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9
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第二语言教学的新模式(实验设计)
被引量:
23
1
作者
杨惠元
《汉语学习》
2000年第6期43-48,共6页
当前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不高 ,跟教学模式单一有关。要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成功率 ,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本文旨在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实验 ,验证三个方面的假设 ,其核心是“从听入手 ,在一年内给学生输入一万个汉语词汇 ...
当前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不高 ,跟教学模式单一有关。要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成功率 ,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本文旨在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实验 ,验证三个方面的假设 ,其核心是“从听入手 ,在一年内给学生输入一万个汉语词汇 ,解决学生的日常交际问题 ,达到入系学习专业水平”。如果实验能够成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语言教学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悲剧文化的当代境遇——西方后现代语境下的悲剧理论和实践
2
作者
张冠夫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1-74,共4页
后悲剧观在理论及实践策略上对悲剧文化的否定和颠覆,无疑已成为悲剧文化发展中的一股强大逆流。但因此而认为悲剧文化会消亡于当代则是荒谬的。作为一种已绵延数千年的古老而常新的文化机体,悲剧文化始终生生不息地保持着与历史同步...
后悲剧观在理论及实践策略上对悲剧文化的否定和颠覆,无疑已成为悲剧文化发展中的一股强大逆流。但因此而认为悲剧文化会消亡于当代则是荒谬的。作为一种已绵延数千年的古老而常新的文化机体,悲剧文化始终生生不息地保持着与历史同步发展的连续性,对当代而言同样如此。无视其所蒙受的巨大破坏固然不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
悲剧文化
境遇
破坏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析端木蕻良创作中对文化因素的吸收及其意义
3
作者
张冠夫
《河北学刊》
2001年第4期40-43,共4页
将诸多文化因素引入作品是端木蕻良小说创作所具有的突出特征之一,这是作家自觉将《红楼梦》等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手法借鉴到现代文学中所进行的可贵艺术探索。端木的艺术世界包容了丰富的雅俗文化成分,对民间文化的呈现尤见特色。在较...
将诸多文化因素引入作品是端木蕻良小说创作所具有的突出特征之一,这是作家自觉将《红楼梦》等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手法借鉴到现代文学中所进行的可贵艺术探索。端木的艺术世界包容了丰富的雅俗文化成分,对民间文化的呈现尤见特色。在较为成功的作品中他注意将文化材料自然地融入叙事中,实现了与作品各构成要素的有机衔接。文化因素的引入使端木的创作表现出崭新的审美特征,对于端木艺术世界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端木蕻良的艺术尝试成功与失败兼而有之,但其予人的启示颇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因素
端木蕻良
小说创作
审美特征
文化材料
叙述结构
创作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认知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的哲学冲突
被引量:
7
4
作者
韩玉国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8-151,共4页
形式语言学家的研究范围是有限的 ,重点在于对语言能力的研究 ,同时对语言运用方面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并将其上升到语用能力的高度 ,认为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的研究是互相支持的 ;认知语言学强调在语言运用的基础上构建语法模型 ,这是...
形式语言学家的研究范围是有限的 ,重点在于对语言能力的研究 ,同时对语言运用方面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并将其上升到语用能力的高度 ,认为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的研究是互相支持的 ;认知语言学强调在语言运用的基础上构建语法模型 ,这是对形式语言学的一个补充 ,但从根本上说 ,认知语言学没有构成对形式语言学的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形式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法
认知语言学
乔姆斯基
皮亚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动词重叠“VV”式与动词“V一下”式的差异
被引量:
22
5
作者
胡孝斌
《汉语学习》
CSSCI
1997年第2期18-21,共4页
试论动词重叠“VV”式与动词“V一下”式的差异胡孝斌动词重叠形式和动词加“一下”式都可以表示动作的短时、少量的意义。但是,关于这两种语法形式(本文用“VV”和“V一下”表示)的差别,以往的语法论著较少涉及。通过研究,...
试论动词重叠“VV”式与动词“V一下”式的差异胡孝斌动词重叠形式和动词加“一下”式都可以表示动作的短时、少量的意义。但是,关于这两种语法形式(本文用“VV”和“V一下”表示)的差别,以往的语法论著较少涉及。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不同的动词重叠后和加“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重叠
单音节动词
“把”字句
双音节动词
一般疑问句
制约因素
重叠动词
汉语动词
语言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外国学生在中高级阶段口语语段表达现象分析
被引量:
17
6
作者
田然
《汉语学习》
CSSCI
1997年第6期35-38,共4页
外国学生在中高级阶段口语语段表达现象分析田然1.说明及提要1.1所谓中高级阶段是指在中国接受了九个月至一年以上的正规课堂教学,掌握了基本语法,词汇量3000以上或同等程度学生所达到的阶段。口语语段是指两个以上完整的有...
