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笔谈 被引量:1
1
作者 傅璇琮 邓绍基 +6 位作者 张海明 蒋寅 刘石 钱志熙 张晶 左东岭 韩经太 《湖南社会科学》 2001年第4期96-96,共1页
2001年4月 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邀请北京部分高 校、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古典文学专家,就“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的建构”的课题,围 绕“古典文学对华夏民族性、传统人格形成的影响、“古典文学... 2001年4月 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邀请北京部分高 校、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古典文学专家,就“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的建构”的课题,围 绕“古典文学对华夏民族性、传统人格形成的影响、“古典文学中表现的社会思潮和时代精神”、 “古典文学中表现的文人心态”、“古典文学对于精神史研究的意义”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现 将部分学者的发言刊登于此,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史 传统人格 华夏民族 文学史 古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学与心学中的陈白沙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晶 张振兴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9-154,共6页
明代前期的著名哲学家陈献章 (白沙 )也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与诗论家。在他的哲学思想与诗论及诗歌创作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白沙是明代心学的开创性人物 ,他提出“天地我立 ,万化我出 ,宇宙在我”的著名命题、“静中养出端倪”的方法以... 明代前期的著名哲学家陈献章 (白沙 )也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与诗论家。在他的哲学思想与诗论及诗歌创作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白沙是明代心学的开创性人物 ,他提出“天地我立 ,万化我出 ,宇宙在我”的著名命题、“静中养出端倪”的方法以及“以自然为宗”的为学宗旨。白沙不事著述 ,却长于以诗表达思想。他不同意“诗为小技”的观点 ,高度重视诗的功能。认为诗应“率情为之”,反对“饰巧夸富、媚人耳目”的人为雕琢之风 ,提倡“浩然自得”,以诗人的独特体验形成自己的自家面目。但他又反对粗豪为诗、“恣意横为”,主张对诗的艺术法则一一理会。白沙诗作出于性情 ,发乎自得 ,在“鸢飞鱼跃”的物象中生发哲思。他的诗论与诗作 ,对于明代前期的复古拟古之风是一种反拨 ,同时对后来的文学解放思潮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白沙 诗学 心学 自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到“橘园”看悲剧——关于《橘子红了》的对话 被引量:2
3
作者 曾庆瑞 赵遐秋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1-94,共4页
关键词 《橘子红了》 电视剧 李少红 导演 文学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静观论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晶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3-120,共8页
"审美静观"是关于审美态度的核心要素,其实质是审美的无功利性。在西方美学史上,康德是最深刻、最系统地论述审美静观的美学家。叔本华、鲍桑葵、布洛、闵斯特堡等美学家都从不同的侧面发展了审美静观说。中国古代美学史上也... "审美静观"是关于审美态度的核心要素,其实质是审美的无功利性。在西方美学史上,康德是最深刻、最系统地论述审美静观的美学家。叔本华、鲍桑葵、布洛、闵斯特堡等美学家都从不同的侧面发展了审美静观说。中国古代美学史上也有许多审美静观的思想资料。如老子的"涤除玄鉴",《易传》中的"观物取象"说,宗炳的"澄怀味象",苏轼的"无厌空且静",王国维的"无我之境"等,都展示了静观说中国美学中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中西的"审美静观"说有着不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静观 审美态度 虚静 澄怀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是生存的隐喻——电影现象学绪论 被引量:3
5
作者 周月亮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6-98,共3页
电影现象学是整合电影思想的思想,是阐释电影艺术的艺术。电影现象学关注电影人将世界“现象化”的把握能力,寻找建立对电影新的解释能力。电影现象学在电影学与电影、电影与人类双向回流式的对话中建构人类的意义感觉。
关键词 电影现象 电影学 电影艺术 影像 感觉 阐释 寻找 隐喻 对话 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想象的诉说──《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的文化隐喻 被引量:3
6
作者 戴清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4-77,共4页
