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技术支持的科学教育循证研究:缘起、挑战和发展
1
作者 王晶莹 杨琬祺 +1 位作者 郭建军 杜蕾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5年第2期70-78,共9页
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持续突破的浪潮中,科学教育的内涵正经历深刻转型,重心从单纯追求学业成就转向全面培育科学素养。与此同时,科研方法亦在经历从经验主义向循证研究的革新飞跃。新技术为公民科学素养规模化培养... 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持续突破的浪潮中,科学教育的内涵正经历深刻转型,重心从单纯追求学业成就转向全面培育科学素养。与此同时,科研方法亦在经历从经验主义向循证研究的革新飞跃。新技术为公民科学素养规模化培养与科技创新人才个性化提升、指向数字化科学素养教学的教师专业发展、多模态数据支持的科学教育智能测评改革、科学教育环境的智能数字基座建设与资源供给聚合四个方面研究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撑。然而,新技术支持的科学教育循证研究同样面临数字鸿沟和教育公平的迷思、技术逻辑与价值导向的失衡、数字身份与真实性的模糊等问题。为此,相关研究者需对新技术支持的科学教育循证研究发展进行反思,并对科学教育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调整:关注科学教育育人需求,警惕技术本位意识扰动;推动科学教育理论创新,构建新技术支持的教育研究实践指导思想;强化智能伦理与数据伦理意识,保障科学教育研究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科学素养 循证研究 新技术 人工智能 教育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科学教育研究资助体系分析及其启示 被引量:5
2
作者 陶丹 杨杰 +4 位作者 赵芳芳 袁正 陶扬 王晔 郑永和 《中国科学基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1-278,共8页
加强科学教育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统筹部署和实现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基础性工程。虽然科学教育已经在政策和实践层面备受关注,且已取得明显进展,我国科学教育依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不足,其关键原因之一是支撑科学教... 加强科学教育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统筹部署和实现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基础性工程。虽然科学教育已经在政策和实践层面备受关注,且已取得明显进展,我国科学教育依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不足,其关键原因之一是支撑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教育研究资助体系的缺乏。鉴于美国在科学教育研究领域的引领地位及其形成的完善的研究资助格局,本文全面介绍了美国科学教育研究资助体系的概况,深入分析了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为代表的联邦政府机构对于科学教育的资助布局及其对K-12教育阶段的资助计划,形成了对于建立我国科学教育研究资助体系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资助体系 K-12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共识性范式反思的科学本质教育研究
3
作者 杨杰 郑永和 王晶莹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6-112,共7页
科学本质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认识论基础。基于对共识性范式的反思,我国的科学本质教育亟须重视科学本质的争议性、动态性、关联性特征,帮助学生形成真实、完整的科学图景,连贯深入地理解科学,建构完善的... 科学本质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认识论基础。基于对共识性范式的反思,我国的科学本质教育亟须重视科学本质的争议性、动态性、关联性特征,帮助学生形成真实、完整的科学图景,连贯深入地理解科学,建构完善的科学本质认知网络。立足我国现状,借鉴国际经验,科学本质教育应协同认知诊断技术和教育神经科学方法,对大、中、小学一体化考虑,深刻揭示科学本质认识的纵向发展轨迹;利用网络分析技术,统筹规划知识、能力和科学本质,建构科学本质的横向整合模型;以学习进阶为理论基础,统领科学本质的纵向发展与横向整合,建立发展路径明确、内涵结构清晰的科学本质教育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本质教育 科学教育加法 共识性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教育研究:历史沿革、发展逻辑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3
4
作者 郑永和 杨宣洋 +1 位作者 陶丹 杨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5-110,共16页
建设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基础性工程,而坚实的科学教育研究则是其关键支撑。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教育关键政策和重要事件的基础上,本文将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程厘定为四个阶段:恢复调整... 建设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基础性工程,而坚实的科学教育研究则是其关键支撑。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教育关键政策和重要事件的基础上,本文将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程厘定为四个阶段:恢复调整期、快速发展期、创新探索期和系统建设期,并以“政策—建制—研究”的分析框架梳理了各个阶段的进展,描绘了我国科学教育过去四十余年的历史沿革图景。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发展动力、基础保障和知识生产三个维度剖析了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发展逻辑,并从“构建科学教育资助体系”“凝练关键科学研究问题”“组建跨学科研究共同体”“开展多元实证研究”和“联动政策和实践多主体参与”五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我国科学教育研究未来发展的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研究 历史沿革 发展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新机遇、新趋势、新议题 被引量:6
5