外国学生在中高级阶段口语语段表达现象分析田然1.说明及提要1.1所谓中高级阶段是指在中国接受了九个月至一年以上的正规课堂教学,掌握了基本语法,词汇量3000以上或同等程度学生所达到的阶段。口语语段是指两个以上完整的有关联的句子所组成的语段,可以是对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段表达
中高级阶段
外国学生
现象分析
句式
口语
语言文化
词汇
“把”字句
连接词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够”的使用情况初步考察
被引量:
12
7
作者
赵立江
《汉语学习》
CSSCI
1998年第3期52-54,共3页
“够”的使用情况初步考察*赵立江§0引言“够”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多用词,在句子中可作多种成分。中国人用起来并不困难,但学汉语的外国人用起来就会出现一些麻烦。比如:可以说“够朋友”,却不能说“够同志”、“够同学”;可...
“够”的使用情况初步考察*赵立江§0引言“够”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多用词,在句子中可作多种成分。中国人用起来并不困难,但学汉语的外国人用起来就会出现一些麻烦。比如:可以说“够朋友”,却不能说“够同志”、“够同学”;可以说“够高”、“够长”,却不可以说“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容词
使用情况
《骆驼祥子》
对外汉语教学
心理动词
曹禺剧作
“的”
《现代汉语八百词》
语气助词
蒋子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刘震云的反讽叙事特征
被引量:
5
8
作者
张冠夫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6-152,共7页
论刘震云的反讽叙事特征张冠夫罗杰·福勒在介绍弗莱的文学观时曾说:“我们现阶段文学正处于冬天,因而气候是反讽的。”①将这一西方文化语境下的观点移植到当代中国,当然要谨慎,不过当代文学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反讽因素的不...
论刘震云的反讽叙事特征张冠夫罗杰·福勒在介绍弗莱的文学观时曾说:“我们现阶段文学正处于冬天,因而气候是反讽的。”①将这一西方文化语境下的观点移植到当代中国,当然要谨慎,不过当代文学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反讽因素的不断增加确实引人关注。刘震云的创作即较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震云
反讽叙事
作家
叙事层面
《故乡天下黄花》
叙事话语
叙事方式
作品
叙事人
客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谈句子的语用研究
被引量:
7
9
作者
常敬宇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9-33,共5页
关键词
句子
语用研究
句法
语法学
语用平面
静态研究
交际
国语
用法
描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殷墟卜辞命辞性质讨论述要
被引量:
3
10
作者
赵诚
陈曦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1年第1期1-11,共11页
如何认识殷墟卜辞命辞的性质,涉及对整个卜辞的理解,关系重大。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迄今无定。本文将具有代表性的论点和证据,择要略作介绍,以引起重视并深入研究、讨论。
关键词
命辞
问句
陈述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借用名量词的语义分析
被引量:
9
11
作者
李先银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56-58,74,共4页
本文探讨了借用名量词的条件及语义特点 ,文章认为 :若 N1是 N2 的容器 ,可以借用N1做 N2 的量词 ,构成 Num+ N1+ N2 。Num+ N1+ N2
关键词
借用名量词
现实容器
隐喻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雷雨》看反问句潜在的戏剧功能
被引量:
8
12
作者
胡孝斌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109-113,共5页
本文认为,反问句所含括的拒绝否定、怨愤不满、暗示提醒、疑惑不解等话语功能,天然地带有“言外之意”和导向交锋的情势,将它穿插于《雷雨》人物的台词中,能更深入地揭示其错综微妙的复杂关系,更充分地激活彼此之间的意志较量,更...
