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4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制中的作者——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毕业导演访谈系列之陆川访谈 被引量:4
1
作者 林黎胜 孔苗苗 梁丽华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6-83,共8页
《可可西里》是2004年华语电影中备受瞩目的一部影片,荣获了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和最佳摄影奖。影片的两位主创人员——导演陆川和摄影曹郁都是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堪称国内新锐电影人。本... 《可可西里》是2004年华语电影中备受瞩目的一部影片,荣获了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和最佳摄影奖。影片的两位主创人员——导演陆川和摄影曹郁都是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堪称国内新锐电影人。本期"新锐电影"栏目采访了陆川和曹郁,请他们畅谈了自己在学院学习和从事电影创作过程中的所得所失,其中的经验与思考,与读者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演 影片 北京电影学院 电影节 剧情片 摄影奖 电影创作 访谈 中国 台湾省 东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朋克:中国神怪动画电影中的叙事新构
2
作者 王鹏飞 《视听》 2025年第2期27-30,共4页
中国动画电影学派在20世纪后半叶创造出了独特的民族动画电影美学风格——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为基底,以中国神话(1961年的《大闹天宫》)、民俗寓言(1981年的《南郭先生》)和成语故事(1984年的《鹬蚌相争》)等为题材,并结合中国传统绘... 中国动画电影学派在20世纪后半叶创造出了独特的民族动画电影美学风格——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为基底,以中国神话(1961年的《大闹天宫》)、民俗寓言(1981年的《南郭先生》)和成语故事(1984年的《鹬蚌相争》)等为题材,并结合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工笔画、水墨画等)、民俗艺术(年画、门神画)和京剧艺术(程式化表演、脸谱)等形式元素而构建。步入21世纪后,沉寂失落的中国动画电影也在时代与审美的新变化下有所重振,民族动画电影的叙事新风亦被重提。近年来,追光动画公司接连推出“新神榜”“新传说”“新文化”系列作品,打造出民族动画电影之新风,并由此诞生了中国神怪动画电影叙事新构造——东方朋克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朋克 神怪动画 民族动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B级片”到“高概念”——海洋科幻电影的主流转型
3
作者 李彬 《视听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期36-44,共9页
本文梳理了1950年代以来海洋科幻电影的创作脉络,强调了《大白鲨》在海洋科幻电影从B级片向主流商业大片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彼时B级科幻片中的核辐射“海洋怪兽”系列,投资小,制作粗糙,风格邪典,而1970年代之后,《大白鲨》创造的海... 本文梳理了1950年代以来海洋科幻电影的创作脉络,强调了《大白鲨》在海洋科幻电影从B级片向主流商业大片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彼时B级科幻片中的核辐射“海洋怪兽”系列,投资小,制作粗糙,风格邪典,而1970年代之后,《大白鲨》创造的海洋怪兽惊悚叙事、“重磅邪典”风格的悬疑叙事,以及对男性英雄情结的大力张扬,都继承自B级片传统,且对之后的“高概念”科幻电影创作影响巨大。到了21世纪,海洋科幻影片创作更强调惊悚奇观,特别是杀人狂电影,是人类对野性自然毁灭性力量的形象化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科幻电影 B级片 高概念 大白鲨 主流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创先河、享誉当代的俄罗斯国立电影学院
4
作者 贺红英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7-106,共10页
电影在20世纪内被确立、发展、完善为独立的艺术种类和工业行业,相应地,电影领域的专业教育活动也是在20世纪内才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公认的开创电影专业教育先河并享有很高威望的机构是俄罗斯的国立电影学院。
关键词 俄罗斯 电影 学院 工业行业 艺术种类 教育活动 专业教育 全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校30年再回首 张艺谋做客电影学院畅谈奥运总导演台前幕后
5
作者 谭苗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6-79,共4页
2008年11月7日,美国波士顿大学副校长劳瑞·波尔(Laurie Pohl)女士在北京电影学院正式宣布授予北京电影学院优秀毕业生、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先生该校人文艺术荣誉博士学位。
