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循证医学与临床药理学 被引量:5
1
作者 徐凌云 曾繁典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0-73,共4页
本文简要介绍循证医学,并探讨循证医学与临床药理学的联系。在临床药理学的研究中,我们要更充分地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克服现存循证医学中的局限性,以此推动临床药理学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 循证医学 临床药理学 研究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召开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暨临床药理学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的征文通知
2
《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3期197-197,共1页
关键词 临床药理学 学术交流 中国药理学会 医药导报 征集会议论文 征文稿件 医药学研究 药学专家 研究与开发 科技工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 被引量:54
3
作者 何蔚 曾繁典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58-461,共4页
灯盏花素是中药灯盏花中提取的黄酮类有效成分,具有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临床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本文对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作一概述。
关键词 灯盏花素 缺血性脑血管病 药理作用 临床研究 抗血栓 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唑嘌呤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4
作者 沈如飞 曾繁典 师少军 《中国药师》 CAS 2013年第9期1409-1412,共4页
硫唑嘌呤(AZA)及其代谢产物6-巯基嘌呤(6-MP),作为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胆汁硬化症、炎症性肠炎)及移植后免疫抑制.其有效活... 硫唑嘌呤(AZA)及其代谢产物6-巯基嘌呤(6-MP),作为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胆汁硬化症、炎症性肠炎)及移植后免疫抑制.其有效活性成分为代谢产生的6-硫基鸟嘌呤三磷酸(6-TGTP),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① 通过抑制嘌呤核苷酸的生物合成,从而达到抑制DNA、RNA的合成,下调B细胞、T细胞功能;② 6-TGTP替代体内的GTP与Rac1(Rac GTP酶)结合,抑制Vav的鸟嘌呤转换活性,阻断Rac 1活性,抑制Rac1下游靶基因(如MEK、 NF-κB, and bcl-xL)表达,激活线粒体途径凋亡,从而引起激活的T细胞的凋亡,减轻炎症反应[1,2].临床上广泛用于器官移植后抗急性排斥反应、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等,但服用AZA患者中大约有20%~30%出现不良反应,常见的有造血系统损害、肝脏损害、感染、胰腺炎、胃肠道反应、肿瘤等.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参与AZA体内代谢过程的各种酶的变异性有重要关系,因此对各种酶的基因多态性研究,有利于临床实施个体化给药,减少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唑嘌呤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药品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桥梁 被引量:17
5
作者 师少军 曾繁典 《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4期415-418,共4页
转化医学已成为当前医药学界迅猛发展的新兴领域,其核心是推动医学科学研究理念的转变,以患者为中心来指导整个研究过程,强调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紧密结合。转化医学对医药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它将是21世纪医药学发... 转化医学已成为当前医药学界迅猛发展的新兴领域,其核心是推动医学科学研究理念的转变,以患者为中心来指导整个研究过程,强调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紧密结合。转化医学对医药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它将是21世纪医药学发展的新动力。其中,"生物标记物(biomarker)"的研究将成为实现转化医学最重要的工具。该文对转化医学产生的背景、国内外研究最新概况、实施关键和途径以及从中应得到的启示等内容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医学 基础研究 临床应用 生物标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厄贝沙坦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龚培力 宋玉娥 +8 位作者 陆再英 程龙献 张金枝 陈江斌 李建军 曹茂银 哈黛文 陈庆华 魏经汉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对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临床评价。方法:采用多中心临床试验以双盲双模拟、随机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对比研究受试药国产厄贝沙坦片与对照药依那普利对207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及... 目的:对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临床评价。方法:采用多中心临床试验以双盲双模拟、随机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对比研究受试药国产厄贝沙坦片与对照药依那普利对207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厄贝沙坦使平均坐位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别下降23.6%%和 17.5%,依那普利分别下降 19.9%和 14.8%;两药总有效率分别为 91.2%和 81.7%,两药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两药对心率均无明显影响。厄贝沙坦SBP和DBP的T:P分别为69.1%和78.5%,能有效持续地降低24小时血压。两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8%和 17.3%。厄贝沙坦出现 1例千咳,其发生率与依那普利有显著差异(分别为0.97%和 14.4%)。结论: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与依那普利相似,耐受性优于后者,是较好的抗高血压药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厄贝沙坦 依那普利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二甲基硅油咀嚼片治疗急性消化系统症状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徐凌云 王思元 +2 位作者 徐可树 邓涛 曾繁典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 :评价复方二甲基硅油咀嚼片治疗急性消化系统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和对照的试验方法。选择具有 2种或 2种以上消化系统症状的患者 138例 ,二甲硅油组 6 9例 ,服用复方二甲硅油咀嚼片 ,每次 ... 目的 :评价复方二甲基硅油咀嚼片治疗急性消化系统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和对照的试验方法。