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措施及效果研究——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医院口腔科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雪莲 解宝江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年第15期7-7,9,共2页
目的探讨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措施及效果。方法将86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中西药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35%,西药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4.4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发... 目的探讨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措施及效果。方法将86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中西药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35%,西药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4.4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发性口腔溃疡病情顽固,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单纯西药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口腔溃疡 中西药治疗 效果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KK1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伊诺 李振华 +3 位作者 刘敏 解宝江 王晓娟 王士俊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6期4279-4283,共5页
目的探讨DKK1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分别施加外源性重组DKK1,分为对照组(未施加DKK1)、DKK1组(施加终浓度为300 ng/ml DKK1);DKK1小干扰RNA(siRNA)瞬时转染,分为对照组(未转染siR... 目的探讨DKK1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分别施加外源性重组DKK1,分为对照组(未施加DKK1)、DKK1组(施加终浓度为300 ng/ml DKK1);DKK1小干扰RNA(siRNA)瞬时转染,分为对照组(未转染siRNA)、DKK1 RNA干扰(RNAi)组(转染DKK1 StealthTMSelect siRNA)。应用Transwell实验,计数每个视野中穿过凝胶和微孔滤膜的细胞数,反映细胞的侵袭能力;计数穿过微孔滤膜的细胞数,反映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外源性重组DKK1干预后24 h,DKK1组穿过凝胶和微孔滤膜的细胞数为(101.10±6.05),较对照组(135.90±3.98)减少(t=15.20,P<0.05)。外源性DKK1干预后,细胞的侵袭能力减低25.61%。DKK1组穿过微孔滤膜的细胞数为(107.10±5.63),较对照组(142.60±6.95)减少(t=12.56,P<0.05)。外源性DKK1干预后,细胞的迁移能力减低24.89%。DKK1 siRNA转染后24 h,DKK1 RNAi组细胞DKK1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36.71%。DKK1 RNAi组穿过凝胶和微孔滤膜的细胞数为(150.00±4.83),较对照组(130.40±6.15)增加(t=7.93,P<0.05)。下调DKK1基因表达后,细胞的侵袭能力增强15.03%。DKK1 RNAi组穿过微孔滤膜的细胞数为(154.30±5.64),较对照组(139.70±3.47)升高(t=6.98,P<0.05)。下调DKK1基因表达后,细胞的迁移能力增强10.45%。结论 DKK1能抑制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DKK1有望成为子宫内膜癌细胞侵袭、迁移的有效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ISHIKAWA细胞 肿瘤浸润 细胞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比夫定阻断HBV高病毒载量孕妇母婴垂直传播效果观察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振华 解宝江 +3 位作者 张丽菊 易为 伊诺 刘敏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评价妊娠晚期应用替比夫定(LdT)阻断HBV高病毒载量孕妇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选择血清HBsAg及HBeAg阳性、肝功能正常且HBVDNA≥1×10^6拷贝/ml的孕妇,按自愿原则分为LdT组(150例)和对照组(100例)。LdT组孕妇从孕28... 目的评价妊娠晚期应用替比夫定(LdT)阻断HBV高病毒载量孕妇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选择血清HBsAg及HBeAg阳性、肝功能正常且HBVDNA≥1×10^6拷贝/ml的孕妇,按自愿原则分为LdT组(150例)和对照组(100例)。LdT组孕妇从孕28周起口服LdT600mg/d,至分娩后42天止。对照组患者不用抗病毒药物。观察LdT组患者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并检测受试者在孕28周及分娩时血清HBVDNA水平。检测所生婴儿出生后6d'时内血清HBsAg及HBVDNA情况。结果LdT组孕妇服药后HBV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3,P〈0.001);LdT组的婴儿出生6tJ,时内血清HBVDNA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36,P〈0.0001);对照组HBsAg滴度明显高于Ld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P=0.03);LdT使用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且无出生缺陷者。结论HBsAg、HBeAg阳性且肝功能正常的HBVDNA高病毒载量孕妇妊娠晚期应用LdT抗病毒治疗可显著抑制孕妇血清HBVDNA水平的同时,可有效阻断HBV宫内传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比夫定 孕妇 肝炎病毒 乙型 垂直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两所高校大学生性行为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振华 解宝江 +2 位作者 张艳华 袁海峰 伊诺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5期76-79,共4页
