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话语生态建设是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主持人按语 被引量:2
1
作者 胡范铸 《秘书》 2018年第2期3-3,共1页
"话语生态"是我们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理论命题,也是中国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原创性学术命题,但它所指向的却是所有人都熟悉的现实问题。例如:——在"郭美美炫富"事件中,红十字会的失语何以重创中国慈善事业?——在政府信息发布中,铁道... "话语生态"是我们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理论命题,也是中国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原创性学术命题,但它所指向的却是所有人都熟悉的现实问题。例如:——在"郭美美炫富"事件中,红十字会的失语何以重创中国慈善事业?——在政府信息发布中,铁道部发言人的"反正我信了"何以成为"雷人雷语"?——在国与国之间的突发安全危机中,如何有效运用语言加以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建设 政治生态 国家话语 主持人 按语 组成 社会 语言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主国家峰会”与拜登政府的对华战略——基于布鲁金斯政策报告话语的框架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虹倩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2-34,共13页
拜登政府的"民主国家峰会"构想,既是美国民主党基于"价值观外交"的重要政治设计,也是"西方阵营"概念失灵后新的话语策略。这一构想以"捍卫民主价值观"为核心,意图重塑美国作为全球领导者的国... 拜登政府的"民主国家峰会"构想,既是美国民主党基于"价值观外交"的重要政治设计,也是"西方阵营"概念失灵后新的话语策略。这一构想以"捍卫民主价值观"为核心,意图重塑美国作为全球领导者的国家身份。布鲁金斯学会作为美国国家安全问题和中国问题的顶级智库之一,积极参与了这一构想的谋划。基于框架理论对布鲁金斯学会的政策报告开展话语分析,逐层考察其框架背后的目标设定、议程设置、组织机制、成员资格、标准制定、时机选择、预期成果等,从中可以探知美国政府的相关决策动向。所谓"民主国家峰会"的构想不但牵涉中美关系,更可能对全球的中国形象建构产生重大影响。为应对可能的严峻挑战,需要未雨绸缪,多渠道、多路径地以"民主形式的多样性""民主实践的发展性"的话语,构建"民主国家"议题上的反向认知,有效实现"民主"概念的再框架化,维护中国全球形象,推进中国形象的国际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国家峰会” 中美关系 话语建构 国家形象 框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概念、目标、问题、方法:“国家语言能力”研究的重新思考 被引量:3
3
作者 胡范铸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4,170,共15页
在国外“关键语言”概念的启发和国内“讲好中国故事”热潮的推动下,“国家语言能力”已然成为近年国内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对于究竟何为国家语言能力、为何研究国家语言能力、国家语言能力研究何为……一系列基本问题,依然需要重... 在国外“关键语言”概念的启发和国内“讲好中国故事”热潮的推动下,“国家语言能力”已然成为近年国内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对于究竟何为国家语言能力、为何研究国家语言能力、国家语言能力研究何为……一系列基本问题,依然需要重新思考。语言能力是“人类主体为沟通和认知需要而创造和使用语言符号的能力”,现代语言能力的“主体”至少有三种存在方式:个体、种群、机构,国家的本质就是“依据某种原则人为建立”的“机构”。国家语言能力是国家借助语言保障自身发展的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对语言进行治理”的能力和“依据语言进行治理”的能力。目标设定决定问题发现,问题选择决定方法设计。“国家语言能力”研究的根本目标应该是以语言和语言学研究助力国家的内部治理,助力国家参与全球治理,从而推动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缺乏自觉的“推动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的目标意识,“国家语言能力研究”就很可能走上歧途。由此需要发现:在国家的语言语种动员能力上、语言制度治理能力上、语言行为使用能力上、语言知识生产能力上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进而需要认识:当前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第一要务就是建设一个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学习型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语言能力 语种动员能力 制度治理能力 行为使用能力 知识生产能力 学习型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的“新修辞学”研究四十年 被引量:1
4
作者 胡范铸 《中国语言战略》 2024年第2期8-23,共16页
年届“古稀”,回顾本人修辞学研究,“大字报、参考消息、内部文件”的互文可说孕育了前学术时期修辞意识的萌芽,撰于1980年的《简论汉语修辞学的研究方向》可说大致标记了修辞研究生涯的发端,同时撰于本科学习时期的《幽默语言学》《钱... 年届“古稀”,回顾本人修辞学研究,“大字报、参考消息、内部文件”的互文可说孕育了前学术时期修辞意识的萌芽,撰于1980年的《简论汉语修辞学的研究方向》可说大致标记了修辞研究生涯的发端,同时撰于本科学习时期的《幽默语言学》《钱钟书学术思想研究》则表示了问题意识与方法意识的某种自觉。其后,从《修辞学习》到《当代修辞学》的四十年编委经历,牵连起了中国修辞学四十年的风风雨雨,“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学”的探索过程则体现了修辞学社会实践到理论形式的转化。“耳顺”年后,如果说“国家话语生态”研究意味着立心立命的社会担当和话语行动,那么“新言语行为分析”则努力体现参与“全球性思想竞争”的过程,由此,形成了本人的“新修辞学”理论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修辞学 新言语行为分析 国家话语生态 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学 实验修辞学 案例库修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观念的景观:互文理论视域下的奥运传播景观与国家形象塑造——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为例
