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圣经》、中国现代文学与跨文化交流
1
作者 马立安.高利克 刘燕 《江汉学术》 2016年第6期22-32,共11页
16世纪末,西欧文化与中国文化这两个在宗教、哲学以及语言等方面截然不同的世界有史以来首次直面相遇,在此后的两个世纪中,却引发了东西文化的持续而激烈的冲突。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作家才把《圣经》视为灵感、创... 16世纪末,西欧文化与中国文化这两个在宗教、哲学以及语言等方面截然不同的世界有史以来首次直面相遇,在此后的两个世纪中,却引发了东西文化的持续而激烈的冲突。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作家才把《圣经》视为灵感、创造和批评的源头。受到基督教影响、改写《圣经》题材的中国(男女)作家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基督教信仰——及其制度——有所体验的人,人数较少;另一类人则对基督教持有消极负面的印象,人数众多。令人遗憾的是,从知识分子的交流与理解来看,《新约》缺少一种与"雅各的梯子"类似的神话,作为传教士来自的国度与传播福音的国度之间沟通的桥梁。神话之"梯"的搭建往往依赖于一套比较简单的方法,但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之"梯"的建造则不可避免地要复杂得多,我们应根据"彼此"不同的文化体系与结构,建立在相互交流与理解的基础上。在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互相接纳,彼此尊重,通情达理,明辨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 跨文化交流 利玛窦 李提摩太 鲁迅 朱执信 冰心 许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征的词章之维——钱钟书的诗学与文化汇通 被引量:1
2
作者 胡继华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7-92,共6页
钱钟书论诗论文,首推词章的独立审美价值。在宏大的文化视野下,以及在驳杂的隐喻体系中,钱氏展开了象征诗学建构,凸显象征的词章之维。其词章学之要端,在于"取象设喻""反象为征""比喻两柄""曲喻夸饰... 钱钟书论诗论文,首推词章的独立审美价值。在宏大的文化视野下,以及在驳杂的隐喻体系中,钱氏展开了象征诗学建构,凸显象征的词章之维。其词章学之要端,在于"取象设喻""反象为征""比喻两柄""曲喻夸饰""诗臻乐境"。将词章诗学应用于批评实践,钱氏提出了"人化文评"的主张,将词章生命化。博采形式主义、新批评等西洋理论之中蕴涵的"文体"观念,钱氏熔铸出独特的诗文进化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象征诗学 词章之维 文体递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话逻各斯——解读《德意志观念论体系的源始纲领》以及浪漫“新神话” 被引量:3
3
作者 胡继华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35,共10页
《德意志观念论体系的源始纲领》是德国观念论与浪漫派的开篇之作。作为一种征兆,它指向一个时代,归属于由多个作者构成的"星丛",呈现了观念论与浪漫派之间互动涵濡的"观念单元"。德意志观念论与浪漫主义思潮初登... 《德意志观念论体系的源始纲领》是德国观念论与浪漫派的开篇之作。作为一种征兆,它指向一个时代,归属于由多个作者构成的"星丛",呈现了观念论与浪漫派之间互动涵濡的"观念单元"。德意志观念论与浪漫主义思潮初登历史堂奥,就注定要置身于神话与理性的生死纠结之中。以神话来完成逻各斯,将启蒙进行到底,便是观念论与浪漫派的志业,这份志业表述在浪漫主义"理性的神话"提案之中。而与之相联系的"感性宗教"提案,就是一个变形的灵知教义神话,一个变形的神话逻各斯。观念论与浪漫派所膜拜的"灵"同灵知主义藉以超越世界而寻求不朽神性的"灵",存在着血脉传承的关系。所谓"人类最后的伟业丰功",乃是"新神话"的终结,染上了浓烈的乌托邦色彩,甚至可以说是神话-逻各斯-教义三者互相涵濡彼此杂糅而成的幻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观念论体系的源始纲领》 观念论 浪漫派 理性神话 黑格尔 谢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之为人的神性向度——柏拉图的道德哲学观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柯平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25,86,共9页
在柏拉图看来,人之为人的最高境界,在于"人与神相似",在于"人向神生成",在于踏上哲学之途,借此育养非凡的德性,最终成为经世济民的"哲人王"或爱智求真的"完善公民"。这一思路不仅折映出古希腊&... 在柏拉图看来,人之为人的最高境界,在于"人与神相似",在于"人向神生成",在于踏上哲学之途,借此育养非凡的德性,最终成为经世济民的"哲人王"或爱智求真的"完善公民"。这一思路不仅折映出古希腊"人文化成"的理想追求,而且代表了柏拉图的道德哲学思想。当然,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看,这一理想在本质上是难以实现的,但其作为一种希冀的目标,却具有范导人类德行和启发人们思想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理想国》 人之为人 人向神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道说宇宙悲情——德国观念论视野下的风景画美学 被引量:3
