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态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严静 陈俊 +1 位作者 丁立 何国厚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关系。方法:收集ACI患者69例,并设正常对照组29例,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明确颈动脉斑块形态,并测定Hcy水平。检测AC...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关系。方法:收集ACI患者69例,并设正常对照组29例,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明确颈动脉斑块形态,并测定Hcy水平。检测ACI组和对照组Hcy水平含量,ACI组无斑块、硬斑块及软斑块组血Hcy水平含量,观察ACI组血Hcy水平与CIMT之间的关系。结果:ACI组Hcy、CIM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软斑块组血Hcy水平高于硬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5),硬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P<0.05);CIMT增厚组血Hcy水平高于CIMT正常组(P<0.05)。结论:在ACI患者中,血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高血Hcy水平与软斑块具有相关性,更易发生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同型半胱氨酸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原文传递
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儿童膀胱输尿管反流——基于14个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2
作者 艾金伟 刘羽 +3 位作者 曾宪涛 雷青 邹利 裴斌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148-156,共9页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ACE I/D基因多态性与膀胱输尿管反流(VUR)患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系统检索Pub Med、CNKI、Embase数据库中所有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5年2月4日。2位研究者独立地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ACE I/D基因多态性与膀胱输尿管反流(VUR)患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系统检索Pub Med、CNKI、Embase数据库中所有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5年2月4日。2位研究者独立地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运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根据研究间异质性,关联强度运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表示。结果:14个病例—对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计1 197例VUR患者和1 320例健康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ACE I/D基因多态性与VUR患病风险关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D vs.I:OR=1.28,95%CI=1.06~1.54,P=0.01;DD vs.II:OR=1.44,95%CI=1.12~1.85,P=0.01;DD vs.DI+II:OR=1.49,95%CI=1.23~1.79,P〈0.01;DD+DI vs.II:OR=1.20,95%CI=0.84~1.72,P=0.31)。根据种族进行亚组分析显示出不同的关联性。在土耳其人群,除DI vs.II基因模型外,其余基因模型均有统计学意义。在高加索人种,DD vs.DI+II基因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亚洲人种,DI vs.II基因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显示ACE 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可能增加儿童VUR患病风险。基于现有研究的缺陷,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仍需开展大样本、校正各种危险因素的研究予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肽基二肽酶A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多态性 膀胱输尿管反流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急性给予喹吡罗抑制C57BL/6J小鼠的感觉运动门控功能
3
作者 邹利 彭小倩 王云甫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12-115,119,F0002,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给予喹吡罗对C57BL/6J小鼠的听觉惊跳反射(Acoustic Startle Reflex,ASR)和感觉运动门控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低剂量实验组(n=8)和高剂量实验组(n=8)。低剂量、高剂量实验组分别给予... 目的:探讨急性给予喹吡罗对C57BL/6J小鼠的听觉惊跳反射(Acoustic Startle Reflex,ASR)和感觉运动门控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低剂量实验组(n=8)和高剂量实验组(n=8)。低剂量、高剂量实验组分别给予盐酸喹吡罗1 mg/kg和3 mg/kg注射,对照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处理。各组实验对象在给药前均接受惊跳反射和弱刺激抑制测试,并记录结果为基础值;给药后进行相同的惊跳反射测试。比较惊跳反射强度、预先弱刺激抑制率(%PPI)。结果:应用惊跳反射系统测定小鼠惊跳反射和PPI后,%PPI测定为50%左右。对照组小鼠注射0.9%氯化钠溶液后的惊跳反射强度[(0.0707±0.0013)N]和弱刺激抑制率[(42.73±7.13)%]与注射前[(0.0813±0.0047)N,(39.53±4.02)%]相比减小(P>0.05);低剂量实验组小鼠惊跳反射强度[(0.0654±0.0093)N]与其基础值[(0.0813±0.0047)N]、对照组[(0.0823±0.0074)N]相比均降低(P<0.05),其%PPI[(32.66±6.24)%]和其基础值[(41.49.66±4.33)%]、对照组[(49.58±5.03)%]比较均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实验组惊跳反射强度[(0.0307±0.0026)N]和%PPI[(14.48±6.14)%]较其基础值[(0.0864±0.0143)N,(45.24±10.11)%]和对照组相比均减少(P<0.05)。结论:急性注射较高剂量的喹吡罗降低了C57BL/6J小鼠听觉惊跳反射的预先弱刺激抑制,损伤小鼠的感觉运动门控功能,其机制可能是抑制了边缘系统对PPI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运动门控 惊跳反射 弱刺激抑制 喹吡罗 行为学
原文传递
帕金森非运动症状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彭小倩 王云甫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186-191,共6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病理机制为进行性和广泛的α-突触核蛋白(Alpha-synaptic protein, a-syn )在中枢、外周和自主神经系统的特定细胞核中聚集,特征在于中脑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病理机制为进行性和广泛的α-突触核蛋白(Alpha-synaptic protein, a-syn )在中枢、外周和自主神经系统的特定细胞核中聚集,特征在于中脑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C)中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纹状体中多巴胺释放减少,从而引起相应的运动症状,包括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和姿势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 非运动症状 神经解剖学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不安腿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5
作者 徐勇 王云甫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91-95,共5页
不安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是一类慢性神经系统运动感觉障碍性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睡眠或者安静时强烈的肢体活动欲望和感觉异常。最早由Willis于1685年描述了其症状,1944年,Ekbom对RLS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述并命名,故... 不安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是一类慢性神经系统运动感觉障碍性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睡眠或者安静时强烈的肢体活动欲望和感觉异常。最早由Willis于1685年描述了其症状,1944年,Ekbom对RLS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述并命名,故又被称为Willis-Ekbom disease(WE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安腿综合征 症状恶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