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造穴技术在华北油田煤层气开发中的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梅永贵 周立春 +3 位作者 余巍 闫玲 吕宏玖 王仙之 《中国煤层气》 2016年第2期16-18,共3页
煤层气水平井洞穴完井是目前沁水盆地煤层气应用最为广泛的水平井完井方式,关键技术之一是造穴技术。华北油田经过近10年的煤层气开发实践,经历了探索、改进、创新和完善4个阶段,结合水力造穴和机械造穴工艺的优点,形成了煤层气水平井... 煤层气水平井洞穴完井是目前沁水盆地煤层气应用最为广泛的水平井完井方式,关键技术之一是造穴技术。华北油田经过近10年的煤层气开发实践,经历了探索、改进、创新和完善4个阶段,结合水力造穴和机械造穴工艺的优点,形成了煤层气水平井洞穴完井的复合造穴工艺并配套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造穴工具,满足了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开发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油田 煤层气 水平井 造穴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油田煤层气数字化管理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勇智 陈秀萍 +1 位作者 崔金榜 刘国伟 《中国煤层气》 2014年第3期45-47,共3页
数字化管理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油气田的数字化管理已经成为数字油田发展的必然趋势。华北油田在山西沁水盆地建立的中国第一个数字化煤层气田的上千座井场、十余座站厂、数千公里长输管线的诸多生产、管理要素,已集中于鼠标控制。集成... 数字化管理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油气田的数字化管理已经成为数字油田发展的必然趋势。华北油田在山西沁水盆地建立的中国第一个数字化煤层气田的上千座井场、十余座站厂、数千公里长输管线的诸多生产、管理要素,已集中于鼠标控制。集成创新应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远程监控、网络技术的数字化管理与岗位结合、与生产结合、与安全结合,使煤层气田的开发升级到低成本开采、现代化管理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自动控制 数字化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南部中深部煤层气储层特征及开发技术对策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聪 李梦溪 +4 位作者 胡秋嘉 贾慧敏 李可心 王琪 杨瑞强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33,共12页
为了实现沁水盆地南部中深部煤层气高效开发,以郑庄北-沁南西区块为研究对象,基于参数井取心分析测试、注入/压降测试、地应力循环测试结果和大量动静态数据,通过与浅部对比,阐述了中深部煤储层特征,分析了从浅部到中深部煤层直井压裂... 为了实现沁水盆地南部中深部煤层气高效开发,以郑庄北-沁南西区块为研究对象,基于参数井取心分析测试、注入/压降测试、地应力循环测试结果和大量动静态数据,通过与浅部对比,阐述了中深部煤储层特征,分析了从浅部到中深部煤层直井压裂和水平井分段压裂两种开发技术的改进,进而提出了中深部煤层气主体开发技术。结果表明,郑庄北-沁南西区块3号煤平均埋深1200 m左右,为中深部煤层气储层。随着埋深增加,研究区含气量和吸附时间均先增加后降低,含气量和吸附时间峰值分别位于埋深1100~1200 m和800~1000 m;随着埋深增加,研究区地应力场类型发生了2次转换,埋深小于600 m时,为逆断层型地应力场类型,水力压裂易形成水平缝,利于造长缝;埋深大于1000 m时为走滑断层型地应力场类型,水力压裂易形成垂直缝,裂缝延伸较短;埋深为600~1000 m时,地应力场由逆断层型向走滑断层型转换阶段,水力压裂形成的裂缝系统较为复杂。与浅层相比,中深部储层含气量、解吸效率和应力场发生明显转变。随着埋深增加,无论是直井(定向井)还是水平井,均应采用更大的压裂规模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对于直井,埋深大于800 m后,压裂液量达到1500 m^(3)以上、排量12~15 m^(3)/min以上、砂比10%~14%以上,单井日产气量可以达到1000 m^(3)以上;对于水平井,埋深大于800 m后,压裂段间距控制在70~90 m以下,单段液量、砂量分别达到2000、150 m^(3)以上,排量达到15 m^(3)/min以上开发效果较好,单井产量突破18000 m^(3)。随着埋深增加,水平井开发方式明显优于直井,以二开全通径水平井井型结构、优质层段识别技术和大规模、大排量缝网压裂为核心的水平井开发方式是适用于沁水盆地南部中深部煤层气高效开发的主体工艺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南部 郑庄北-沁南西区块 中深部煤层气 储层特征 大规模压裂 水平井 煤层气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沁水盆地南部4~#煤薄煤层试采获得煤层气工业气流 被引量:2
