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不同类型肝病患者凝血因子变化规律及其与凝血状态的关系
被引量:
29
1
作者
陈静
段钟平
+4 位作者
白丽
赵军
丁美
童新元
丛玉隆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6-210,共5页
目的研究肝脏合成的促抗凝因子、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肝外组织合成的凝血相关蛋白等成分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衰竭患者中的变化特点,探讨肝脏疾病凝血与出血之间的平衡关系,寻找肝病初期的敏感指标。方法收集我院慢性乙型肝炎...
目的研究肝脏合成的促抗凝因子、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肝外组织合成的凝血相关蛋白等成分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衰竭患者中的变化特点,探讨肝脏疾病凝血与出血之间的平衡关系,寻找肝病初期的敏感指标。方法收集我院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衰竭患者、健康者资料,并分为慢陛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衰竭组,正常对照组。用真空管抽取患者肘静脉血2.7ml,真空管内含109mmol/L的构橼酸钠抗凝剂,其与血液的比例为1:9。取血后1h内3000×g离心15min,分装冻存于-70℃。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Ⅻ活性检测用一期凝固法检测凝血象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用凝固法检测;蛋白质C、AT-Ⅲ用发色底物法检测;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浓度检测用免疫比浊法;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组织因子(TF)含量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数据均进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不同程度的肝脏疾病之间用方差分析,并进行组间的多重比较及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肝硬化组患者20例;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10例,肝衰竭组患者18例,正常对照组10例。除凝血因子Ⅷ外,由肝实质细胞合成的凝血因子、抗凝蛋白活性均降低t凝血象延长,FDP,D—D含量升高,TFPI、TM、vWF及TF检测值在慢性乙型肝炎组开始升高,至肝衰竭组明显升高。TFPI:Ag检测值(慢性乙型肝炎组:239.3±206.4;肝硬化组:315.0±258.6;肝衰竭组:319.5±298.1I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04.0±87.1;F:5.453,P〈0.05);vWF:Ag检测值(慢性乙型肝炎组:70.3±29.5;肝硬化组:105.5±57.9;肝衰竭组:179.3±61.7;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1.9±7.2;,=20.104,P〈0.05),TF检测值(慢性乙型肝炎组:86.0±85.7;肝硬化组:234.2±202.9;肝衰竭组:344.7±214.6;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2.9±8.11F=8.619,P〈0.05)IFVlll:C检测值(慢性乙型肝炎组:157.2±53.4;肝硬化组:206.9±86.9;肝衰竭组:335.7±117.7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05.5±46.2;F=13.418,P〈0.05)。结论肝脏疾病随着病情发展,由肝实质细胞合成的促抗凝成分伴发平行减少、纤溶活性增强、肝外合成凝血相关蛋白TFPI、TM、vWF及TF释放入血增多。终末期肝病患者凝血与抗凝平衡失调,可能与以上原因有关。TFPI、TM、vWF及TF在肝病轻度阶段即发生明显变化,可作为早期监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功能衰竭
凝血因子
原文传递
题名
不同类型肝病患者凝血因子变化规律及其与凝血状态的关系
被引量:
29
1
作者
陈静
段钟平
白丽
赵军
丁美
童新元
丛玉隆
机构
北京解放军第三o一医院检验科
出处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6-210,共5页
文摘
目的研究肝脏合成的促抗凝因子、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肝外组织合成的凝血相关蛋白等成分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衰竭患者中的变化特点,探讨肝脏疾病凝血与出血之间的平衡关系,寻找肝病初期的敏感指标。方法收集我院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衰竭患者、健康者资料,并分为慢陛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衰竭组,正常对照组。用真空管抽取患者肘静脉血2.7ml,真空管内含109mmol/L的构橼酸钠抗凝剂,其与血液的比例为1:9。取血后1h内3000×g离心15min,分装冻存于-70℃。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Ⅻ活性检测用一期凝固法检测凝血象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用凝固法检测;蛋白质C、AT-Ⅲ用发色底物法检测;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浓度检测用免疫比浊法;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组织因子(TF)含量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数据均进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不同程度的肝脏疾病之间用方差分析,并进行组间的多重比较及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肝硬化组患者20例;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10例,肝衰竭组患者18例,正常对照组10例。除凝血因子Ⅷ外,由肝实质细胞合成的凝血因子、抗凝蛋白活性均降低t凝血象延长,FDP,D—D含量升高,TFPI、TM、vWF及TF检测值在慢性乙型肝炎组开始升高,至肝衰竭组明显升高。TFPI:Ag检测值(慢性乙型肝炎组:239.3±206.4;肝硬化组:315.0±258.6;肝衰竭组:319.5±298.1I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04.0±87.1;F:5.453,P〈0.05);vWF:Ag检测值(慢性乙型肝炎组:70.3±29.5;肝硬化组:105.5±57.9;肝衰竭组:179.3±61.7;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1.9±7.2;,=20.104,P〈0.05),TF检测值(慢性乙型肝炎组:86.0±85.7;肝硬化组:234.2±202.9;肝衰竭组:344.7±214.6;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2.9±8.11F=8.619,P〈0.05)IFVlll:C检测值(慢性乙型肝炎组:157.2±53.4;肝硬化组:206.9±86.9;肝衰竭组:335.7±117.7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05.5±46.2;F=13.418,P〈0.05)。结论肝脏疾病随着病情发展,由肝实质细胞合成的促抗凝成分伴发平行减少、纤溶活性增强、肝外合成凝血相关蛋白TFPI、TM、vWF及TF释放入血增多。终末期肝病患者凝血与抗凝平衡失调,可能与以上原因有关。TFPI、TM、vWF及TF在肝病轻度阶段即发生明显变化,可作为早期监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敏感指标。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功能衰竭
凝血因子
Keywords
Hepatitis B, chronic
Liver failure
Coagulation factors
分类号
R575 [医药卫生—消化系统]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不同类型肝病患者凝血因子变化规律及其与凝血状态的关系
陈静
段钟平
白丽
赵军
丁美
童新元
丛玉隆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29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