作者 王一岩 吴国政 郑永和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6-54,共9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教育创新变革注入了新动能,也为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带来了新契机。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研究场域变化、分析手段革新、服务能力升级、实践样态变革,为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此背景下,教育信息科学... 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教育创新变革注入了新动能,也为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带来了新契机。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研究场域变化、分析手段革新、服务能力升级、实践样态变革,为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此背景下,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目标和重点亟需发生转变,表现为从关注知识学习到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从重视规律挖掘到强调服务能力提升,从追求技术创新到注重解决教育问题,从聚焦通用场景到关注学科教育实践,从研究跟随实践到研究引领实践创新。为了更好地顺应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的新发展趋势,未来该领域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六大核心议题:一是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律挖掘,二是学科教育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三是学科素养图谱的智能生成与动态优化,四是素养导向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关键技术,五是人机协同教育的实践创新和机理探索,六是人机协同胜任力的智能评测理论与技术。这些研究议题能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资助方向的改革提供理论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 生成式人工智能 人机协同教育 学科素养图谱 教育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内涵、样态与挑战
6
作者 郑永和 张登博 +1 位作者 苏洵 王一岩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1,共8页
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是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是数字化转型学科化发展的典型表征,也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旨在遵循科学教育学科逻辑,聚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使命,结合科学教育探究性、实践性、... 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是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是数字化转型学科化发展的典型表征,也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旨在遵循科学教育学科逻辑,聚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使命,结合科学教育探究性、实践性、跨学科的特点,利用数字技术推动科学教育资源和工具的转型升级,助力科学教学、学习、评价样态的整体革新,以此为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在实践层面主要体现为:优化数字化科学教育资源,创新科学教育实践场域;研发数字化科学教育工具,提升科学教育服务能力;优化数字化科学学习方式,促进学习质量显著提升;探索数字化科学教学模式,推动科学教学实践创新;开展数字化科学教育评价,助力科学教育评价转型。未来需要在理论体系创新、资源体系建设、教育工具研发、教师数字化教学胜任力提升等方面加以重视,以推动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教育数字化转型 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的典型表征、突出矛盾与实践路径
7
作者 王一岩 《中小学科学教育》 2025年第2期29-34,53,共7页
人工智能为科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有助于打造“虚实融合”的科学教育新场域、“人机共创”的资源生成新范式、“自主探究”的科学学习新模式、“人机协同”的科学教学新理念、“数智赋能”的科学评价新机制。人工智能赋能科... 人工智能为科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有助于打造“虚实融合”的科学教育新场域、“人机共创”的资源生成新范式、“自主探究”的科学学习新模式、“人机协同”的科学教学新理念、“数智赋能”的科学评价新机制。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需要处理好赋能与颠覆、知识与素养、虚拟与现实、预设与生成、主体与客体几对突出矛盾,以规范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的实践方向。未来,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的常态化推进需要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的实践方略,加强科学教育大模型和智能装备研发,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的典型模式,加强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的风险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人工智能 科学教育大模型 生成性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教协同促进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意义、现状与路径 被引量:2
8
作者 郑永和 王佳宁 陶丹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11,共7页
科教协同是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抓手。文章深入阐述了科教协同的内涵和意义,全面剖析了科教协同的实践现状,并系统探讨了科教协同促进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科教协同是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抓手。文章深入阐述了科教协同的内涵和意义,全面剖析了科教协同的实践现状,并系统探讨了科教协同促进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当前科教协同实践主要表现在育人模式、人才培养体系、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与资源研发、社会力量整合五个维度。基于此,落实科教协同机制,可通过协同非正式场域育人、优化科学教育大中小衔接、聚焦科学教师终身教育、协调校内外课程共同发展、打破多主体协同藩篱等路径实现进一步提升。科教协同机制将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有助于构建各类主体共同投入、协同参与的“大科学教育”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科技创新人才 协同育人 科普教育 基础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馆校协同的科学教育项目式课程设计——以“南水如何北调”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澜 郭晓丽 +2 位作者 魏锐 张小平 孙然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4年第20期23-27,共5页