4
作者 贾慧敏 胡秋嘉 +6 位作者 张聪 张建国 张文胜 吴定泉 刘春春 马辉 张武昌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47-1448,共2页
1研究目的(Objective)沁水盆地是中国重要的煤层气生产基地之一,位于山西省中南部。研究区位于沁水盆地南部寺头断层西侧,行政区域隶属于晋城市沁水县、阳城县。研究区煤系地层厚度63~145 m,平均92 m,其中煤层厚度4.1~17.4 m,平均7.9 m。
关键词 寺头断层 煤层厚度 沁水盆地 煤系地层 沁水县 晋城市 薄煤层 行政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属性优选技术的煤层气开发单元划分
5
作者 李俊 张聪 +4 位作者 张武昌 李可心 张慧 任智剑 乔茂坡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54,共7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煤层气井开发效果,提取了目标煤层的多种地震属性,同时建立了已开发井产量分布样本;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所有地震属性与产量样本拟合分析,利用指标权重法计算,相干和均方根振幅2种地震属性对产量影响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5%以... 为了进一步提高煤层气井开发效果,提取了目标煤层的多种地震属性,同时建立了已开发井产量分布样本;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所有地震属性与产量样本拟合分析,利用指标权重法计算,相干和均方根振幅2种地震属性对产量影响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5%以上,因此优选了相干和均方根振幅2种地震属性;通过2种属性与产量的拟合相关系数,建立了综合属性预测公式,划分了有利开发单元,使得预测结果与已开发井产量的相关性得到加强。结果表明:通过开发井资料与地震属性优选技术,可准确的划分开发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樊庄区块 地震属性 有利区 开发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庄北中深部煤层气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及开发技术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聪 李可心 +5 位作者 贾慧敏 张武昌 杨瑞强 李俊 王琪 侯伟明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32,共12页
【目的】沁水盆地郑庄北中深部煤层气早期采用压裂直井开发,整体表现为低产低效。采用单支套管压裂水平井开发后,单井产量达到直井的10~50倍,目前已成为主体开发井型,但各井产量差异较大。为明确郑庄北中深部煤层气分段压裂水平井产能... 【目的】沁水盆地郑庄北中深部煤层气早期采用压裂直井开发,整体表现为低产低效。采用单支套管压裂水平井开发后,单井产量达到直井的10~50倍,目前已成为主体开发井型,但各井产量差异较大。为明确郑庄北中深部煤层气分段压裂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改善开发效果。【方法】基于郑庄北部水平井开发实践,结合地质特征与工程参数,分析了中深部煤层气水平井产能的主控因素,并针对性提出实现中深部水平井高效开发的建议。【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单支套管压裂水平井产能受地质和工程因素综合影响。地质条件下,中深部储层含气饱和度明显高于浅部储层,整体资源富集;高产井主要分布在构造曲率较小的平缓区域内;原生煤层射孔段数与水平井产气效果呈正相关关系;研究区水平主应力差介于8~16 MPa,且随埋深增加而增大,无法形成复杂缝网是导致前期产气效果差的原因。