选择具有 2种或 2种以上消化系统症状的患者 138例 ,二甲硅油组 6 9例 ,服用复方二甲硅油咀嚼片 ,每次 2片 ,1日 4次 ;铝碳酸镁对照组 6 9例 ,服用威地美铝碳酸镁片 ,每次 2片 ,1日 4次。总疗程均为 7d ,评价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各项指标。结果 :二甲硅油组的痊愈率为 33.3% ,总有效率为 85 .5 % ;铝碳酸镁组的痊愈率为 36 .2 % ,总有效率为 89.8%。二甲硅油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4 .35 % ,铝碳酸镁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4 5 %。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统计学分析 ,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复方二甲基硅油咀嚼片和国产的铝碳酸镁片治疗急性消化系统症状的疗效相似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复方二甲基硅油咀嚼片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急性消化系统症状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二甲基硅油咀嚼片 铝碳酸镁片 临床试验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式水杨酸铋口服液治疗急性消化系统症状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徐凌云 王思元 +7 位作者 侯晓华 罗和生 杨玉珍 邓涛 徐勇 马永华 陈汇 曾繁典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8-251,共4页
目的:评价碱式水杨酸铋口服液治疗急性消化系统症状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试验方法,研究进口碱式水杨酸秘口服液与国产碱式水杨酸铋干混悬剂对131例具有两项或两项以上急性消化系统症状的患者的... 目的:评价碱式水杨酸铋口服液治疗急性消化系统症状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试验方法,研究进口碱式水杨酸秘口服液与国产碱式水杨酸铋干混悬剂对131例具有两项或两项以上急性消化系统症状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口服液的痊愈率为67.2%,总有效率为88.1%;干混悬剂的痊愈率为62.5%,总有效率为85.9%。口服液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主要表现为恶心、嗳气;干混悬剂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主要表现为恶心、腹泻。两组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碱式水杨酸铋口服液与干混悬剂治疗急性消化不良症状的疗效相似,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碱式水杨酸铋口服液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急性消化系统症状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消化系统症状 碱式水杨酸铋口服液 治疗 疗效 安全性 多中心 双盲 双模拟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盏花素在小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刘奕明 林爱华 +1 位作者 陈汇 曾繁典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10-313,共4页
目的:研究灯盏花素在小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SPE HPLC)法,测定小鼠静脉注射灯盏花素5 0mg·kg-1和灌胃15 0mg·kg-1后血浆灯盏乙素浓度,3p97程序处理数据。结果:小鼠静注灯盏... 目的:研究灯盏花素在小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SPE HPLC)法,测定小鼠静脉注射灯盏花素5 0mg·kg-1和灌胃15 0mg·kg-1后血浆灯盏乙素浓度,3p97程序处理数据。结果:小鼠静注灯盏花素后灯盏乙素的血浓 时间变化符合三房室模型,AUC、C0 和T1 2 β分别为12 .97±3.5 5mg·L-1·h、132 .2 3±39.90mg·L-1和4 .0 4±1.2 9h。灌胃后药物吸收很快,但血浓低。采用非房室模型法计算AUC为1.97±0 .5 3mg·L-1·h ,T1 2Ke 为3.4 1±1.2 3h。绝对生物利用度为5 .0 5 %。结论:灯盏花素经静注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符合三室模型。灌胃给药吸收快,但吸收差,绝对生物利用度低,且药时曲线变化不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花素 灯盏乙素 小鼠 药物动力学 生物利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人体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师少军 李忠芳 +2 位作者 万元胜 陈华庭 曾繁典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76-779,共4页
目的研究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在健康人体的药动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并求证其生物等效性。方法男性健康志愿者20名,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吗替麦考酚酯受试分散片和参比胶囊各1.0g,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其活性代谢物霉酚酸浓度。... 目的研究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在健康人体的药动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并求证其生物等效性。方法男性健康志愿者20名,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吗替麦考酚酯受试分散片和参比胶囊各1.0g,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其活性代谢物霉酚酸浓度。应用DAS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和相对生物利用度,评价其生物等效性。结果口服受试和参比制剂后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分别为(16.26±3.79)和(16.85±3.97)h;tmax分别为(0.67±0.22)和(0.78±0.29)h;ρmax分别为(24.07±7.04)和(25.58±9.02)mg.L-1;AUC0-48分别为(56.84±12.81)和(59.06±15.96)mg.h.L-1;AUC0-∞分别为(62.25±12.63)和(64.58±15.28)mg.h.L-1。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比较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0-48为(97.95±13.73)%。结论两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替麦考酚酯 霉酚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药动学 生物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荧光法测定人血浆中卡维地洛浓度及其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顾世芬 肖宙 +1 位作者 代宗顺 陈汇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 :建立测定人血浆中卡维地洛浓度的方法 ,用于研究卡维地洛片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血样经乙醚萃取 ,再以稀硫酸回提 ,采用HPLC 荧光法检测。