本文认为,反问句所含括的拒绝否定、怨愤不满、暗示提醒、疑惑不解等话语功能,天然地带有“言外之意”和导向交锋的情势,将它穿插于《雷雨》人物的台词中,能更深入地揭示其错综微妙的复杂关系,更充分地激活彼此之间的意志较量,更好地实现从对话中来表现矛盾冲突、推动事件发展、揭示人物性格的目的。大量使用反问句是《雷雨》戏剧语言的一大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禺
《雷雨》
反问句
戏剧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这样”的用法分析
被引量:
3
13
作者
吴春仙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34,共4页
关键词
“这样”
汉语
用法分析
回指特点
预指特点
外指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汉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及其原因探讨
被引量:
10
14
作者
李先银
《保定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64-67,共4页
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汉语个体量词产生、发展和成熟时期的情况,和汉语个体量词产生的动因。认为汉语个体量词的产生是汉语范畴化和汉语类型特点制约的结果,同时反映了汉民族的认知视点。
关键词
个体量词
范畴化
类型
认知视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留学生使用“把”字句的调查报告
被引量:
29
15
作者
余文青
《汉语学习》
2000年第5期49-54,共6页
“把”字句的教学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外国学生使用“把”字句的频率低是回避还是不会 ?他们的学习策略是什么 ?不同母语背景的学生在对“把”字句的掌握上有什么不同 ?通过实验我们或许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
关键词
“把”字句
学习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同译词辨析的几种方法
被引量:
9
16
作者
苏英霞
《汉语学习》
2000年第2期60-62,共3页
关键词
同译词
同义关系
语素义
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灭的美──论川端康成的传统之根
被引量:
2
17
作者
周阅
《广东社会科学》
2000年第1期126-132,共7页
川端文学汲取的是贯通古今、横跨内外的营养,但在他身上凝聚着日本文化最 幽深的精髓和最璀璨的传统。首先,川端康成致力于掌上小说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正 是由于他敏锐地觉察到掌上小说承传日本文学短小精练和细致入微这一传统的...
川端文学汲取的是贯通古今、横跨内外的营养,但在他身上凝聚着日本文化最 幽深的精髓和最璀璨的传统。首先,川端康成致力于掌上小说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正 是由于他敏锐地觉察到掌上小说承传日本文学短小精练和细致入微这一传统的能力。其次, 日本文学具有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并使之溶解而形成新的文学形态的传统。川端充分认识到 这一点并一再强调,必须从传统出发,将外来文化“变异”为本民族的东西,“创造世界文 化,也就是创造民族文化”。第三,川端对日本的爱与生命同在。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这种 爱充分体现在对千羽鹤,对山,对古都风物、断简墨迹等的执着当中。第四,川端是一位 站在自己的国土上与西方交流,并以本民族的特色和母语的魅力消除其借鉴痕迹的作家。 总之,川端将自己的生命视作“日本美的传统的表现”,倾其一生融入日本的传统之中,去 追寻那千百年来不灭的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民族特色
川端文学
川端康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面虚无的镜子——论《雪国》中的岛村
被引量:
1
18
作者
周阅
《广东社会科学》
2001年第3期139-144,共6页
《雪国》中的岛村是一个关键人物 ,他以自己特有的目光在观察世界 ,他的目光成为呈现雪国故事的镜头。在他眼中 ,女性既是美丽的 ,也是卑微的。同时 ,他的无力与颓废代表了 3 0年代日本知识分子在时代激流与战火硝烟中的彷徨和困惑。岛...
