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5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航空发动机叶片气动弹性动力响应的数值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张章 侯安平 +1 位作者 脱伟 夏爱国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72-582,共11页
流动诱发振动造成的航空发动机叶片高周疲劳失效问题深受关注.对叶片的气动弹性动力响应研究的数值方法及进展进行了回顾,总结了航空发动机叶片振动响应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的典型成果与特点,并对未来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指出进一... 流动诱发振动造成的航空发动机叶片高周疲劳失效问题深受关注.对叶片的气动弹性动力响应研究的数值方法及进展进行了回顾,总结了航空发动机叶片振动响应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的典型成果与特点,并对未来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指出进一步的机理研究将集中于不稳定流动因素引发叶片强迫振动发作规律的探索以及更贴近流固耦合物理机制的气动弹性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在工程需求牵引下,建立适用于工程预测的动力响应分析模型,在设计过程中科学评价叶片气动弹性动力响应问题的潜在风险和发展流动控制基础上的气动阻尼减振技术值得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 气动弹性 动力响应 数值模拟 流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高温升燃烧室贫油熄火及冒烟性能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许全宏 林宇震 +1 位作者 刘高恩 王志平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36-640,共5页
高温升燃烧室头部燃烧组织方案设计,以改善高温升燃烧室的贫油熄火边界及冒烟性能。该方案的特点是采用了三旋流器以及双油路复合式喷嘴,设计的主燃区油气分布相当均匀,而回流区内的油气分布是局部富油的。以常规双旋流器+双油路压力雾... 高温升燃烧室头部燃烧组织方案设计,以改善高温升燃烧室的贫油熄火边界及冒烟性能。该方案的特点是采用了三旋流器以及双油路复合式喷嘴,设计的主燃区油气分布相当均匀,而回流区内的油气分布是局部富油的。以常规双旋流器+双油路压力雾化喷嘴(旋流杯)燃烧室作为一个基准方案,在相同的进口实验条件下与本研究方案进行了贫油熄火和出口冒烟性能的比较。实验表明,本研究方案与常规的双旋流杯设计方案相比燃烧稳定性好及出口冒烟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高温升 燃烧室 贫油熄火 冒烟性能 三旋流器 双油路复合式喷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冷态数值模拟的航空发动机燃烧室贫油熄火预测 被引量:9
3
作者 胡斌 黄勇 +1 位作者 王方 谢法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2-238,共7页
在经典均匀搅拌反应器理论(Perfect Stirred Reactor)的基础上,对Lefebvre贫熄模型中的燃烧体积和燃烧空气量进行改进,建立起燃烧室冷态流场与热态贫熄性能的对应关系,进而达到从冷态流场预测热态贫熄性能的目的。采用商业软件Fluent对... 在经典均匀搅拌反应器理论(Perfect Stirred Reactor)的基础上,对Lefebvre贫熄模型中的燃烧体积和燃烧空气量进行改进,建立起燃烧室冷态流场与热态贫熄性能的对应关系,进而达到从冷态流场预测热态贫熄性能的目的。采用商业软件Fluent对燃烧室的冷态速度场和燃料浓度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燃料的可燃边界定义出理论的可燃区体积(Vf)和进入可燃区的回流空气量(mr)两项关键参数组成燃烧负荷参数Vf.mr,并通过油量迭代逼近(Fuel Iterative Approximation)的方法达到对燃烧室贫熄边界的预测。通过与实验结果的对比表明:燃烧室的冷态流场与其热态贫熄性能是相互关联的,燃烧负荷参数与熄火油气比近似成线性关系;采用油量迭代逼近的方法对燃烧室的贫熄边界进行预测,预测精度控制在±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熄边界预测 燃烧负荷参数 冷态流场 数值仿真 燃烧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旋转部件流动传热测试方法评述
4
作者 于霄 吕多 +5 位作者 李洪莲 姜楠 赵孟 张筱喆 王振华 初晴 《计测技术》 2016年第S1期91-94,104,共5页
综合分析了航空发动机旋转部件流动传热试验的原理、需求、方法和关键技术。旋转部件试验是为了研究旋转状态下盘腔内的流动和换热规律,试验通过先进的测试方法获得腔内的流场和盘的温度场,获得旋转腔流动阻力系数和盘面对流换热系数的... 综合分析了航空发动机旋转部件流动传热试验的原理、需求、方法和关键技术。旋转部件试验是为了研究旋转状态下盘腔内的流动和换热规律,试验通过先进的测试方法获得腔内的流场和盘的温度场,获得旋转腔流动阻力系数和盘面对流换热系数的经验关系式,用于航空发动机空气系统和热分析设计。同时文中分析了旋转部件试验的特点和难点即振动、密封和旋转信号的准确传输,并结合工程实践探索了旋转盘腔试验中各难点的解决方法和各种测试方法的优缺点,为航空发动机旋转部件流动换热的试验研究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盘腔 振动 密封 旋转信号传输 粒子图像测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空气系统气源引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5
