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果糖注射液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和血压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祥 户富栋 +2 位作者 谢志江 钟禹成 何传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7-141,共5页
目的探讨果糖注射液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胰岛素水平和血压的影响,并观察果糖注射液的疗效。方法将60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随机分为果糖注射液组(试验组)和0.9%氯化钠注射液组(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500ml5%果糖... 目的探讨果糖注射液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胰岛素水平和血压的影响,并观察果糖注射液的疗效。方法将60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随机分为果糖注射液组(试验组)和0.9%氯化钠注射液组(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500ml5%果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3h输完,1次/d,共3d。静脉滴注第0h、1h、2h、3h测静脉血糖、胰岛素水平,连测3d;给药前和停药后1d定时测空腹静脉血糖、胰岛素水平和血压,并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等。结果静脉滴注过程中,试验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呈轻缓上升趋势,2h左右达峰值,平均升高值分别为0.03mmol/L和0.50mU/L,随后均缓和下降;而对照组静脉滴注开始时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就缓慢持续下降,并在静脉滴注结束时达谷值,血糖与胰岛素平均下降值分别为0.06mmol/L和0.22mU/L。试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血糖及胰岛素变化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胰岛素和舒张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收缩压较干预前升高(4.2±10.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显效5例,改善16例,无效9例,对照组分别为3、9、18例,两组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果糖注射液不引起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胰岛素水平和血压的明显波动,并对心绞痛有一定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糖尿病 2型 果糖 血糖 胰岛素 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宁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余浩 王祥 +3 位作者 涂远超 陈苏 何传飞 李松南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91-93,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宁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分别为:假手术组、梗塞对照组、冠心宁注射液低剂量组、冠心宁注射液高剂量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复制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 目的:探讨冠心宁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分别为:假手术组、梗塞对照组、冠心宁注射液低剂量组、冠心宁注射液高剂量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复制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大鼠急性心肌梗塞范围、梗塞心肌组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结果:(1)冠心宁注射液低、高剂量组心肌梗塞范围均显著小于梗塞对照组(P<0.01),两剂量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冠心宁注射液低、高剂量组IL-10水平高于梗塞对照组(P<0.05),低于假手术组(P<0.01);TNF-α水平低于梗塞对照组(P<0.05),高于假手术组(P<0.01),而两剂量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冠心宁注射液能抑制大鼠坏死心肌TNF-α的表达,促进IL-10的生成,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心肌梗塞范围,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酪氨酸羟化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李书国 曾秋棠 +5 位作者 杨俊 丁家望 李松 吴辉 李莉 吕志阳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目的:评价卡维地洛(Carvedilol)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肌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阿霉素腹腔注射制作CHF大鼠模型,根据干预药物的不同随机分为Carvedilol治疗组(CHF-C组,n=9),倍他乐克(Betaloc)治疗组(CHF-M组,n=9),CH... 目的:评价卡维地洛(Carvedilol)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肌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阿霉素腹腔注射制作CHF大鼠模型,根据干预药物的不同随机分为Carvedilol治疗组(CHF-C组,n=9),倍他乐克(Betaloc)治疗组(CHF-M组,n=9),CHF安慰剂治疗组(CHF-P组,n=9)和正常对照组(NC组,n=6).阿霉素应用第5周后采用灌胃给药途径,CHF-C组以Carvedilol0.25mg/kg,1次/d进行干预;CHF-M组以Betaloc0.25mg/kg,1次/d进行干预;CHF-P组和NC组加以食用淀粉0.25mg/kg,1次/d进行干预.10wk后透射电镜检测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并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心肌TH表达水平.结果:大鼠心肌TH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CHF-C组明显低于NC组[(0.94±0.31)vs(1.18±0.39),(0.91±0.30)vs(1.32±0.41),均P<0.05];但明显高于CHF-P组[(0.94±0.31)vs(0.47±0.12),(0.91±0.30)vs(0.41±0.14),均P<0.05];也明显高于CHF-M组[(0.94±0.31)vs(0.66±0.20),(0.91±0.30)vs(0.58±0.19),均P<0.05].结论:CHF大鼠心肌TH表达水平明显下调,Carve-dilol治疗能够阻止CHF心肌TH下调,有助于改善CHF大鼠心肌交感神经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卡维地洛 酪氨酸单氧化酶 心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在扩张型心肌病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付卿卿 王雪楠 +2 位作者 袁璟 程鹏 廖玉华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7年第12期2274-2275,共2页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各致病因素,分析病毒在DCM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患者血肠病毒RNA(Evs-RNA)、柯萨奇病毒(Cox-B)和巨细胞病毒(CMV)。