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浅谈理工科大学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必然性 |
刘莉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 |
1
|
|
2
|
时代的需要·历史的使命──略论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几个问题 |
许放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 |
0 |
|
3
|
关键是转变观念──理工科大学如何搞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 |
何晓前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 |
3
|
|
4
|
理工科院校的文科科研工作亟待加强 |
张北根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 |
1
|
|
5
|
孙中山联俄后的联英活动 |
张北根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 |
0 |
|
6
|
试论儒学的人文伦理特征 |
冯秀珍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 |
0 |
|
7
|
论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 |
佟玉兰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 |
0 |
|
8
|
加强哲学方法论教学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
陈闽红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 |
0 |
|
9
|
科技写作主体的“认识图式”探 |
王育杰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 |
0 |
|
10
|
应用文读者接受过程研究 |
王育杰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 |
0 |
|
11
|
发挥“中国革命史”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
佟玉兰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 |
0 |
|
12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 |
宋金寿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 |
0 |
|
13
|
邓小平怎样走到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 |
宋金寿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 |
0 |
|
14
|
李贺诗歌艺术特色初论 |
张健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 |
0 |
|
15
|
《公司法》实施过程中的新问题──协议撤资 |
杜晓智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 |
0 |
|
16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教改初探 |
张尚权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 |
0 |
|
17
|
理工科院校办文科专业的目标和重点 |
陆宁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 |
0 |
|
18
|
弘扬人文精神 提高理工院校学生的哲学素质 |
刘静珠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 |
0 |
|
19
|
试析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
佟玉兰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7 |
0 |
|
20
|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拓者 |
宋金寿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