作者 赵斌 李绍斌 +2 位作者 周盛 黄生勤 邹学奇 《航空工程进展》 2012年第4期476-485,共10页
空气系统对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安全和有效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空气系统从压气机中引气,改变了压气机内部的流动,与压气机的气动性能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飞机功能和外部环境的复杂多样以及发动机涡轮前温度的提高,空气系统的气... 空气系统对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安全和有效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空气系统从压气机中引气,改变了压气机内部的流动,与压气机的气动性能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飞机功能和外部环境的复杂多样以及发动机涡轮前温度的提高,空气系统的气流量不断增大。特殊的引气位置和不断增大的引气量使得空气系统引气对压气机气动性能的影响逐渐凸显。本文对空气系统各功能气源引气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综述压气机中间级引气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展望空气系统气源引气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空气系统引气 压气机 气动性能 设计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动机缸内流动显示试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马宏伟 贺象 +2 位作者 张晶辉 徐春龙 刘胜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7-281,共5页
在水洞中采用氢气泡流场显示技术对发动机气缸内流动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气门升程下,缸内流动结构整体上是相同的。离缸盖底面越近,进气道出口射流形成的旋涡数目越多。随着观察截面远离缸盖底面,旋涡逐渐汇合,且旋涡强度... 在水洞中采用氢气泡流场显示技术对发动机气缸内流动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气门升程下,缸内流动结构整体上是相同的。离缸盖底面越近,进气道出口射流形成的旋涡数目越多。随着观察截面远离缸盖底面,旋涡逐渐汇合,且旋涡强度不断减弱,最终演变为双涡结构。气门升程越小,气缸内双涡结构出现的位置离缸盖底面越近。氢气泡流场显示技术为研究发动机缸内旋涡流动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 缸内流动 流动显示 水洞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P11C发动机滑油系统热负荷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郭隽 符佳 +1 位作者 韩树军 丁水汀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2007年第4期45-48,共4页
本文分析了WP11C发动机滑油系统的热负荷状况。文中根据发动机的两个典型工况:地面试车95%转速稳定状态以及40%~50%转速慢车状态,通过相关实验数据以及理论估算验证了将滑油箱作为发动机进气道的一部分来分担发动机的热负荷,可有效缓解... 本文分析了WP11C发动机滑油系统的热负荷状况。文中根据发动机的两个典型工况:地面试车95%转速稳定状态以及40%~50%转速慢车状态,通过相关实验数据以及理论估算验证了将滑油箱作为发动机进气道的一部分来分担发动机的热负荷,可有效缓解燃/滑油散热器的散热负担,减小散热面积,从而减轻发动机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滑油系统 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子尖部角区分离对高负荷压气机性能影响的实验与数值研究
8
作者 于贤君 侯景韬 +1 位作者 安广丰 刘宝杰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8,共12页
为了探究转子尖部角区分离对高负荷压气机性能及内部流场的影响,以设计负荷系数为0.46的单级高负荷压气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与数值计算研究了转子叶尖间隙为0.6%与1.3%叶高的两种情况下高负荷压气机级特性与内部流场细节,分析了转子... 为了探究转子尖部角区分离对高负荷压气机性能及内部流场的影响,以设计负荷系数为0.46的单级高负荷压气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与数值计算研究了转子叶尖间隙为0.6%与1.3%叶高的两种情况下高负荷压气机级特性与内部流场细节,分析了转子尖部角区分离对于高负荷压气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其流动机制。结果表明,转子叶尖间隙为0.6%叶高时,小流量工况下转子尖部吸力面出现了明显的角区分离;而转子叶尖间隙为1.3%叶高时,小流量工况下转子尖部流动由泄漏流主导。随着小间隙下转子尖部角区分离的增强,转子尖部堵塞与损失剧烈增长;同时,由于转子吸力面径向迁移的增强,小流量工况下转子近轮毂区域损失降低、负荷升高。相应地,压气机级总压升随流量减小表现出“先平缓,再升高,最后快速下降”的特点,级效率随着小流量工况总压升的进一步升高快速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负荷压气机 角区分离 转子 实验研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流压气机气动扩稳一类新措施的实验探索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志平 李秋实 +2 位作者 袁巍 陆亚钧 蒋华兵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85-491,共7页
