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卢小清 林敦来 《科技创新导报》 2009年第12期126-126,共1页
本文介绍了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优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得出了我们要正确、辨证的对待多媒体技术,让多媒体技术更好的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结论。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大学英语教学 优点和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大学生》到《滨河街公寓》
2
作者 蓝英年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5年第4期7-11,共5页
特里丰诺夫的处女作《大学生》遵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歌颂苏共政权,粉饰生活,是一部概念化的作品。他的另一部写"大学生"的作品《滨河街公寓》则揭示了苏联官僚体制压抑人性,批判苏联市侩的灵魂,反映出苏联的真实... 特里丰诺夫的处女作《大学生》遵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歌颂苏共政权,粉饰生活,是一部概念化的作品。他的另一部写"大学生"的作品《滨河街公寓》则揭示了苏联官僚体制压抑人性,批判苏联市侩的灵魂,反映出苏联的真实现状。这部作品的翻译是出于对苏联批判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里丰诺夫 《大学生》 《滨河街公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社区学院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3
作者 陈晓菲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09-111,共3页
美国社区学院以其独特的办学模式对美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如何谋求更宽更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美国社区学院滴职教育 办学模式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日文作品“回译”问题刍议
4
作者 李炜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72,共9页
鲁迅精通日文,除翻译了多部日文著作外,还曾直接用日文创作,主要包括刊载于日本报刊的杂文以及相关著作的序文。鲁迅的此类“异语书写”均被“回译”为中文,且相关译者身份多元,不仅包括鲁迅本人及同时代文化人,还关联到后世的多位中日... 鲁迅精通日文,除翻译了多部日文著作外,还曾直接用日文创作,主要包括刊载于日本报刊的杂文以及相关著作的序文。鲁迅的此类“异语书写”均被“回译”为中文,且相关译者身份多元,不仅包括鲁迅本人及同时代文化人,还关联到后世的多位中日学者。通过对鲁迅日文作品“回译”路径及翻译策略的整体梳理,以及围绕部分文章展开的重点辨析,既可呈现“回译”活动所承载的远超语言转换层面的复杂契机或动机,也可消除现有研究成果中存在的若干误解与争议,还可为《鲁迅全集》注释的进一步修订献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日文作品 回译 《鲁迅全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藍生師姊八十壽辰獻辭
5
作者 周流溪 《文献语言学》 2024年第1期1-27,共27页
江藍生研究員是我的師姊。1978年秋天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招研究生時,我們考上了語言研究所吕叔湘先生的碩士生(社科院那年是首次普遍在各研究所招收碩士生,其事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故後來人們戲稱我們屬於“黄埔一期”)。吕先生當時招收了... 江藍生研究員是我的師姊。1978年秋天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招研究生時,我們考上了語言研究所吕叔湘先生的碩士生(社科院那年是首次普遍在各研究所招收碩士生,其事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故後來人們戲稱我們屬於“黄埔一期”)。吕先生當時招收了三個專業的弟子:現代漢語專業楊成凱、黄國營;近代漢語專業江藍生、李崇興;英漢語法對比專業王菊泉、周焕常(周流溪)、陳平。這三組弟子通常分開上課。但第三組的課往往也讓第一組參加(我們第三組的副導師廖秋忠先生剛從美國回國,就給第三組和第一組同時講授普通語言學和對比語法[後一内容實爲語義學,他對英漢對比並無具體輔導];因爲他擔任機器翻譯研究室副主任,他也讓機器翻譯專業的學生來聽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國社 研究生 廖秋忠 吕叔湘先生 楊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 “thunder”的概念隐喻研究
6
作者 胡博扬 马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4期159-165,共7页
该文主要探讨了中文的“雷”和英文的“thunder”这两个词的概念隐喻,通过多角度的分析揭示了它们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中的多重含义。该文首先介绍了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以一个认知域来理解另一... 该文主要探讨了中文的“雷”和英文的“thunder”这两个词的概念隐喻,通过多角度的分析揭示了它们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中的多重含义。该文首先介绍了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以一个认知域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方法。其次,对“雷”和“thunder”的意象图式进行了分析,包括它们在中文和英文中的常用表达、词源、形象和基本含义。再次,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了它们在表示声音大、呵斥、令人惊讶等方面的共性隐喻。最后,探讨了两者在特殊隐喻上的差异,如“雷”表示军事武器、隐藏缺陷、敏感区域等,而“thunder”表示巨大的能量、想法、诅咒等。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展现了人们对于相同自然现象的认知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中的丰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概念隐喻 THUNDER 映射 文化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色定位与语篇连贯 被引量:12
7
作者 程晓堂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本文中所说的角色是指语篇赋予交际各方的交际身份;角色定位是指说话者或作者在生产语篇的过程中赋予自己以及听者或读者的交际身份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交际各方既不是以默认的角色参与交际,也不通过直接使用话语来改变默认的角色... 本文中所说的角色是指语篇赋予交际各方的交际身份;角色定位是指说话者或作者在生产语篇的过程中赋予自己以及听者或读者的交际身份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交际各方既不是以默认的角色参与交际,也不通过直接使用话语来改变默认的角色,而是通过某些语篇手段来明示或暗示角色,而且通过这些手段的灵活运用来变换角色。本文主要讨论在生产语篇的过程中,作者如何运用各种语篇手段进行角色定位,以达到交际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色 角色定位 语篇连贯 语篇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自主招生认同度调查 被引量:2
8
作者 韩加强 余烨樱 +1 位作者 郑进 刘思域 《大学(研究)》 2011年第1期63-69,56,共7页
为了解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执行现状与问题,以更好地推进这项改革措施,作者从有关自主招生的运行情况、所关心的问题和对政策发展的期望三个方面对59所学校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人们对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认同度。通过对调... 为了解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执行现状与问题,以更好地推进这项改革措施,作者从有关自主招生的运行情况、所关心的问题和对政策发展的期望三个方面对59所学校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人们对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认同度。通过对调查样本的统计和分析,文章指出,要使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落实富有成效,必须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让更多的学校和更多的学生享受教育公平;进一步完善政策,提高自主招生政策的公开性和可操作性;加强中小学与高校之间的互动,改革中小学教育教学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招生 高校 普通高等学校 考试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级阶成分分析法看韩礼德对直接成分分析法的革新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俊 彭宣维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4-78,共5页
