要的沟通性,由此导致一些案件...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司法公开的规范性文件,各地的司法机关也不断推陈出新,完善公开机制,司法公开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但我国现阶段的司法公开仍然局限于表层式的单向公开,缺乏必要的沟通性,由此导致一些案件中民意与司法关系持续紧张。为进一步加强司法公开过程中司法机关与民众的沟通互动,完善司法回应民意机制,司法机关应当摒弃"权力本位"思想,切实满足民众对司法信息的真正需求,并在坚持司法独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完善民意反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公开 沟通 供需平衡 民意表达 反馈机制
原文传递
论职务犯罪特殊侦查手段的优先性——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广三 庄乾龙 《法治研究》 2012年第2期22-31,共10页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采提示性列举的方式规定特殊侦查措施的种类,包括控制下交付、电子监听与特工行动及其他特殊侦查措施。职务犯罪侦查主体享有优先选择特殊侦查手段的权力,而特殊侦查手段产生的原因与最后手段性原则对其限制的无效...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采提示性列举的方式规定特殊侦查措施的种类,包括控制下交付、电子监听与特工行动及其他特殊侦查措施。职务犯罪侦查主体享有优先选择特殊侦查手段的权力,而特殊侦查手段产生的原因与最后手段性原则对其限制的无效及可能产生的矛盾是职务犯罪特殊侦查手段具有优先性的根本原因。《公约》对追查腐败犯罪鼓励使用特殊侦查手段的态度,意在表明国际联合侦查层面特殊侦查措施的优先性。我国职务犯罪特殊侦查手段的立法缺失与履行国际义务的现实要求立法应构建契合我国国情并能与《公约》相衔接的职务犯罪特殊侦查制度。通过明确职务犯罪原则性适用特殊侦查手段规定,排除最后手段性原则与重罪原则的限制性规定,以保障职务犯罪特殊侦查手段的优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务犯罪 特殊侦查手段 优先性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范围的厘清 被引量:6
6
作者 刘广三 李艳霞 《人民法治》 2017年第1期20-24,共5页
明确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范围是有效适用这一制度的关键,司法实践中法律职业人对其认识存在的差异折射出立法和司法的缺陷。应当明确,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于任何性质、任何诉讼程序类型的案件广泛存在于刑事诉讼过程中。
关键词 制度 认罪 司法实践 诉讼过程 职业人 立法 法律 刑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禁止令制度比较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广三 李洪杰 《刑法论丛》 CSSCI 2016年第1期442-459,共18页
美国的禁止令种类比我国多,且禁止令与刑罚之间的界限模糊。美国的禁止令有强制适用和酌定适用两种适用方式,强制禁止令适用范围比我国广,酌定禁止令有不同的优先级别。在美国,违反了禁止令并不必然导致收监执行。如果法官决定撤销禁止... 美国的禁止令种类比我国多,且禁止令与刑罚之间的界限模糊。美国的禁止令有强制适用和酌定适用两种适用方式,强制禁止令适用范围比我国广,酌定禁止令有不同的优先级别。在美国,违反了禁止令并不必然导致收监执行。如果法官决定撤销禁止令,应当举行听证程序。美国禁止令在执行过程中有专业化的执行机构和执行队伍作为保障,并且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我国可以吸收美国禁止令制度中的合理成分,逐步扩大禁止令的适用范围,设立撤销禁止令的听证程序,加强执行机关的人员保障,吸收社会参与禁止令的执行,加大禁止令执行中的科技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止令 自由裁量 社会参与 听证程序 电子监控
原文传递
刑事证据的定量分析
8
作者 刘广三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4-43,共10页
本项研究采取调查问卷方式,选取我国东西南北中有代表性的七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基层、中级和高级法院刑庭的法官作为调查对象,对我国当前刑事审判实践中涉及刑事证据的证明力、刑事证据的认定、证明责任、证明标准等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本项研究采取调查问卷方式,选取我国东西南北中有代表性的七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基层、中级和高级法院刑庭的法官作为调查对象,对我国当前刑事审判实践中涉及刑事证据的证明力、刑事证据的认定、证明责任、证明标准等问题进行定量分析。以期发现我国的刑事法官对于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与其年龄、文化程度、审判年限、办理案件数量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并且得出结论:应当从影响刑事法官认定证据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着手,增强司法实践中刑事证据运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证据 定量分析 证据运用