以CromHypersilODSC1 8柱为固定相 ,甲醇 0 0 3mol/L磷酸二氢钾 (70 :3 0 )为流动相 ,激... 目的 :建立测定人血浆中卡维地洛浓度的方法 ,用于研究卡维地洛片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血样经乙醚萃取 ,再以稀硫酸回提 ,采用HPLC 荧光法检测。以CromHypersilODSC1 8柱为固定相 ,甲醇 0 0 3mol/L磷酸二氢钾 (70 :3 0 )为流动相 ,激发波长 2 85nm ,发射波长 3 4 0nm ,内标为 β 萘酚。 结果 :该法在 1 56~ 10 0ng/ml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r=0 9988。最低检测浓度 1 56ng/ml,平均提取回收率为 76 49% ,日内RSD 2 76%、日间RSD 4 67%。结论 :本法重现性好、灵敏度高 ,适用于临床药代动力学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维地洛 药代动力学 高效液相-荧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列美脲片人体药代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顾世芬 金悠 +4 位作者 师少军 陈汇 曾繁典 李文军 胡立学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目的:研究国产格列美脲片剂的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18名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国产与进口格列美脲4mg,采用柱前衍生化HPLC-紫外法测定其血药浓度。结果:国产片与进口片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分别为3.44±0... 目的:研究国产格列美脲片剂的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18名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国产与进口格列美脲4mg,采用柱前衍生化HPLC-紫外法测定其血药浓度。结果:国产片与进口片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分别为3.44±0.92和2.79±0.88h,Cmax分别为2.96.1±108.4和331.8±103.3μ·L-1,t(1/2)ke分别8.03±3.01和 7.73±2.79h,AUCO-t分别为2307.9±800.9和 2302.8±794.8μg·h·L-1,AUC0-∞分别为2672.7±990.5和2589.1±752.5μg·h·L-1。国产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2.4%±19.7%。结论:统计学结果显示,两种片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列美脲 药代动力学 生物利用度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地尼分散片人体药动学与生物等效性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任平 赵刚 +2 位作者 柯徐 顾世芬 陈汇 《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2期168-170,共3页
目的考察头孢地尼分散片的健康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采用随机交叉试验设计,20例男性健康志愿者分别单剂量口服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各100 m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测定血浆头孢地尼浓度,用DAS 2.0统计软件计... 目的考察头孢地尼分散片的健康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采用随机交叉试验设计,20例男性健康志愿者分别单剂量口服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各100 m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测定血浆头孢地尼浓度,用DAS 2.0统计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Cmax分别为(0.920±0.236)和(0.907±0.216)μg.mL-1,tmax分别为(3.375±0.944)和(3.625±0.825)h;t1/2分别为(1.826±0.600)和(1.910±0.597)h;AUC0-10分别为(4.305±1.080)和(4.392±1.224)μg.h.mL-1,AUC0-∞分别为(4.632±1.147)和(4.803±1.325)μg.h.mL-1;受试制剂相对于参比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为(101.0±23.2)%。结论两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地尼 药动学 生物等效性 色谱法 高效液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立康唑分散片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黄成坷 邱相君 +1 位作者 胡国新 代宗顺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1241-1243,共3页
目的对国产和进口伏立康唑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方法健康志愿者20名,随机双交叉单剂量po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各200mg,分别于服药后24h内多点抽取静脉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浆中伏立康唑的浓度,用DAS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评... 目的对国产和进口伏立康唑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方法健康志愿者20名,随机双交叉单剂量po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各200mg,分别于服药后24h内多点抽取静脉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浆中伏立康唑的浓度,用DAS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评价两种制剂生物等效性。结果单剂量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血浆中的伏立康唑的ρmax分别为(1098.25±120.14)和(1037.01±81.18)μg·L^-1;tmax分别为(1.35±0.29)和(1.70±0.41)h;AUC0-24分别为(6720.05±717.19)和(6643.92±696.70)μg·h·L^-1;AUC0-inf分别为(7080.97±747.33)和(7004.10±794.82)μg·h·L^-1。ρmax的90%可信区间为102.1%-109.2%,AUC0-24的90%可信区间为95.0%-107.6%,AUC0-inf的90%可信区间为95.1%-107.7%。结论受试制剂的达峰时间提前,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2.46±17.08)%,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立康唑 生物等效性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苯地平缓释片单次给药与多次给药的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代宗顺 龙利红 +1 位作者 顾世芬 曾繁典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27-529,共3页
