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TM32单片机2.4G无线传输技术的医院库存血液远程计数及温度监测系统研制与应用
1
作者 李双涛 陈宏军 +3 位作者 王宝光 吕红艳 张晶 颜伯霖 《中国医学装备》 2025年第4期1-5,共5页
目的:研制基于STM32单片机的2.4G无线传输技术的医院库存血液远程计数及温度监测系统,以对医院库存血液实施远程计数及温度动态监测。方法:基于STM32单片机的2.4G无线传输技术,采用NRF24L01无线收发器,以STM32单片机为处理器,使用QT50... 目的:研制基于STM32单片机的2.4G无线传输技术的医院库存血液远程计数及温度监测系统,以对医院库存血液实施远程计数及温度动态监测。方法:基于STM32单片机的2.4G无线传输技术,采用NRF24L01无线收发器,以STM32单片机为处理器,使用QT50红外光电传感器感知血液存储计数,LM35DT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显示屏采用全海(QH)系列发光二极管(LED)高亮数码管,以达到对数据的精准传输和温度的动态监测。结果:经于室内多房间测试无线传输距离可达45 m远,无延时,血液库存计数准确;温度控制范围为±0.24℃,控制精度高于国家标准(±1℃);超高低温报警灵敏,当温度升高至7℃或降低至1℃时,蜂鸣器报警,动作时间<1 s。结论:研制的医院库存血液远程计数及温度监测系统操作便捷、性能稳定,可及时防止发生血液损害,同时极大减轻输血科工作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储存 STM32单片机 2.4G血液远程计数 温度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内科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双涛 杨京灵 +3 位作者 于长春 吕红艳 张晶 高茂龙 《北京医学》 CAS 2013年第4期307-308,共2页
内科输注红细胞的目的是改善机体的缺氧状况,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内科输血指征是: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Hb〈60g/L可考虑输注。但是此指征针对人群较广泛,没有根据儿... 内科输注红细胞的目的是改善机体的缺氧状况,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内科输血指征是: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Hb〈60g/L可考虑输注。但是此指征针对人群较广泛,没有根据儿童和老年人的主要生理特征和疾病特点单独阐述。因此针对本院老年患者居多,老年内科患者往往一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特点,总结2年病历资料对符合条件的394例患者的资料进行红细胞输注效果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破坏 内科患者 输注效果 老年人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治疗效果 输血指征 疾病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失血病人输血前后血细胞比容和酸碱度变化及其与凝血功能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双涛 杨京灵 +1 位作者 吕红艳 张晶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941-946,共6页
目的:探讨创伤性失血病人输血前后血细胞比容(HCT)和酸碱度(pH)变化及其与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创伤性失血病人102例进行前瞻性研究临床实验,采用血凝仪检测各组HCT、pH指标,采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凝血反应时间(R)、凝固角(a-Angle... 目的:探讨创伤性失血病人输血前后血细胞比容(HCT)和酸碱度(pH)变化及其与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创伤性失血病人102例进行前瞻性研究临床实验,采用血凝仪检测各组HCT、pH指标,采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凝血反应时间(R)、凝固角(a-Angle)和血栓最大幅度(MA);采用Pearson回归分析检验输血前后的HCT、pH与R、a-Angle、MA值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输血前,A、B、C组HCT、pH、纤维蛋白原(Fib)、a-Angle值、MA值比较,A组<B组<C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R值比较,A组>B组>C组(P<0.05);输血后,A、B、C组各凝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较输血前均有所改善(P<0.05)。输血前,pH、a-Angle值、MA值:D组<E组<F组(P<0.05);PT、TT、APTT、R值:D组>E组>F组;pH值F组<G组,R值F组>G组(P<0.05~P<0.01),F组和G组的a-Angle值、MA值、PT、TT、APTT、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F组的Fib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且均小于G组(P<0.05~P<0.01);输血后D、E、F、G组的pH、Fib、PT、TT、APTT、R值、a-Angle值、M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较输血前显著改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T、pH水平越高,创伤性失血病人的ICU住院时间、出血时间越短(P<0.05~P<0.01)。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HCT和pH(<7.45)同PT、TT、APTT、R值、住院时间、出血时间等凝血指标呈负相关关系(P<0.01),同Fib、a-Angle值、MA值等凝血指标呈正相关关系,且HCT、pH在创伤性失血的凝血指标同样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创伤性失血病人的凝血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与HCT、pH下降有关,且HCT水平越低,酸中毒的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故做好输血前后的HCT、pH检测对创伤性失血的临床诊治十分必要,二者也是影响其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失血 输血 血细胞比容 酸碱度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中的效果分析
4
作者 张晶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年第11期382-383,共2页
探讨对于输血患者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于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20年1月~2021年4月本院80例输血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为常规输血治疗,同期观察组则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比2组输血中的不良反应、发热者... 探讨对于输血患者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于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20年1月~2021年4月本院80例输血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为常规输血治疗,同期观察组则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比2组输血中的不良反应、发热者的持续时间以及伤口或创面的愈合时间。结果:输血不良反应率观察组为7.50%,对照组为32.50%,P<0.05;2组的伤口(创面)愈合时间相比P>0.05,而观察组中发热者的发热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输血患者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率并缓解其严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少白细胞技术 不良反应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C、抗-e致交叉配血不合1例临床分析
5
作者 李双涛 于长春 +1 位作者 杨京灵 吕红艳 《北京医学》 CAS 2010年第11期933-933,共1页
对象与方法 1.一般资料:患者,女,68岁,孕2产2,顺产。2009年11月在本院因手术首次输注红细胞2U。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相合,输注无反应。2010年2月因贫血入院,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选(3细胞)阳性。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时主侧凝集。
关键词 交叉配血不合 临床分析 抗-C 抗-E 微柱凝胶法 2009年 抗体筛选 主侧凝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