本文借用詹姆逊的文化批评理论对《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一剧的意识形态表述进行了象征阐释,分析了构成这一表述的多重想象中的隐喻特征,认为它们表露了关于中国独特的想象与经验,隐喻了中国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崭新调整,寄托了关... 本文借用詹姆逊的文化批评理论对《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一剧的意识形态表述进行了象征阐释,分析了构成这一表述的多重想象中的隐喻特征,认为它们表露了关于中国独特的想象与经验,隐喻了中国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崭新调整,寄托了关于理想女性的一种审美乌托邦。该剧所呈现的文化符码之间彼此交叉与冲突,折射了当下社会语境中多元异质文化对该作品施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 寄托 文化符码 审美乌托邦 文化批评理论 象征 独特 作品 社会语境 异质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逸”作为审美范畴在唐宋时期的迁替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晶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3-68,共6页
唐宋之际 ,社会审美思潮发生了很大变化 ,“逸”作为审美范畴在士大夫的观念中成为一种审美理想。“逸”是文人画的精神核心。宋代文人画 ,为了高扬主体情志 ,不仅要超越形似 ,而且要通过简化、变形等艺术手段 ,使画中的形象与所画的事... 唐宋之际 ,社会审美思潮发生了很大变化 ,“逸”作为审美范畴在士大夫的观念中成为一种审美理想。“逸”是文人画的精神核心。宋代文人画 ,为了高扬主体情志 ,不仅要超越形似 ,而且要通过简化、变形等艺术手段 ,使画中的形象与所画的事物产生很大的间离感、陌生化 ,从而突出主体的情志。从创作主体的精神状态而言 ,“逸”是一种审美的自由创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逸" 形似 神似 游戏 审美 士大夫阶层 审美理想 文学创作 绘画 审美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融合与排拒中的金代诗歌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晶 《殷都学刊》 2002年第3期59-61,共3页
关键词 文化融合 金代 诗歌 文化排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机”论的历史脉络与美学品格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晶 张振兴 《天府新论》 2001年第6期66-70,共5页
“天机”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充满哲学思辨和生命感的实体性概念。它是既存在于主体创作构思之中 ,又勃动于作品文本中的精神实体 ,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天机”的最早提出是在《庄子》中 ,而真正以“天机”来论艺术创作的是陆机的《文... “天机”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充满哲学思辨和生命感的实体性概念。它是既存在于主体创作构思之中 ,又勃动于作品文本中的精神实体 ,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天机”的最早提出是在《庄子》中 ,而真正以“天机”来论艺术创作的是陆机的《文赋》。而后从唐代到明清 ,“天机”论存在于许多著名的诗画理论著述之中。“天机”论所指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创作灵感 ,而是指创造出最佳、最独特的作品的契机。获得“天机”的主体条件决非刻意的追求 ,而是自由自得的舒展胸臆。与西方灵感论相比 ,“天机”论不是仅在主体方面考察其源 ,而是在主客体的感应触遇中解释“天机”的原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机 灵感 主客体触遇 艺术佳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弁“体物”的诗学思想与其诗歌创作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晶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2期43-49,共7页
朱弁是南北宋之际的诗论家、诗人 ,他的《风月堂诗话》是一部在中国美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都有重要理论价值的诗论著作。《诗话》作于朱弁羁留金朝期间 ,多是记载作者南渡前在新郑时与友人谈诗的回忆 ,借以寄托作者的故国之思 ,其中... 朱弁是南北宋之际的诗论家、诗人 ,他的《风月堂诗话》是一部在中国美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都有重要理论价值的诗论著作。《诗话》作于朱弁羁留金朝期间 ,多是记载作者南渡前在新郑时与友人谈诗的回忆 ,借以寄托作者的故国之思 ,其中颇富论诗独见。朱弁论诗宗旨 ,首在于自然浑成 ,不以用事为高 ,而主张诗人以“体物”的方法在大自然和客观事物中直接获得审美体验 ;朱弁还非常崇尚雄奇刚健的诗歌风格 ,而又认为应该达到浑涵汪茫的艺术境界。他评价黄庭坚所说的“用昆体功夫 ,而造老杜浑成之地” ,是在诗学史上颇富理论创见的命题。朱弁在诗歌创作上也有重要的成就。从长期羁留北国的宋朝士人的角度出发 ,朱弁诗有着“亲历”、纪实的特点 ,同时又深刻细微地呈现了诗人内心那种深沉而勃动着的精神天地。从艺术上看 ,他的创作极少使事用典 ,得之自然 ,多用白描手法 ,但句律严整 ,下字坚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弁 《风月堂诗话》 诗学理论 诗歌创作 "体物" 意象 艺术特色 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巫术思维与欲望中介——关于电影功能的抽绎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月亮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9-101,共3页
影像艺术在高科技的支撑下已变成只要想到就能做到的巫术,因此须理性地分析其巫术思维的潜能。影像是欲望的象征,研究电影与人类欲望的关系才刚刚超越描述阶段进行分析阶段。本文看重“回忆”对欲望的整合作用——任何影片其实都是对某... 影像艺术在高科技的支撑下已变成只要想到就能做到的巫术,因此须理性地分析其巫术思维的潜能。影像是欲望的象征,研究电影与人类欲望的关系才刚刚超越描述阶段进行分析阶段。本文看重“回忆”对欲望的整合作用——任何影片其实都是对某种欲望的回忆性的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欲望 象征 巫术 回忆 超越 展现 电影 影像艺术 影片 高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剧《大宅门》白景琦形象文化解读
