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早期预后的影响: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郑红波 梅伟 +3 位作者 李勇 程鹏 花璐 刘天柱 《骨科》 CAS 2024年第2期109-114,共6页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9月在我院骨科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分为全身麻醉组(GA组)、复合麻醉组(CA组)、外周神经阻滞组(PNB组)和...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9月在我院骨科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分为全身麻醉组(GA组)、复合麻醉组(CA组)、外周神经阻滞组(PNB组)和腰麻组(SA组),与GA组和CA组比较,PNB组和SA组病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合并症比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病人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后恢复室(PACU)观察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记录低血压、血管活性药物泵注、术后24 h补救镇痛、舒芬太尼用量、术后炎性指标和48 h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与GA组、CA组比较,PNB组和SA组病人低血压、低氧血症、血管活性药物泵注、急性心肌损伤、术后谵妄、术后恶心呕吐(PONV)、补救镇痛、入住ICU的发生率更低,舒芬太尼用量、炎性指标水平更低,术后PACU观察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GA组比较,CA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中低血压、血管活性药物泵注和补救镇痛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全身麻醉和复合麻醉相比,外周神经阻滞和腰麻是老年病人全膝关节置换术推荐的麻醉方式,可以改善早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全身麻醉 腰麻 外周神经阻滞 早期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害性感受器与免疫系统在疼痛中交互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雅莉 司绍梦 +2 位作者 韩方龙 辛悦阳 徐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7-692,共6页
伤害性感受器广泛分布于身体的不同部位,以检测有害刺激并传递疼痛感受,伤害性感受器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近年来备受关注。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促进了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和痛觉传递,反之,伤害性感受器也参与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二... 伤害性感受器广泛分布于身体的不同部位,以检测有害刺激并传递疼痛感受,伤害性感受器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近年来备受关注。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促进了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和痛觉传递,反之,伤害性感受器也参与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二者之间的平衡有利于机体在伤害性刺激和感染的情况下进行自我保护。此外,这种神经-免疫的互作也可能是痛觉过敏与炎症并存以及互相促进的基础。该文对不同部位的伤害性感受器与免疫系统的互作在疼痛中的作用及潜在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开拓疼痛治疗的新策略提供思路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性感受器 免疫 疼痛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氨基酸与重症肌无力的因果关联评估:一项双向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3
作者 臧虎 汲晓宇 +3 位作者 祝畅 姚文龙 万里 刘彤彤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0-445,共6页
目的利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讨循环氨基酸水平与重症肌无力(MG)风险之间的双向因果关联。方法使用公开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s)遗传数据进行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利用不同来源的GWASs数据进行验证以评估结果稳健性。运用5种模型进... 目的利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讨循环氨基酸水平与重症肌无力(MG)风险之间的双向因果关联。方法使用公开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s)遗传数据进行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利用不同来源的GWASs数据进行验证以评估结果稳健性。运用5种模型进行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采用比值比(OR)评价循环中9种氨基酸水平与MG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采用敏感性分析、异质性检验和多效性检验评估结果的稳健性。以逆方差加权法(IVW)估算的因果效应为主要结果,使用不同GWASs来源的数据对IVW估算的因果效应进行验证,以进一步评估结果稳健性。结果遗传预测较高的循环谷氨酰胺水平与较低的MG风险显著相关[OR(95%CI)=0.696(0.524,0.926),P=0.0127,IVW]。采用不同GWASs验证分析表明,遗传预测的较高循环谷氨酰胺水平与MG风险显著负相关[OR(95%CI)=0.321(0.178,0.581),P=1.67×10^(-1),IVW]。此外,遗传预测较高MG风险与较低循环谷氨酰胺和丙氨酸水平相关(分别为-0.178±0.009,P=0.049;-0.013±0.007,P=0.048,IVW)。结论通过遗传学方法揭示循环氨基酸水平与MG患病风险之间具有潜在双向因果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阐明循环氨基酸水平与MG之间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 循环氨基酸水平 因果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衰弱的研究进展:概念、危险因素、评估工具、机制及预防
4
作者 于尚辰 张文翠 张咸伟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5年第2期119-124,共6页
衰弱是一种表现为机体生理系统储备能力下降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呈指数上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甚至增加死亡风险。本文综述了衰弱的概念、危险因素、评估工具、可能的发生机制及预防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了在识别、评估... 衰弱是一种表现为机体生理系统储备能力下降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呈指数上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甚至增加死亡风险。本文综述了衰弱的概念、危险因素、评估工具、可能的发生机制及预防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了在识别、评估、干预和监测衰弱方面的挑战与未来方向。本文旨在帮助临床工作者对衰弱的概念、评估和预防有初步的理解,能从多方面对衰弱进行积极且综合的干预,尽可能延缓其发展,避免不良结果,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弱 危险因素 评估工具 发生机制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领结征髂筋膜阻滞的髋关节置换术中舒芬太尼不同剂量预测模型的效果