关键词 导演 张艺谋 北京电影学院 斯皮尔伯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的道德精神与中国电影的价值取向
6
作者 张福星 《南腔北调》 2024年第4期38-47,96,共11页
中国哲学的道德本源性和道德体系的非宗教性,让传统中国有了一套异于西方的道德哲学体系。中国哲学的这种道德本源性,恰是中国传统道德绕过宗教解决“价值尺度”问题而独成体系的根本原因。这种非宗教式道德使传统中国形成异于西方宗教... 中国哲学的道德本源性和道德体系的非宗教性,让传统中国有了一套异于西方的道德哲学体系。中国哲学的这种道德本源性,恰是中国传统道德绕过宗教解决“价值尺度”问题而独成体系的根本原因。这种非宗教式道德使传统中国形成异于西方宗教价值伦理的天下观、生死观和人伦观,并有形或无形地渗透进电影人的理论和实践事业,隐显在具体作品的价值倾向中,成为中国电影人和中国电影整体价值取向背后的精神底色。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如何让这一独特价值传统在新时代的中国继续发挥可能,是当代中国电影在价值建构层面面临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中国哲学 道德精神 传统文化 电影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下行、续集乏力与精品稀缺——2023年度网络电影发展综述
7
作者 康宁 《现代视听》 2024年第1期40-45,共6页
2023年,在院线电影和微短剧的两面夹击下,中国网络电影市场整体下行,IP续集呈现出乏力疲态,类型方面也鲜有突破。作为注意力商品,网络电影副文本盈利模式导致网络电影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副文本的创新上,却忽略了电影本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023年,在院线电影和微短剧的两面夹击下,中国网络电影市场整体下行,IP续集呈现出乏力疲态,类型方面也鲜有突破。作为注意力商品,网络电影副文本盈利模式导致网络电影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副文本的创新上,却忽略了电影本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面对复杂环境,当前中国网络电影还需进一步调整盈利策略,推动精品化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电影 市场下行 续集乏力 注意力商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制片、明星主导与脱除地域性:藏在《嘉禾电影》里的制片策略
8
作者 康宁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85-94,共10页
《嘉禾电影》是由嘉禾影业创办的期刊杂志,其对研究嘉禾影业、香港电影,以及港台地区之间的电影互动,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通过《嘉禾电影》进入历史现场,可以深度理解认知嘉禾影业确立推出的自由的独立制片人制度、让明星拥有较大主... 《嘉禾电影》是由嘉禾影业创办的期刊杂志,其对研究嘉禾影业、香港电影,以及港台地区之间的电影互动,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通过《嘉禾电影》进入历史现场,可以深度理解认知嘉禾影业确立推出的自由的独立制片人制度、让明星拥有较大主导权的新明星制、从创办起就将脱除地域性作为摄制影片目标的诸多创新举措的价值。在《嘉禾电影》容载的媒介片段中,我们可以见证嘉禾影业参与香港电影的时代转移,加速电影行业的更新换代,为香港地区本土新一代影人提供舞台,也给香港电影带来发展契机与持续动力的完整过程,并由此为香港电影的历史书写,寻找到了一条新的方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禾电影 独立制片人 新明星制 脱除地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明星的身体呈现与视觉政治 被引量:15
9
作者 陈晓云 缪贝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37,共11页
电影明星研究,联系着生产、消费、产业、批评等不同维度。电影明星于银幕内外的身体呈现,构成了明星研究的基础维度。身体是明星形象建构的物质基础,是明星通过电影表演与文化表演建构其明星形象的关键所在。身体既是社会、政治、经济... 电影明星研究,联系着生产、消费、产业、批评等不同维度。电影明星于银幕内外的身体呈现,构成了明星研究的基础维度。身体是明星形象建构的物质基础,是明星通过电影表演与文化表演建构其明星形象的关键所在。身体既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媒介、产业、受众等宏观因素制造与操控明星形象的重要物质基础,也由于它与演员之间的亲密性,可以轻易地被演员自身使用。演员与其身体之间,形成了一种颇有意味的关系。在电影明星的身体表演中,脸由于其丰富的表情达意功能,加之特写镜头的出现与广泛使用,使其成为演员身上最重要的表意元素。电影明星在身体与布料之间的摇曳关系常常呼应着电影历史、电影观念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并显现为与各种权力机制的博弈关系。身体修饰作为明星身体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与大众趣味之间产生共鸣。明星身体问题勾连着电影历史与电影观念的变迁以及大众趣味的变化,而其与各种权力机制之间的博弈,形构了各种意味深长的社会文化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明星 身体呈现 视觉政治 权力机制 大众趣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革命性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志敏 赵斌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4-79,33,共7页