采用外部绕流激励的方法研究非定常绕流对压气机气动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该措施的工程应用前景。通过模型实验验证了利用压气机内叶排间绕流的非定常耦合作用,优化匹配其周向气动布局方案,可有效的提升压气机稳定工作裕... 采用外部绕流激励的方法研究非定常绕流对压气机气动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该措施的工程应用前景。通过模型实验验证了利用压气机内叶排间绕流的非定常耦合作用,优化匹配其周向气动布局方案,可有效的提升压气机稳定工作裕度,并改善其气动稳定性。结果表明:当绕流撞击强度达到某一阈值,并且当非定常绕流频率与非定常旋涡脱落特征频率发生耦合时,可较大幅度的提高压气机稳定工作裕度,其相对值可提高约22.1%。这一结论在压气机不同的折合转速工作状态下仍然得到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轴流压气机 旋转失速 非定常分离流 声激励 尾流撞击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对航空煤油RP-3结焦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琚印超 徐国强 +1 位作者 郭隽 王英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7-260,共4页
实验研究航空煤油RP-3在流动状态下的结焦分布情况,并分析了压力对于氧化结焦的影响.实验中采用恒定热流的方式将流经长2 m的单通道不锈钢管(Ф2.2×0.2,1Cr18N i9Ti)中的航空煤油由127℃加热到427℃,质量流量4 g/s,并利用"称... 实验研究航空煤油RP-3在流动状态下的结焦分布情况,并分析了压力对于氧化结焦的影响.实验中采用恒定热流的方式将流经长2 m的单通道不锈钢管(Ф2.2×0.2,1Cr18N i9Ti)中的航空煤油由127℃加热到427℃,质量流量4 g/s,并利用"称重法"获得RP-3结焦数据.通过改变系统压力3,4,5,6,7MPa,研究了压力对RP-3壁面结焦速率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压力的提高,对管壁的结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焦峰值位置也有沿实验段往下游移动的趋势,不同压力情况下的管壁结焦速率分布曲线的形状大致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 航空煤油 结焦 热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钝化对超临界航空煤油静态结焦特性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锟 邓宏武 +1 位作者 徐国强 张春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45-749,共5页
通过静态装置,研究了不锈钢经表面磷化、酸洗钝化以及电解钝化后对超临界压力下航空煤油RP-3热氧化结焦的抑制效果,并对表面钝化层的耐久性做出评估.研究发现,不锈钢的钝化膜层有效地降低不锈钢表面催化活性,按结焦抑制效果排序为:电解... 通过静态装置,研究了不锈钢经表面磷化、酸洗钝化以及电解钝化后对超临界压力下航空煤油RP-3热氧化结焦的抑制效果,并对表面钝化层的耐久性做出评估.研究发现,不锈钢的钝化膜层有效地降低不锈钢表面催化活性,按结焦抑制效果排序为:电解钝化>酸洗钝化>磷化;化学稳定性好、耐蚀性强的钝化膜层会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按钝化膜耐蚀性排序为:电解钝化>酸洗钝化>磷化;综合结焦抑制效果及化学稳定性两个因素考虑,电解钝化为最佳表面钝化方案,但其在高温高腐蚀的煤油环境下长时间实验时易失去钝化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压力 表面钝化 不锈钢 RP-3 热氧化结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轮导叶端壁安装间隙泄漏流气动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12
作者 曾飞 甘明瑜 +3 位作者 宋玉琴 张伟昊 王宇凡 薛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6-65,共10页
为研究导叶端壁安装间隙泄漏流的影响,本文围绕某双级涡轮开展了数值研究,分析了导叶端壁有无间隙、间隙大小等因素对涡轮流场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端壁安装间隙的泄漏流仅在后半段形成,前半段受通道内较大压力的影响形成主流入侵现... 为研究导叶端壁安装间隙泄漏流的影响,本文围绕某双级涡轮开展了数值研究,分析了导叶端壁有无间隙、间隙大小等因素对涡轮流场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端壁安装间隙的泄漏流仅在后半段形成,前半段受通道内较大压力的影响形成主流入侵现象,主流入侵范围占间隙出口面积的44%以上;随间隙宽度的增大,主流入侵现象呈增强趋势,这必然使得端壁侧面面临极大的热负荷;泄漏流流出后卷起泄漏涡,并引起端区气流欠转,导致下游动叶负荷降低,且影响了动叶通道端区旋涡演化,其带来的涡轮级效率差异为0.41%~1.12%,总功率差异为0.38%~0.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涡轮 端壁安装间隙 泄漏流动 端区旋涡结构 气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弦空心风扇叶片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被引量:29