5
作者 陈红 廖明锋 +2 位作者 李世勇 罗爱林 迟晓慧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949-954,共6页
目的比较行超声引导下领结征髂筋膜阻滞的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舒芬太尼不同剂量预测模型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行超声引导下领结征髂筋膜阻滞的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ALR... 目的比较行超声引导下领结征髂筋膜阻滞的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舒芬太尼不同剂量预测模型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行超声引导下领结征髂筋膜阻滞的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ALR)、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MLR)或人工神经网络模型(DBN)确定舒芬太尼剂量,患者按单盲法随机分为ALR组、MLR组和DBN组,每组30例。比较各组患者镇痛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炎症因子水平、手术指标。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各组患者术后2周髋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各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和合并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BN组患者术后24 h的Harris评分、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高/长于ALR组,术后24 h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手术开始时和手术开始后30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术后24 h白细胞介素-17(IL-17)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患者自控镇痛(PCA)按压次数低/早/少于ALR组,术后24 h的改良警觉/镇静评分(OAA/S)显著低于ALR组和ML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LR组患者术后24 h的Harris评分、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高/长于ALR组,术后12 h的改良OAA/S评分、手术开始后30 min的MAP、术后24 h IL-17和TNF-α水平、感觉阻滞起效时间、PCA按压次数低/长/少于AL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各组患者术后2周髋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R组和DBN组患者术后2周髋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领结征髂筋膜阻滞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MLR和DBN计算舒芬太尼剂量的有效性优于ALR,且DBN优势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模型 领结征髂筋膜阻滞 髋关节置换术 舒芬太尼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凝法与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在脑卒中后中枢痛研究中的应用对比
6
作者 汲晓宇 刘彤彤 +2 位作者 张传汉 祝畅 张玥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60,共7页
目的采用电凝法与线栓法分别造成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建立脑卒中后中枢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模型,探究更贴近临床的造模方法。方法选择6~8周龄(20~25g)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aive组)、电凝组(dMCAO组)... 目的采用电凝法与线栓法分别造成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建立脑卒中后中枢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模型,探究更贴近临床的造模方法。方法选择6~8周龄(20~25g)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aive组)、电凝组(dMCAO组)和线栓组(tMCAO组),进行不同造模处理。在造模后行Longa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利用TTC染色评估大脑梗死体积,通过机械性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评估小鼠的疼痛状态,旷场实验评估小鼠的运动功能。结果与Naive组相比,电凝组和线栓组小鼠造模后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均升高(均P<0.01),TTC染色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脑缺血(P<0.05,P<0.01);与Naive组相比,电凝组和线栓组在造模后的第7、14、21、28天均表现出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痛觉过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aive组相比,电凝组小鼠在造模后第29天的运动功能无显著差异,而线栓组小鼠的运动功能下降(P<0.01)。结论电凝法和线栓法均可诱发脑卒中后中枢痛,但电凝法更贴近CPSP的临床表征,更具复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中枢痛 动物模型 神经病理性疼痛 大脑中动脉栓塞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过度激活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关键作用
7
作者 管少迪 徐卉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4年第3期165-169,共5页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术后患者的康复,延长住院时间,还可能增加术后死亡的风险。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在学习、记忆和突触可塑性中发...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术后患者的康复,延长住院时间,还可能增加术后死亡的风险。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在学习、记忆和突触可塑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并在POCD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手术应激,炎症和疼痛在内的围手术期因素均会导致NMDA受体过度激活。本综述首次整合了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讨论因围手术期损伤,疼痛和炎症多因素诱导的NMDA受体过度激活促进POCD发生及进展的作用机制,旨在挖掘POCD的有效治疗靶点,为改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精准临床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过度激活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