目的调查大学生的性行为现状,特别是高风险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其健康教育,并初步探索其相关因素。方法于北京市两所在校大学生中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方式,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封闭式问卷调查。结果研究中接受调查的1792名大... 目的调查大学生的性行为现状,特别是高风险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其健康教育,并初步探索其相关因素。方法于北京市两所在校大学生中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方式,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封闭式问卷调查。结果研究中接受调查的1792名大学生中,表述周围同学中有婚前性行为现象者中男生人数与女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科生与研究生相比,文科生与理科生相比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婚前性行为选择赞成态度者占27.12%,持反对态度者占1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女生与男生相比,选择理解但自己不会去做的态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与女生相比,选择不赞成但无法自控时会做的态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避孕知识认知度的调查中,被试在校大学生大部分知晓避孕套是最有效的避孕方法,但23.6%的学生选择未掌握且不会使用任何一种避孕方法,其中女生占33.76%,男生占12.44%,女生显著多于男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普遍持赞成与宽容态度,但存在着不安全性行为,应加强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性行为 健康教育 预防
原文传递
慢性HBV感染者剖宫产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解宝江 李振华 +3 位作者 张艳华 袁海峰 易为 蔡晧东 《武警医学》 CAS 2013年第2期122-124,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剖宫产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相关因素及非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HBV感染者剖宫产术后发生早期炎性肠梗阻8例临床资料,并选取慢性HBV感染者同期剖宫产40例作为对照,分析其相关因素及非手术治疗效果。结...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剖宫产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相关因素及非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HBV感染者剖宫产术后发生早期炎性肠梗阻8例临床资料,并选取慢性HBV感染者同期剖宫产40例作为对照,分析其相关因素及非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慢性HBV感染孕妇剖宫产术后肠梗阻发生率为1.4‰,采用非手术治疗后治愈;既往腹部手术史是慢性HBV感染者剖宫产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单一危险因素,孕次、产次、孕周、胎儿体重、产后出血量、剖宫产手术时间、术后镇痛不增加肠梗阻的危险。结论既往腹部手术史是慢性HBV感染者剖宫产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非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HBV感染 剖宫产 肠梗阻 非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测定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解宝江 郑晟旻 彭吉润 《河北医药》 CAS 2011年第24期3711-3712,共2页
目的检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25(OH)D]的水平,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IASA)测定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并将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的水平与预后等临床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消化道恶... 目的检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25(OH)D]的水平,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IASA)测定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并将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的水平与预后等临床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与正常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消化道肿瘤各类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与消化道恶性肿瘤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并对病情的发生、发展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肿瘤 25-羟基维生素D 酶联免疫吸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测定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解宝江 李振华 +2 位作者 袁海峰 刘祝彤 张雪莲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2期72-76,共5页
目的检测HCC患者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25(OH)D]的水平,探讨测定HCC患者外周血25(OH)D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住院的HCC患者65例,同时选取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7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HCC患... 目的检测HCC患者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25(OH)D]的水平,探讨测定HCC患者外周血25(OH)D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住院的HCC患者65例,同时选取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7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HCC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25(OH)D水平,并对测定结果及HCC不同TNM分期患者之间的外周血25(OH)D水平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CC患者的外周血25(OH)D水平[(28.132±10.82)nmol/L]显著低于健康志愿者[(45.635±9.23)nmol/L](P=0.000);不同TNM分期的HCC患者之间的外周血25(OH)D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122)。结论上述研究表明,HCC患者的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水平较健康志愿者明显降低,提示外周血25(OH)D水平降低与HCC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对研究HCC的发病机理以及新的诊疗方法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酶联免疫吸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e抗原双阳性乙型肝炎病毒高载量孕妇孕晚期应用替比夫定行母婴阻断的疗效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振华 解宝江 +2 位作者 张丽菊 易为 伊诺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9年第3期214-220,共7页