工程条件上,当井眼轨迹方位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夹角为60°~90°时产气效果最好,井平均稳产气量可达到9 700 m^(3)/d;水平段越长,煤层稳产气量越高;采用泵送桥塞射孔压裂方式的水平井产气效果明显优于油管压裂方式,稳产气量随压裂规模增加而显著提高,压裂参数中施工排量对改造效果的控制作用显著,当排量<7 m^(3)/min时,水平井稳产气量整体小于2 000m^(3)/d;当排量增大到8~10 m^(3)/min时,稳产气量逐渐增高;当排量保持在10~12 m^(3)/min,稳产气量持续稳定在10 000~12 000 m^(3)/d;当排量提高到16~18 m^(3)/min时,稳产气量突破18 000 m^(3)/d。最后,优选含气性、构造曲率、煤体结构、地应力等地质参数与水平段长度、压裂段数、单段压裂液量、单段压裂砂量、施工排量、砂比等工程参数,通过灰色关联法分析了中深部水平井产能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煤体结构和压裂规模是影响水平井产能的主要因素。提高原生煤层钻遇率与选点效率以及进一步提升施工排量及压裂规模是实现研究区中深部煤层压裂水平井更高产能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郑庄北部 中深部煤层气 压裂水平井 压裂规模 施工排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煤层气井产能预测与压裂参数优化
7
作者 胡秋嘉 刘春春 +5 位作者 张建国 崔新瑞 王千 王琪 李俊 何珊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6-273,299,共9页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区块储层非均质性强,气井产能预测难度大,且压裂施工缺乏针对性设计,导致压裂后井间生产效果差异显著。为此,基于沁水盆地南部187口煤层气直井的地质、测井、压裂和生产数据,构建了基于多任务学习策略的随机森林算法...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区块储层非均质性强,气井产能预测难度大,且压裂施工缺乏针对性设计,导致压裂后井间生产效果差异显著。为此,基于沁水盆地南部187口煤层气直井的地质、测井、压裂和生产数据,构建了基于多任务学习策略的随机森林算法的气井产能预测模型,并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压裂参数。研究使用深度卷积自动编码-解码器处理测井曲线等非结构化数据,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结合多任务学习策略,有效缓解了样本数据有限和泛化性能低的问题,使得模型在小样本数据下仍能保持较高的预测精度。分析结果表明:深度、施工液量和小粒径支撑剂用量是影响产能的主要因素;地质条件是决定气井长期产能的关键因素;压裂参数则主要影响气井的峰值产能。多任务学习的随机森林算法在小样本数据上表现出高预测精度,测试集中峰值30d和5a累产气量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83和0.887。对6口新井的5a累产气量预测R^(2)达0.901,显示出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高准确性和稳定性。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压裂参数进行优化后的方案,能够显著提高气井的产能分类等级或提升气井的产能水平。优化后的预测单井产能比原实际方案提高了约153%至188%,显示出优化方案在实际应用中的显著效果。通过结合多任务学习和粒子群优化算法,成功解决了小样本数据下的产能预测及压裂参数优化问题。构建的产能预测模型和压裂参数优化算法为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随机森林算法 多任务学习 粒子群优化算法 产能预测 压裂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南部高煤阶煤层气高效开发对策与实践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延辉 王玉婷 +4 位作者 刘忠 陈必武 吴春升 张学英 董晴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30,共14页