采用气相色谱 (GC)法测定硝苯地平血浆药物浓度 ,研究硝苯地平缓释片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 12名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单次给药口服受试制剂 (T)与参比制剂 (R) 30 m g,18名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多次给药口服 T与 R30 mg,所测血... 采用气相色谱 (GC)法测定硝苯地平血浆药物浓度 ,研究硝苯地平缓释片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 12名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单次给药口服受试制剂 (T)与参比制剂 (R) 30 m g,18名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多次给药口服 T与 R30 mg,所测血药浓度及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经生物等效性分析 ,在单次给药与多次给药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利用度 硝苯地平缓释片 气相色谱法 钙拮抗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及展望 被引量:21
16
作者 师少军 陈汇 曾繁典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5-238,共4页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一些新的理论与方法,并对今后该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中医复方 药代动力学 血清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酸二铵胶囊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金悠 杨俊 +3 位作者 魏磊 吴鹏飞 龙利红 陈建国 《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8期915-917,共3页
目的建立甘草酸二铵的活性代谢产物甘草次酸血药浓度的液-质联用色谱测定法(LC-MS),并对甘草酸二铵胶囊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生物等效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两制剂双周期随机交叉试验设计,20例男性健康受试者先后分别单剂量口服甘草酸二铵... 目的建立甘草酸二铵的活性代谢产物甘草次酸血药浓度的液-质联用色谱测定法(LC-MS),并对甘草酸二铵胶囊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生物等效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两制剂双周期随机交叉试验设计,20例男性健康受试者先后分别单剂量口服甘草酸二铵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150 mg,采用液-质联用色谱法,以熊果酸为内标,测定血浆中其活性代谢产物甘草次酸的浓度。采用DAS 2.0药动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的AUC0-t分别为(1648.49±230.55)和(1609.27±265.59)ng.mL-1.h;Cmax分别为(95.97±14.99)和(93.05±17.91)ng.mL-1;tmax分别为(12.00±1.30)和(11.80±1.44)h。结论两种制剂人体内血药浓度变化符合二室模型,两药的平均生物利用度为(103.5±12.7)%(AUC0-t),具有生物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酸二铵 甘草次酸 液-质联用色谱法 生物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伐昔洛韦在健康人体的药动学与生物等效性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胡霞敏 叶玉杰 +3 位作者 杨晓燕 胡先敏 张力 龚培力 《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9期868-871,共4页
目的研究盐酸伐昔洛韦受试制剂在健康人体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两制剂双周期自身对照交叉试验设计,18例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分别单次口服盐酸伐昔洛韦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300m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内标法定量,测定受试... 目的研究盐酸伐昔洛韦受试制剂在健康人体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两制剂双周期自身对照交叉试验设计,18例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分别单次口服盐酸伐昔洛韦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300m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内标法定量,测定受试者血浆阿昔洛韦浓度,采用DAS1.0程序进行药动学参数计算并与参比制剂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6.724±1.407)和(6.250±0.952)mg·h·L^-1,AUC0→∞。分别为(7.504±1.694)和(6.991±0.975)mg·h·L^-1;峰浓度(Cmax)分别为(1.858±0.434)和(2.090±0.602)mg·L^-1;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1.44±0.62)和(1.36±0.54)h;受试制剂分别以AUC0→t与AUC0→∞计算其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7.37±14.78)%和(106.51±14.18)%。90%可信限分别为101.05%~112.12%和100.08%~111.44%。结论伐昔洛韦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伐昔洛韦 盐酸 药动学 生物等效性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药纳米微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9
作者 师少军 李忠芳 曾繁典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95-398,共4页
载药纳米微粒是纳米技术与现代医药学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药物和基因输送载体。它具有缓释药物、透过生物屏障靶向输送药物、将 DNA导入细胞浆质内和建立新的给药途径等优势。
关键词 纳米技术 载药纳米微粒 基因治疗 靶向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技术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奕明 陈汇 曾繁典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71-374,共4页
纳米技术作为“21世纪的决定性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领域,并已成为科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从改善药物吸收、改变药物体内过程、增强药效、基因治疗等方面,阐述了纳米技术应用于药学领域的现状。21世纪纳米技术必将极大... 纳米技术作为“21世纪的决定性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领域,并已成为科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从改善药物吸收、改变药物体内过程、增强药效、基因治疗等方面,阐述了纳米技术应用于药学领域的现状。21世纪纳米技术必将极大促进药学科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技术 药学研究 纳米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