目的评价妊娠晚期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和HBV e抗原(HBeAg)双阳性的高HBV载量孕妇应用替比夫定行HBV感染母婴阻断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产科门诊进行系统产前检查... 目的评价妊娠晚期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和HBV e抗原(HBeAg)双阳性的高HBV载量孕妇应用替比夫定行HBV感染母婴阻断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产科门诊进行系统产前检查的慢性HBV感染孕晚期(妊娠28周)孕妇及其分娩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血清HBsAg和HBeAg双阳性、肝功能正常、HBV DNA≥1×10^6拷贝/ml,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孕妇共250例,向患者充分告知HBV母婴阻断孕期抗病毒用药的利弊,根据知情自愿原则,按照患者是否服用替比夫定,分成替比夫定组(150例)及对照组(100例)。替比夫定组孕妇自孕28周起口服替比夫定600 mg/d,至分娩后42 d止。对照组孕妇则不应用抗病毒药物。检测两组受试者在孕28周和分娩时血清HBV DNA载量;观察替比夫定组孕妇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两组孕妇的婴儿出生后均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在出生6 h内、1月龄和6月龄时肌内注射乙肝疫苗各10 g,均于出生后6 h内和1月龄时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各200 IU。检测婴儿出生后6 h内(于主、被动免疫前抽股静脉血)和7月龄血清HBsAg阳性率及HBVDNA载量。结果服药后分娩前替比夫定组孕妇平均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7、P<0.001)。替比夫定组与对照组婴儿出生6 h内血清HBV DNA阳性率(0.00%vs.1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6、P<0.001);新生儿7月龄时,替比夫定组HBV DNA载量均低于检测下限,对照组婴儿HBV DNA阳性率为10.00%。经Fisher精确检验,对照组婴儿宫内感染率显著高于替比夫定组(12.00%vs.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替比夫定组使用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且该组婴儿未发生出生缺陷。结论随着分娩前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升高,HBV宫内感染的危险性增加。肝功能正常、HBsAg及HBeAg双阳性,HBV DNA高载量孕妇孕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妊娠晚期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对母婴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比夫定 乙肝免疫球蛋白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乙型 肝炎病毒e抗原 乙型 母婴阻断 宫内感染
原文传递
高病毒载量HBV感染妇女孕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振华 解宝江 +3 位作者 张艳丽 张丽菊 易为 伊诺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6期39-42,共4页
目的评价高病毒载量HBV感染妇女孕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血清HBsAg及HBeAg阳性、肝功能正常,且HBVDNA≥106拷贝/ml的晚孕妇女分为替比夫定组(自孕28周至产后6周口服替比夫定600mg/d)150例和对照组(未服药)10... 目的评价高病毒载量HBV感染妇女孕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血清HBsAg及HBeAg阳性、肝功能正常,且HBVDNA≥106拷贝/ml的晚孕妇女分为替比夫定组(自孕28周至产后6周口服替比夫定600mg/d)150例和对照组(未服药)100例。观察孕妇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并检测孕妇孕28周以及分娩时血清HBVDNA水平。结果分娩时替比夫定组患者HBVDNA水平较孕28周时下降>102拷贝/m1,即抗病毒治疗有效率达100%。分娩时替比夫定组患者HBV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43,P<0.001)。分娩时两组患者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95,P<0.0001)。替比夫定组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高病毒载量(HBVDNA≥106拷贝/ml)HBV感染妇女孕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可显著抑制血清HBVDNA水平,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比夫定 乙型肝炎病毒 高病毒载量 孕妇 抗病毒治疗
原文传递
30例女性急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卫雅娴 李振华 +1 位作者 解宝江 伊诺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4期422-425,共4页
目的探讨女性急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北京华信医院2015年1月1日-2016年2月1日收治的30例女性急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女性急性盆腔炎疾病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检验和检查结果的假阴... 目的探讨女性急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北京华信医院2015年1月1日-2016年2月1日收治的30例女性急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女性急性盆腔炎疾病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检验和检查结果的假阴性率高,导致存在一定的误诊和漏诊。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为53%,误诊率为47%。3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14例患者单纯经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加中药治疗,16例患者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补充手术治疗,痊愈率为100%。结论盆腔炎诊断应综合分析和判断,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标本兼治,治疗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盆腔炎 诊断治疗 中西医结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