《雪国》中的岛村是一个关键人物 ,他以自己特有的目光在观察世界 ,他的目光成为呈现雪国故事的镜头。在他眼中 ,女性既是美丽的 ,也是卑微的。同时 ,他的无力与颓废代表了 3 0年代日本知识分子在时代激流与战火硝烟中的彷徨和困惑。岛村的思想观念与川端康成的人生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岛村是一面空虚的镜子 ,这面镜子不仅映照着作品中的两位女主人公 ,而且也映照着社会现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幻
虚无
作者
人物描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谈谈基础汉语教学中与副词有关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
3
19
作者
黄晓红
《汉语学习》
2000年第4期64-67,共4页
在基础阶段的汉语教学中,副词教学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留学生学习副词困难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学习和使用副词的困难何在?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并提出应当怎样从教师和教材两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一难题。
关键词
基础汉语
副词
学习困难
教学
教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编写华语教材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
4
20
作者
杨石泉
《海外华文教育》
2000年第1期32-35,共4页
编写富有区域性特色的华语教材,既要适合第二语言教学,又要使教材符合认知规律。
关键词
华语教材
教材编写
华文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第二语言教学的新模式(实验设计)
被引量:
23
1
作者
杨惠元
机构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汉语
速成
学院
出处
《汉语学习》
2000年第6期43-48,共6页
文摘
当前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不高 ,跟教学模式单一有关。要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成功率 ,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本文旨在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实验 ,验证三个方面的假设 ,其核心是“从听入手 ,在一年内给学生输入一万个汉语词汇 ,解决学生的日常交际问题 ,达到入系学习专业水平”。如果实验能够成功 。
关键词
第二语言教学
模式
Keywords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mo
分类号
H193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悲剧文化的当代境遇——西方后现代语境下的悲剧理论和实践
2
作者
张冠夫
机构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汉语
速成
学院
出处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1-74,共4页
文摘
后悲剧观在理论及实践策略上对悲剧文化的否定和颠覆,无疑已成为悲剧文化发展中的一股强大逆流。但因此而认为悲剧文化会消亡于当代则是荒谬的。作为一种已绵延数千年的古老而常新的文化机体,悲剧文化始终生生不息地保持着与历史同步发展的连续性,对当代而言同样如此。无视其所蒙受的巨大破坏固然不对。
关键词
后现代
悲剧文化
境遇
破坏
发展
分类号
I109.9 [文学—世界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析端木蕻良创作中对文化因素的吸收及其意义
3
作者
张冠夫
机构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汉语
速成
学院
出处
《河北学刊》
2001年第4期40-43,共4页
文摘
将诸多文化因素引入作品是端木蕻良小说创作所具有的突出特征之一,这是作家自觉将《红楼梦》等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手法借鉴到现代文学中所进行的可贵艺术探索。端木的艺术世界包容了丰富的雅俗文化成分,对民间文化的呈现尤见特色。在较为成功的作品中他注意将文化材料自然地融入叙事中,实现了与作品各构成要素的有机衔接。文化因素的引入使端木的创作表现出崭新的审美特征,对于端木艺术世界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端木蕻良的艺术尝试成功与失败兼而有之,但其予人的启示颇多。
关键词
文化因素
端木蕻良
小说创作
审美特征
文化材料
叙述结构
创作历程
Keywords
cultural factor, absorption, use for reference, combine, value.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认知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的哲学冲突
被引量:
7
4
作者
韩玉国
机构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汉语
速成
学院
出处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8-151,共4页
文摘
形式语言学家的研究范围是有限的 ,重点在于对语言能力的研究 ,同时对语言运用方面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并将其上升到语用能力的高度 ,认为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的研究是互相支持的 ;认知语言学强调在语言运用的基础上构建语法模型 ,这是对形式语言学的一个补充 ,但从根本上说 ,认知语言学没有构成对形式语言学的革命。
关键词
语言哲学
形式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法
认知语言学
乔姆斯基
皮亚杰
Keywords
linguistic philosophy,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rmalist linguistics
分类号
H0-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动词重叠“VV”式与动词“V一下”式的差异
被引量:
22
5
作者
胡孝斌
机构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汉语
速成
学院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1997年第2期18-21,共4页
文摘
试论动词重叠“VV”式与动词“V一下”式的差异胡孝斌动词重叠形式和动词加“一下”式都可以表示动作的短时、少量的意义。但是,关于这两种语法形式(本文用“VV”和“V一下”表示)的差别,以往的语法论著较少涉及。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不同的动词重叠后和加“一...
关键词
动词重叠
单音节动词
“把”字句
双音节动词
一般疑问句
制约因素
重叠动词
汉语动词
语言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外国学生在中高级阶段口语语段表达现象分析
被引量:
17
6
作者
田然
机构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汉语
速成
学院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1997年第6期35-38,共4页
文摘
外国学生在中高级阶段口语语段表达现象分析田然1.说明及提要1.1所谓中高级阶段是指在中国接受了九个月至一年以上的正规课堂教学,掌握了基本语法,词汇量3000以上或同等程度学生所达到的阶段。口语语段是指两个以上完整的有关联的句子所组成的语段,可以是对某...
关键词
语段表达
中高级阶段
外国学生
现象分析
句式
口语
语言文化
词汇
“把”字句
连接词语
分类号
H195.3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够”的使用情况初步考察
被引量:
12
7
作者
赵立江
机构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汉语
速成
学院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1998年第3期52-54,共3页
文摘
“够”的使用情况初步考察*赵立江§0引言“够”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多用词,在句子中可作多种成分。中国人用起来并不困难,但学汉语的外国人用起来就会出现一些麻烦。比如:可以说“够朋友”,却不能说“够同志”、“够同学”;可以说“够高”、“够长”,却不可以说“够...