对患者病史、诊治过程、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各致病因素,分析病毒在DCM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患者血肠病毒RNA(Evs-RNA)、柯萨奇病毒(Cox-B)和巨细胞病毒(CMV)。对患者病史、诊治过程、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毒阳性185例,占总人数的61.46%,其中Evs-RNA阳性119例,Cox-B阳性96例,CMV阳性53例。经过平均2.1年随访,平均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62.2±8.4mm,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43.69±11.53%,平均心胸比(CRT)0.57±0.09;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NYHA心功能分级均改善Ⅰ~Ⅱ级。结论发病前病毒感染史是DCM主要的致病因素。早期针对病毒感染的免疫学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应将病毒学检查作为扩张型心肌病的常规检查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病因 免疫治疗 自身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的降脂外心血管保护作用 被引量:7
5
作者 魏宇淼 廖玉华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09年第3期157-161,共5页
他汀类药物是预防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药物,其主要通过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但现有证据包括ASCOT、PRINCE、CARE及REVERSAL等研究均提示,他汀类药物具有显著的抗炎效应,尤其可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CRP)... 他汀类药物是预防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药物,其主要通过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但现有证据包括ASCOT、PRINCE、CARE及REVERSAL等研究均提示,他汀类药物具有显著的抗炎效应,尤其可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CRP)水平,因而,抗炎效应也是其重要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之一。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凝等心血管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抗炎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维地洛对缺氧、再供氧心肌细胞缝隙连接通道蛋白4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曾玉杰 冯义柏 +6 位作者 于世龙 朱丹丹 李志远 李楠 姜蕾 王勇 柯元南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266-269,共4页
目的:检测卡维地洛(Cavedilol,CVD)对缺氧再供氧时心肌细胞缝隙连接通道蛋白43(Conexin43,CX43)的基因表达和CX43通道蛋白变化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心肌细胞,随机分为2组:未用药组,CVD组。建立缺氧、再供氧模型,分别于正常、缺氧30min... 目的:检测卡维地洛(Cavedilol,CVD)对缺氧再供氧时心肌细胞缝隙连接通道蛋白43(Conexin43,CX43)的基因表达和CX43通道蛋白变化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心肌细胞,随机分为2组:未用药组,CVD组。建立缺氧、再供氧模型,分别于正常、缺氧30min、再供氧1h、2h、3h、6h搜集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CX43 mRNA表达、蛋白免役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X43蛋白的含量。结果:未用药组的心肌细胞缺氧30min时CX43 mRNA表达与蛋白含量和正常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再供氧1h、2h、3h、6h则分别减少了39.16%、45.00%、46.67%、51.67%,和正常时相比差异显著(P<0.01)。其中再供氧1h下降幅度最大。用CVD干预后再供氧1h、2h、3h、6h则分别减少了22.95%、27.87%、30.33%、35.25%(P<0.01)。再供氧1h、6h的下降幅较未用药组分别减少了41.39%、31.78%,差异显著(P<0.01)。结论:心肌细胞缺氧再供氧时,其CX43基因表达和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卡维地洛可抑制CX43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维地洛 缝隙连接通道蛋白43 卡维地洛 心肌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托洛尔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钾通道Kv2.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晓飞 曾秋棠 +1 位作者 叶顺传 王勇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钾通道Kv2.1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左前降支近端建立心肌梗死(MI)大鼠模型,手术后存活大鼠随机分入MI组(7d组,30d组)和美托洛尔组(7d组,30d组;美托洛尔8mg/kg/d,2次/d),同时设立相应假手...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钾通道Kv2.1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左前降支近端建立心肌梗死(MI)大鼠模型,手术后存活大鼠随机分入MI组(7d组,30d组)和美托洛尔组(7d组,30d组;美托洛尔8mg/kg/d,2次/d),同时设立相应假手术组。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左室心肌(心肌梗死者取非梗死区左室心肌)钾通道Kv2.1 mRNA。结果:7d时,与假手术组比较,MI组和美托洛尔组Kv2.1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5;P<0.01);与MI组比较,美托洛尔组Kv2.1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30d时,与假手术组比较,MI组和美托洛尔组Kv2.1均显著下降(P<0.01,P<0.05);与MI组比较,美托洛尔组Kv2.1显著增高(P<0.05)。MI组:与7d时比较,30d时Kv2.1显著下降(P<0.05)。美托洛尔组:30d比7d时Kv2.1显著升高(P<0.05)。结论:美托洛尔对心肌梗死后钾通道Kv2.1的表达存在双相性影响,但早期下调的意义有待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通道 心肌梗死 Kv2.1 美托洛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修饰成肌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p16^INK4a和细胞核增殖抗原表达的干预