馆校结合的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以北京市南水北调团城湖管理处为科普基地,以结合场馆资源开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项目式课程设计为例,尝试提炼馆校结合项目式学习设计的基本思路,以期为一线教师设计出... 馆校结合的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以北京市南水北调团城湖管理处为科普基地,以结合场馆资源开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项目式课程设计为例,尝试提炼馆校结合项目式学习设计的基本思路,以期为一线教师设计出更高质量的馆校结合项目式课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馆校结合 项目式学习 南水北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科学教育新格局:学段一体化建构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7
10
作者 郑永和 杨宣洋 苏洵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5,共6页
加强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构建科技强国的重要举措。推进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建设要秉承“以终为始”的理念,以培养和造就国家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和大批... 加强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构建科技强国的重要举措。推进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建设要秉承“以终为始”的理念,以培养和造就国家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和大批科技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依照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设计进阶式教育体系,统筹规划原本相对独立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学段的科学教育。具体而言,面对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诸多现实困境,要完善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的保障机制;构建一体化目标图谱;设计学段内和段间教学评一体化体系;开辟科技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培养渠道;聚力数字技术赋能。从这五个方面发力来推进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建设,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构建“大科学教育”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大中小学 学段一体化 科学教育加法 科技创新人才 科学大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现实图景与发展路向——2018—2022年F0701资助情况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郑永和 王一岩 +2 位作者 吴国政 赵瑞珍 肖斌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9,共10页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F0701(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代码的设立对于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开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标志着智能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理念的革新和研究范式的转型。经过五年的探索,F0701的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资助项目...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F0701(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代码的设立对于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开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标志着智能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理念的革新和研究范式的转型。经过五年的探索,F0701的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资助项目414项,共有130所学校和科研院所获得资助,其中以师范类院校为主,理工类院校也表现突出,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数量逐渐趋于稳定,综合资助率稳步提升,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充分发挥“信息科技手段”和“教育数据要素”的潜在价值,通过助力教育科学研究范式转型、优化教育环境与资源形态、实现教育主体表征与刻画、揭示学习发生的内在机理、驱动教育服务能力转型升级、构建系统化教育评价解决方案,推动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系统革新。未来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资助与研究工作,需立足教育现代化远景目标,聚焦教育改革深层次问题,完善系统化基金资助格局,构建多学科交叉研究范式,重视智能教育产品研发与应用,推动“政产学研”多元主体协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 教育科学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科学教育加法中统筹规划高质量中小学工程教育 被引量:5
12
作者 苏洵 余舒雯 郑永和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24年第1期35-43,共9页
在科学教育加法中统筹规划高质量中小学工程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与解决问题能力、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和伦理意识,是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统筹规划高质量中小学工程教... 在科学教育加法中统筹规划高质量中小学工程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与解决问题能力、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和伦理意识,是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统筹规划高质量中小学工程教育的价值意蕴,以此为基础定位并阐述在科学教育加法中统筹规划高质量中小学工程教育的基本内涵。之后,文章从实践、研究、师资、评价四个层面分析了我国统筹规划高质量中小学工程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最后,文章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提出在科学教育加法中统筹规划高质量中小学工程教育的推进路径,即开发国家中小学工程教育核心内容框架、建立影响广泛的中小学工程教育研究共同体、提升中小学科技类教师的工程教学水平、构建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的工程教育评价体系,以期推动我国高质量中小学工程教育的开展,并为实现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和深入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加法 中小学 工程教育 大科学教育 工程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内涵、图景与发展进路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杨春晓 卢春明 郑永和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5-32,42,共9页