本文提出了一个广义的电影概念,即把电影定义为以镜头形式呈现、可以配有声音效果的双频活动影像,一种专门纪录或制作表面现象的异质综合性媒介。这一全新的电影观引发我们讨论电影、电视和计算机这三种"电影媒介的历史形态"... 本文提出了一个广义的电影概念,即把电影定义为以镜头形式呈现、可以配有声音效果的双频活动影像,一种专门纪录或制作表面现象的异质综合性媒介。这一全新的电影观引发我们讨论电影、电视和计算机这三种"电影媒介的历史形态",促使我们探究蒙太奇、长镜头、意识流和合成镜头这四种"电影的本体",帮助我们理解"艺术化"、"语言化"和"全思化"这三种"电影文化的历史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电影的信息纪录与传播功能、电影作为全新文字的属性、电影对未来教育的促发作用等三个方面入手,详细论证了电影对人类文明进程的革命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本体论 数字技术 电影教育 文明发展 革命性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影巨片生产的历史足迹 被引量:4
11
作者 倪震 万传法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5-65,共11页
"巨片"、"大片"的出现及其概念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好莱坞20世纪70年代中期甚至之前更早的历史。《宾虚传》、《音乐之声》、《埃及艳后》等影片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出现,是好莱坞针对派拉蒙案判决之后电影... "巨片"、"大片"的出现及其概念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好莱坞20世纪70年代中期甚至之前更早的历史。《宾虚传》、《音乐之声》、《埃及艳后》等影片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出现,是好莱坞针对派拉蒙案判决之后电影环境的变化以及为实现与全民普及了的电视进行竞争的策略性产物,并由此奠定了宽银幕、立体声、高投资、大场面和超级明星演绎的超级奇观的大片模式。至70年代中期,伴随着市场营销以及数字化技术在电影产业中的愈益重要,一种被贾斯汀.怀亚特称之为"高概念"的电影出现了。从此,一种"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的商业运作模式被明确确定下来,并在《大白鲨》、《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等一系列"高概念"影片中被发扬光大。在中国,电影巨片的生产也是中国电影工业系统中的核心与关键。在经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全方位发展阶段、新世纪国际化运作阶段和主流文化新发展阶段四个时期之后,中国电影巨片的生产创作已日渐壮大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与好莱坞"高概念"大片相比,大营销的不足与高科技的缺失是制约中国巨片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中国电影巨片的未来,必须重视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多元化、多类型建设以及数字化高科技的应用开发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巨片 “高概念” 核心价值 人类共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画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 被引量:54
12
作者 陈晓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60,共7页
无论是动画电影,还是通常意义上说的故事电影或纪录电影,叙事都成为其基本的核心范畴之一。叙事艺术与叙事技巧的发展,往往从一个重要方面折射出电影发展的历程。对于中国电影界来说,叙事问题以及电影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体现而呈现的意识... 无论是动画电影,还是通常意义上说的故事电影或纪录电影,叙事都成为其基本的核心范畴之一。叙事艺术与叙事技巧的发展,往往从一个重要方面折射出电影发展的历程。对于中国电影界来说,叙事问题以及电影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体现而呈现的意识形态问题,值得从创作与研究两个层面来共同研讨。就动画电影而言,艺术创作的本质问题就是想像力,以及将这种想像力通过影像方式呈现出来的叙事能力,还有不可或缺的童心和童趣。动画电影的想像力更接近于儿童的非逻辑、非常规、非线性思维,或者也可以说是反成人常态逻辑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动画电影的外在形态与叙事特征。