我国高煤阶煤层气资源丰富,其高效开发利用的能源、安全、生态意义十分突出。以沁水盆地南部高煤阶煤层气开发实践为例,系统分析了早期开发过程中面临的5个主要问题及挑战:高煤阶煤层气开发理论不完善;有利区选择精度低;储层改造技术适... 我国高煤阶煤层气资源丰富,其高效开发利用的能源、安全、生态意义十分突出。以沁水盆地南部高煤阶煤层气开发实践为例,系统分析了早期开发过程中面临的5个主要问题及挑战:高煤阶煤层气开发理论不完善;有利区选择精度低;储层改造技术适应性不强;排采控制制度效率低、效益差;集输系统呈现“三难”“三高”。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引领,室内研究与现场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高煤阶煤层气高效开发的新理念及关键技术对策:提出高煤阶煤层气疏导开发理念,构建套管单支水平井+分段压裂的煤层气开发方式;建立高产有利区优选技术,实现建产模式由大面积整体建设向精准建产选区转变;完善升级煤层气压裂改造技术,实现储层改造向构建多级有效缝网转变;创新疏导排采控制技术,实现排采控制向优快高效转变;建立低压环状地面集输技术,实现地面集输建设模式向高效益转变。经实践,平均新建产能到位率由37%提升至84%以上,平均单井日产气提高为原来的1.6倍,达产时间缩短20%以上,新建项目地面建设投资降低20%。沁水盆地不同储层类型煤层气开发均取得产量突破,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田年生产能力突破21×10^(8)m^(3),建成我国最大的煤层气田,有力助推了我国煤层气的战略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高煤阶煤层气 高效开发 疏导开发理念 精准建产区优选 压裂改造 排采控制 低压环状集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筛管水平井低产原因分析和治理对策研究——以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筛管水平井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琪 张聪 +2 位作者 贾慧敏 何珊 刘春春 《中国煤层气》 CAS 2024年第1期21-24,共4页
筛管水平井是煤层气开发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种井型,在渗透率高的浅层煤层气开发中取得产量突破。但随着储层地质条件变差、气井生产时间延长,实际生产实践中出现部分低产筛管水平井。本文从地质因素、钻井因素、排采因素、作业因素四个... 筛管水平井是煤层气开发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种井型,在渗透率高的浅层煤层气开发中取得产量突破。但随着储层地质条件变差、气井生产时间延长,实际生产实践中出现部分低产筛管水平井。本文从地质因素、钻井因素、排采因素、作业因素四个角度对煤层气筛管水平井低产原因进行了讨论。煤储层渗透率低、地层堵塞、井筒堵塞是造成筛管水平井低产的三大原因。针对不同低产原因形成了针对性措施增产改造工艺。各措施增产工艺技术在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区块取得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筛管水平井 低产原因 治理措施 工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南高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标准体系现状及方向
10
作者 郭晶 张聪 +3 位作者 乔茂坡 程相振 贾慧敏 刘春春 《中国煤层气》 CAS 2023年第6期38-42,共5页
煤层气与常规油气在成藏方式、储层特征、排采方式、集输方式等方面有显著差异,需要有适应煤层气行业的标准体系。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在沁南高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过程通过完善标准制度、加强标准与科研融合、注重人才队伍管理等措施,... 煤层气与常规油气在成藏方式、储层特征、排采方式、集输方式等方面有显著差异,需要有适应煤层气行业的标准体系。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在沁南高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过程通过完善标准制度、加强标准与科研融合、注重人才队伍管理等措施,初步形成了煤层气勘探开发生产技术标准体系,支撑煤层气行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南 高煤阶煤层气 标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郑庄区块北部煤层气直井低产原因及高效开发技术 被引量:19
11
作者 贾慧敏 胡秋嘉 +2 位作者 樊彬 毛崇昊 张庆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42,共9页