5
作者 胡继华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0-117,共8页
风景不是身外之物,而是宇宙自然通过人的感性生命塑造出的精神外观。以具象的自然事物为符号,去建构象征体系,表现宇宙、人生的奥秘,以及无限的人类精神,这就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美学之中的"自然象征主义"。这个美学范畴意味着... 风景不是身外之物,而是宇宙自然通过人的感性生命塑造出的精神外观。以具象的自然事物为符号,去建构象征体系,表现宇宙、人生的奥秘,以及无限的人类精神,这就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美学之中的"自然象征主义"。这个美学范畴意味着,绝对的分裂因此而产生了忧郁的渴念,分裂与渴念构成了自由的必要条件。在分裂和渴念之中执着于解读自然隐秘,就是早期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哲人、艺人心目中存留的一道幽美的神圣剪影。通过象征与隐喻,早期德国浪漫主义艺术把风景建构成一种关于自然的新神话,一种写在风景之中的神话。风景艺术家弗里德里希,在超验神性的笼罩下以一颗微妙的诗心去触摸风景,艺术地把自然解读为古老的启示语言,解读为传递灵知的象征媒介。德国浪漫主义与中国古代艺术家之间有一种遥契合,那就是渴望臻于天地不言、花开水流之境,追寻终极实在,超越审美而趋于属灵的真实实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画 美学 德国观念论 自然象征主义 风景艺术 灵知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寓言思维解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柯平 高艳萍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8-26,共9页
庄子哲思基于寓言思维,其所论晦涩沉奥,歧义甚多,唯有因循庄子自设的理路,方可有效把握其中要旨。庄子自设的理路,旨在上达精神自由和独立人格之道,这一点可从两则寓言的意蕴中见出:其一是鲲鹏南飞,意在彰显因任自然、适性自得、独立无... 庄子哲思基于寓言思维,其所论晦涩沉奥,歧义甚多,唯有因循庄子自设的理路,方可有效把握其中要旨。庄子自设的理路,旨在上达精神自由和独立人格之道,这一点可从两则寓言的意蕴中见出:其一是鲲鹏南飞,意在彰显因任自然、适性自得、独立无待的逍遥之游,此过程涉及形体转化、动态转化与精神转化三个阶段;其二是庄周梦蝶,意在表现物化会通、道统万殊、自我解放的齐一之境,此体验涉及生物层面、审美层面与精神层面三个性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寓言思维 逍遥 自由 齐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主题学”到“隐喻学”——在现代德国文学批评语境中求索文学与思想之间的关联 被引量:1
7
作者 胡继华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7-106,114,共11页
"文学与思想"之关系难题,古已有之。在现代性语境下,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自觉地凸显了"艺术"与"批评"、"文学"与"思想"、"诗"与"思"之间的巨大张力。库尔提乌斯超... "文学与思想"之关系难题,古已有之。在现代性语境下,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自觉地凸显了"艺术"与"批评"、"文学"与"思想"、"诗"与"思"之间的巨大张力。库尔提乌斯超越古典罗曼文献学,建构作为一种整体历史视野的"主题学",据以从语言出发恢复并展开精神世界的结构。布鲁门贝格将"主题学"从修辞学和文学史之中解放出来,使之进入哲学人类学的视野,而建构作为基础、导向和范式的"隐喻学"。布鲁门贝格认为,隐喻以理性不能涵盖的方式,回答那些在原则上无法回答的整体问题,而为本质匮乏的人类导向,增益人类的谋生之道。而"绝对隐喻"拒绝退出直观形象,坚执地保护着本源的丰富性,而作为文学与思想之间永恒忠实的媒介。"洞穴"、"沉船",是书写在西方经典之中而流布于人类文化历史之中的两个"绝对隐喻",以否定的修辞吐露了"神话"与"逻各斯"、隐喻和概念之间的盈虚消息。针对文艺复兴以来数百年理性的霸权,布鲁门贝格通过铸造"修辞策略"而坚守神话(感性论)的特权,同时又通过建构"隐喻学"而加固了理性(逻各斯)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艺术 德国 文学批评 主题学 隐喻学 洞穴隐喻 沉船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及其“爱尔兰性” 被引量:2
8
作者 刘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年第12期46-54,共9页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出发,以夏洛蒂·勃朗特及其《简·爱》为个案,兼涉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透过夏洛蒂的家族渊源、成长背景、教育、写作、爱情婚姻、文学共同体等方面,探究"爱尔兰性"如何以一种曲折...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出发,以夏洛蒂·勃朗特及其《简·爱》为个案,兼涉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透过夏洛蒂的家族渊源、成长背景、教育、写作、爱情婚姻、文学共同体等方面,探究"爱尔兰性"如何以一种曲折的隐喻方式呈现在其小说文本中。因此,勃朗特姐妹的文学传奇可在构成"英—爱"两个民族之间不断对抗与和解的"权力的神话"中得以洞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英—爱文学传统 勃朗特姐妹 爱尔兰性 权力的神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文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在西方的分化与融合如何影响对文学认知 被引量:1