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简称ICA)和级阶成分分析法(Ranked Constituent Analysis,简称RCA)是最为常用的两种小句描写方法。虽然两者因共享"等级结构"和"直接成分"这两个结构主义语言学的... 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简称ICA)和级阶成分分析法(Ranked Constituent Analysis,简称RCA)是最为常用的两种小句描写方法。虽然两者因共享"等级结构"和"直接成分"这两个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核心概念而同属结构主义语言学范畴,但前者是韩礼德对ICA进行以聚合(功能)关系为描写取向的革新的成果;引入级阶系统和标注句法功能两大革新措施不仅使小句描写摆脱了ICA原有的"机械"特征,而且使RCA具备"描写奢侈性",从而使RCA在实际语言描写中具有更强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成分分析法 级阶成分分析法 革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斯科——佩图什基》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统
10
作者 江竹君 《俄语学习》 2014年第6期52-56,共5页
韦涅季克特·叶罗菲耶夫的长诗《莫斯科—佩图什基》被认为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作品在多方面继承了俄国文学的光荣传统。本文试图从主人公形象、艺术结构、艺术手法的角度探索《莫斯科——佩图什基》中的陀思妥耶夫... 韦涅季克特·叶罗菲耶夫的长诗《莫斯科—佩图什基》被认为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作品在多方面继承了俄国文学的光荣传统。本文试图从主人公形象、艺术结构、艺术手法的角度探索《莫斯科——佩图什基》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斯科一佩图什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主人公形象 艺术结构 艺术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研翻译训练(4)
11
作者 徐汝舟 《大学英语》 2005年第6期36-37,共2页
关键词 翻译 专项训练 英语 研究生 入学考试 参考译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蟹工船》的资本主义批判与当下的社会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国磊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82-86,共5页
创作于1929年的《蟹工船》在2008年以来被广泛阅读并触发了读者的共鸣,引发了所谓的"蟹工船现象"。这种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作品被重读,原因在于当下日本的社会现实与1920、1930年代呈现出高度一致的互文性。我们就蟹工船的阶... 创作于1929年的《蟹工船》在2008年以来被广泛阅读并触发了读者的共鸣,引发了所谓的"蟹工船现象"。这种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作品被重读,原因在于当下日本的社会现实与1920、1930年代呈现出高度一致的互文性。我们就蟹工船的阶级构成、严酷的饮食与环境、血与泪的资本主义生产、作为资本主义暴力工具的帝国军舰4个方面分析小林多喜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透视该作品在当今社会和世界语境下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蟹工船 现实 互文性 社会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写作和阅读关系的数理统计分析
13
作者 李金悦 陈贻雄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6年第z1期50-52,共3页
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论证了写作和阅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写作和阅读确实存在相关性,阅读对写作有着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 写作 阅读 相关性 数理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Education in China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筱晶 《海外英语》 2012年第9X期48-51,共4页
Bilingual education has more than 50-years' history in the world.It has gained the attention from the world since 1960s in some western countries,such as the USA and Canada.With the growth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 Bilingual education has more than 50-years' history in the world.It has gained the attention from the world since 1960s in some western countries,such as the USA and Canada.With the growth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global village,bilingu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China.This article generally outlines the picture of bilingual education in the world.Then,it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ism under Chinese contexts.Above all,the models of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have been explicitly introduced to build up the basis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Besides,the two main periods of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in China have been described based on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In the end,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education have been discussed from five main perspectives:economic,social,educational,cultural and political framework.However,there is a lack of documentary resources and experimental materials for the scaffolding of bilingual education in China,which requir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LINGUAL education INSTRUCTION IMMERSION WEAK ST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声田间漾,姑娘断心肠——重读《孤独的收割者》
15
作者 李向梅 李晓立 《学周刊(下旬)》 2010年第9期98-98,共1页
《孤独的收割者》是华兹华斯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该诗不仅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令人流连忘返的田园风景图.而且让读者听到了一曲凄婉哀怨的民谣,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乐,体现出华氏诗歌理论与实践的成功结合,展现出了艺术的永恒和不朽。
关键词 《孤独的收割者》 割麦女 孤独 哀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egation and Politeness on the Negation Structure
16
作者 师小磊 《海外英语》 2017年第12期205-206,共2页
Negation is a grammatical phenomenon and often explored and explained from the formal perspective. In this thesis,negation itself can constitute sort of force, which is closely linked to politeness in communication. I... Negation is a grammatical phenomenon and often explored and explained from the formal perspective. In this thesis,negation itself can constitute sort of force, which is closely linked to politeness in communication. It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egation and politeness that determines the negation structure, that is, the meaning of negation is expressed in other structures such as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than the mere negation structure. Here it is argued that these interrogatives are functionally equivalent to the negation structures, resulting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rammatical force and the pragmatic princi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GATION FORCE POLITENESS grammatical rules and pragmatic principl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分析中性名词的演变