为了实现沁水盆地郑庄区块北部深部煤层气高效开发,通过深入分析煤储层地质条件和开发资料,并对比浅部煤层气开发数据,以含气量评价资源为基础,综合储层渗透性、地解压差,煤体结构和地应力状态等评价煤层气采出难易程度,明确郑庄区块北... 为了实现沁水盆地郑庄区块北部深部煤层气高效开发,通过深入分析煤储层地质条件和开发资料,并对比浅部煤层气开发数据,以含气量评价资源为基础,综合储层渗透性、地解压差,煤体结构和地应力状态等评价煤层气采出难易程度,明确郑庄区块北部煤层气井低产原因,并提出高效开发的适应技术。结果表明,郑庄北部煤层含气量整体较高,在20 m^(3)/t以上;郑庄北部绝大部分地区裂隙发育指数均小于140,渗透率极低;绝大部分地区地解压差大于6 MPa,导致煤层气井有效解吸范围小,宏观解吸效率低;绝大部分地区煤层中碎煤比例在0.7以上,导致水力压裂裂缝较短;垂向应力大于水平应力,为大地静力场形地应力,水力压裂易形成垂直裂缝,裂缝延伸较短。极低的渗透率、相对较高的地解压差、高碎煤占比和大地静力场形地应力状态耦合导致郑庄北部煤层气开发效果较差。仿树形水平井采用人工井眼实现煤层密切割,缩短了煤层气、水渗流距离,利于实现协同降压增产,有力克服了高地解压差的不利影响;同时采用人工井眼代替压裂裂缝,解决研究区水力压裂造缝短的难题,取得了产量突破,但存在不利于排水降压和井眼易垮塌的风险,且其成本高、收效低。L形水平井密切割分段压裂技术克服了仿树形水平井不利因素。与直井相比,L形水平井成本增加2倍,但煤层气产量增加近100倍;且L形水平井与仿树形水平井产量相当,但其成本仅是后者的40%。由此可知,L形水平井可以实现郑庄北部深部煤层气的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低产原因 裂隙发育指数 地解压差 仿树形水平井 L形水平井 郑庄区块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储层毛管压力对煤层气开发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贾慧敏 闫玲 +3 位作者 毛崇昊 张庆 张光波 樊彬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9,15,共5页
为研究煤层气储层毛管压力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基于润湿性实验和现场生产数据,提出了毛管压力对煤层气封堵的机理及类型,进而提出了3种煤层气储层类型及其生产曲线。结果表明:研究区煤岩为水湿,毛管压力在煤层气产出过程中为阻力;甲烷... 为研究煤层气储层毛管压力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基于润湿性实验和现场生产数据,提出了毛管压力对煤层气封堵的机理及类型,进而提出了3种煤层气储层类型及其生产曲线。结果表明:研究区煤岩为水湿,毛管压力在煤层气产出过程中为阻力;甲烷气体生成后在毛管压力及储层静水压力作用下吸附在煤岩孔隙表面,当孔隙中气体压力小于突破压力时,气体被封闭在孔隙中;根据毛管压力对气体的封堵类型差异,可将煤层气储层划分为毛管力圈闭型、欠饱和型和饱和型3种类型,其中毛管力圈闭型储层的毛管压力大于孔隙中气体压力,持续排水降压不能克服毛管压力,开发效果最差;欠饱和型储层孔隙中气体压力大于毛管压力,可通过持续排水降低静水压力使气体持续产出,开发效果相对较好;饱和型储层孔隙中气体压力大于气体突破压力,不需要排水降压甲烷气体即可产出,能够实现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 毛管压力 煤层气保存 储层类型 煤层气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煤层气水平井缝网体积压裂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静 王青川 +2 位作者 张永琪 姚伟 张金笑 《中国煤层气》 CAS 2024年第1期8-11,47,共5页
从煤层气的解吸机理开展剖析,明确气井的增产是要构建立体的人工缝网,以增加更多的裂缝参与流动。为此首先分析实现人工缝网所需的压裂液体系,认为低粘度压裂液是形成大面积缝网的首要因素;其次,从施工排量、成本控制、安全风险等多方... 从煤层气的解吸机理开展剖析,明确气井的增产是要构建立体的人工缝网,以增加更多的裂缝参与流动。为此首先分析实现人工缝网所需的压裂液体系,认为低粘度压裂液是形成大面积缝网的首要因素;其次,从施工排量、成本控制、安全风险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选取主体压裂工艺为桥射联作;再次就所选压裂工艺进行不断优化,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设计出沁水盆地南部压裂所使用的施工参数。通过现场试验应用结果表明,该工艺能够满足构建体积缝网的需要,达到了增产的目的,为沁水盆地南部高阶煤煤层气井的压裂增产提供了新思路,为高效开发煤层气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压裂 桥射联作 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田老井网立体开发方式探讨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俊 张聪 +3 位作者 张建国 彭鹤 崔新瑞 朱敏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3-80,共8页