9
作者 梁展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年第4期120-125,共6页
知识在西方近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分化与融合过程。一方面,近代知识的分化是西欧国家应对工业化时代和民族危机的需要,另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也显现出人们寻求知识同一性诉求。
关键词 比较文学 人文科学 自然科学 大学 知识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高的秘密——刘恪的词语诗学三维探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继华 《中州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1-8,共8页
刘恪默观冥证又观澜索源,给我们演示词语之动象,讲述词语之血缘。刘恪词语诗学约显三维,即体验之维,思辨之维,叙事之维。第一,先锋体验及其艺术精神,恰在追逐以及冒险地思考、呈现、铭刻那种不可还原的差异。第二,置身于多种文体的交互... 刘恪默观冥证又观澜索源,给我们演示词语之动象,讲述词语之血缘。刘恪词语诗学约显三维,即体验之维,思辨之维,叙事之维。第一,先锋体验及其艺术精神,恰在追逐以及冒险地思考、呈现、铭刻那种不可还原的差异。第二,置身于多种文体的交互作用中,回归近代中国文学的源头处,往返在中外现代小说的多元风格中,刘恪宛若诗学王国的缀梦者,执着地要为现代小说语言生产打开一道可能的通途。第三,中国现代百年历史进程,乃是中外涵濡且在西方的宰制下由亚洲的中国通往世界的中国。小说语言形式的选择策略也反映了这段历史的幽情与壮采,恢宏与屈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写作 词语诗学 语言美学 历史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顾祖钊先生诗学体系的创构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继华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106-111,共6页
顾祖钊的诗学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文学审美化语境下中国诗学意识自觉的一项创获,以三维整体观取代二元平面逻辑为中国现代诗学传统增添了新质。他的体系之基本要素是"艺术至境论"、"三元观念论"、"引进—超越论... 顾祖钊的诗学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文学审美化语境下中国诗学意识自觉的一项创获,以三维整体观取代二元平面逻辑为中国现代诗学传统增添了新质。他的体系之基本要素是"艺术至境论"、"三元观念论"、"引进—超越论",在"以中融西"的过程中"以中正西",从而保存华夏诗学的文化同一性与独特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至境论 三元观念 引进—超越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征的浪漫之维——冯至的诗学及其文体建构
12
作者 胡继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0-104,共5页
胡适称之为"偶然之偶然"的"新诗",是近代中国社会普遍的精神运动的结果,其初始的动机与动力,远不只是关于审美的,甚至主要不是关于审美的,对此的诠释与自我诠释,同样多元而丰富,很难用任何一种"绝对的开端&qu... 胡适称之为"偶然之偶然"的"新诗",是近代中国社会普遍的精神运动的结果,其初始的动机与动力,远不只是关于审美的,甚至主要不是关于审美的,对此的诠释与自我诠释,同样多元而丰富,很难用任何一种"绝对的开端"予以简单描述。闻一多发表于1926年的《诗的格律》,将通常译为"形式"的英文"form"一词译为"格律",并以此作为诗之为诗的根本,这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误读"。闻一多的新诗格律理论,与他本人的写作和翻译实践有高度的一致性,看似吸收了西方文学中的格律诗理论,实际上更像是他此前研究过的中国古代律诗观念在现代的演绎。冯至践行象征主义诗学,其浪漫与象征的互照互释,彰显了"象征诗学"的浪漫之维,他将浪漫诗人诺瓦利斯称为"游戏诗人",将浪漫世界营造为"游戏式的严肃",从而看透了宇宙象征体系之中那些幽暗玄远的意义。以诗体探索与文体建构为媒介,冯至完成了"象征诗学"的建构,为中国现代文艺与文艺思想添加了别样的韵味与风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建构 冯至 诗学 浪漫 象征 “五四”时代 新文化运动 20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浪漫诗风及其东方灵知主义——早期德国浪漫主义艺术理论初探
13
作者 胡继华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5-144,共10页