原文传递
网络购物诈骗犯罪的惩治困惑及思考——基于刑事一体化理念
9
作者 刘广三 耿冬栋 《刑法论丛》 CSSCI 2011年第4期460-475,共16页
近些年来,网络购物诈骗多发,危害极大,但对该类犯罪的惩治面临刑事程序法、刑事实体法以及证据法上的三重困惑。本文认为在程序法层面应当依据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完善初查、立案管辖及立案监督制度;从实体法层面应当进一步贯彻罪刑法定原... 近些年来,网络购物诈骗多发,危害极大,但对该类犯罪的惩治面临刑事程序法、刑事实体法以及证据法上的三重困惑。本文认为在程序法层面应当依据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完善初查、立案管辖及立案监督制度;从实体法层面应当进一步贯彻罪刑法定原则,灵活处理行为定性、改良犯罪构成中数额标准确定方法、扩大被害人概念外延;在证据法层面应当贯彻证据裁判原则,扩充证据种类。意在使刑事程序法、实体法、证据法能够在刑事一体化理念之下协调运转,以达到对三重困惑的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购物诈骗 刑事一体化 正当程序 罪刑法定 证据裁判
原文传递
论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因恶行而失权——以证人不出庭作证为视角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广三 庄乾龙 《人大法律评论》 2011年第1期63-75,共13页
刑事诉讼中证人因被告人的恶行在出庭作证有危险的情况下,证人可以不出庭作证,由此产生的庭外陈述具有证据能力。被告人因自己的恶行而实际上放弃了对质权,国家、受害人不能因被告人的恶行而受到损害,庭外陈述仍具有证据能力,具有可采... 刑事诉讼中证人因被告人的恶行在出庭作证有危险的情况下,证人可以不出庭作证,由此产生的庭外陈述具有证据能力。被告人因自己的恶行而实际上放弃了对质权,国家、受害人不能因被告人的恶行而受到损害,庭外陈述仍具有证据能力,具有可采性。但被告人恶行应限制在能使证人产生恐惧心理的绑架、威胁、谋杀等类似行为范围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行 失权 证人不出庭
原文传递
犯罪控制宏论 被引量:32
11
作者 刘广三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7-37,共11页
"犯罪控制"就是使犯罪不超出一定范围或使犯罪处于自己的影响之下,即将犯罪状况限制在正常度以内。所谓犯罪正常度是指具体时空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犯罪状况可以容忍的限度。犯罪控制的首要选择是社会控制,即通过对影响犯罪生... "犯罪控制"就是使犯罪不超出一定范围或使犯罪处于自己的影响之下,即将犯罪状况限制在正常度以内。所谓犯罪正常度是指具体时空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犯罪状况可以容忍的限度。犯罪控制的首要选择是社会控制,即通过对影响犯罪生成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控制把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组织尽可能带进持续发展的有序状态。犯罪控制的次级方案是法律控制,包括刑事立法控制与刑事司法控制两个方面。应当说,司法控制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犯罪控制的策略重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犯罪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其组成要素中的施控者、受控者和控制作用的传递者都具有特定的功能,同时犯罪控制是一个处于始终不断的信息变换和反馈状态中的动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控制 社会控制 法律控制 控制系统
原文传递
犯罪预防的新思路:利用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奥斯卡·纽曼的“防卫空间理论”述评 被引量:22
12
作者 刘广三 李艳霞 《刑法论丛》 CSSCI 2008年第2期432-455,共24页
为了有效地预防犯罪,美国犯罪学家和行为建筑学家奥斯卡·纽曼提出了"防卫空间理论"并将这种方法系统化。其理论根据是:利用环境设计改变物理环境的空间样式的功能,以此改变居民的行动方式和增加相互间的社会联系,达到预... 为了有效地预防犯罪,美国犯罪学家和行为建筑学家奥斯卡·纽曼提出了"防卫空间理论"并将这种方法系统化。其理论根据是:利用环境设计改变物理环境的空间样式的功能,以此改变居民的行动方式和增加相互间的社会联系,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防卫空间就是一种本身具有防范犯罪的自然属性的建筑设计模式,这种建筑设计模式向居民和潜在的犯罪人都表明,这座建筑内外的所有人都受到监视,从而对潜在犯罪人的心理产生抑制作用,使其不敢在这一地区进行犯罪。"防卫空间理论"虽然开拓了环境设计的新理念,为预防犯罪提供了富有可行性的新思路,但由于缺乏完整的体系建构,而且实践也已经证明,这种预防犯罪的新模式仍然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设计 犯罪预防 防卫空间理论
原文传递
从符号互动理论解读民营企业家犯罪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广三 李艳霞 《刑法论丛》 CSSCI 2014年第2期504-519,共16页