关键词
形容词
使用情况
《骆驼祥子》
对外汉语教学
心理动词
曹禺剧作
“的”
《现代汉语八百词》
语气助词
蒋子龙
分类号
H136.1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刘震云的反讽叙事特征
被引量:
5
8
作者
张冠夫
机构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速成学院
出处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6-152,共7页
文摘
论刘震云的反讽叙事特征张冠夫罗杰·福勒在介绍弗莱的文学观时曾说:“我们现阶段文学正处于冬天,因而气候是反讽的。”①将这一西方文化语境下的观点移植到当代中国,当然要谨慎,不过当代文学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反讽因素的不断增加确实引人关注。刘震云的创作即较具...
关键词
刘震云
反讽叙事
作家
叙事层面
《故乡天下黄花》
叙事话语
叙事方式
作品
叙事人
客观化
分类号
I207.67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谈句子的语用研究
被引量:
7
9
作者
常敬宇
机构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汉语
速成
学院
出处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9-33,共5页
关键词
句子
语用研究
句法
语法学
语用平面
静态研究
交际
国语
用法
描写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H315 [语言文字—英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殷墟卜辞命辞性质讨论述要
被引量:
3
10
作者
赵诚
陈曦
机构
中华书局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速成学院
出处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1年第1期1-11,共11页
文摘
如何认识殷墟卜辞命辞的性质,涉及对整个卜辞的理解,关系重大。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迄今无定。本文将具有代表性的论点和证据,择要略作介绍,以引起重视并深入研究、讨论。
关键词
命辞
问句
陈述句
分类号
K877.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借用名量词的语义分析
被引量:
9
11
作者
李先银
机构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速成学院
出处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56-58,74,共4页
文摘
本文探讨了借用名量词的条件及语义特点 ,文章认为 :若 N1是 N2 的容器 ,可以借用N1做 N2 的量词 ,构成 Num+ N1+ N2 。Num+ N1+ N2
关键词
借用名量词
现实容器
隐喻容器
Keywords
measure words borrowed from nouns
realistic container
metaphorical container
分类号
H146.1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雷雨》看反问句潜在的戏剧功能
被引量:
8
12
作者
胡孝斌
机构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汉语
速成
学院
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109-113,共5页
文摘
本文认为,反问句所含括的拒绝否定、怨愤不满、暗示提醒、疑惑不解等话语功能,天然地带有“言外之意”和导向交锋的情势,将它穿插于《雷雨》人物的台词中,能更深入地揭示其错综微妙的复杂关系,更充分地激活彼此之间的意志较量,更好地实现从对话中来表现矛盾冲突、推动事件发展、揭示人物性格的目的。大量使用反问句是《雷雨》戏剧语言的一大特色。
关键词
曹禺
《雷雨》
反问句
戏剧功能
分类号
I207.34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这样”的用法分析
被引量:
3
13
作者
吴春仙
机构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速成学院
出处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34,共4页
关键词
“这样”
汉语
用法分析
回指特点
预指特点
外指特点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汉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及其原因探讨
被引量:
10
14
作者
李先银
机构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汉语
速成
学院
出处
《保定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64-67,共4页
文摘
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汉语个体量词产生、发展和成熟时期的情况,和汉语个体量词产生的动因。认为汉语个体量词的产生是汉语范畴化和汉语类型特点制约的结果,同时反映了汉民族的认知视点。
关键词
个体量词
范畴化
类型
认知视点
Keywords
individual measure word
categorization
type
cognitive prospect
分类号
H139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留学生使用“把”字句的调查报告
被引量:
29
15
作者
余文青
机构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汉语
速成
学院
出处
《汉语学习》
2000年第5期49-54,共6页
文摘
“把”字句的教学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外国学生使用“把”字句的频率低是回避还是不会 ?他们的学习策略是什么 ?不同母语背景的学生在对“把”字句的掌握上有什么不同 ?通过实验我们或许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
关键词
“把”字句
学习策略
Keywords
sentences
strategy of studying
分类号
H195.3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同译词辨析的几种方法
被引量:
9
16
作者
苏英霞
机构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汉语
速成
学院
出处
《汉语学习》
2000年第2期60-62,共3页
关键词
同译词
同义关系
语素义
语法
分类号
H03 [语言文字—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灭的美──论川端康成的传统之根
被引量:
2
17
作者
周阅
机构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汉语
速成
学院
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2000年第1期126-132,共7页
文摘