为提高煤层气开发区块储量动用程度,当单井产量进入递减期后,需进行开发方案调整,通过调层或补层等措施实现增产稳产。在时间上,认为投产时应优先开发主力煤层,待进入递减期后,对次主力煤层进行补层合采;在空间上,结合开发动态,利用层... 为提高煤层气开发区块储量动用程度,当单井产量进入递减期后,需进行开发方案调整,通过调层或补层等措施实现增产稳产。在时间上,认为投产时应优先开发主力煤层,待进入递减期后,对次主力煤层进行补层合采;在空间上,结合开发动态,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产量的主控指标及其权重,再对不同煤层求取各指标差值,归一化处理后精细确定井区的主力煤层分布特征;通过对地质储量与采出气量进行网格化处理,求取剩余储量分布特征,最终通过主力煤层分布与对应的剩余储量分布的叠加,确定最佳的开发顺序;并针对不同的开发顺序优化压裂和排采工艺。提出的煤层气老井网内立体开发方式,在樊庄区块郑村井区已取得好的应用效果,提高了煤层气采收率,实现了区块长期稳产,对多煤层发育的区块,该技术具有推广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层次分析法 立体开发 层间干扰 郑村井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L型水平井电潜螺杆泵井清防砂工艺技术创新及应用
15
作者 何军 李文强 +3 位作者 张全江 张慧 彭鹤 腾海新 《中国煤层气》 CAS 2024年第4期26-29,共4页
套管完井压裂投产的煤层气L型水平井出砂严重,倒置式电潜螺杆泵举升工艺受压裂砂影响故障频繁,影响了连续稳定排采,因此确定了倒置式电潜螺杆泵排采过程中由于压裂砂导致的故障点,并针对性创新应用了井筒内、导流罩及泵内清砂工艺技术,... 套管完井压裂投产的煤层气L型水平井出砂严重,倒置式电潜螺杆泵举升工艺受压裂砂影响故障频繁,影响了连续稳定排采,因此确定了倒置式电潜螺杆泵排采过程中由于压裂砂导致的故障点,并针对性创新应用了井筒内、导流罩及泵内清砂工艺技术,同时优化防砂管柱设计,确保了连续稳定排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L型水平井 电潜螺杆泵 清防砂工艺 连续稳定 排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煤层气直井动液面解释精度方法研究与应用
16
作者 王琪 郭晶 +3 位作者 范秀波 李邵楠 袁延耿 彭鹤 《中国煤层气》 CAS 2024年第2期30-34,共5页
煤层气井动液面解释精度对于煤层气井精细化排采管控至关重要,本文对比了接箍法、音标法及声速法等测液面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影响动液面解释精度的主控因素为井筒温度和气泡段,从而提出了一种提高动液面解释精度的新方法。此方法综合... 煤层气井动液面解释精度对于煤层气井精细化排采管控至关重要,本文对比了接箍法、音标法及声速法等测液面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影响动液面解释精度的主控因素为井筒温度和气泡段,从而提出了一种提高动液面解释精度的新方法。此方法综合考虑了影响动液面解释精度的各个要素,能够依据所解释液面较为准确地反映煤层气井的井底流压,克服了前期其它方法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煤层气井精细化排采管控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直井 动液面 声速 解释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区块中北部煤层气直井增产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胡秋嘉 张聪 +6 位作者 贾慧敏 张建国 张文胜 乔茂坡 吴定泉 刘春春 王青川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18-1529,共12页
为提高沁水盆地郑庄区块中北部煤层气直井产量,基于研究区评价井地应力测试资料、压裂裂缝监测资料,分析了研究区直井增产效果差的原因,提出了针对性增产技术,开展了现场对比试验,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郑庄中北部直井产量低、措... 为提高沁水盆地郑庄区块中北部煤层气直井产量,基于研究区评价井地应力测试资料、压裂裂缝监测资料,分析了研究区直井增产效果差的原因,提出了针对性增产技术,开展了现场对比试验,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郑庄中北部直井产量低、措施增产效果差的主因为:①研究区以垂直裂缝为主、压裂缝长较短,且随着埋深增加,相同压裂规模形成的裂缝尺寸减小;②随着埋深增加,支撑剂嵌入深度增加,裂缝闭合加快,导致稳产时间短,产气曲线主体形态为“单峰型”;③经初次压裂后煤体结构更加破碎,新裂缝容易进入初次压裂裂缝,造新缝难度增加。