5
作者 甘莅豪 张虹倩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5期101-110,116,共11页
大型社会景观不仅可以从批判性、现代性视角观照,也应该从建构性、后现代性视角来切入。从后现代性的互文理论来看,社会景观并非单一时空背景中的主体独白和表演,而是一种多声部的时空和主体互文现象,既是一种视觉的呈现过程,也是一种... 大型社会景观不仅可以从批判性、现代性视角观照,也应该从建构性、后现代性视角来切入。从后现代性的互文理论来看,社会景观并非单一时空背景中的主体独白和表演,而是一种多声部的时空和主体互文现象,既是一种视觉的呈现过程,也是一种观念的建构过程。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例,可从共时性互文、历时性互文和主体性互文三个方面分析,探究此次全球性景观设计和生产的内在逻辑,及其所传达出来的国家形象观念。从共时性互文视角来看,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生成于五个空间事件: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改革、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部分国家的体育政治化、全球的后疫情治理和中国人喜迎春节。从历时性互文视角来看,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景观中的固定仪式环节在继承以往冬奥会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革新,巧妙传达了“简约、环保和绿色”的新时代理念。从主体性互文来看,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不仅致敬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更致敬了历届冬奥会,塑造了一个更加从容、包容的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社会 互文 奥运会 国家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语生态在社会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被引量:1
6
作者 叶治安 胡范铸 《上海城市管理》 2018年第2期9-11,共3页
"话语生态"概念与"生态语言学"并不一致。按照"话语生态"的概念,一个国家中,社会用语的种类并非越多越好。如果一个国家使用着一百种官方语言,那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肯定非常之低下,因为全体国民之间沟通... "话语生态"概念与"生态语言学"并不一致。按照"话语生态"的概念,一个国家中,社会用语的种类并非越多越好。如果一个国家使用着一百种官方语言,那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肯定非常之低下,因为全体国民之间沟通成本太高,而难以沟通肯定有碍社会发展。良好的话语生态一定是建立在一个能容纳社会各阶层声音的体系中,这是一种社会共识。"话语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进不同社群之间的和谐对话。在当前的话语生态中,任何人都不能演自娱自乐的独角戏,更不能唱一脸我行我素的霸王腔,这两者都有违倡导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生态 普通话 传播手段 和谐社会 社会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问题、方法: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的重大转向——《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学:理论、方法、案例》述评
7
作者 陈佳璇 武宁 仁亚 《秘书》 2019年第2期3-7,共5页
胡范铸的《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学:理论、方法、案例》是中国修辞学界第一部"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学"的专著。这部著作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言语行为分析"的模型,创造性地提出了"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学"的命题... 胡范铸的《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学:理论、方法、案例》是中国修辞学界第一部"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学"的专著。这部著作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言语行为分析"的模型,创造性地提出了"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学"的命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实验修辞学""案例库修辞学"等方法,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可以说在研究的目标设定、问题发现、方法设计上,全面标志着中国百年修辞学研究的重大转向,更标志着中国修辞学人社会责任意识的重新觉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学 新言语行为分析 实验修辞学 案例库修辞学 话语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搜操控与网络暴力防范
8
作者 甘莅豪 万子琪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78-85,共8页