随着人们对企业家犯罪问题的日益关注,不同学者尝试运用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对民营企业家犯罪进行解析。应从符号互动理论出发,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民营企业家犯罪产生的主体因素和环境原因,从"情境定义"的... 随着人们对企业家犯罪问题的日益关注,不同学者尝试运用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对民营企业家犯罪进行解析。应从符号互动理论出发,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民营企业家犯罪产生的主体因素和环境原因,从"情境定义"的角度分析其急剧增长的缘由,并进一步挖掘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以期厘清民营企业家犯罪这一严重社会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营企业家 符号互动 情境定义
原文传递
论侵犯著作权罪的司法认定——以“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司法证明问题为主线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广三 李晓 《刑法论丛》 CSSCI 2017年第1期249-275,共27页
在侵犯著作权罪的四种行为方式中,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是其共同特征。如何有效认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直接关系到侵犯著作权罪的司法适用。由于著作权的法定性,侵犯著作权罪的犯罪对象必须是依法受到我国著作权法保护、具备著作权的作品... 在侵犯著作权罪的四种行为方式中,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是其共同特征。如何有效认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直接关系到侵犯著作权罪的司法适用。由于著作权的法定性,侵犯著作权罪的犯罪对象必须是依法受到我国著作权法保护、具备著作权的作品。如果作品不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则不存在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问题,亦不构成侵犯著作权罪。实践中,由于涉案作品数量众多,且具备著作权的作品与不具备著作权的作品交织在一起,使得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成为司法证明上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有关司法解释规定了证明责任转移的特殊认定规则.但在实践中难以推行。实践中,认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均须借助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版权认证,缺陷很明显。现实的解决路径为:加强著作权登记备案工作,加大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参与力度,建立抽样检查制度,实施以“自诉为主、公诉为辅”的追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犯著作权罪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 司法认定 司法证明
原文传递
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证明困难及推定的适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广三 吴玥悦 《刑法论丛》 CSSCI 2018年第1期210-230,共21页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存在个人信息获取手段'非法'的证明困难、信息有效数量的证明困难以及犯罪行为是否发生于《刑法修正案(七)》实施后的时效证明困难。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司法解释采取了将事实推...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存在个人信息获取手段'非法'的证明困难、信息有效数量的证明困难以及犯罪行为是否发生于《刑法修正案(七)》实施后的时效证明困难。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司法解释采取了将事实推定规定为法律推定的方式以应对上述证明困难,规定了批量信息有效的法律推定,但对其他两种证明困难未作回应,而新增的关于主观方面'明知'的规定极有可能产生新的证明困难。本文在厘清法律推定与事实推定概念区别的基础上,提出应当严格区分二者的界限,否则将危及无罪推定的根本原则;提出法律推定的立法创设应当以基础事实与推定事实之间存在合理关联性为界限,并且不可创设涉及犯罪成立构成要件并产生转移结果责任的推定;通过对司法解释中法律推定的司法适用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应当以合理关联性为前提,考虑被告必要的出罪可能性,且被告对法律推定提出的反证能够动摇法官的临时心证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证明困难 法律推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