针对上述原因,创新提出的充填预堵+大规模压裂+远端支撑增产技术,“充填预堵”即先采用相对较低的排量、砂比、规模充填初次压裂裂缝,然后再进行大规模重复压裂,实现堵老缝、造新缝。“大规模”压裂即大排量、大液量、高砂比压裂,将压裂液量由600~800 m^(3)提高至1300~2000 m^(3)以上,增加改造体积;将排量由6~8 m^(3)/min提高至10~14 m^(3)/min以上,增加裂缝长度和携砂性能;采用低黏压裂液体系配合低密度支撑剂,将砂比由7%~8%提高至10%~15%以上,提高铺砂强度,降低裂缝闭合程度。“远端支撑”即采用自悬浮支撑剂与大排量相结合,增长支撑剂运移距离,提高支撑裂缝比例。充填预堵+大规模压裂+远端支撑增产技术实施后平均单井日产量达到1380 m^(3),比措施前增产1190 m^(3),比邻井稳产气量增加近1000 m^(3),实现了郑庄中北部中深储层连片低产区直井产量突破。现场对比试验表明:实施“充填预堵”后再进行大规模压裂,平均净施工压力比初次压裂增加了3.3 MPa,形成了新裂缝,比直接进行大规模压裂增量提高1000 m^(3)。总体上,充填预堵+大规模压裂+远端支撑增产技术关键参数数值越大,增产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煤阶煤层气 郑庄区块中北部 中深层煤层气 增产技术 充填预堵+大规模压裂+远端支撑重复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井在与煤矿重叠区高效开发模式的建立——以郑村井区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敏 吴定泉 +3 位作者 李俊 彭鹤 张金笑 赵家攀 《中国煤层气》 2021年第6期37-39,共3页
本文根据煤矿采掘步骤,以郑村井区为例,将煤矿重叠区划分为规划区、抽采区和采空区,分析各区域内煤矿对煤层气井影响规律,建立对应高效开发模式,一定程度上为煤层气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
关键词 煤矿影响 郑村井区 影响规律 经济效益 高效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采掘区煤层气开发规律及模式探讨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忠 张聪 +1 位作者 彭鹤 方慧丽 《中国煤层气》 2014年第1期8-11,共4页
位于山西沁水盆地南部的樊庄南部煤层气井区,既是华北油田煤层气井平均单井产量最高、也是产量出现明显递减的区块。研究这种开发情况后,认为与煤矿采掘有密切相关性。通过调查区块相邻煤矿的采掘情况,总结与煤矿采掘相关的煤层气井排采... 位于山西沁水盆地南部的樊庄南部煤层气井区,既是华北油田煤层气井平均单井产量最高、也是产量出现明显递减的区块。研究这种开发情况后,认为与煤矿采掘有密切相关性。通过调查区块相邻煤矿的采掘情况,总结与煤矿采掘相关的煤层气井排采,获得了该类煤层气井的开采特征;同时进行了相关的煤基质收缩、应力变化等理论性探讨。受煤矿掘进影响的煤层气井有正反两方面表现,在实际开发中,掌握两者间的辩证关系,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采掘煤层气开发煤基质收缩应力变化辩证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煤层气井技术研究及应用
20
作者 吴春升 王冀川 +4 位作者 陈勇智 张永琪 陈秀萍 周灿 张全新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CAS 2024年第5期950-955,共6页
通过对煤层气开采的单井全方位感知和全智能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形成了完善的煤层气井全自动排采管控模式。从煤层气井智能化的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对调节阀做了改进,对功图算水技术进行了改良。应用结果表明:所提智能化煤层气井技术在... 通过对煤层气开采的单井全方位感知和全智能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形成了完善的煤层气井全自动排采管控模式。从煤层气井智能化的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对调节阀做了改进,对功图算水技术进行了改良。应用结果表明:所提智能化煤层气井技术在煤层气井智能化应用方面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井 智能化 功图算水 气量智能调控 调节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