川端文学汲取的是贯通古今、横跨内外的营养,但在他身上凝聚着日本文化最 幽深的精髓和最璀璨的传统。首先,川端康成致力于掌上小说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正 是由于他敏锐地觉察到掌上小说承传日本文学短小精练和细致入微这一传统的能力。其次, 日本文学具有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并使之溶解而形成新的文学形态的传统。川端充分认识到 这一点并一再强调,必须从传统出发,将外来文化“变异”为本民族的东西,“创造世界文 化,也就是创造民族文化”。第三,川端对日本的爱与生命同在。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这种 爱充分体现在对千羽鹤,对山,对古都风物、断简墨迹等的执着当中。第四,川端是一位 站在自己的国土上与西方交流,并以本民族的特色和母语的魅力消除其借鉴痕迹的作家。 总之,川端将自己的生命视作“日本美的传统的表现”,倾其一生融入日本的传统之中,去 追寻那千百年来不灭的美。
关键词
日本
民族特色
川端文学
川端康成
分类号
I313.06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面虚无的镜子——论《雪国》中的岛村
被引量:
1
18
作者
周阅
机构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汉语
速成
学院
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2001年第3期139-144,共6页
文摘
《雪国》中的岛村是一个关键人物 ,他以自己特有的目光在观察世界 ,他的目光成为呈现雪国故事的镜头。在他眼中 ,女性既是美丽的 ,也是卑微的。同时 ,他的无力与颓废代表了 3 0年代日本知识分子在时代激流与战火硝烟中的彷徨和困惑。岛村的思想观念与川端康成的人生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岛村是一面空虚的镜子 ,这面镜子不仅映照着作品中的两位女主人公 ,而且也映照着社会现实 。
关键词
空幻
虚无
作者
人物描写
分类号
I313.06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谈谈基础汉语教学中与副词有关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
3
19
作者
黄晓红
机构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汉语
速成
学院
出处
《汉语学习》
2000年第4期64-67,共4页
文摘
在基础阶段的汉语教学中,副词教学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留学生学习副词困难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学习和使用副词的困难何在?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并提出应当怎样从教师和教材两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一难题。
关键词
基础汉语
副词
学习困难
教学
教材
Keywords
Elementary Chinese
adverbs
difficulties of studying
teaching
textbooks
分类号
H195.3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编写华语教材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
4
20
作者
杨石泉
机构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速成学院
出处
《海外华文教育》
2000年第1期32-35,共4页
文摘
编写富有区域性特色的华语教材,既要适合第二语言教学,又要使教材符合认知规律。
关键词
华语教材
教材编写
华文教育
分类号
G742 [文化科学—教育学]
G749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第二语言教学的新模式(实验设计)
杨惠元
《汉语学习》
2000
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悲剧文化的当代境遇——西方后现代语境下的悲剧理论和实践
张冠夫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试析端木蕻良创作中对文化因素的吸收及其意义
张冠夫
《河北学刊》
200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认知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的哲学冲突
韩玉国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试论动词重叠“VV”式与动词“V一下”式的差异
胡孝斌
《汉语学习》
CSSCI
1997
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外国学生在中高级阶段口语语段表达现象分析
田然
《汉语学习》
CSSCI
1997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够”的使用情况初步考察
赵立江
《汉语学习》
CSSCI
1998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论刘震云的反讽叙事特征
张冠夫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谈句子的语用研究
常敬宇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1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殷墟卜辞命辞性质讨论述要
赵诚
陈曦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1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借用名量词的语义分析
李先银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从《雷雨》看反问句潜在的戏剧功能
胡孝斌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这样”的用法分析
吴春仙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汉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及其原因探讨
李先银
《保定学院学报》
2002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留学生使用“把”字句的调查报告
余文青
《汉语学习》
2000
2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同译词辨析的几种方法
苏英霞
《汉语学习》
2000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不灭的美──论川端康成的传统之根
周阅
《广东社会科学》
200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一面虚无的镜子——论《雪国》中的岛村
周阅
《广东社会科学》
200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谈谈基础汉语教学中与副词有关的几个问题
黄晓红
《汉语学习》
2000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编写华语教材的几个问题
杨石泉
《海外华文教育》
2000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