教育神经科学是面向教育场景,旨在揭示教育现象背后认知神经机理的新兴研究方向,是联结脑、心智与教育的重要桥梁。然而,目前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存在选题定位不准确、目标情境相对狭隘、关键科学问题凝练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该方向的发... 教育神经科学是面向教育场景,旨在揭示教育现象背后认知神经机理的新兴研究方向,是联结脑、心智与教育的重要桥梁。然而,目前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存在选题定位不准确、目标情境相对狭隘、关键科学问题凝练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该方向的发展。该文首先介绍了教育神经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动因,从回归大脑是解析教育现象的必然选择、多源与多层级数据互证是教育研究的迫切诉求、高生态效度脑影像技术的发展助推多科学融合这三方面论述了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的必然与应然。在此基础上,该文梳理了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的内涵,并提出了教育神经科学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五大研究主题,包括:(1)课堂教学过程的认知神经机理及其评估;(2)学科教学情境中学生学习的认知神经机理研究;(3)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研究;(4)智能教学环境中的学习认知机理研究;(5)教育教学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研究。最后,该文提出了“促合作”“重转化”“遵规范”“建机制”四大发展进路,以期为我国教育神经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神经科学研究 发展动因 研究内涵 研究图景 发展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关键方法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4
14
作者 郑永和 张登博 +1 位作者 管彤彤 王晶莹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3年第9期3-11,共9页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科学教育研究与实践,持续推动科学教育与智能技术的融合创新发展,为科技创新人才的个性化、特殊性培养路径与实践方法提供有效的技术资源。智能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聚焦科学学习分析与计算建模、...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科学教育研究与实践,持续推动科学教育与智能技术的融合创新发展,为科技创新人才的个性化、特殊性培养路径与实践方法提供有效的技术资源。智能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聚焦科学学习分析与计算建模、智能科学测评理论与实践,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大数据挖掘、多模态学习分析等关键技术的深度运用,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与高阶思维提供重要支撑。面向未来,智能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应从有效提升科学教师的综合素养、精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加快创新科学教育的测评方法、积极探索多模态数据驱动的教与学规律等方面加以重视,系统构筑智能化的科学教育发展新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科学教育 机器学习 科学评估 高阶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情共育”智慧教育新范式:内涵与进路
15
作者 王一岩 塔卫刚 郑永和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5,共7页
“知情共育”智慧教育新范式立足智慧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聚焦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破除以往智慧教育研究中“重认知轻情感”“知情分离”的实践误区,将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与协同进化作为学习发生的本体性存在,构建“认知—情感”... “知情共育”智慧教育新范式立足智慧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聚焦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破除以往智慧教育研究中“重认知轻情感”“知情分离”的实践误区,将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与协同进化作为学习发生的本体性存在,构建“认知—情感”协同表征的评价体系,揭示认知和情感的协同演化规律,引领智慧教育服务策略的转型升级,助力教育实践的创新变革。“知情共育”智慧教育新范式的实践落地,需要强化知情共重的育人目标引领、知情共探的评价体系构建、知情共生的学习机理揭示、知情共促的服务策略优化、知情共育的教育模式创新。未来需要进一步推动“认知—情感”协同培育的教育范式创新,构建“认知—情感”协同表征的教育指标体系,推进“认知—情感”协同演化的教育规律研究,打造“认知—情感”协同增强的教育服务模式,以推动智慧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情共育 智慧教育新范式 人机协同教育 生成式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意义、实践路径和落实要点
16
作者 姚晖 郑永和 《福建教育》 2024年第27期32-35,共4页
文章从落实新课标、构建教育要素现代化的大科学教育新格局等视角探讨了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意义,从科学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实验教学数字化、智能教育应用等方面探讨了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从科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构... 文章从落实新课标、构建教育要素现代化的大科学教育新格局等视角探讨了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意义,从科学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实验教学数字化、智能教育应用等方面探讨了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从科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构建科学教育第二课堂、将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纳入科学教育发展规划等方面探索落实要点,为实现学生科学素养、数字素养同步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数字化转型 科学素养 数字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小学科学教育提供重要资源