浪漫诗风(romantic form of poetry)确实不只是一种诗学形式,更是一种广义的艺术形式,一种深层的美学形式,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形式。在无限泛化的意义上,浪漫诗就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诗人和哲人共同发明的"绝对的文学"、"... 浪漫诗风(romantic form of poetry)确实不只是一种诗学形式,更是一种广义的艺术形式,一种深层的美学形式,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形式。在无限泛化的意义上,浪漫诗就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诗人和哲人共同发明的"绝对的文学"、"绝对的诗歌"、"绝对的艺术"。浪漫诗风的萌生、培壅、型构与流布,端赖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符号,建构一个象征世界。这就是所谓的世界浪漫化,其基础是魔幻观念论,其内涵是自然象征主义赋予万物以神秘意义,其手段是语词炼金术,其目标是超验与内在合一。浪漫派建构的典范体裁是"小说",这一文类具有深层的内省性,蕴含着一种穿透宇宙奥秘和将日用伦常神圣化的灵知。在全球化和现代性语境下,东方灵知主义的渗透和参与,共同塑造了浪漫主义文学、诗学和美学的精神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理论 美学形式 浪漫诗风 浪漫化 小说 东方灵知主义 精神品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险笔徘徊——刘恪《一滴水的传说》的元体写作
14
作者 胡继华 《中州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11-13,共3页
刘恪写的是“一滴水的传说”,却虚构了一部《湘源记》。写出来的是“元体”,而没有写出来的是文体(“小说”)。这是先锋作家的慧黠。山一程,水一程,当年的先锋早已无锋,刘恪到现在却仍然锋芒毕露。依然是先锋,哪怕潮已退,花已残,云已散... 刘恪写的是“一滴水的传说”,却虚构了一部《湘源记》。写出来的是“元体”,而没有写出来的是文体(“小说”)。这是先锋作家的慧黠。山一程,水一程,当年的先锋早已无锋,刘恪到现在却仍然锋芒毕露。依然是先锋,哪怕潮已退,花已残,云已散。读他的“滴水传说”,却感到“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他写的是水。水为“能指”,而天地为其“所指”。于是,读者自然会记得,这是作家的“文德”:“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文心雕龙·原道》)是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说 刘恪 写作 先锋作家 文心雕龙 天地 齐物论 虚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阿来小说的地域书写与现代性反思——以《空山:天火》为例
15
作者 刘燕 《江汉学术》 2016年第1期75-82,共8页
以《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瞻对》等作品为代表,对于国家、族群、地理、身份、创伤记忆与多重历史的叙事、实录与反思构成了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作家阿来极具个性化的地域特色与诗意风格。《空山:天火》揭示了无数个像"机... 以《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瞻对》等作品为代表,对于国家、族群、地理、身份、创伤记忆与多重历史的叙事、实录与反思构成了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作家阿来极具个性化的地域特色与诗意风格。《空山:天火》揭示了无数个像"机村"一样的自然乡村在20世纪下半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经受的记忆伤痛、精神错乱与生态挣扎。阿来力图通过书写以嘉绒藏地为地域空间的"机村系列",呈现出不同信仰、族裔、文明形态、地域文化、意识形态、全球化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揭示被主流话语遮蔽的历史浩劫与精神创伤,并以充满神性的写作方式探寻神话、民间传说、历史传承对当代人的精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山》 阿来 藏地 族群 地域文学 现代性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虚构的“存在”到有限的“生存”:尼采生存学说的展开
16
作者 院成纯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57-68,共12页
存在问题在尼采那里构成了一个开端性的问题。其核心思想发端于对存在问题的追问,其最深层的观点都能回溯到存在问题。尼采论断:存在是一个空洞的虚构。由此,追寻存在的生存方式是消极生命状态的症候,作为语言学层面赋义活动产物的"... 存在问题在尼采那里构成了一个开端性的问题。其核心思想发端于对存在问题的追问,其最深层的观点都能回溯到存在问题。尼采论断:存在是一个空洞的虚构。由此,追寻存在的生存方式是消极生命状态的症候,作为语言学层面赋义活动产物的"存在"丝毫不相关于"自在存在",人的认识由于缺乏有效的方式而根本不能通达存在。尼采有意于从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纯存在"中分离出"人的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领域,将"虚构"的"存在"改造成"有限"的"生存",进而找寻生存的内在本性,最终将其归结为"生成意志"(der Wille zur Macht),以此将存在问题的研究推进到生存论领域。尼采的"生成意志"学说彻底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多元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存在 生存 生成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采哲学中的生存问题