文章以数字化社会为背景,探讨社交媒体热搜在网络暴力治理中的角色转变及其影响,目的在于揭示热搜与网络暴力之间的动态关系,并探索治理机制的优化路径。文章首先分析了热搜榜单作为信息聚合与热点展示平台的重要性,指出其在网络暴力事... 文章以数字化社会为背景,探讨社交媒体热搜在网络暴力治理中的角色转变及其影响,目的在于揭示热搜与网络暴力之间的动态关系,并探索治理机制的优化路径。文章首先分析了热搜榜单作为信息聚合与热点展示平台的重要性,指出其在网络暴力事件中的推波助澜作用。随后,文章梳理了热搜平台从“守门人”到“过失者”甚至“施暴者”的角色演变。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提出“点名型”“造谣型”“引导型”“细节型”“替罪型”“怀疑型”六种热搜操控策略及风险点,不同类型的热搜操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网络暴力的发生和扩散,进一步强化了舆论场域的不良互动。最后,文章从普及反网暴法规、增强热搜平台治理能力、提升用户媒介素养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以期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空间,有效防范和应对网络暴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暴力 热搜榜单 平台治理 舆论操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科书叙事:自我认知、世界图景与国家形象传播 被引量:12
9
作者 樊小玲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60-164,共5页
从社会功能视角出发,将教科书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再生产的"场域",发现教科书不但记录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自我认知"与"世界图景描摹"的过程,而且是这一过程举足轻重的参与者和构建者。"国家形象"... 从社会功能视角出发,将教科书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再生产的"场域",发现教科书不但记录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自我认知"与"世界图景描摹"的过程,而且是这一过程举足轻重的参与者和构建者。"国家形象"是教科书"自我认知"与"世界图景描摹"过程的核心产物。由于弱化实施者与动机的类科学叙事模式及缺乏作为互动成员的直接合叙者的特点,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在极大程度上被客观化和权威化,从而对学习者有直接、显性和强制性的影响,为青少年解读一个国家提供最为权威的参考。教科书与国家形象的交叉研究不但拓展了教科书的功能研究范畴,也为"国家形象传播"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科书功能 自我认知 世界图景 国家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教科书话语实践的功能维度与中国形象的传播 被引量:12
10
作者 樊小玲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2-76,共5页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载体,汉语教科书是构建和实现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场域,也是实现中外社会良性互动的场域.若从话语实践角度对汉语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传播进行再思考,可对汉语教科书的话语实践进行三个维度的划分,在不同维度中探...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载体,汉语教科书是构建和实现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场域,也是实现中外社会良性互动的场域.若从话语实践角度对汉语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传播进行再思考,可对汉语教科书的话语实践进行三个维度的划分,在不同维度中探究汉语教科书中“中国”自我身份确立的话语模式、“中国”社会关系定位的话语路径、“中国”在全球语境中再现自我价值观念的话语结构以及对“自我”与“他者”价值体系关系进行重构的话语方式,进而探讨在形塑语境、构筑新的地缘文化过程中构建“‘世界中的中国’形象”的可能性路径.如此,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研究便有了在研究视角、方法与路径上突破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教科书 话语实践 中国形象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想象到知识:公共空间话语进路与知识图谱中的“中国” 被引量:6
11
作者 樊小玲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8-159,共12页
作为"想象—知识"连续统中最重要的凸显,文学公共空间、传媒公共空间和教育公共空间构成的宏大话语网络结构共同形塑着国外公众对于中国的认知。通过对各公共空间的发展进行批判性省察发现:作为想象符号的"中国",... 作为"想象—知识"连续统中最重要的凸显,文学公共空间、传媒公共空间和教育公共空间构成的宏大话语网络结构共同形塑着国外公众对于中国的认知。通过对各公共空间的发展进行批判性省察发现:作为想象符号的"中国",随着文学公共空间由公共领域向文化消费空间的转向,对国外公众认知的影响力呈现出分散、多元化的状态;教育公共空间的"中国",以知识化的符号通过权威话语体系强力塑造了国外公众对于中国的认知;在传媒公共空间中,由于政治权威和大众意愿之间传统关系的颠覆,受操控的大众传媒公共话语被国外公众之间新的话语关系网络与知识体系所消解。教育公共空间的发展与科技革新从根本上影响着其他两个公共空间中的"中国"。公众的教育水平、知识的反思能力与新时代传媒公共空间的话语表达关系,以及其对另外两个公共空间中的"中国"认知的影响则是未来学术公共空间中国形象研究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想象 权力 符号 知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狂欢到共情: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下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国家形象修辞——一种体育景观观念史的视角 被引量:12