8
作者 高焱章 卢永昕 +3 位作者 刘晓明 米少华 苏冠华 荣书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2-95,共4页
目的:检测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修饰的鼠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后,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含量的变化,以及心肌细胞细胞核分裂抑制因子p16INK4a和细胞核增殖抗原蛋白的表达。方法: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修饰的鼠骨... 目的:检测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修饰的鼠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后,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含量的变化,以及心肌细胞细胞核分裂抑制因子p16INK4a和细胞核增殖抗原蛋白的表达。方法: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修饰的鼠骨骼肌成肌细胞、未转染的正常鼠骨骼肌成肌细胞均由实验室前期制备。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取12只作为假手术组,剩余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结扎后24h存活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18只/组。造模后24h,实验组在动物后肢局部分多点注射总量为0.1mL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修饰的鼠骨骼肌成肌细胞悬液,(2~4)×1010L-1细胞;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量未转染的正常鼠骨骼肌成肌细胞悬液。应用ELISA法检测血浆和心肌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心肌细胞细胞核分裂抑制因子p16INK4a、细胞核增殖抗原蛋白的表达。结果:①细胞移植后1,2,4周,假手术组血浆和心肌组织内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浆中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质量浓度均显著降低(P<0.01),心肌组织中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含量均明显升高,于第2周达峰值(P<0.01),且实验组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P<0.01)。②细胞移植后1,2,4周,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大鼠血浆和心肌组织内均未检测到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实验组于第1周即表达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含量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1)。③细胞移植后1周对照组p16INK4a阳性细胞达峰值,显著高于其余2组(P<0.01),然后迅速降低;第2,4周实验组p16INK4a阳性细胞率与假手术组基本相似(P>0.05)。④细胞移植后第1周,实验组细胞核增殖抗原阳性细胞达峰值,显著高于其余2组(P<0.01),随时间延长明显减少;第2周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细胞核增殖抗原阳性率基本相似(P>0.05),而实验组仍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并持续到第4周(P<0.01)。结论: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修饰的鼠骨骼肌成肌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大鼠体内1周后,能有效合成和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明显抑制心肌梗死早期心肌细胞p16INK4a表达,同时还可以促进细胞核增殖抗原表达,在局部持续1个月发挥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肌细胞 基因修饰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 P16INK4A 细胞核增殖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修饰成肌细胞移植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的表达
9
作者 高焱章 卢永昕 +3 位作者 米少华 荣书玲 刘晓明 梁振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1期10037-10040,共4页
目的:检测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修饰的鼠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后,心肌梗死大鼠血浆及心肌组织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蛋白浓度的变化,以及心肌细胞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水平的表达。方法: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目的:检测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修饰的鼠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后,心肌梗死大鼠血浆及心肌组织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蛋白浓度的变化,以及心肌细胞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水平的表达。方法: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修饰的鼠骨骼肌成肌细胞、未转染的正常鼠骨骼肌成肌细胞均由实验室前期制备。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取12只作为假手术组,剩余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结扎后24h存活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18只,组。造模后24h,实验组在动物后肢局部分多点注射总量为0.1mL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修饰的鼠骨骼肌成肌细胞悬液,(2-4)×10^10L^-1细胞;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量未转染的正常鼠骨骼肌成肌细胞悬液。应用ELⅠSA法检测血浆和心肌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RT-PCR检测心肌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与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水平。结果:①细胞移植后1,2,4周,假手术组血浆和心肌组织内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浆中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质量浓度均显著降低(P〈0.01),心肌组织中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含量均明显升高,于第2周达峰值(P〈0.01),且实验组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P〈0.01)。