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皮肤软组织撕脱伤创面修复效果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
作者 杨帆 郑梁 +3 位作者 徐风瑞 李江华 赵坤 张翔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80-83,共4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皮肤软组织撕脱伤创面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4月—2014年6月急诊收治的74例皮肤软组织撕脱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临床治疗特征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皮肤软组织撕脱伤创面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4月—2014年6月急诊收治的74例皮肤软组织撕脱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临床治疗特征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用纳米银敷料对创面给予换药治疗。观察组采用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涂抹创面,再用纳米银敷料进行创面换药,两组患者均至创面完全愈合后停止治疗。观察两组愈合情况及细菌检出率,并评估其安全性。结果治疗第3、6和8天,观察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创面炎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治疗第3、6和8天创面炎症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细菌检出率和平均创面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01)。两组治疗后主要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皮肤软组织撕脱伤安全有效,可对创面的修复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能明显的减轻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皮肤 撕脱伤 纳米银敷料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联合放疗及外用硅酮凝胶治疗腋窝瘢痕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2
作者 赵坤 杨帆 +1 位作者 姚忠军 徐风瑞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9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观察减张缝合、核素放疗联合外用硅酮凝胶治疗腋窝瘢痕的疗效。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4例腋窝瘢痕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2例。两组均采取手术切除瘢痕疙瘩,对照组采取传统缝合+核素放疗... 目的:观察减张缝合、核素放疗联合外用硅酮凝胶治疗腋窝瘢痕的疗效。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4例腋窝瘢痕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2例。两组均采取手术切除瘢痕疙瘩,对照组采取传统缝合+核素放疗+激素治疗+外用硅酮凝胶,观察组采取减张缝合+核素放疗+激素治疗+外用硅酮凝胶。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瘢痕程度[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估]、瘢痕硬度[采用WX-2A型硬度计测量]、瘢痕美观度[采用患者和观测者瘢痕评价量表(Patient and observer scar assessment scale,POSAS)评估]及随访至2018年7月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高于对照组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SS总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为(2.84±0.5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6±0.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瘢痕硬度与POS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治疗后的瘢痕硬度与POSAS评分[(0.61±0.14)N/mm^3与(10.28±2.31)分]低于对照组[(0.68±0.17)N/mm^3与(14.29±2.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2018年7月,观察组失访3例、对照组失访2例。观察组随访期间复发率[4.08%(2/49)]低于对照组[16.00%(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张缝合、核素放疗、激素治疗联合外用硅酮凝胶治疗腋窝瘢痕可减小切口张力,抑制切口瘢痕的增宽与增生,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外观恢复更理想,复发风险更低,为瘢痕疙瘩的理想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腋窝 减张缝合 核素放疗 硅酮凝胶 激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联合术后核素放疗治疗会阴部瘢痕疙瘩的效果观察
3
作者 赵坤 杨帆 +2 位作者 何贞 徐风瑞 郑梁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2期917-919,共3页
目的探讨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联合术后核素放疗治疗会阴部瘢痕疙瘩的效果。方法选择65例会阴部瘢痕疙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和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联合核素放疗进行治疗。统计2组患者... 目的探讨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联合术后核素放疗治疗会阴部瘢痕疙瘩的效果。方法选择65例会阴部瘢痕疙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和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联合核素放疗进行治疗。统计2组患者疗效、瘢痕增生情况、瘢痕疙瘩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瘢痕增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1年内瘢痕疙瘩出现复发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联合术后核素放疗对会阴部瘢痕疙瘩不仅有良好的修复效果,而且能抑制术后瘢痕增生,减少术后瘢痕疙瘩的复发,值得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阴部瘢痕疙瘩 旋骼浅动脉穿支皮瓣 核素放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2PP2A在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降表达后SH-SY5Y细胞迁移、侵袭能力观察
4
作者 冯琼 傅品 +2 位作者 马俊铮 朱礼欧 李开济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11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蛋白磷酸酶2A抑制剂2(I2PP2A)在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降表达对SH-SY5Y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6例份神经母细胞瘤组织及配对的20例份癌旁正常组织中的I2PP2A蛋白表达,并分析不同临床病... 目的探讨蛋白磷酸酶2A抑制剂2(I2PP2A)在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降表达对SH-SY5Y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6例份神经母细胞瘤组织及配对的20例份癌旁正常组织中的I2PP2A蛋白表达,并分析不同临床病理参数患儿的I2PP2A蛋白表达情况。将对数生长期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分为空白组(正常培养不转染)、阴性对照组(转染无义随机干扰序列质粒)、沉默组(转染I2PP2A的shRNA干扰质粒),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三组细胞I2PP2A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表达,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观察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I2PP2A高表达41例份(62.1%),癌旁组织为7例份(35.0%),二者比较P<0.05。不同性别、年龄、核分裂—核碎裂指数(MKI)及分化程度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癌组织I2PP2A蛋白高表达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危险度为中危+高危的患儿癌组织I2PP2A高表达率高于低危患儿,临床分期为Ⅲ期+Ⅳ期的患儿癌组织I2PP2A高表达率高于Ⅰ期+Ⅱ期+4S期患儿(P均<0.05)。与空白组、阴性对照组比较,沉默组细胞I2PP2A、MMP-2蛋白相对表达量及划痕愈合率、穿膜细胞数均降低(P均<0.05),空白组、阴性对照组细胞上述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I2PP2A蛋白呈高表达,并与患儿危险度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降表达I2PP2A会减弱SH-SY5Y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控MMP-2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磷酸酶2A抑制剂2 基质金属蛋白酶2 细胞迁移 细胞侵袭 神经母细胞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助教的病理学混合式教学的应用
5
作者 李江华 国宏莉 彭兴春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1年第S1期0502-0502,共1页
探讨基于“微助教”的病理学混合式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校 2017 级临本 1 班及 3 班为研究对象。1 班为对照组,3 班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法教学,实验组基于“微助教”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课堂... 探讨基于“微助教”的病理学混合式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校 2017 级临本 1 班及 3 班为研究对象。1 班为对照组,3 班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法教学,实验组基于“微助教”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课堂表现得分、实习测试得分及理论测试得分各项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助教”平台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 微助教 混合式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