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陶行知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被引量:4
1
作者 周洪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2期5-11,共7页
陶行知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关系到陶行知研究能否获得新的突破,是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理论课题。文章在归纳、分析、批评庸俗社会学方法论在陶行知研究中的种种表现的基础上,从政治气候、队伍素质、研究态度、民族文化心理及学术传统四... 陶行知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关系到陶行知研究能否获得新的突破,是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理论课题。文章在归纳、分析、批评庸俗社会学方法论在陶行知研究中的种种表现的基础上,从政治气候、队伍素质、研究态度、民族文化心理及学术传统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其产生的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原因。进而提出关于建立陶行知研究的方法论体系的初步设想,即由方法论(最高层次)、具体方法(中间层次)、研究程序(最低层次)有机构成的立体网络结构。文章在对以上三个层次的具体展开和论证中,强调了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对多学科方法的借鉴以及事实认识、因果分析、价值评价构成的研究程序三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行知研究 方法论体系 具体方法 社会学方法论 研究程序 方法论问题 生活教育理论 价值评价 三个层次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近代中国“买办”历史作用的再认识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富强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88年第3期27-31,共5页
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对近代史上的买办或买办出身的人的评价一直很低,有些研究者认为买办或买办出身的人充当了“外国资本家和中国封建地主相互勾结的媒介”,并最终导致“官僚买办化和买办官僚化”局面的形成,把它归结为一个“反动的阶... 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对近代史上的买办或买办出身的人的评价一直很低,有些研究者认为买办或买办出身的人充当了“外国资本家和中国封建地主相互勾结的媒介”,并最终导致“官僚买办化和买办官僚化”局面的形成,把它归结为一个“反动的阶级”。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买办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出现和存在,并不以某些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走向世界市场,走向近代化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因此,只有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将它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作具体分析,才有可能恰如其份地评价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社会 历史作用 中国近代史 轮船招商局 唐廷枢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近代化 历史环境 洋行买办 民族资本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风俗史研究的新尝试——读严昌洪著《西俗东渐记》
3
作者 长弓 《理论月刊》 CSSCI 1992年第6期48-48,共1页
严昌洪同志的近著《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章开沅主编《中外近化比较研究丛书》之一,湖南出版社1991年1月出版,下简称《西俗》,是一部颇有特色的社会风俗史著作。《西俗》从社会风俗变迁的角度探寻了中国社会近代化... 严昌洪同志的近著《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章开沅主编《中外近化比较研究丛书》之一,湖南出版社1991年1月出版,下简称《西俗》,是一部颇有特色的社会风俗史著作。《西俗》从社会风俗变迁的角度探寻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轨迹,揭示出改革传统生活习俗,追求现代生活方式,让中国也跨入近代文明的社会,是中国近代史上经济、政治、文化领域里一系列近代化运动的原动力之一。这种探讨对于扩展史学研究的视野,打破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旧格局具有一定意义。“西俗东渐”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敏感的问题,从近代以至今天,人们对这种现象作过各种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风俗 中国近代史研究 近代化运动 中国社会 比较研究 现代生活方式 史学研究 生活习俗 近代文明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清末商会的诞生看资产阶级的初步形成 被引量:17
4
作者 朱英 《江汉论坛》 1987年第8期63-67,共5页
所谓阶级应该是一个社会集团,这个集团的成员不仅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处于相同的地位,具有共同的利益,而且彼此之间必须存在着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成为协调行动的一股社会政治力量.孤立的状态是不可能形成一个阶级的,马克思在分析法国中世... 所谓阶级应该是一个社会集团,这个集团的成员不仅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处于相同的地位,具有共同的利益,而且彼此之间必须存在着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成为协调行动的一股社会政治力量.孤立的状态是不可能形成一个阶级的,马克思在分析法国中世纪的小农时就曾指出:"由于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任何的共同关系,形成任何的全国性的联系,形成任何一种政治组织,所以他们就没有形成一个阶级."不难看出,一个阶级的形成有赖于其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加强和组织程度的提高,这也是考察资产阶级是否形成的一个重要依据.因为自发分散的资产阶级分子,只有组织程度有所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阶级 社会集团 社会经济结构 阶级队伍 中世纪 政治力量 政治组织 分析法 马克思 政治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的发现(续)——近代中国尚力思潮的透视 被引量:6
