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西北地区消化道疾病患者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晓波 高子夜 +3 位作者 郭艳 王丽玉 张庆慧 张卫国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129-133,共5页
目的:探讨鄂西北地区消化道疾病患者的食物不耐受情况,为患者提供饮食指导及为疾病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9年3月因消化道疾病在十堰市太和医院消化功能室接受食物不耐受检测的7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 目的:探讨鄂西北地区消化道疾病患者的食物不耐受情况,为患者提供饮食指导及为疾病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9年3月因消化道疾病在十堰市太和医院消化功能室接受食物不耐受检测的7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半定量法检测血清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水平,采用统计学软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阳性率较高的前5位食物分别为虾、蛋清、螃蟹、大豆和鳕鱼,而阳性率较低的前5位食物分别为牛肉、牛奶、小麦、西红柿和玉米。轻度敏感前5位食物:虾、螃蟹、鳕鱼、大豆和大米;中度敏感前5位食物:虾、蛋清、螃蟹、大豆和鳕鱼;重度敏感前5位食物:蛋清、虾、大米、牛奶和大豆。女性患者阳性率较男性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清的女性阳性率高于男性(P<0.05);而西红柿则相反,男性阳性率高于女性(P<0.05),其他食物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螃蟹、蛋清、牛奶、虾、大豆、小麦等6种食物患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食物不同年龄患者无显著差异。结论:鄂西北地区人群消化道疾病患者普遍存在食物不耐受,食物不耐受与患者性别、年龄具有一定相关性;通过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为患者提供饮食指导,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北地区 食物不耐受 食物过敏 酶联免疫吸附法 血清IGG
原文传递
藻蓝蛋白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德森 何华琼 +1 位作者 邓卫平 吴胜英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252-256,共5页
目的:研究藻蓝蛋白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A组、假手术B组、模型组和藻蓝蛋白组(n=12)。假手术B组和藻蓝蛋白组用10%藻蓝蛋白混悬液[200 mg/(kg·d)]灌胃治疗1周,假手术... 目的:研究藻蓝蛋白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A组、假手术B组、模型组和藻蓝蛋白组(n=12)。假手术B组和藻蓝蛋白组用10%藻蓝蛋白混悬液[200 mg/(kg·d)]灌胃治疗1周,假手术A组和模型组灌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β(Interleukin-6β,IL-6β)含量;免疫组化染色后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表达及阳性细胞数。结果:藻蓝蛋白组肺组织外观正常,充血、膨胀现象基本消失,光镜下泡壁增厚和水肿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但仍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现象。藻蓝蛋白组IL-1β、IL-6β和MDA含量及i NOS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降低、NO和SOD活性显著提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藻蓝蛋白可能是通过抑制肺组织缺血-再灌注后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IL-6β释放,减少炎性细胞在缺血肺组织聚集,并提高氧自由基清除酶SOD活性,降低i NOS来调节NO的合成,达到减轻肺损伤,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蓝蛋白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6β
原文传递
体检人群空腹血糖状况与体脂率及内脏脂肪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邵亚 钟慧琴 +5 位作者 李龙倜 郭广玲 詹艳 华钰 段晓露 周煦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597-602,共6页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的空腹血糖(FBG)状况,以及FBG和体脂率(BFP)、内脏脂肪(VFA)的相关性,评估BFP和VFA对判别FBG异常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4月在十堰市某三甲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1037名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体检者一般...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的空腹血糖(FBG)状况,以及FBG和体脂率(BFP)、内脏脂肪(VFA)的相关性,评估BFP和VFA对判别FBG异常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4月在十堰市某三甲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1037名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体检者一般资料、血液生化指标及人体成分分析结果。比较FBG在性别、年龄、BMI、血压、血脂及BFP和VFA分组之间的差异,分析影响FBG的相关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BFP、VFA对FBG异常的判别能力。结果:男性FBG水平显著高于女性(P<0.001)。不同年龄段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FBG水平呈逐步增高趋势(P<0.05)。BMI、血压、TC、TG、LDL-L、BFP和VFA水平高的分组,FBG也高(P<0.05)。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BMI、收缩压、TG、VFA是FBG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BFP、VFA对FBG异常具有一定的判别价值。BFP预测FBG异常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男性27.25%、女性32.05%,曲线面积(AUC)分别为0􀆰63、0.76。VFA预测FBG异常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男性91.10 cm^(2)、女性112.20 cm^(2),AUC分别为0.67、0.81。结论:性别、年龄、BMI、收缩压、TG、VFA与FBG密切相关。BFP和VFA作为评价全身脂肪和内脏脂肪的重要客观指标,对FBG异常具有一定的判别意义。可以早期筛查出潜在FBG异常人群,以便做进一步的健康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 内脏脂肪 体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肝细胞癌潜在预后生物标记物HTRA3
4
作者 潘金戈 刘晓波 +3 位作者 童强 朱昭迪 喻璐 郜元军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6期578-583,共6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HTRA3(high temperature requirement A3,HTRA3)表达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通过R语言和Ualcan在线数据库等分析HTRA3在泛癌及在HCC中的表达,通过Cox回归分析影响HCC患者...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HTRA3(high temperature requirement A3,HTRA3)表达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通过R语言和Ualcan在线数据库等分析HTRA3在泛癌及在HCC中的表达,通过Cox回归分析影响HCC患者预后的因素,K-M分析HCC患者生存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不同时间HTRA3表达与HCC预后之间的关系,TIMER工具分析HCC患者中免疫细胞浸润并构建免疫细胞与HCC患者预后多因素Cox模型。结果:HTRA3在不同癌症组织中表达高低不同,HCC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P<0.05);HTRA3表达与HCC患者TNM分期和病理分期相关(P<0.05);K-M生存曲线提示HTRA3表达与HCC患者生存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HTRA3的表达在预测1年、3年和5年预后指标中有一定的价值(曲线下面积>0.5);B细胞、CD8+T细胞、CD4+T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浸润与HTRA3表达呈正相关(P<0.05);B细胞、CD8+T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的浸润与HCC患者预后相关(P<0.05)。结论:HCC可能通过上调HTRA3基因表达来增加B细胞、CD8+T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在肝癌肿瘤微环境中的浸润进而影响HCC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 肝细胞癌 HTRA3 预后 免疫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北地区不同性别食管鳞癌患者食管菌群差异
5
作者 高子夜 刘晓波 +3 位作者 徐文 张静文 李胜保 童强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57-61,I0005,共6页
目的:比较湖北十堰地区不同性别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食管菌群的构成及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就诊,诊断为ESCC患者72例,其中女性11例,男性61例,对两组食管菌群的16SrRN... 目的:比较湖北十堰地区不同性别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食管菌群的构成及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就诊,诊断为ESCC患者72例,其中女性11例,男性61例,对两组食管菌群的16SrRNA基因V4高变区测序,比较两组菌群的多样性及构成。结果:两组食管菌群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chao1指数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119.14%,P_(PC1)=0.77,P_(PC2)=0.49,两组整体菌群不能明显区分,表明两组菌群整体构成无明显差异。男性患者放线菌门丰度较女性患者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vs.1.1%,P<0.05);男性较女性凝聚杆菌属丰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vs.0.9%,P<0.05);男性患者放线菌纲及β-变形菌纲丰度较女性患者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vs.0.9%和5.2%vs.1.7%,均P<0.05)。结论:十堰地区男性和女性ESCC患者食管菌群多样性无明显差异,但部分菌属丰度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性别 食管菌群 16sRNA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