13
作者 杨雯 杜发荣 +3 位作者 郝勇 丁水汀 李秋实 王营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44-449,共6页
宽弦空心风扇叶片是未来风扇叶片的发展趋势.本文采用ANSYS软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对叶片的模态特性和脉冲激励下的响应特性研究得到了叶片的基本变形以及动态响应变形情况.结论为该风扇叶片振动时以弯曲变形为主,工作转速在6000r/mi... 宽弦空心风扇叶片是未来风扇叶片的发展趋势.本文采用ANSYS软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对叶片的模态特性和脉冲激励下的响应特性研究得到了叶片的基本变形以及动态响应变形情况.结论为该风扇叶片振动时以弯曲变形为主,工作转速在6000r/min以内,弯曲振动变形规律以及叶片空心加芯板的结构决定了叶片应力集中发生在内含芯板的叶盆中心处.另外,在叶片高速旋转时的离心作用使得叶根处也成为应力集中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宽弦空心风扇叶片 模态 变形 动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层板冷却结构中流体流阻与换热特性的实验 被引量:13
14
作者 陶智 魏豪杰 +3 位作者 丁水汀 邓宏武 徐国强 林宇震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3-198,共6页
对进气孔、扰流柱和出气孔个数之比为1∶4∶1的典型层板冷却结构的流体流阻与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进、出气板间距不大的层板模型,出气板内表面的换热系数最大,扰流柱表面的换热系数次之,进气板内表面的换热系数最小.... 对进气孔、扰流柱和出气孔个数之比为1∶4∶1的典型层板冷却结构的流体流阻与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进、出气板间距不大的层板模型,出气板内表面的换热系数最大,扰流柱表面的换热系数次之,进气板内表面的换热系数最小.对不同层板模型的比较表明,相同流量下随着进气孔直径的增大,流阻系数增大,进气板内表面的换热系数变化不大、出气板内表面的换热减弱;随着出气孔直径的增大,流阻明显减小,进气板内表面的换热减弱,出气板内表面的换热变化不大;随着出气孔倾角的增大,流阻增大,进气板内表面的换热增强,出气板内表面的换热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燃气轮机 层板叶片 对流换热 流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调叶片的发展趋势及其气动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1
15
作者 熊劲松 侯安平 +1 位作者 袁巍 周盛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2-116,共5页
根据航空军用发动机/压气机的发展趋势预测,可调叶片技术将在高负荷、高流动马赫数、宽调节范围、低流动损失4项指标上进一步提高.气动特性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可弯叶片技术方案可在较高的进气马赫数下获得较大的气流折转角和较宽的... 根据航空军用发动机/压气机的发展趋势预测,可调叶片技术将在高负荷、高流动马赫数、宽调节范围、低流动损失4项指标上进一步提高.气动特性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可弯叶片技术方案可在较高的进气马赫数下获得较大的气流折转角和较宽的气流角调节范围.这一性能水平同下一代发动机/压气机的技术性能指标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可调叶片 可弯叶片 气动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晶测温法对平板气膜冷却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徐国强 田宁 +3 位作者 陶智 丁水汀 罗翔 邓宏武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04-708,共5页
采用热色液晶测温法,对沿流向倾角30°的圆孔排平板气膜冷却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绝热壁温、壁温等温度场.研究了吹风比、孔排等因素对气膜冷却效果和换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吹风比对气膜冷却效果的影响很大,冷却效果随吹风比的... 采用热色液晶测温法,对沿流向倾角30°的圆孔排平板气膜冷却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绝热壁温、壁温等温度场.研究了吹风比、孔排等因素对气膜冷却效果和换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吹风比对气膜冷却效果的影响很大,冷却效果随吹风比的增大而降低;圆孔气膜冷却效果沿横向位置波动较大,孔之间容易形成冷却死区.利用液晶测温技术可以很好地反映气膜冷却区域及冷却效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平板气膜冷却 吹风比 热色液晶 冷却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RP-3管内换热特性实验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英杰 徐国强 +1 位作者 邓宏武 罗翔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56-660,共5页