②细胞移植后1,2,4周,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大鼠血浆和心肌组织内均未检测到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实验组于第1周即表达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含量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1)。③细胞移植后第1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心肌细胞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至第2周实验组达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然后逐步下降。实验组和对照组心肌细胞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的表达均逐渐呈升高趋势,且实验组更为显著(P〈0.01)。结论: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修饰的鼠骨骼肌成肌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大鼠体内1周后,能有效合成和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明显促进心肌梗死早期大鼠心肌细胞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的表达,同时可持续促进心肌及全身其他组织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肌细胞 基因修饰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 端粒酶反转录酶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心力衰竭分子免疫学研究进展
10
作者 廖玉华 程翔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25-327,共3页
心力衰竭(心衰)的治疗伴随着对心衰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深入而发展,从针对水钠潴留的利尿剂,针对血流动力学异常和(或)泵衰竭的扩血管药和(或)强心剂,针对神经-内分泌异常激活的神经激素拮抗剂,推动了心衰的治疗进展.经过大量临床试验证... 心力衰竭(心衰)的治疗伴随着对心衰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深入而发展,从针对水钠潴留的利尿剂,针对血流动力学异常和(或)泵衰竭的扩血管药和(或)强心剂,针对神经-内分泌异常激活的神经激素拮抗剂,推动了心衰的治疗进展.经过大量临床试验证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治疗心衰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对心衰与炎症的认识,心衰时神经-内分泌与细胞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拓宽了心衰治疗的新视野.本文就心衰的分子免疫学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分子免疫学 生理机制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炎症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博麦布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Ⅲ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陈纪言 张宇辉 +12 位作者 肖文良 魏琰 郭小梅 齐丽彤 董吁钢 赵水平 周淑娴 丁春华 黄恺 陈晞明 陈晓平 杨新春 霍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08-714,共7页
目的:评估海博麦布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共纳入分析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373例,按2:1随机接受海博麦布(试验组,n=248)或安慰剂(对照组,n=125)20... 目的:评估海博麦布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共纳入分析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373例,按2:1随机接受海博麦布(试验组,n=248)或安慰剂(对照组,n=125)20 mg/d治疗12周(治疗评价期)。延伸期持续40周,两组均口服海博麦布20 mg/d。主要疗效终点为第12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基线的变化率,次要疗效终点为治疗评价期和延伸期其他血脂指标的变化率,同时观察用药安全性。结果:第12周试验组LDL-C较基线的变化率为(-10.23±13.58)%,显著优于对照组(4.34±15.88)%,P<0.05。试验组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总胆固醇(TC)和载脂蛋白B(Apo B)的变化率分别为(-10.81±12.28)%、(-7.92±9.88)%和(-12.06±11.3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22±15.90)%、(2.18±11.68)%和(0.51±13.37)%(P均<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载脂蛋白AI变化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第12周分别为4.55%和8.40%,在延伸期分别为4.43%和7.07%,未发现新的或加重的与海博麦布可能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海博麦布可以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LDL-C、non-HDL-C、TC和Apo B水平,降脂效果可长期持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 海博麦布 随机对照试验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7例围手术期患者安置心脏起搏器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端非 李裕舒 李伟民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1年第1期32-32,共1页
近年来,伴有心律失常的围手术期老龄患者逐年增多。现总结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8月围手术期心动过缓的心律失常患者床边放置心脏临时起搏器的回顾性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关键词 围手术期 老龄患者 安置心脏起搏器 临床观察 心脏临时起搏器 心律失常 临床资料 心动过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维地洛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金志刚 汪朝晖 +3 位作者 吕学祥 何望安 蔡华云 彭雄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8年第9期613-615,共3页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71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45%,心功能(NYHA)Ⅱ-Ⅳ级,在常规药物治疗[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基础上将其随机分...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71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45%,心功能(NYHA)Ⅱ-Ⅳ级,在常规药物治疗[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基础上将其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血流动力学、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及6分钟步行距离(6-MWD)等指标的变化,并对心功能及运动耐量进行评估。结果经过6个月治疗,卡维地洛组患者症状和心功能改善,与对照组比较LVEF上升[(44.38±6.08)%及(38.57±7.32)%,P<0.01],LVEDD、LVESD、血压及心率明显下降(P<0.05),6分钟步行距离与对照组及治疗前相比有所提高(P<0.01)。结论在洋地黄、利尿剂、ACEI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卡维地洛能显著改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维地洛 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 心功能