12
作者 甘莅豪 《文化艺术研究》 2021年第5期21-31,112,共12页
由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危机,2020东京奥运会成为现代奥运会120年历史上首届因非人类威胁原因而未能如期举行,最后又终于成功举办的体育盛会。在全球“悲情”语境和日本“以悲为美”文化的双重影响下,2020东京奥运会开幕式放弃以往“酒神... 由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危机,2020东京奥运会成为现代奥运会120年历史上首届因非人类威胁原因而未能如期举行,最后又终于成功举办的体育盛会。在全球“悲情”语境和日本“以悲为美”文化的双重影响下,2020东京奥运会开幕式放弃以往“酒神狂欢模式”,转而采用了“物哀共情模式”。从“共情”出发,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立意高远,坚守人类共同价值理念,通过节目设置、音乐舞蹈、人员选择和装置象征等手段,深度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展示了日本的创新精神,塑造了一个关注弱者、包容多元、和谐共存、情同与共的现代文明国家形象。由此,这也成为奥运会景观塑造观念史上的一个新起点:从“张扬人类意志”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敬畏自然与生命”的“非人类中心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东京奥运会 国家形象修辞 景观塑造 观念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十年修辞构式研究概观及再探讨 被引量:3
13
作者 金志军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1-60,共10页
近十年修辞构式的研究主要在语法构式框架中展开,修辞构式在本质上基本被认为是"语法构式"的补充,或者说"修辞构式"和"语法构式"存在互补关系。主流研究着眼于修辞与语法可能的因果联结,寻找构式框架中... 近十年修辞构式的研究主要在语法构式框架中展开,修辞构式在本质上基本被认为是"语法构式"的补充,或者说"修辞构式"和"语法构式"存在互补关系。主流研究着眼于修辞与语法可能的因果联结,寻找构式框架中修辞的表现、修辞与语法的触碰点、修辞在构式框架中的心理认知特点以及构式框架中修辞与语法的错位等。本文认为"修辞"研究应该有其本体论基础,对"修辞"的探究也应该从发现其概念本质的角度去切入和展开,不应简单地将"修辞"归入"句法"或"语用"概念域里探讨。从狭义的语句修辞看,不对称性如动词题元结构或数目的不对称、题元结构和句法结构的不对称、词汇义与世界知识的不对称、词性与句法功能的不对称等是"修辞"产生的源动力。要形成有效的"修辞",语句必须要在"修辞功能"的促动下,使"未修辞体"和"修辞体"在"修辞界面"经过"修辞义"的"相似性"检验才能成功。"修辞构式"是上述"修辞"理论基础上的"修辞义"和"修辞形式"的结合体。"语法构式"是形成"修辞"的必要因素,"修辞构式"则是"修辞"形成后的形式意义有效联结的体现。推而广之,从广义修辞上看,不对称性和相似性之间的张力作用,是包括语言修辞在内的所有修辞成功与否的根本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 修辞构式 语法构式 相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众声喧哗中全球智库的疫情话语——基于布鲁金斯报告的框架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虹倩 冷知霖 赵诗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9-129,177,共12页
西方舆论场是各种意见纷争的场域,既有某些政客制造出的种种极端性话语,但也不乏比较理性的声音。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被视为全球“卓越智库”,其研究报告追求独立分析,不仅深刻影响美国政府和社会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球的中国形... 西方舆论场是各种意见纷争的场域,既有某些政客制造出的种种极端性话语,但也不乏比较理性的声音。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被视为全球“卓越智库”,其研究报告追求独立分析,不仅深刻影响美国政府和社会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球的中国形象知识生产。以2019年12月以来布鲁金斯学会官网发布的一千多篇新冠议题报告为语料,借助话语的“框架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布鲁金斯专家群主流看来:“新冠病毒”的大流行固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但“信息流行病”对于全球发展的危害同样不可小觑;美国的疫情失控在于美国政府自身的应对,不应推诿他人;“对抗”不符合中美的利益,更不符合全球的利益。对于西方这些较为理性的声音,我们也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以全面把握全球思想市场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库话语 框架分析 知识生产与传播 新冠疫情 信息流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称谓语研究综述及前瞻 被引量:4
15
作者 金志军 《语文学刊》 2021年第2期18-24,共7页
为了对当前国内称谓语("称呼语")的研究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并推进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更新,我们选择了中国知网下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在宏观角度上回顾了亲属称谓语和非亲属称谓语的分类研究,在微观角度上... 为了对当前国内称谓语("称呼语")的研究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并推进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更新,我们选择了中国知网下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在宏观角度上回顾了亲属称谓语和非亲属称谓语的分类研究,在微观角度上回顾了其泛化、简化、缺环、文化释源角度的研究。我们认为如果从可持续性和社会切合度角度去考虑,让后续的研究在语料上做到在时间维度上的及时更新,用来自社会生活的鲜活的语料做到对当下中国民众的语言生活的关注,并及时反映社会民众的语言生活和社会问题,做到在宏观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与社会的真正关联,那么我们的研究应该可以获得更为新颖、宽广和深刻的研究路径和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谓语 综述 前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会景观考察语言 从语言考察社会景观——“第六届国家话语生态研究高峰论坛”述评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虹倩 郭晔丹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4-95,共2页