动画电影在意识形态诉求上显然更着意于人类共性的文化内涵,因为作为动画电影主体观众的孩子,与成人世界相比,其意识形态呈现出更少的差异性和更多的普泛性特点。动画电影比起常规的以成年人为基本受众对象的故事电影,更需要"寓教于乐",更需要通过影像和叙事形象来有效地完成意识形态的传达,而不是借助简单的说教。确立一个可以被认同的价值观也许没有那么困难,但要提升和强化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过于强烈的教化欲望,直奔主题的叙事方式,其最终结果往往会走向它的反面。这恰恰是困扰着国产动画电影,也是困扰着整个中国电影界的一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画电影 叙事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类型:作为惯例和经验的系统 被引量:21
13
作者 吴琼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14,共7页
类型研究是以对传统的研究作为出发点的。本文研究了类型元素在惯例化的形式、故事和主题文本里重复使用具有的重要意义,论证电影类型是一个观众熟悉的、有意义的、一致性的、负载价值的经验系统,并且比较研究了好莱坞类型电影和新中国... 类型研究是以对传统的研究作为出发点的。本文研究了类型元素在惯例化的形式、故事和主题文本里重复使用具有的重要意义,论证电影类型是一个观众熟悉的、有意义的、一致性的、负载价值的经验系统,并且比较研究了好莱坞类型电影和新中国类型电影的惯例和经验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类型 理论 叙事 好莱坞类型电影 新中国电影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电影的现状与展望--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会长侯克明访谈 被引量:3
14
作者 侯克明 余韬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19,共5页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从娃娃抓起"这些曾经的口号仍响彻耳畔,作为教育和娱乐主要形式之一的电影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当今世界儿童电影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形势?中国的儿童电影发展状况又如何?世界各国的儿童电...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从娃娃抓起"这些曾经的口号仍响彻耳畔,作为教育和娱乐主要形式之一的电影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当今世界儿童电影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形势?中国的儿童电影发展状况又如何?世界各国的儿童电影在未来该如何发展?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学报》对以专业评委身份参加了"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的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会长、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侯克明教授进行了一次主题为"儿童电影的现状与展望"的专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电影 国际儿童电影节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编,还是原创:一种令人困惑的悖谬--兼及对电影文学性命题的反思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陈晓云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4-97,共4页
文学性是中国电影中重要的传统命题之一,它已经渗透在中国电影艺术与文化的肌理之中。第五代在改编与原创问题上呈现出来的悖谬,以及试图解决电影叙事问题的努力,促使人们再度反思电影的文学性命题,反思其与视觉性之间的矛盾关系。
关键词 文学性 视觉性 改编 原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规训的力量——研究当代中国电影的一个视角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陈晓云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6-69,共4页
身体的规训,从某种程度上看是指向身体欲望的,并且更多是指向女性的。欲望的狂欢与规训的策略,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身体规训作为一种权力机制,影响并决定着中国电影对于身体的呈现与表达。
关键词 身体 规训 当代中国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影:叙事经济和意义创造 被引量:6
17
作者 倪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5,共15页