原文传递
心电图前间壁心肌梗死室壁运动异常部位及冠状动脉闭塞位置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国声 曾秋棠 《当代医学》 2008年第8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前间壁心肌梗死对应的室壁运动异常部位及冠状动脉闭塞位置。方法收集明确诊断的心电图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32例,以扩展的前壁心梗28例及健康人作对照,以超声心动图评定室壁阶段性运动异常的部位和范围,以冠脉造影术评... 目的探讨心电图前间壁心肌梗死对应的室壁运动异常部位及冠状动脉闭塞位置。方法收集明确诊断的心电图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32例,以扩展的前壁心梗28例及健康人作对照,以超声心动图评定室壁阶段性运动异常的部位和范围,以冠脉造影术评价罪犯血管的位置和分支累及情况,分析前间壁心肌梗死及扩展的前壁心肌梗死心电图的诊断意义。结果心电图前间壁心肌梗死的忠者,主要表现为心尖部(2.12±0.71)及前壁(1.47±0.51)运动障碍,尤其是心尖部,而前间壁心肌局限性运动异常不明显(1.06±0.24)。扩展的前壁心肌梗死表现为心尖、前壁、侧壁及前间壁运动障碍,真正的心电图前间壁心肌梗死实质为扩展的前璧心肌梗死的一部分。心电图前间壁心肌梗死多为前降支(LAD)中远段病变(81%),而扩展的前壁心肌梗死多为LAD近段病变。部分心电图特征对LAD闭塞的部位及分支累及情况有提示意义。结论心电图前间壁心肌梗死主要由LAD中远段闭塞导致的前壁近心尖部而非前间隔梗死所致,分析心电图特征有助于心肌梗死范围和冠脉闭塞位置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前间壁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的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循环血浆中肾上腺髓质素前体N端20肽的变化
15
作者 庞继恩 马健 +3 位作者 曾秋堂 张京波 孙强 魏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3207-3209,3213,共4页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前体N端20肽(PAMP)浓度在冠脉循环中的变化。方法用放免方法分别测定不同类型心绞痛的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外周、冠状静脉窦与主动脉根部血浆中PAMP浓度...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前体N端20肽(PAMP)浓度在冠脉循环中的变化。方法用放免方法分别测定不同类型心绞痛的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外周、冠状静脉窦与主动脉根部血浆中PAMP浓度,利用冠状静脉窦-主动脉根部差值求出经冠脉循环后心脏局部分泌并释放的PAMP浓度。结果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浆中PAMP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冠心病组冠状静脉窦PAMP浓度较主动脉根部及外周血PAMP浓度明显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冠心病组心脏局部PAMP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PAMP浓度明显增高,经冠脉循环后心脏局部有PAMP产生。提示PAMP参与了冠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是机体对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冠心病的病程发展过程中有可能是一种较为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肾上腺髓质素前体N端20肽 冠脉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滴注阿魏酸钠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16
作者 王晓君 张守焰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8年第3期188-189,共2页
为了解阿魏酸钠(sodium ferulate,SF)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本研究观察了3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SF后临床症状、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阿魏酸钠 稳定型心绞痛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XP3基因对ApoE-knockout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治校 林静 +3 位作者 陈彬 何少林 马絮明 李大主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4-157,161,共5页
目的:研究FOXP3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方法:构建FOXP3-siRNA慢病毒载体,免疫磁珠分选Foxp3+ CD4+ CD25+ Treg细胞。利用Westernblot方法对构建的载体进行功能性研究。实验动物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FOXP3-siRNA... 目的:研究FOXP3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方法:构建FOXP3-siRNA慢病毒载体,免疫磁珠分选Foxp3+ CD4+ CD25+ Treg细胞。利用Westernblot方法对构建的载体进行功能性研究。实验动物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FOXP3-siRNA慢病毒注射组和Foxp3+ CD4+ CD25+ Treg细胞注射组。比较各组小鼠的斑块面积和不同组织Foxp3+ CD4+ CD25+ Treg细胞的数目和功能;利用ELISA法检测各组脾细胞炎性因子浓度;利用RT-PCR和Westernblot分析不同组织中FOXP3转录水平和Foxp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和Foxp3+ CD4+ CD25+ Treg细胞注射组比较,FOXP3-siRNA慢病毒注射组小鼠斑块面积明显增加(P<0.05);Foxp3+ CD4+ CD25+Treg细胞的数目显著减少(P<0.05),功能下降;Foxp3蛋白表达和FOXP3转录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和FOXP3-siRNA慢病毒注射组比较,输注Foxp3+ CD4+ CD25+ Treg细胞组斑块面积显著减小(P<0.01);Foxp3+ CD4+ CD25+ Treg细胞的数目显著增加(P<0.01),功能增强;Foxp3蛋白表达和FOXP3转录水平增高(P<0.01)。结论:FOXP3可能通过调控体内炎症反应而产生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XP3 APOE-/-小鼠 siRNA 慢病毒载体 Foxp3+ CD4+ CD25+ Treg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IL-18表达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2