2022年12月18日,中国修辞学会、上海市语文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教育部“语言与国家认同关系研究”重大攻关项目课题组等多家单位,以“从社会景观考察语言,从语言考察社会景观”为主题,联合召开了“第六届国家话语... 2022年12月18日,中国修辞学会、上海市语文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教育部“语言与国家认同关系研究”重大攻关项目课题组等多家单位,以“从社会景观考察语言,从语言考察社会景观”为主题,联合召开了“第六届国家话语生态研究高峰论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修辞学 重大攻关项目 话语生态 高峰论坛 语文学 华东师范大学 景观 认同关系
原文传递
全球性社会运动视野下的维基百科全书
17
作者 高海芮 甘莅豪 《科技传播》 2025年第4期81-85,89,共6页
以往研究对维基百科的定位集中于“元媒体”“工具书”或“社交媒体”三个维度,这些视角似乎难以解释维基媒体项目不断扩展的背后缘由。研究发现,维基百科诞生于开源文化,其发展进程可追溯至权利革命的理念。从维基百科到维基数据、维... 以往研究对维基百科的定位集中于“元媒体”“工具书”或“社交媒体”三个维度,这些视角似乎难以解释维基媒体项目不断扩展的背后缘由。研究发现,维基百科诞生于开源文化,其发展进程可追溯至权利革命的理念。从维基百科到维基数据、维基共享资源等项目以及“编辑松”等主题行动的开展,维基媒体实现了从互联网百科全书到全球性社会运动的转向。具体到特征而言,维基媒体运动实际上是一个去边界化的开源知识运动,其行动过程全域透明、行动主体异质融合、互动形式竞合并举。将维基百科置于社会运动和开源社区的语境下考察,以进一步理解全球开源知识传播的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基百科 知识传播 社会运动 开源 维基媒体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称谓语理论研究述评 被引量:2
18
作者 金志军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83-93,共11页
国外称谓语①研究沿袭了西方学术研究的哲学路径,在理论建设和研究方法创新上着力甚重。他们的称谓语研究的关键方向之一为:理论框架下的称谓语表达和称谓语系统下的理论开发。学者们从观察称谓语系统中的语言与社会互动角度出发,发现... 国外称谓语①研究沿袭了西方学术研究的哲学路径,在理论建设和研究方法创新上着力甚重。他们的称谓语研究的关键方向之一为:理论框架下的称谓语表达和称谓语系统下的理论开发。学者们从观察称谓语系统中的语言与社会互动角度出发,发现并建立称谓语的系统性运作理论。语用学、语义学、文化学、社会学理论被引入称谓语的研究,发挥了解释称谓语使用的作用。围绕称谓语理论的开发、讨论、质疑和验证而展开的研究、寻找称谓语系统自身的表达性理论、以开放的态度多样性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是国外称谓语研究突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谓语 国外研究 理论建设 理论借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称谓语应用研究述评
19
作者 金志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112-125,共14页
国外称谓语研究沿袭了西方学术研究的哲学路径,在理论建设和研究方法创新上着力甚重,他们的称谓语研究的关键方向之一为多样性语境下的称谓语个体的应用分析及语用理论表达。国外称谓语应用研究中的称谓语选用和使用研究分别联结着语用... 国外称谓语研究沿袭了西方学术研究的哲学路径,在理论建设和研究方法创新上着力甚重,他们的称谓语研究的关键方向之一为多样性语境下的称谓语个体的应用分析及语用理论表达。国外称谓语应用研究中的称谓语选用和使用研究分别联结着语用理论表达和称谓语的实验应用分析,开发称谓语系统的多路径应用研究、拓展称谓语个体的运用研究、称谓语选料视野的开阔性、所获语料题材的丰富度、实验分析和理论性探讨的深入性、实验论证过程的严谨性、实验数据的详实度、实验手段的多样化以及称谓语研究视角的宽泛性等是国外称谓语应用研究突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谓语 国外研究 选用理论 使用者 使用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推进国家认同何以可能——第三届国家话语生态研究高峰论坛述评 被引量:5
20
作者 裴洲司 孙丹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4-95,共2页
由教育部“语言与国家认同关系研究”重大攻关项目课题组、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上海市语文学会、中国修辞学会和《社会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和《当代修辞学》共同举办的“语言与国家认同:第三届国... 由教育部“语言与国家认同关系研究”重大攻关项目课题组、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上海市语文学会、中国修辞学会和《社会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和《当代修辞学》共同举办的“语言与国家认同:第三届国家话语生态研究高峰论坛”于2019年11月17日在上海举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报》 中国修辞学 国家认同 重大攻关项目 话语生态 当代修辞学 高峰论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