12
作者 王黑特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4-97,共4页
电视剧《大宅门》的高收视率与主人公白景琦形象的成功塑造不无关系,这是一个对世俗社会富有挑战意味的浑圆人物形象。白景琦自幼受道家思想影响颇深,具有弃儒就道的文化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可视其为对儒商有所超越的道商形象。电视剧文... 电视剧《大宅门》的高收视率与主人公白景琦形象的成功塑造不无关系,这是一个对世俗社会富有挑战意味的浑圆人物形象。白景琦自幼受道家思想影响颇深,具有弃儒就道的文化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可视其为对儒商有所超越的道商形象。电视剧文本对白景琦愚孝的批判,是对儒家道德伦理的质疑。白景琦与其妻妾的关系,在电视剧文本中总体上被表现为爱情关系,而非简单的利益交换。他对日寇的抵制和拼死抗争,是其民族情怀丶个性品格丶抗敌经历和现实处境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争 文本 主人公 处境 《大宅门》 民族情怀 世俗社会 电视剧 对白 意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生态反思中的当下情怀——电视剧《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的主题解读
13
作者 刘晔原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9-71,共3页
《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电视剧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名单》,它在二战反思片注重生命救助主题的基础上,从人性拷问的视点出发,把主题推进到对秩序与原则的呼唤,不仅推进了反思二战历史片的思想深度,而且使历史的反思呈现出浓郁的... 《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电视剧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名单》,它在二战反思片注重生命救助主题的基础上,从人性拷问的视点出发,把主题推进到对秩序与原则的呼唤,不仅推进了反思二战历史片的思想深度,而且使历史的反思呈现出浓郁的当下情怀,为中国电视剧创作中思想深度与大众艺术结合的成功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怀 思想深度 主题 中国电视剧 反思 解读 创作 历史片 《辛德勒名单》 大众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神精神与作为大众文化的影视艺术
14
作者 王昕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8-101,共4页
尼采美学思想的核心是酒神精神。在尼采那里,酒神精神代表着醉境、非造型艺术、感性、行动(冲动),是希腊艺术以及全部艺术的基础。电视剧《大宅门》所体现的就是一种绵延于大众文化思潮中的酒神精神。但是,作为大众文化的影视艺术,应在... 尼采美学思想的核心是酒神精神。在尼采那里,酒神精神代表着醉境、非造型艺术、感性、行动(冲动),是希腊艺术以及全部艺术的基础。电视剧《大宅门》所体现的就是一种绵延于大众文化思潮中的酒神精神。但是,作为大众文化的影视艺术,应在艺术的感性与理性、日神与酒神、自律性与他律性、艺术性与商品性的互动关系中,找寻与把握艺术的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神精神 日神 大众文化 希腊艺术 感性 尼采 思潮 影视艺术 《大宅门》 电视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类型”文本及其人性探寻——关于《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的文化研究
15
作者 王昕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8-79,共2页
按照当代中国审美文化格局的三元结构模式,电视剧《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作为文化客体,涵融了主导、精英、大众文化中的每一部分的意义诉求,其文本内部的多种文化元素达成了某种均衡态势,从而形成了一种“超类型”文本模式:它既... 按照当代中国审美文化格局的三元结构模式,电视剧《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作为文化客体,涵融了主导、精英、大众文化中的每一部分的意义诉求,其文本内部的多种文化元素达成了某种均衡态势,从而形成了一种“超类型”文本模式:它既可以被称为三类文化中的任何一种文本,又不仅仅属于某一类特定文本;既入乎每一种文化之中,又出乎其外,在多元文化元素的整合中进行着自己的多向意义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探寻 为文 文化研究 人性 审美文化 女人 电视剧 大众文化 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夫之诗歌美学中的“神理”说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晶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8-44,共7页