17
作者 蒋亦文 《中国科技术语》 2019年第6期24-28,共5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变化可以反映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文章以spokesperson、police officer为研究对象,按照历时方法分析英语中性名词渐增的使用频率及其原因。作者发现:(1)在女权运动影响下,女性主义者对语言进行了“中性化”的改写,...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变化可以反映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文章以spokesperson、police officer为研究对象,按照历时方法分析英语中性名词渐增的使用频率及其原因。作者发现:(1)在女权运动影响下,女性主义者对语言进行了“中性化”的改写,由于性别平等意识深入人心,这种改写被整个社会普遍接受;(2)女性主义翻译观鼓励使用中性名词,这对其使用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名词 语料库 历时 性别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邯郸区域经济发展 培养经济外语双核人才
18
作者 刘景慧 《中国经贸导刊》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45,共1页
随着邯郸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应用型外语人才供不应求。人才培养现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地方院校急需调整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在阐释应用型外语人才定义的基础上,就邯郸市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关键词 外语人才培养 区域经济发展 培养现状 邯郸市 人才培养模式 供不应求 地方院校 人才定义
原文传递
Teaching Large Classes in Chinese High Schools: What Do Teachers Say and Do? 被引量:2
19
作者 Gu Ming WANG Qiang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SCIE 2017年第2期145-166,229,共23页
Teaching English to large classe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China is no exception. Such an issue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of many researchers worldwide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However, such... Teaching English to large classe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China is no exception. Such an issue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of many researchers worldwide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However, such research in China has been relatively rare. This paper reports an investigation into teachers' perceptions and practices of teaching English to large classes in Chinese schools. The study used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to explore teachers' attitude towards their perceived problems regarding teaching English to large classes, and the strategies they used to cope with large classes. Results show that an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Chinese English teachers (92.6%) hold a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teaching English in large classes. Pedagogical issues, management-related difficulties and psychological burden emerged as major obstacles. Despite these problems, teachers were seeking strategies to cope with the problems in their daily practices with more or less suc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school large classes problems strategies
原文传递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Column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被引量:2
20
作者 Yumei ZHANG Shaoqian Luo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8年第3期264-287,396,共25页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SL) policy makers and scholars began to introduce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 to CSL teaching more than a decade ago. However, policy innovations or theoretical precepts are ...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SL) policy makers and scholars began to introduce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 to CSL teaching more than a decade ago. However, policy innovations or theoretical precepts are not necessarily the blueprints of teachers' classroom practice. It is assumed that teachers are more likely to accept or apply the new approach if the new philosophy is concordant with their existing belief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amine the prospect of TBLT application in CSL teaching by exploring the extent to which TBLT philosophy has found its way into CSL teachers' beliefs. The research also probes into teachers' practices to explore whether their beliefs in TBLT could be actualized. A questionnaire, classroom observations and interviews have been employ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hinese teachers have strong faith in the effectiveness of TBLT, but they doubt its feasibility. Their difficulties and confusion in realizing their beliefs in practice, in turn, lead to their faith in TBLT philosophy having a peripheral status in their belief system. This may imply the bi-directional caus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The factors revealed make clear the responsibilities or measures to be taken at social-cultural, institutional and internal levels. The findings generate empirical insights into implementations of pedagogical innov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eachers" beliefs teachers" practic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