17
作者 郑永和 《小学科学》 2024年第17期1-1,共1页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教材(简称湘版科学教材)历经二十余载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应用,获得教师、学生及家长群体的广泛赞誉。2024年,该套教材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编写,再度顺利通过教育部审查复核。该...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教材(简称湘版科学教材)历经二十余载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应用,获得教师、学生及家长群体的广泛赞誉。2024年,该套教材依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编写,再度顺利通过教育部审查复核。该套教材以其独特的编写理念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为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重要资源。教材的编写坚持方向性、科学性、适切性、实践性和独特性五大原则。修订后的湘版科学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育 科学教材 适切性 科学课程标准 编写理念 义务教育 教学内容 学生及家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教育论纲:内涵、样态与图景
18
作者 郑永和 王一岩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0,共8页
数字技术变革新趋势、数字中国建设新使命、教育创新变革新需求,为数字教育的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数字教育聚焦于实现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形塑新质教育生产力,优化教育环境、资源与工具,聚焦教、... 数字技术变革新趋势、数字中国建设新使命、教育创新变革新需求,为数字教育的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数字教育聚焦于实现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形塑新质教育生产力,优化教育环境、资源与工具,聚焦教、学、管、评、研等业务场景,推动教育教学向着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旨在打造优质均衡、开放共享、个性终身、高效灵活、智慧创新、绿色安全的数字教育新生态。数字教育的实践落地需要加强政策驱动、理论牵引、技术赋能、伦理保障等方面的现实基础,打造数字教育发展的“新引擎”;重视数字教育环境、工具、内容、资源、数据等要素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打造数字教育变革的“新要素”;推动学习、教学、管理、评价、研究等业务场景的转型升级,打造数字教育实践的“新业态”。未来,数字教育的推进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数字教育背景下新质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加强学科数字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描绘新兴数字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整合的典型样态,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数字教育协同创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教育 教育数字化转型 新质教育生产力 新质人才培养 人机协同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I教育与STEM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董艳 徐淑华 杨洋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4-71,共8页
人与科学技术之间关系的协调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命题之一,SSI教育和STEM教育对此做出了不同角度的回应。SSI教育和STEM教育均源自西方,并在国内科学教育领域引发积极反响。但现有研究一般把两者作独立探讨,很少关注它们之间的相通问题。... 人与科学技术之间关系的协调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命题之一,SSI教育和STEM教育对此做出了不同角度的回应。SSI教育和STEM教育均源自西方,并在国内科学教育领域引发积极反响。但现有研究一般把两者作独立探讨,很少关注它们之间的相通问题。该研究通过系统梳理与比较SSI教育与STEM教育的缘起、脉络、研究、实践等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两者融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探讨两者融合的三种可行路径:基于SSI教育的多情境纵向拓展模式、基于STEM教育的多学科横向整合模式,以及面向设计产出的跨学科项目价值融合模式。这三种模式将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科学教学实践提供实践参考,并提供科学教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梳理线索。研究指出,两者融合效果还取决于科学教师应具有必要的跨学科教学知识与变革能力,这正是当前推进两种模式过程中遭遇的共同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I教育 STEM教育 融合路径 情境转换 学科统整 DoPB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教育如何促进学生“学会思考” 被引量:13
20
作者 魏锐 《科学与社会》 CSSCI 2020年第3期22-31,共10页
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对于提升高校科学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本文描述了我国高校科学教育中学生“学会思考”缺失的表现,从营造育人环境、搭建培养体系、建设教育内容、转变教学方式四个方面分析了制约学生“学会思考”的... 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对于提升高校科学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本文描述了我国高校科学教育中学生“学会思考”缺失的表现,从营造育人环境、搭建培养体系、建设教育内容、转变教学方式四个方面分析了制约学生“学会思考”的因素,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提出了可操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学会思考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科学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