18
作者 谢江娇 程翔 +8 位作者 廖玉华 王朝晖 余娴 姚瑞 夏春燕 宋优 李娅 陈勇 徐莹莹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773-776,共4页
目的 检测IL-18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斑块中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 21只健康 雄性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n=15)和对照组(n=6),实验组分别在喂养高脂饮食后6 周、12周、18周处死动物,分离主动脉,检测脂质和脂蛋白,应用光学显... 目的 检测IL-18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斑块中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 21只健康 雄性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n=15)和对照组(n=6),实验组分别在喂养高脂饮食后6 周、12周、18周处死动物,分离主动脉,检测脂质和脂蛋白,应用光学显微镜及电镜观察动脉粥样硬化 进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IL-18在斑块处的表达及定位。结果 高脂饮食喂养后6周,兔动脉内 皮受损;12周和18周可见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对照组相比,IL-18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 表达增高,主要位于斑块巨噬细胞胞浆内;IL-18表达量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而增多。结 论 IL-18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表达随着斑块进展而增多,且主要位于斑块巨噬细胞胞浆内, 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及斑块不稳定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8 动脉粥样硬化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体外试验 被引量:2
19
作者 米少华 卢永昕 +1 位作者 刘启云 高焱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17-1220,共4页
目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作为重要的促细胞生长因子之一,其对内皮细胞凋亡影响的报道不多。实验拟验证和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6-12/2007-07在华中... 目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作为重要的促细胞生长因子之一,其对内皮细胞凋亡影响的报道不多。实验拟验证和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6-12/2007-07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及分组处理:取人新鲜脐带(产妇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分离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1×10-9mmol/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200m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1×10-9mmol/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200mg/L)组、正常对照组。分别在细胞培养24h后加入。②实验评估: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细胞活力;DAPI细胞核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及细胞凋亡率的测定;并进行内皮细胞caspase-3活性的检测。结果:①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可明显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共同加入后,细胞增殖率明显上升(P<0.05)。②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可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发生凋亡,而加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刺激后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③caspase-3活性检测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能明显上调caspase-3的表达,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caspase-3活性则降低(P<0.05)。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可能与其下调caspase-3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 组织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无复流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被引量:6
20
作者 余浩 王祥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0年第1期112-115,共4页
冠状动脉持续闭塞后,通过溶栓疗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的建立和推广,使急性阻塞的冠状动脉多能及时再通,缺血的心肌重新获得血液供应。但是,再灌注之后可能使原有的心肌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即发生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持续闭塞后,通过溶栓疗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的建立和推广,使急性阻塞的冠状动脉多能及时再通,缺血的心肌重新获得血液供应。但是,再灌注之后可能使原有的心肌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即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表明,微血管损伤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激活的血管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相互作用,对血液流变学、微血管口径及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即产生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冠状动脉无复流与炎症反应相关。白细胞,一些炎症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均参与了冠状动脉无复流过程且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无复流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