实验研究了超临界RP-3管内换热特性。实验段为2100mm长、外径2.2mm,内径1.8mm不锈钢管(材质:1Cr18Ni9Ti)。RP-3在5MPa压力下流经该实验管,采用近似等热流加热方式将其从127℃加热至427℃。通过测量0min,20min,30min,45min和60min时管外... 实验研究了超临界RP-3管内换热特性。实验段为2100mm长、外径2.2mm,内径1.8mm不锈钢管(材质:1Cr18Ni9Ti)。RP-3在5MPa压力下流经该实验管,采用近似等热流加热方式将其从127℃加热至427℃。通过测量0min,20min,30min,45min和60min时管外壁和流体温度得到管内对流换热系数hin沿流向分布、结焦对管内传热系数Kin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远离临界点的亚临界区域,hin随着RP-3温度上升逐渐增大;在近临界区管内对流换热系数迅速增加;而进入超临界区域后,hin保持在1.8×104W/(m·℃)附近;结焦对管内传热影响显著,Kin随结焦增多逐渐降低,而降幅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超临界 加热 对流 传热系数 结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位垂直进气转静系旋转盘腔流场的实验 被引量:6
18
作者 陶智 高娟 +3 位作者 蔡毅 丁水汀 罗翔 邹正平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7-351,共5页
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简称PIV)对高位垂直进气的转静系旋转盘腔流场进行了实验研究.该盘腔由一个旋转盘、一个静止盘及静止的外围盘罩组成.实验结果表明:PIV粒子成像技术可以应用于旋转盘腔结构的流场测试,在本实验的工况范围内,大部... 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简称PIV)对高位垂直进气的转静系旋转盘腔流场进行了实验研究.该盘腔由一个旋转盘、一个静止盘及静止的外围盘罩组成.实验结果表明:PIV粒子成像技术可以应用于旋转盘腔结构的流场测试,在本实验的工况范围内,大部分区域的流动已为湍流,两盘间的流动结构明显具有Batch-elor流型的特点,转盘和静盘两个表面附近形成各自独立的边界层,两边界层之间有一个旋转核心,核心区内旋流系数β比大间隙封闭系统湍流流动时旋流系数的值0.43要小.流量系数和旋转雷诺数的变化对旋流系数β的影响较小,但转静间隙的变化对β的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转静系 旋转盘腔 PIV 流场 旋流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预旋进气旋转盘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实验 被引量:8
19
作者 罗翔 徐国强 +1 位作者 陶智 丁水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0-293,共4页
用实验的方法对具有30°预旋进气的旋转盘附近冷气流动与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静盘表面压力、转盘表面温度、局部努赛尔特数的分布及平均努赛尔特数的变化.结果显示静止盘罩表面的压力随着半径的增加而增加,随转速的增加而增加... 用实验的方法对具有30°预旋进气的旋转盘附近冷气流动与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静盘表面压力、转盘表面温度、局部努赛尔特数的分布及平均努赛尔特数的变化.结果显示静止盘罩表面的压力随着半径的增加而增加,随转速的增加而增加.转盘表面的局部努赛尔特数在r<0.7R的区域基本不变,r>0.7R的区域里,局部努赛尔特数随r的增加而增大.该预旋角情况下,进气雷诺数对盘面平均努赛尔特数的影响大于旋转雷诺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涡轮转子 涡轮静子 压力分布 换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涡扇发动机涡轮气动设计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伟昊 邹正平 +1 位作者 刘火星 李维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2-79,共8页
针对小型发动机任务及涡轮部件的工作环境,详细分析了小型发动机涡轮部件内部流动特点,探讨了小型发动机涡轮的气动设计思路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某1 000 daN推力量级的小型涡扇发动机高/低压涡轮部件的气动方案设计,三维黏性数值... 针对小型发动机任务及涡轮部件的工作环境,详细分析了小型发动机涡轮部件内部流动特点,探讨了小型发动机涡轮的气动设计思路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某1 000 daN推力量级的小型涡扇发动机高/低压涡轮部件的气动方案设计,三维黏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高/低压涡轮均达到了发动机总体方案的要求且具有较高的气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涡扇发动机 涡轮 气动设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