5
作者 郭国灿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2,共2页
三、阳刚型知识群的崛起 正如我在《养生——气功精神纵横论》中所指出的,“儒”其最初的含义就是指一种“文弱迂缓”的知识分子教师,“儒”通“愞”即“懦”,也即柔弱之意,因此,“儒”即知识分子不过是中国古典柔性文化的人格化而已,... 三、阳刚型知识群的崛起 正如我在《养生——气功精神纵横论》中所指出的,“儒”其最初的含义就是指一种“文弱迂缓”的知识分子教师,“儒”通“愞”即“懦”,也即柔弱之意,因此,“儒”即知识分子不过是中国古典柔性文化的人格化而已,这从漫长的中国古典绘画艺术长廊里,也可略见一斑。从《屈原行吟图》到智者诸葛亮到为民请命的杜甫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近代中国 谭嗣同 知识群 柔性文化 尚力思潮 精神 古典绘画 诸葛亮 纵横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资产阶级革命中的爱国佛僧 被引量:2
6
作者 何建明 《理论月刊》 CSSCI 1998年第6期28-32,共5页
关键词 资产阶级革命 辛亥革命 章太炎 孙中山 中国佛教 爱国爱教 革命党人 社会主义 民族民主革命 反帝反封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中山早期经济思想述论
7
作者 朱英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42-45,166,共5页
孙中山早期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首先是“以农为经”,全面发展中国的农业,并指明了改良农业的切实方案;其次是。以商为纬”,谋国家之富强,体现出与传统“重本抑末”观的显著不同;再次是民生主义,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同时... 孙中山早期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首先是“以农为经”,全面发展中国的农业,并指明了改良农业的切实方案;其次是。以商为纬”,谋国家之富强,体现出与传统“重本抑末”观的显著不同;再次是民生主义,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同时对劳苦大众给予了深厚的同情.孙中山早期经济思想的文化渊源,一方面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包括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有关学说.他对待中国和西方的文化,都是采取历史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态度,而不是盲目排斥或承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经济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以经济结构为透视点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曼娜 陈伯超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6-11,共6页
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是以经济结构的变动为启动点的,经济结构的转型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整个杜会转型的性质、趋向及归宿。转型期的经济结构是由新旧、中外诸种因素和二元混合机制构建而成的。这种构成机制赋予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明显的中... 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是以经济结构的变动为启动点的,经济结构的转型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整个杜会转型的性质、趋向及归宿。转型期的经济结构是由新旧、中外诸种因素和二元混合机制构建而成的。这种构成机制赋予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明显的中介性质,而这种中介性恰恰形成了中国近代社会过渡性的特色。近代中国经济二元混合结构于本世纪初成型,它标志着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矛盾运动的完全无序化。这种社会结构矛盾运动的无序化和发展变革的多元取向,给近代中国人民的选择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困惑和迷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 近代中国 中国近代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 产业结构 社会转型 外国资本主义 无序化 近代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力山集》评介
9
作者 朱务本 《船山学报》 1988年第1期75-,共1页
由彭国兴、刘晴波同志编辑的《秦力山集》最近经中华书局出版问世了。秦力山(1878—1906)是同盟会创立以前“革命先觉”人物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对秦力山的研究一直比较冷落。据笔者所知,除解放前章炳麟的《秦力山传》,冯自由的《秦力山... 由彭国兴、刘晴波同志编辑的《秦力山集》最近经中华书局出版问世了。秦力山(1878—1906)是同盟会创立以前“革命先觉”人物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对秦力山的研究一直比较冷落。据笔者所知,除解放前章炳麟的《秦力山传》,冯自由的《秦力山事略》及一九八一年国内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时香港中文大学已故的王德昭教授《秦力山——从改良到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自由 中华书局出版 章炳麟 彭国 黄帝魂 在辛 一九 苏报 秦氏 思想发展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印近代民族资本形成之比较研究
10
作者 范铁城 《世界历史》 1988年第3期33-42,共10页