叙事经济注重市场效益,以全面提升电影票房为目标;但同时电影还应该具备符合大众审美和承担文化建设的责任。新世纪以来,叙事经济成长的首先突破,是体制改革真正跨出了除旧图新的决定性步伐。叙事经济探索的另一个明显成果,是中国电影... 叙事经济注重市场效益,以全面提升电影票房为目标;但同时电影还应该具备符合大众审美和承担文化建设的责任。新世纪以来,叙事经济成长的首先突破,是体制改革真正跨出了除旧图新的决定性步伐。叙事经济探索的另一个明显成果,是中国电影主流大片的成功推出,进而形成系列化生产,引起广大观众的关注和热评。第三个转变,则是电影创作新一代导演群体的登场,以及由此带来的意义创造的变革和求新。作为电影产业链的源头,创意策划和编剧创作是形成一部电影生产的首要环节。然而在当下,中国电影里的创新性电影运作,在无法依靠现成文学作品为改编依据的状况下,也出现了立足自主创作表达意义的生产运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类型电影的策划意识和生产实践,已在我国电影中明显展现。同时,我国类型电影生产还存在一些问题:类型定位和类型特色还不够清晰、突出;中国类型电影的类型种类太少。类型片配置的全面性、多样性亟待加强;中国类型电影的商业为重、意义创造贫弱现象必须引起关注。电影必须力求达到叙事经济和民族文化建设的综合效益,才能有益于广大受众和文化品格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经济 编剧生产力 民族文化建设 意义创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华语电影的思想性危机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志敏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26,共11页
通过对华语电影导演的风云人物和标志性人物黄建新、李安、王家卫和王颖四位导演的电影作品个案的简单枚举和勾勒式描述,可以发现,华语电影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至21世纪头十年的大约三十年间,经历了一个思想性探索的崛起及之后不断... 通过对华语电影导演的风云人物和标志性人物黄建新、李安、王家卫和王颖四位导演的电影作品个案的简单枚举和勾勒式描述,可以发现,华语电影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至21世纪头十年的大约三十年间,经历了一个思想性探索的崛起及之后不断衰减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现了思想性危机。这一过程的主要背景是,中国大陆以改革开放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进程及其不断深化。与此同时,不能忽略的则是国际冷战思维的纠缠及其难以为继,由美国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和国际霸主行径的彰显对美国形象的损毁。黄建新导演的影片《求求你表扬我》(2004)是一部最具标志性和表征意义的作品。这位曾以极大热情关注现实生活,勇于探讨严肃的社会文化问题,表现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导演,却在这部影片中给观众提出了一个假问题,一个并不需要思考的问题。联系到李安、王家卫等导演的作品,将使我们意识到,过去那些国内外大的政治背景已付东流,不可逆转,而自此之后,华语电影能否适时地进行转型,完成由政治性的思想探索向学术性的思想开发转换,仍在人们的热切期待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电影 思想性危机 黄建新 李安 王家卫 王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创意阶层的崛起与新类型电影的建构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冠平 张伟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2-87,共6页
当城市成为新型行业、知识产业的中心时,各种新的社会关系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同于传统社会结构的群体。新的年轻知识阶层间的交流与碰撞建构了一个多样、包容、独立、开放的体系,这个体系同时是被新经济驱动的情感分享与资源互动的体... 当城市成为新型行业、知识产业的中心时,各种新的社会关系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同于传统社会结构的群体。新的年轻知识阶层间的交流与碰撞建构了一个多样、包容、独立、开放的体系,这个体系同时是被新经济驱动的情感分享与资源互动的体系,这正是新创意阶层所赖以存在的体系。新创意阶层在其间用新的编码方式建构当下中国本土类型电影的新样式。近十年中国电影业的巨大变化,为多样的类型提供了过往无法想象的生存空间,而新创意阶层所做的本土类型电影的商业尝试反馈了当下本土观众的痛点和兴奋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阶层 类型电影 网生代 新媒体 “互联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访问影坛前辈,谈苏联对新中国电影创建的影响--采访摄影系郑国恩教授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远婴 丁宁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3-100,共8页
也许是因为长年教学,郑老师的讲述丰富而富于系统,这里有他对个人成长的回顾,有对当年领导及苏联老师的感念,亦有对中国电影摄影教学体系创建的梳理。
关键词 中国电影 电影摄影 苏联 郑国 采访 教学体系 个人成长 老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