17
作者 院成纯 《唐山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9-12,共4页
生存问题是尼采哲学的主题。尼采将自己的哲学看作是某种本真生存状态的表达,将写作看成是实现生存的一种方式,主张要在一种与前人不同的写作方式之中将自己的生存状态实现出来;尼采的批判哲学建基在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上,作为一位批判者... 生存问题是尼采哲学的主题。尼采将自己的哲学看作是某种本真生存状态的表达,将写作看成是实现生存的一种方式,主张要在一种与前人不同的写作方式之中将自己的生存状态实现出来;尼采的批判哲学建基在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上,作为一位批判者,他独特的言说方式乃至生存方式也构成了其批判哲学的基本内容。尼采最终将生存的本性归结为生命体对自己发出的一种"去创造"的命令,并将这种命令称作"生成意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写作 生存 批判哲学 生成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张君劢眼中的斯宾诺莎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立安·高利克 冯莹莹 刘燕 《长江学术》 2015年第1期9-18,共10页
作为西方近代哲学的重要人物,斯宾诺莎为中国现代哲学家和思想家带来不同程度的启发。胡适教授曾撰文对斯宾诺莎和庄子进行了比较研究,张君劢则发现了斯宾诺莎宪政思想的社会政治价值。本文从历史背景出发,以胡适和张君劢的文章为例,客... 作为西方近代哲学的重要人物,斯宾诺莎为中国现代哲学家和思想家带来不同程度的启发。胡适教授曾撰文对斯宾诺莎和庄子进行了比较研究,张君劢则发现了斯宾诺莎宪政思想的社会政治价值。本文从历史背景出发,以胡适和张君劢的文章为例,客观分析了斯宾诺莎思想在构建民主国家形态中的作用及其在中国传播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张君劢 泛神论 决定论 机械论 政治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冰心的精神肖像与她的小诗 被引量:1
19
作者 尹捷(译) 刘燕(校订) 《江汉学术》 2017年第1期42-50,共9页
冰心那些向泰戈尔致敬的文章以及写出的小诗,都远比郑振铎对这位哲人的理解,更为深刻也更显神秘。泰戈尔的"孩子"典型是爱的化身,是对冰心的"母亲""大海"和"自然"的补充。《新约》中四部福音... 冰心那些向泰戈尔致敬的文章以及写出的小诗,都远比郑振铎对这位哲人的理解,更为深刻也更显神秘。泰戈尔的"孩子"典型是爱的化身,是对冰心的"母亲""大海"和"自然"的补充。《新约》中四部福音书对爱的展示,《旧约》中的部分情节及泰戈尔的爱的福音书,共同构成了冰心的"宇宙的爱"和"爱的宇宙"。爱的哲学显现在带宗教色彩的诗、小说、散文中,对她的作品有着正面和负面的效果。整体上看,冰心受限于浓厚的宗教情感所导致的不足,但由这种纯粹的情感所激发的作品仍值得称道。在冰心对精神状态的描述中,不仅强调了爱,也包括一些由寂寞、孤寂、烦闷、悲哀等等同义词所传达出的与之对立的情绪。在这方面冰心是"五四"一代人的典型代表。冰心智识的发展本身就是"五四"之后的时代最有趣的故事。令人遗憾的是冰心囿于时代局限,终于无法超越两种张力:一方面是本土传统和外来冲击间的张力;另一方面则是东西方最重要的文明智慧源泉与中国社会—政治环境之间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心 泰戈尔 郑振铎 圣经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梵静之邦”到“云中鹁鸪国”--阿里斯托芬《鸟》的政治含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薇薇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1-106,共6页
阿里斯托芬现存的十一部剧本中,《鸟》是他最长也是最富幻想性和抒情性的作品。然而,主人公离开雅典,带领群鸟推翻诸神建立鸟国的行为却具有明显的政治含义,并因此使整个剧本与政治息息相关。主人公的行为不仅大胆,也很难解,因为"... 阿里斯托芬现存的十一部剧本中,《鸟》是他最长也是最富幻想性和抒情性的作品。然而,主人公离开雅典,带领群鸟推翻诸神建立鸟国的行为却具有明显的政治含义,并因此使整个剧本与政治息息相关。主人公的行为不仅大胆,也很难解,因为"云中鹁鸪国"并不是他的原初计划,他离开雅典的初衷是要寻找"梵静之邦"。因此,理解《鸟》的政治含义在于理解主人公的行为,而理解其行为的关键在于理解这个计划的改变。文本分析显示,"梵静之邦"追求的自由生活其实是不愿受他人统治的理想状态,而"云中鹁鸪国"的建立不但否认了"梵静之邦"的可能,也展示了一个城邦应该具备和维护的政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里斯托芬 《鸟》 梵静之邦 云中鹁鸪国 政治含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