“神理”说是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在其诗论著作《姜斋诗话》以及《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中,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神”与“理”是中国诗学中的传统范畴,对于“理”在诗中的存在,诗学界多... “神理”说是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在其诗论著作《姜斋诗话》以及《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中,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神”与“理”是中国诗学中的传统范畴,对于“理”在诗中的存在,诗学界多抱否定性的态度。王夫之将其合为一个新的审美范畴,并以之为评诗、选诗的重要价值尺度。在王夫之看来,仅有艺术直觉而无睿智深刻的理性,并非诗之上乘。“理”恰是好诗应有的必要条件。“神理”的内涵首先是理与情的融合。王夫之非常注重理与情的相因相得,不满于剥落诗人情感之后的枯燥言理;“神理”的另一内涵是指诗中之理的超以象外,广远精微,与天地宇宙相通,浑灏流动充满生命的动感,而非道学先生的伦理教条。诗中“神理”的获得,不是先入为主地预先确定,而是以触物感兴的方式,在与自然、社会的随机感遇中升华而出。这也便是“现量”的创作思维。“神理”说对于诗中之理的合理性存在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又深刻地揭示了它的审美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性分析 王夫之 清代 诗歌美学 神理说
全文增补中
试论建安辞赋对楚辞的继承和发展
17
作者 秦俊香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8-10,共3页
建安辞赋,是建安文学百花园中一枝独放异彩的奇葩,它和建安诗歌、散文一起,共同体现了建安时代特有的“建安风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骄傲.但学术界对建安辞赋的关注却远不及诗歌和散文,对其渊源的探讨更其不足,本文拟就从建安辞赋对... 建安辞赋,是建安文学百花园中一枝独放异彩的奇葩,它和建安诗歌、散文一起,共同体现了建安时代特有的“建安风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骄傲.但学术界对建安辞赋的关注却远不及诗歌和散文,对其渊源的探讨更其不足,本文拟就从建安辞赋对楚辞的继承和发展入手作一探讨,以期引起学术界对建安辞赋研究的重视,并就教于大方之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辞赋家 《楚辞》 抒情主人公形象 继承和发展 鹦鹉赋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 曹植 建安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夫之诗学中的审美主客论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洁 张晶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19-123,共5页
审美主客论是王夫之哲学认识论在审美领域的贯注 ,具有极强的理论生长性。它以“情”“景”之双向互通关系为根基 ,又以“景中情”“情中景”“大景中小景”之范畴为枝干 ,向下深掘而紧抓“现量” ,向上伸展而直入“神理” ,从而建构起... 审美主客论是王夫之哲学认识论在审美领域的贯注 ,具有极强的理论生长性。它以“情”“景”之双向互通关系为根基 ,又以“景中情”“情中景”“大景中小景”之范畴为枝干 ,向下深掘而紧抓“现量” ,向上伸展而直入“神理” ,从而建构起一个较完整的诗学体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主客论 大景 小景 现量 神理 王夫之 诗学理论 情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文化的跨学科存在及其研究视角 被引量:4
19
作者 隋岩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28-132,共5页
当代中国电视文化已超越以往单一的文化艺术领域而横跨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等诸多学科 ,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文化形态。对这种复杂的研究对象 ,从社会文化、大众文化、艺术文化、经济文化、传播文化、国际关系等多重视角进... 当代中国电视文化已超越以往单一的文化艺术领域而横跨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等诸多学科 ,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文化形态。对这种复杂的研究对象 ,从社会文化、大众文化、艺术文化、经济文化、传播文化、国际关系等多重视角进行观照和描述 ,有助于我们突破单一阐释角度和评价尺度的局限 ,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所发生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文化 跨学科 研究视角 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形人物的审美价值——《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的霍夫曼形象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友军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2-74,共3页
《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这部以“二战”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在圆形人物霍夫曼形象的塑造上体现了一个时期以来电视剧艺术创作观念上所发生的细微变化,本文试围绕圆形人物的审美价值和塑造规律,从审美与审丑、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这部以“二战”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在圆形人物霍夫曼形象的塑造上体现了一个时期以来电视剧艺术创作观念上所发生的细微变化,本文试围绕圆形人物的审美价值和塑造规律,从审美与审丑、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明确性、坚定性以及人文精神与历史理性并重对人物塑造的重要性三方面作出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夫曼 电视连续剧 艺术创作 电视剧 审美价值 人物塑造 人物性格 审丑 历史理性 丰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