中国、印度两国的近代化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特殊条件下被压抑和扭曲的进程。因此,近代化历史使命的执行者——民族资生阶级或由其积累生成的民族资本,从诞生之初起就呈现出畸形、软弱的共同特征。然而,由于国情和社会性质的不同。中... 中国、印度两国的近代化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特殊条件下被压抑和扭曲的进程。因此,近代化历史使命的执行者——民族资生阶级或由其积累生成的民族资本,从诞生之初起就呈现出畸形、软弱的共同特征。然而,由于国情和社会性质的不同。中、印民族资本在形成过程中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造成后来两国的政治、经济发展都具有互为径庭的特点。本文不拟全面评价两国民族资本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仅试图通过比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两者形成过程中的异同得失,探索其后期殊途发展的历史根源,并汲取近代化运动中的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资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 社会性质 历史使命 半殖民地 经济发展 近代化运动 比较研究 资本形成 印度
原文传递
中国近代商人心理结构初探 被引量:6
11
作者 马敏 《中国社会科学》 1986年第5期99-108,共10页
本文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具体考察了中国近代商人心理结构变化的若干特点。作者认为,在外层动态情绪方面,中国近代商人具有四个特点,即危机感、自重感、落伍感、归属感,其中,危机感起着支配作用,自重感是在危机和变局中产生的自我评价,... 本文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具体考察了中国近代商人心理结构变化的若干特点。作者认为,在外层动态情绪方面,中国近代商人具有四个特点,即危机感、自重感、落伍感、归属感,其中,危机感起着支配作用,自重感是在危机和变局中产生的自我评价,落伍感是在危机重压下产生的一种真正清醒的意识,归属感则是在危机和恐惧心理驱使下所作出的向心聚缩和自我塑制。而普遍缺乏安全感,重新寻求稳定中心,则构成其最本质的共同情绪特征。在内层心理特质方面,中国近代商人的心理结构具有某种新旧交叉融洽但又由旧趋新的特征,其中虽有民族文化的沉淀,但更有延续几千年之久的工商实践活动的内化和近代新鲜经验的渗入,具体表现为:(一)由忍耐性向抗争性过渡;(二)由封闭保守性向开放进取性过渡;(三)由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作者指出,上述两方面彼此渗透、制约,构成中国近代商人独具一格的过渡型心理结构。它虽是对中世纪商人封闭性、稳定性心理状态的突破和扬弃,但又未最终完成,尚处于不断的整合、构造的过程中,因而表现出非稳定性和开放性的总体特征,具有矛盾差异性大、逆行退化可能性大的特点。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斗争中表现出的种种妥协、软弱的阶级品格,与这种心理结构不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商人 社会心理结构 恐惧心理 中国商人 心理特质 中世纪 心理状态 危机感 归属感 民族资产阶级
原文传递
现代化进程中的官商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敏 《开放时代》 1995年第2期21-25,2,共6页
要成功地推进现代化,一是用国家行为推动社会和经济改革,二是将新兴社会势力成功地吸收进政治体系之中,由此获得经济要素之外的现代化动力.因此,官与商是构成推动现代化进程的最有力杠杆.
关键词 现代化进程 市民社会 政府与民间 民间社会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现代化运动 资产阶级 清政府 国家权力 政府权力
原文传递
“摩罗诗力”精神与五四感性启蒙
13
作者 郭国灿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90年第3期66-72,共7页
自从陈独秀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明确提出“德”(Democracy)、“赛”(Science)两先生后,海内外学者几乎一致认为:“民主”与“科学”即五四精神。诚然,若按韦伯所谓近代化即“解除魔咒”的“理性化”过程理论,“民主”与“科... 自从陈独秀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明确提出“德”(Democracy)、“赛”(Science)两先生后,海内外学者几乎一致认为:“民主”与“科学”即五四精神。诚然,若按韦伯所谓近代化即“解除魔咒”的“理性化”过程理论,“民主”与“科学”的确代表了近代理性精神,但是仅仅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理解为一场理性启蒙运动,就难以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突出成就首先体现在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提倡的“文学改良”和“文学革命”运动上,“文学革命”当然也包含了“德”、“赛”精神,然而仔细考察就会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启蒙 摩罗诗 鲁迅 感性生命 诗力 生命哲学 兽性 生命意志 郭沫若 上帝
原文传递
古鲁时期锡克教的演变及其原因
14
作者 周柏青 《南亚研究》 CSSCI 1990年第2期62-67,4,共7页
一锡克教自创立至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我们所说的古鲁时期,系指锡克教史的前二百年。具体地说,是以16世纪初到18世纪初末代古鲁戈宾德·辛格去世止。为了行文之便,我们姑且以第五代古鲁阿尔琼的卒年(1606年)为界,把锡克教的古鲁时... 一锡克教自创立至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我们所说的古鲁时期,系指锡克教史的前二百年。具体地说,是以16世纪初到18世纪初末代古鲁戈宾德·辛格去世止。为了行文之便,我们姑且以第五代古鲁阿尔琼的卒年(1606年)为界,把锡克教的古鲁时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锡克教是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北印度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其时,入主印度已有数百年之久的伊斯兰教对异教的不宽容态度使其与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其他宗教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在此情况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克教 世纪初 伊斯兰教 印度教 演变 锡克人 主导地位 宗教活动 辛格 教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